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頂最早叫青峰,因遍山青松,滿目蒼翠而得名。它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寺院建在山頂上,佔地面積有將近三千平方米,山門前有一座牌樓一對石獅,風景雅致,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如果要登黛螺頂,有一條路是必經的,那就是大智路。
黛螺一詞,在五臺山有人傳說是清朝康熙皇帝改的。康熙皇帝禮五臺山,納民女梅枝為妃,宿黛螺頂寺廟,也是康熙一時高興,請用螺黛為梅子畫眉(螺黛是古時畫眉用的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梅枝為紀念此事,請旨將山名改為螺黛,康熙皇帝把這個兩個字的次序顛倒了一下,遂定為黛螺頂。
大智路是由善財洞至黛螺頂的一條石階路,該路全長五百多米,共有1080級臺階,全部由五臺山青石鋪成,大智路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到五臺山黛螺頂朝拜遊覽的佛教徒和遊客,也為五臺山增添了一處新的景觀。
黛螺頂臺頂氣候異常惡劣,一年十二個月中,八個月的時間都是降雪,兩百多天都是積冰期,故而是夏季最好的避暑地。乾隆皇帝來山拜佛,曾多次被風雨所阻,於是就給當時的主持和尚出了一道難題,下次來山拜佛,希望有個不用登臨山頂就能朝拜五方文殊的方法,主持和尚無奈只能答應。
後來,寺院的一位小和尚,因為偷吃供品被抓住,青雲和尚並沒有按照既有的清規戒律懲罰小和尚,而是讓他想出不用登山頂就能朝拜五方的神明的方法。沒想到這個小和尚在第三天,就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將東、西、南、北、中的五方文殊合供於正殿,由於殿內共有五方文殊,故此殿稱五方文殊殿。
殿內文殊,從南到背的順序是:東臺聰明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臺頂,進五方文殊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從此以後,所有佛教信徒和來山遊客朝拜時,可以代替朝五個臺頂,省去許多的路程,稱之為「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要至黛螺頂,若不坐觀光纜車,必順大智路攀登。登上這條如天梯般陡立奇峭的大智路,有煩惱頓消之感。登臨之間,鳥瞰四周,浩浩然若憑虛御風。穿過寫有「大螺頂」的木牌樓,可見山門外西南角有一漢白玉望景亭翩然立於眼前,玲瓏剔透,招人喜悅。站於亭內。放眼望去,遠處臺頂隱約可見。若是冬日,四周山峰盡皆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若是夏日,千山皆綠,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風光如畫。星羅棋布的寺廟坐落於萬綠叢中,若隱若現,幾多玄妙,幾多神秘。站於望景亭內,空氣清純,香風甜潤,神清氣爽,令多少遊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