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當下專注開啟內心的光明
學習,有天賦和天生個性、能力的傾向性。所以,才有「因材施教」之說。
(一)
大部分學習不好的孩子,並不是天賦有多差,主要是由於不專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智慧養正孩子時,還能訓練孩子們逐步進入專注、自主學習狀態。
專注、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逐漸形成這種能力的。
當下的現場感,也是一種能力,也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練就的能力。
鍛鍊孩子們「當下·專注」+「自主學習」這兩種能力,是我們多年來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素質教育體系得到的最大成果之一。
(二)
自信來源於內在的能力,有能力才能真正自信。
很多時候,直奔結果,是沒有用的。
必須從因上下功夫,才能有好的成果。
正如應試教育,直接不斷地做海量的考試題,並沒有啟動孩子「當下專注+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鍛鍊出來的孩子,即便分數很好也會是高分低能。
(三)
人為什麼可以教育好?「人之初,性本善」呀。
人為什麼必須要接受教育?因為「性相近,習相遠」呀。
人不接受教化會怎麼樣呀?「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
東方教育觀點和西方教育觀點有很大不同。
西方教育觀點認為,人都是必須制約的,所以西方制定了很多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東方教育智慧覺得,人人內心都是光明的,只是被物慾遮蔽了內心的光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因為都是經過了幾千年驗證的真理。
(四)
當你對人性了解越深刻,就知道,其實世界大同,人性都差不多。
人的欲望一旦放開,就會被欲望牽著走。人一旦開始被欲望牽著走,由於欲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結果只會是痛苦不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認為,人如果不被教化,本性具足的光明就會被蒙蔽,走向善的光明的本性沒了,最終走向獸性,走向追求物慾橫流,甚至走向畜生不如。
(五)
教育的本質,是要把孩子們的正氣通過智慧素質教育養出來的。
孟子的心性修養方法分為存心養性和養浩然之氣。存心養性主要是指養仁愛之心和仁義禮智信等具體德行,養浩然之氣主要講培養浩然之氣的內心意志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智慧的本質是擴大孩子們內心的光明,培養善心善行的孩子們。
公辦體制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知識教育。
傳播知識,是容易的。啟發人性的光明,極為不易。
能夠啟發人性光明的好老師更是非常罕見、極為難得。
(黃競石.2020.12.10)
本文為《競石說》卷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之第四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