在王虎(化名)家的年夜飯桌上,除了講段子嘮閒嗑,也會出現一個非常嚴肅而宏大的話題,那就是如何「振興東北」。但今年對於這個話題,一向要慷慨激昂一番的王虎父親卻顯得有些悲觀,因為他突然發現,自家的年夜飯餐桌,已經從過去的三桌變成了兩桌,而且有一半的小輩兒其實都已經不是「東北人」了。
「家裡人越來越少,孩子們出去了也不願回來,沒人,這經濟沒個整?!」王爸爸說。
不願回家的年輕人
王爸爸的感受不只代表了一個家庭,統計數據證明了東北人口已經多年負增長,而且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的恰恰是年輕人。
2016年,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曾透露,過去五年,東北三省人口淨遷出約24萬人。而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的數據顯示,2017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共計減少了35萬人;其中,吉林省常住人口人口比上年末淨減少15.6萬人,黑龍江比上年減少10.5萬人,遼寧減少了8.9萬人。(註:統計口徑不同:淨遷出人口數量和常駐人口減少數量不是同一概念)
王虎的祖父母、父母以及家中大多數親戚大都在國企工作,在這座幾乎也沒啥民營企業的東北城市裡,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況。王虎的父輩們都經歷過東北經濟的輝煌,「共和國長子」的榮耀年代,也是這個家族的高光時刻。
「雖然我家在東北小城,但我小時候吃過的見過的,不比大城市裡的孩子差,家裡電器都是日本進口的;當時就一兩萬一件的皮衣、三四萬的貂兒,家裡也是有幾件的;每年全家都會出去旅遊,我五六歲就坐過飛機了。」王虎說。
王虎的家鄉是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盛產煤鐵,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些資源型的大國企效益都非常好,職工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自然也非常好,只要是國企子弟,看病上學都不用花錢,而且米麵油鹽甚至連汽水、冰棍兒廠裡都發。身為80後的王虎,小時候趕上了一個輝煌的尾巴。「我高考考了好大學,我爸媽的廠子還各獎勵了幾千塊錢呢。」他說。
但之後,東北經濟就開始一路由盛轉衰,資源型企業更是日漸枯竭、輝煌難再,王虎一家也經歷了倒閉破產潮、兼併重組潮、失業下崗潮,家裡有幾位叔叔姑姑輩的親戚,要麼被要求提前退休,要麼被以很低的價格「買斷」工齡(一次性支付到退休年齡的工資)。總之,無論名目方式如何,結局都是下崗,只有非常微薄的收入。
但即使這樣,一個家庭還是會把所有希望和一切家庭資源都放在孩子身上。「相比我南方的同學,東北家庭普遍是更加重視子女教育的。還有一個不同是,很多南方同學會選擇回家發展,有的即使在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想回家。但東北的同學,卻幾乎都不願回家。而東北的父母,也大多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學,去大城市發展。」王虎說。
子女在外工作是許多東北家庭的現狀,他們不願回家,而父母也覺得外面更好。王虎的成長經歷是很多東北父母期望中的模式,王虎的父母也因此經常會收穫親友們的羨慕。他考上了名牌大學,之後出國留學,現在在一家世界500強的外企工作,定居北京。
「我現在生活小康,但就是個高級打工仔,是發不了財的。北上廣機會雖多,但競爭也很激烈,我們這樣沒有資源人脈積累的『新北京人』,要闖出什麼名堂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南方同學希望回老家去找機會,這相當於『降維攻擊』,更容易成功。但我回不了家,因為東北更沒有機會。」王虎說。
就像上一代創業者多是將國外的模式複製到中國,王虎認為,現在的創業機會很多就在於把北上廣深的模式複製到二三線城市,甚至鄉村,這就是他說的「降維攻擊」。但王虎之所以說東北沒有機會,一是因為官本位嚴重,營商環境差,從來就沒形成民營經濟能健康發展的土壤。「很多有背景的大老闆都被揩油搜颳得血本無歸,更不要說中小創業者。」他說。
二是沒有人,年輕人不是不願回家,就算回家了,也只願意在政府部門和國企裡面工作,民營企業根本招不到人才。「總有親戚勸我從外企辭職,去考公務員。」王虎說。
不想生娃的這屆東北人
王虎家原來住在老城區,是父母分的房子,又小又舊。去年,王虎為父母在河對岸的新城區買了一套精裝修的河景聯排別墅,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溫泉入戶,人車分流,前後庭院還有兩個車位,一共不到200萬。
「我們就兩個人,你們只有過年才回家,不用那麼大。」王虎的父母起初是反對的,但王虎比較堅持,他希望父母住得好一些,而且「這房價也太便宜了。」
王虎給親戚們講了北京房價十年翻了恨不得十倍的故事,王虎在北京的房子是一萬多一平米買的,現在已經差不多要十萬一平米。這些數字讓大家瞠目結舌,因為家鄉的房價雖有一些起落,但十年來也最多翻了一兩倍,跟豬肉白菜的價格變動差不多,而近幾年更是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甚至老城區還有一些下降。
「人都走了,年輕人越來越少,東北也沒什麼外來人口,房價自然上不去,越不漲也就越沒人買。像我們這個小區,住的都是老頭老太太,兒女不是在大城市就是出國了,有一些小娃娃會留在這邊讓老人幫忙帶著,但要上學了,就會被父母接走。」王虎的媽媽說。
王虎說,像他這樣的80後,確實有不少選擇生二胎,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兄弟姐妹的人,但他們並沒有這個打算。「我們倆都是獨生子女,不知道有個兄弟姐妹是怎樣的感受,我覺得我自己一個人長大也不錯。再說,多生一個孩子,壓力會大很多,妻子還有可能需要辭職在家帶娃,生活質量會被嚴重影響,自己也更不敢去創業。」他說。
郭玲是王虎的表妹,90後,她不想結婚,更不想生孩子。為了躲避春節家人親戚的逼婚,乾脆和朋友去了埃及旅行。王虎說,很多像表妹這樣的90後,根本就連一胎都不想生。 「反正不在父母身邊,叔兒嬸兒也管不了她。二胎是多了些,但一胎少了。」王虎說。
現在的生育主體人群已經變成了80後和90後,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一代。王虎是卡在計劃生育實行的頭幾年,上大學後他發現,很多南方同學還是有兄弟姐妹的,但這種情況在東北是非常少的,即使是在東北農村。「東北的計劃生育在全國是執行最好的。當年要是誰家違反計劃生育政策,那可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不僅會影響提幹、漲工資、分房子,甚至都有沒了工作的風險。」他說。
如今,雖然遼寧省政府已經率先推出了涵蓋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的鼓勵生育二孩的獎勵政策,但年輕人們顯然仍不著急。這屆東北年輕人,就是不想生孩子。
東北的問題會否成為全國性的問題?
人和人的遷移關係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或許宏觀數據更能說明些問題:東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全國墊底,老齡化程度則全國最高,人口淨流出率也是全國最高,人口負增長,尤其是勞動力人口負增長情況嚴重。
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出生率為1.24%,但東北三省只有0.6%左右,遠低於全國水平,也大大低於了1%的國際標準警戒線,甚至比飽受「少子化」困擾的日本還差了近一倍。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東北三省早已超過了這個國際標準警戒線許多。2017年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11.4%,遼寧65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14.35%,吉林為12.38%,黑龍江為12%。
雖然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也很低,老齡化程度也全國居前,但外來人口數量眾多彌補了勞動力缺口,加上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人均收入高,基本可以抵抗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而東北三省並沒有太多的外來人口,平均收入又低,經濟不景氣,養老金支付早已不堪重負,這些都使得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更加迫切。未富先老,這在東北已經不是趨勢而是現實。
幾十年以國企為主的經濟體系,讓一定要捧個鐵飯碗的思維在東北根深蒂固,寧可去政府部門和國企賺兩三千塊錢,也不願意去民營企業受累賺兩三萬塊錢,這在東北是非常普遍的想法,而且家長和孩子都這樣想。
「東北的城市化率在全國領先,計劃生育年代成績也最好,所以問題會來得更早、更突出。不知道東北出現的問題會不會以後成為全國性的問題。」王虎說。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 楊藝_NBJ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