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禪七,99歲老和尚說「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當下這念心要專注」

2020-12-16 禪淨密實修

八天七夜的禪修之旅:從第一天的報到、起七,第二天的八關齋戒,第三天以後每日十支香的靜坐,及最後一天的總結會,無一不是在幫助我們調身、調心、調息、調飲食、調睡眠,在行住坐臥中保持覺性,找回真實的自己。禪七期間,悠揚的鐘鼓聲揭開了每一天的序幕。

早課時,法師帶領大眾虔心唱誦,攝受人心的梵音迴蕩整個殿堂。過堂時,看到忙碌的行堂菩薩及豐盛營養的飯菜,皆會心懷感恩:感謝 老和尚、住持和尚、大眾法師和所有參與護七、打七的學員,成就這一切殊勝因緣。聽著法師細心地叮嚀「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原來過堂也是一門功課,聲聲入耳,難以忘懷!靜坐時,監香法師總是慈悲護持大眾攝心用功,

而老和尚、住持和尚和主七法師也總在我們不知如何把持心念時,適時地為大眾開示修行法門。眾生時時刻刻向外攀緣,追逐財色名食睡,在物慾橫流的衝擊下,心靈早已千瘡百孔,幾番輪迴,業障依舊,能領悟者幾希。未接觸佛法前,在慾海中浮浮沉沉,渾然不知欲生諸煩惱、欲為諸苦本,還視苦為樂,愚痴至極。學佛後,透過禪修方知欲望是裹著糖漿的毒藥,就像披著美麗外衣的惡魔,虎視眈眈地潛伏著,稍不留神,即令己陷入苦海深淵,難以自拔。

所以,唯有保持當下清明的覺照,時時警惕自己,方能真正脫離輪迴的羈絆。靜坐時,最常出現的毛病就是妄想與昏沈,似乎一個念頭才過,另一個念頭馬上升起;明明精神不錯,怎麼一閉眼昏沉即來。在法師的鼓勵下,告訴自己要勇於突破,經過不斷的努力,內心終於漸漸沉靜下來,能夠安住當下。所謂「眾生心,遇境而生」,也就是眾生常隨境轉,無法作主。

法師教導我們打坐時曾說:「打坐,不只是我們的身在座,心也要能坐;心坐得住,身才能安定下來。」作得了主,就能不隨境所轉。再者,我們打坐時,腿常常會酸、會痛,要如何克服呢?其實身體酸痛的產生,除了可能氣血不通外,另一原因就是心念太執著於酸痛的感覺。譬如受傷時,雖然疼痛難耐,但可能朋友說了笑話,我們還是會開懷大笑,為何當時我們能跳脫疼痛的感覺呢?

因為我們的心念已專注於笑話上了。行香時,法師亦提示大眾:「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當下這念心要專注、清楚、明白。」因此不管是打坐或行香,乃至念佛、誦經、拜懺,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鍛鍊心性,提升我們的智慧。若能體會這些道理,並且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對於修行定能有很大的幫助。當引磬聲響起,緩緩地放下雙腿,動動身體,不僅通體舒暢、意識清明,連行香都覺得安然自在。因為禪七禁語的關係,少了人聲的吵雜,更能清楚內心的起伏而專注用功。

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七、八十人同住一室竟能如此安靜,所有的作息只要聽著板聲就可運作。這次出門,放下了許多外在的束縛,如:手機、鑰匙、錢包、信用卡、……,只要人到、心到,即可享受平日難得的自在!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常感謝法師的教導,亦感恩老和尚的慈心悲願,讓我們有機會接受佛法的薰陶,免去無謂之苦,否則此刻的我還不知在何處流浪?所以有識者,歡迎親臨精體驗佛法的奧妙,相信大家必能有所收穫,不虛此行。

相關焦點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人人都有這一念心性,只是多數人不明此理,錯用了心,迷失心之體,而流浪於心之用上。由於一念不覺,而起惑、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若能當下返照這念心,用不離體、體不礙用,自在如如。小時候常自問:「我到底是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寺院打禪七,朝氣蓬勃,法喜充滿
    住持大和尚這句看似簡單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大和尚對祖師大德們的尊重和傳承,也讓我體會到大和尚的謙恭之心和腳踏實地的傳承精神。打禪七是歷代祖師大德們,不斷累積傳承下來的修行之法,是多少代祖師大德們的心血凝聚!當二十多位出家師父到丈室告「生死假」,我看到的是一種修行精神,一種面對生死的淡定和灑脫,了脫生死的勇氣和決心。
  • 佛說:心不念過往將來,人生只在當下
    佛陀曾問弟子:「人的壽命有幾許長呢?」弟子回答說:「幾天而已。」佛聽到這樣的回答,便說道:「你沒有領悟啊。」之後,佛又問了另一個弟子:「人的性命有幾許長呢?」這個弟子回答說:「不過吃頓飯的時間。」佛說道:「你也沒有領悟啊。」
  • 普陀山朝聖,心念空空
    一說,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痛苦。愛一切人為大慈,憐憫一切受苦難的人為大悲。另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何意?緣是條件,無緣就是無條件的,也就是說,對別人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就叫「無緣大慈」。明心見性了的人,真正明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便能以清淨心、平等心博愛一切眾生,即「同體大悲」。
  • 我們的心念到底是一?還是二?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所以說,我們如果得遇了六祖慧能大師這篇《無相懺悔法》,一定要恭敬誦讀,念念於心,好自受持,必得利益!我們以前講過關於「心念」的問題。我們經常講「一念」,其實這個「一念」是通過修學才可以達到的。當年有個很有聲望的老和尚就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大眾做不到「一心」,所以只要力求「至心」就可以了。因為「一心」是成就者的修為。
  • 不至心念地藏名號,是不是就沒有功德?(夢參老和尚)
    不至心念地藏名號,是不是就沒有功德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夢參老和尚 地藏菩薩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這個地球上的六十多億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沒有聽過地藏菩薩名號;縱使聽到名號,也生不起信樂心,沒有去求他,也得不到這個願望。
  • 廣欽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因為過去曾經有人圖謀不軌,所以弟子不允許他單獨見老和尚,這人說有要事請問,後來他就去附在老和尚耳邊,非常鄭重地問說:「老和尚,人家都說您有神通,您老實告訴我,您到底有沒有神通?」老和尚也很神秘鄭重附在他耳邊說:「我告訴您,我有吃就有通,沒吃就不通!(臺語)」這是發人深省的,佛法的奧秘就是平淡,而不是令人好奇而趨之若騖的神通或光怪陸離的異相。
  • 覃老,您在哪裡?
    覃老,您在哪裡?覃老,您在哪裡?您在哪裡??(80歲生日的時候覃老與夫人趙挽蘭,)覃老,您在哪裡?2020年6月,您風塵僕僕來到寶慶,組織倡導紅色文化傳承,會面那一刻,您微笑的面孔是多麼可親可敬,您握著我的手是多麼有情有力,您說出的話是多麼擲地有聲,您的一言一行,都讓我永遠銘記在心。覃老,我尊敬的師長,您在哪裡?
  • 一代法眼泰鬥靈意老和尚
    府太不行,第三次派人用轎子強將他老人家抬著上山,走到半路老和尚就圓寂了。聽了這個故事我更加明白,靈意老和尚在日常的生活中用深入淺出,律己律人的行為,啟發著後學比丘,他那謙虛而又真誠的慚愧心,時刻鼓勵著四眾弟子發心奉獻於佛教事業。
  • 要時刻觀察自己這念心是安住在善念上、還是正念,還是中道實相觀
    輕浮,就是這念心跑到外面去了;掉舉,就是這念心浮動不安、失去正念。「念」,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今心」,就是當下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所以,念佛、念法、誦經……先把這念心專注靠到佛號、經咒上面,念念不斷、念念分明。念了、誦了以後,還要萬法歸一,歸到當下這念心,沒有能念、沒有所念。
  • 當今法眼宗泰鬥靈意老和尚
    半碗涼鍋巴的啟示2011年四月月21日 清晨,我端著一碗稀飯,一個小饅頭,一碟鹹菜給老和尚送去,剛放在桌上,就聽他說:慚愧,我老了,不能為常住做事,每天只是吃飯睡覺了,把這點福報慢慢都要奢完了。我說:」不會吧,您老人家一生,嚴護威儀,重法輕身,到處興建祖庭,以身示教,功德大得很,哪裡吃得完呢」?
  • 常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漸漸消除散亂心(夢參老和尚)
    例如說我們覺到了這個不對,前念起惡,別再起念頭了,把它斷了吧!要能斷的是利根,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這是有善根的。覺知前念起惡而相續不能斷,或者是覺了我前頭念頭不對,離了生死道遠,我馬上能得止住,這是不錯的了;就怕隨著業轉,隨著下去。類似這樣子,應該怎麼樣修習呢?漸漸降伏,漸漸降伏它。
  • 「心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心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不管未來會是怎麼樣子的,希望那個人的生命裡永遠都是晴天,沿途永遠都有繁花相送。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古時候的愛情好像就是如此,因為緊急的戰事不得不馬上離開家,去到遙遠的邊疆,守衛國家的和平。
  •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若人不念,非愚即狂(淨空老法師)
    十方如來稱讚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念阿彌陀佛的人,他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佛中之王的學生,光中極尊的學生,諸佛如來看到你都讚嘆,彌陀的學生。還有什麼功德能超過這個?找不到了。所以弘一大師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若人不念,非愚即狂。什麼人不念?愚人,愚痴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這就是愚人;了解做不到是狂妄,真正一個正常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
  • 人間祥瑞——今年120歲的終南山普光老和尚(珍藏)
    他就是今年120歲的普光老和尚。他真是人瑞啊——人中的瑞象!        「苦瓜老和尚」是終南山觀音古洞普光老和尚的自稱。老和尚生於1901年4月初8,因為自八個月起父母雙亡,由少林寺的同鄉師父撫養長大,並傳授給他少林武功和佛典經咒。
  • 人,要有一顆乾淨的心
    內心純淨的人,懂得取捨。 無論面對何種境遇,一個心靈乾淨的人,總能從積極的角度,總能從美好的方面,去解讀這個世界。 心無掛礙,便得自在;心無雜念,便得純粹。 在這紅塵萬丈中,保持一顆純淨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夢參老和尚:了解事物根源 才能了解你的心
    我們每個人、每個一切世界所屬的,除了人類之外,不論山河、大地、動植,一切全是生滅法。生滅法就說明它不是常住的,是消幻的、生滅的。這個教我們如何認識它?要念無常,一切諸法無常,就說是生滅無常。我們人生在生滅無常當中,短短的,給我們的時間很少。有的道友說我的壽命很長,九十六歲了,但我自己感覺這幾十年,一晃,時間很短,沒感覺很長。因此,時間是沒有一定的標準。
  • 八關齋戒 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
    文/人間社記者知意、廖麗珠、黃令蕙臺北報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佛光山臺北道場十二日八關齋戒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三學,包含臺北青年書院學員等逾七百位信眾聆聽。「戒,不論對出家眾或在家眾,都非常重要。」戒不是束縛,而是提醒,也是保護。佛陀建立僧團十二年後,以「隨犯隨制」方式制定戒法。
  • 普光老和尚:念楞嚴神咒可這一世成佛——楞嚴神咒的作用
    如果你黑白24小時每分每秒你都在持誦楞嚴咒,你這一世連你父母都成佛了。    持誦108遍大悲咒不如持誦一遍楞嚴神咒。     【持誦楞嚴咒有時間規定嗎】    我們出家人是白天念,晚上念,24小時都在念。    佛說了,誰要說這幾個小時可以念,那幾個小時不能念。
  • 觀照般若破妄心,念般若禪十兩金,老和尚的前三三與後三三
    從前有位老和尚坐在路邊,身旁立一個寫著「賣般若禪」的招牌。過來一位生意人問道:「咦!般若禪是什麼呢?」老和尚回道:「你要買我的般若禪嗎?我的一首般若禪詩賣二十兩黃金,不過你是第一位有緣人,就賣十兩黃金好了。」「喔!般若禪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