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
(一)
中國教育太缺乏心性教育了
當下的中國大學生,教育空心化是普遍現象。我們的大學教育長期只重視傳授科學知識、生存技能,但卻已經遠離心性教育、道德教育太久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非常注重心性的教育,非常注重心量、心力和心智的教育。
可惜,近百年來,我們從小的教育大多數是「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早已遠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
幼年時期是我們給孩子建立文化基因的最佳時期,0-7歲的教育會紮根於兒童的內心深處,甚至有可能在潛意識裡給他們埋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種子。
用最新的能量學術觀點來看,如果小時候培養你的孩子和「小白兔」糾纏,那長大以後孩子們潛意識也會繼續和「大白兔」糾纏。
如果小時候培養你的孩子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糾纏,那孩子們長大後自然也會與天地之道糾纏。
現在社會上,到處充斥著浮躁與功利,人的內心恐慌,潛意識裡都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
這是社會生病了,而這只是一個結果,從事、理、心的層次看,這是由於近百年來,我們的教育出了大問題。
不管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還是為了企業的基業長青,亦或是我們要培養優秀的家業傳承人,哪怕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一生健康幸福,最終還是落到孩子幼年的教育上。
我們並不否認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官方倡導的正統官家文化有很多糟粕,而且如果不變革,也確實適應不了世界工業化文明運動的潮流,更加適應不了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文明時代。
不過,我們應該清醒反思,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近百年來的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徹底割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看到了這個矯枉過正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已經遠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太久了,雖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這個時代的變革相結合、相適應的具體措施還在探討和研究中,但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對對中國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的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
(二)
幼兒啟蒙教育 應該儘早「立德樹人」
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幼兒啟蒙教育,不應該只是所謂的童年開心快樂教育+藝術修養,和為日後的語數英打下基礎,而是應該回歸我們古聖先賢總結的心性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心量、心力、心智。
當然,要重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僅僅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必須是整個社會的風氣轉變、道德約束、法律規範,才有可能重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體系。
只有整個德道體系重新建立起來之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
立德樹人、以文化人。
言傳身教、口授身傳。
過去幾十年的基礎教育中,因為整個社會機制出了問題,我們在智力開發上有所發展,但是在心性智慧和德育的開發上,幾乎停滯了。
或許因為硬指標,全民健身體育中心也開了不少,可以通過體育鍛鍊,來強身健體,但是讓孩子們健身還健心的內容卻幾乎很少涉及。
應該看到,在真正的美育方面,我們也出了很大的問題。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看看今天的社會就知道了,多少人一切向錢看?還有多少人真正去修煉內在的心靈美,和內外兼修的美?
而通過勞動付出得到快樂,通過做志願者、做義工培養孩子們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感恩的心等這些方面的勞動教育就更不用講了,或許只有那些經常參加義工、經常做慈善的人,才有這方面的體悟和感受吧。
關於孩子的教育,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經寫過這樣一幅對聯:
上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下聯: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三)
中國教育該「回家」了
關於中國孩子的教育方向,現在,應該要「回家」了。回家,是人們心靈的最本質訴求。精神回家,是生命到了一定階段的自然訴求。
我們血緣關係上的家,在哪裡?當然是有父母的地方,才是我們的家。我們心靈上的家,又在哪裡?當然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教育應該正本清源了,中國的教育應該回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精髓——追求全面的教育,而非形而上的片面教育。
(四)
《變形計》的思考
曾經,湖南衛視辦過一個欄目《變形計》,採用真人秀互換體驗的辦法,讓城市孩子到農村體驗生活的艱難,讓農村的孩子到城市體驗物質生活的繁華。
最終呢?或許教育了城市孩子,但或許也摧殘了參加欄目的農村孩子。
農村孩子在農村雖然很苦、很累,但是周圍環境最起碼是相對質樸的。而讓農村孩子短時間過早地體驗到城市孩子的物質狂歡、身體狂歡,甚至短期的情感狂歡。一個月之後,又再次回到那個貧瘠、艱苦的農村,提前管窺了物慾狂歡後的農村孩子,大部分會經不起這種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最終只會把這些農村孩子的心靈徹底摧毀。
記得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範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醃菜吃。
當時有個留守的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看到範仲淹生活如此艱苦,回去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讓人送給範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範仲淹並未被美味佳餚所吸引,放在了一邊依然用心苦讀,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
範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這個留守的兒子回去把範仲淹的話告訴了父親,他的父親說:「此子以後必成大器,你應該多和他交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苦是一件好事,它能催人奮進,它能培養人的意志。
(五)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中,道學、術學的教育是連體的,不能分開的。
術學是建構,術學是蓋房子,記住知識。
道學是結構,道學是拆房子,忘記知識。
而在實際教育中,我們應該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大家。
見低人不說高話,教育不要總是之乎者也,不要總是喜歡談玄說妙。
我們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教育出高人,才叫好教育?
其實社會是多元的,教育並不是要所有人都出人頭地、出類拔萃,我們只要能把大部分孩子教育成:
孝敬老人、尊敬師長,勤儉持家、待人謙和、懂得感恩、行善積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那就是好的教育。
(六)
從小立大志放大孩子的心量
成功並沒有標準,財富和幸福都是能量變的。我們的企業要基業長青,最終也是能量變的。企業基業長青,在於能量是否足夠。樹大必須根深,根深才能枝繁葉茂。企業的基業長青,根在家族家風的建設,家風的建設在於家教,在於言傳身教。
泰卦裡講,「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小往大來」、「居安思危、否極泰來」,都是非常智慧的哲學觀點。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們要從小培養我們孩子與善的量子糾纏,培養孩子懂得感恩、尊重身邊有緣的人和事。
未來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能力很重要,但能量更重要,教育的最後是提高孩子的心量、能量。而如果要提高孩子的心量、能量,從小立大志就變得非常重要。
(七)
著重培養孩子的「五個力」
我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下的現代教育務實有機結合的時候,要注意教育的「五個力」:
·感受力:
孝敬心、同理心、幸福感、尊重他人等
·判斷能力:明辨對錯是非的能力
·行動力:說到做到
·持久力:不放棄、堅貞如舊
·反省力:校正能力
當然,我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的時候,還應該要注意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周易》裡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只有不斷的結合實際,創新求變,這樣的教育理念才能恆通久遠。
當下,我們正在倡導,要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孝敬、友善、勤儉」的新時代好青年。
(八)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呂不韋《呂氏春秋》中說:「壹引其綱,萬目皆張」。關於教育,我們確實要儘早確定我們現代教育的「綱舉目張」,確定前要反覆論證,一旦確立好了,就不要輕易修改程序。
企業運作講究標準化程序,教育的綱舉目張應該上升「立德樹人、以文化人」。要學會教會孩子們念頭的管理、心量、能量的放大,要明白教育對於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關於怎麼樣「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當下很多教育中的「我要」的方向,最終都要往「我給」的方向轉變,教育核心理念必須要發生重大轉變。
(九)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養成好習慣,並且讓這些好習慣融入到孩子們的潛意識裡,讓孩子們一生受益?
對於好習慣的養成,我們以前有一句俗話——「熟能生巧、巧能生精」。這句話並不高深,但卻還實用。
比如我們前面講的《易經》泰卦交給我們的六種方法和力量,只要我們不斷的反覆學習、練習之後,最終一定能養成慣性般的使用能力,再不斷精進後就能上升到功力深厚的六種功夫。
就像,我們如果愛上一個人,如果到了24小時連做夢都說「我愛你」的程度,那一定就達到「愛人」功夫的境界了。
(十)
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辦教育
中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的好書院都是企業家辦的。
華為的任正非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在面對國內外採訪時,多次談到對於中國基礎教育、技能教育、高端研究教育等等方面的擔憂。作為巨無霸的華為公司,在研發的投入達到45%的支出,遠超華為銷售的支出。
企業基業長青、家族的興盛,核心還是在價值觀。
好的價值觀形成和統一,關鍵還是要看教育。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看到中國越來越多的優秀成功企業家,開始以不同形式,參與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行動中來。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是時候正本清源,回歸教育的本質
——立德樹人、以文化人。
(黃競石.2020.11.21)
本文為《競石說》卷八「現代教育觀」之第七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