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定要去一次五臺山朝臺,因為那裡有文殊菩薩

2020-12-18 五臺山旅遊解說

深入山林,穿過古道,走進寺廟

在氤氳的香爐面前,虔誠膜拜

在幽淡的檀香味中,尋覓清淨

在縹緲的木魚聲中,擱淺紛擾

眼前千姿百態的佛像

莊重,慈祥,寧靜

來到五臺山

在悠長的晨鐘暮鼓聲中

讓你的靈魂安寧下來

彌陀經說,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場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

佛經上記載,縱然你百返生於兜率天的人,也不如一日去五臺山。

去五臺山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聽一回晨鐘暮鼓翻幾頁佛經詞典

燒一注虔誠清香拜一次佛法無邊

黛螺頂三步一叩,1080個臺階,叩下去的是身體,消掉的是無量的業障煩惱,得到的是無上的清涼智慧。

親臨佛教聖地

感受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交融一山的源遠流長

五臺山大朝臺,一場五百年的修行,

帶著多少虔誠的心,走過這條菩提路

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五臺山,

因為那裡有文殊菩薩,

那是傳說離智慧最近的地方,

在那裡你會遇見最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五臺山大朝臺,走過一次定會終身難忘,還會上癮!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傳說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老師,也是萬佛之母,所以五臺山在中國四大名山中是第一位。五臺山也是中國唯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共處的道場,所以前去五臺山朝聖的人也不計其數。
  • 五臺山大朝臺的人生感悟之一場500年的修行
    自從2012年第一次開始去五臺山大朝臺,每年堅持都去一次,到現在已經有八年了。自己也曾發願在有生之年只要還能夠動得了,就要堅持每年都去一次,因為每去一次都會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而得「五臺」之名,《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 文殊菩薩的道場——佛教聖地五臺山
    根據法王傳記及俄果上師等整理五臺山金剛座在許多經論中記載,南瞻部洲有五大聖地,即中土(2)的金剛座,東方的五臺山,南方的普陀山,西方的烏金剎土,北方的香巴拉國。五臺山是五大聖地之一。《諍辨經》云:「倘若朝此四聖地,五無間罪亦淨除。」四聖地指釋迦牟尼的出生地、成道地、轉法輪地、涅盤地。同樣,朝拜五大聖地也可清淨無間罪的業障。中國有四大名山,五臺山是其中之一。五臺山是聖地妙吉祥菩薩(3)為萬餘佛子轉深廣法輪處,恆時不變。
  • 朝拜通知:5月13日朝拜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智慧道場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聖地,亦是歷代朝聖者心中的嚮往之地。在沂蒙佛教朝山團組織的五臺山朝聖之旅中,便包含了以下幾大聖地,具體如下: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
  • 山西五臺山大朝臺記
    五臺山朝臺之行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受,不僅是因為那美得令人窒息的璀璨星空、大氣磅礴的日出雲海,也不僅是開滿野花的高山草甸、牛馬成群的天然牧場,更是因為它是三步一磕、不畏千難萬苦虔誠的朝聖之旅,挑戰體能和毅力、充滿艱辛的自虐之旅。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這就發出離的同時還要大悲,這兩種都要靠智慧,得向大士學習,我們就學習文殊師利菩薩,得有智慧,得有般若。若沒有智慧,沒有般若的時候,你厭離心是不會強的。智敏上師:文殊菩薩為什麼要高舉寶劍?就是要提高警惕,不斷地正知正念,顧自己的念頭,有一個妄念,煩惱一起來了,馬上寶劍就砍下去。就像邊防部隊的槍、炮一樣的,時時瞄準在那裡的,一發現有敵人的,有緊急就馬上要開的。我們修行要提高警惕,時時刻刻要精進、不懈怠、不放逸,就是指這個。煩惱起來的時候,馬上就斷下去。
  • 朝臺丨一萬菩薩繞清涼 文殊聖境享法喜
    整整一天,回向心隊的近20名隊員滿懷法喜的參訪了五臺山殊像寺、菩薩頂、塔院寺、觀音洞以及文殊洞等寺院,而且還參加了供燈活動並聆聽了文殊洞住持普興法師的智慧開示。「一萬菩薩繞清涼」活動由騰訊佛學於2014年7月發起,擬於不定期的時間內,帶領諸位網友繞五臺山。其經典依據源於《華嚴經》,經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 嚴冬五臺山朝臺的徒步者
    一月一朝臺,風雨無阻。我的攝友唱片哥和他的隊伍又出發了。這幾天可是五臺山刺骨寒風肆虐的時候,可是他們還像往常一樣坐著太原到五臺沙河的綠皮火車,下火車後乘當地中巴車到山口,開始五個臺的虔誠朝聖。他們是堅強有信仰有原則的人,我們心裡萬分的欽佩崇拜。
  • 五臺山香火最旺的是哪座寺廟?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小朝臺的黛螺頂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作為四大菩薩的道場,有「金銀銅鐵」之分,其中文殊菩薩的道場被尊為「金五臺」,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山上山下大小寺廟超過上百座,較大的就有十幾座,那麼,哪一座人氣最高呢?現在看到的白塔為明代重修的釋迦摩尼舍利塔,也是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相傳塔內藏有阿育王造舍利塔,寺內的文殊塔更藏有文殊菩薩的頭髮,所以塔院寺成為佛教徒到五臺山後必拜的寺院,但遊客量卻一般。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有五個化身,分居山上的五座臺頂,要拜這五尊文殊菩薩,需爬完五座山頂。
  • 功略 ‖ 到底什麼是朝臺.怎麼樣朝臺
    所謂大朝臺,是遍禮全山佛寺,並親臨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禱。中國蒙、藏地區的佛教徒,對五臺山和文殊菩薩像極為崇拜,他們朝臺,一般都是大朝臺,而且形成了固定的路線。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要把五座臺頂都轉遍,不具備較強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臺」的心願。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
  • 六月是「大朝臺」最好的季節,洗滌心靈,從五臺山開始
    依據兩書記載,可知五臺山的名字是從北齊開始叫得,在北齊以前叫清涼山。這裡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在五臺山地區流傳了千百年,也可以佐證這一點。相傳,很早以前的五臺山沒有名字,氣候異常惡劣,農民無法種莊稼。決定在此安家落戶傳教的文殊菩薩,對此也無能為力,不得不找到東海找龍王去求援。
  • 五臺山驢友被困事件,兩人已經死亡,事發山西忻州,大朝臺走一趟
    五臺山景區看起來有一套處理機制,接到救援電話以後,立即啟動,迅速組織公安巡特警、消防救援大隊、澡浴池救援隊、衛生院開展救援工作,但這也僅僅是亡羊補牢,就結果來說,兩死一傷,並不理想。因為這次事件,五臺山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只是這種新聞,不知對於旅遊是禍是福。
  • 五臺山!我的大朝臺,東西南北中五臺連穿,徒步愛好者的經典路線
    五臺山!這個令很多人尊崇的佛教聖地。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五朝臺」 就是像佛教徒一樣徒步登上「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的寺廟,叫做大朝臺。登上五臺山臺懷鎮的黛螺頂寺廟的叫做「小朝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東西南北中 ,五個峰頂的寺廟裡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分別是「東臺望海峰」海拔2788米,供奉著聰明文殊。
  • 朝過五臺山佛母洞,再不失掉人身!
    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著黛螺頂繞清涼。當你業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見一萬菩薩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繞清涼,雖有業障但應當作如是想。 我是八二年上五臺山,八三年上五臺山,跟現在的五臺山完全又變了。一切事物相隨時變化,一切相由心生,心生種種法生。我來的時候臺懷鎮沒有。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為什麼要洗缽?」「你缽內有垢啊!心不正,損功德,二兩白銀一兩鐵。」明信聽了不敢多言,徑直走回僧舍,打開自己的包袱一有,剩留的二兩白銀果真變成了生鐵。原來那婦人是文殊菩薩顯聖。從此,水池便被稱為文殊洗缽池。西臺東側有一巨石伸出懸崖。狀似牛心,故名牛心石。石下是著名的雷電區,逢雷雨天,閃電如火蛇常常從牛心石下的空凹處穿過,將避雨的牛擊倒。
  • 五臺山,此生必走一次的朝聖之路
    相傳東漢年間,漢明帝在五臺山的五個臺頂分別修建了五座寺廟,來供奉文殊菩薩的著五個化身,這是五臺山走向大型佛教建築群的開始。中颱風光另,因五臺道路險阻、交通不變,當年皇帝上不了山,故在離臺懷鎮不遠的黛螺頂將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只要登頂1080個臺階的黛螺頂,來到這裡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頂,這就叫「小朝臺」。
  • 登高望遠五臺山,五體投地拜文殊
    我的朋友是一位信佛之人,在一次旅遊中我們說好去山西平遙古城玩,卻被他改去五臺山拜佛。我們到達五臺山已經是頭午10點多了,買完門票又買一些早點。沒有時間吃頓像樣的飯,只能一邊走一邊吃,就這樣跟隨眾多遊客走進五臺山旅遊景區。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
  • 五臺山朝聖記
    而五臺山原來就叫五頂峰,因為有五座山峰巍然屹立。經文中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的氣候及地理特徵。因此,五臺山就成為佛經中明確記載的文殊菩薩道場。在4月29日(農曆4月初4)文殊菩薩聖誕之際,北京組的師兄們集體朝拜靈光寺佛牙舍利塔。在這次活動中,大家討論什麼時候去朝拜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
  • 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菩薩頂
    在清朝,五臺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臺。全寺佔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 一場大朝臺,一場五百年的修行
    無奈心已往,還是一定要去,再一次山河入夢,出發前一晚竟夢到自己抵達了五臺山,從未去過五臺山,夢境卻如此真實,恰好友人包車還剩餘位,搭夥拼車。原本計劃逆朝,因能更好的安排營地,其他拼車山友計劃順朝,後看了看東臺至護銀溝的風景,還不錯,遂改變計劃一同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