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就到家》:從歡快的奏鳴曲到幼稚的田園詩

2020-12-22 毒藥君

《一點就到家》是國慶/中秋檔中最後一部上映的電影,上映一天,票房超4千萬,豆瓣評分7.4。

從故事上看,《一點就到家》特別像同檔期《我和我的家鄉》中的一段:回鄉創業、改變貧窮,自我救贖,喜劇類型。片長再縮減三分之二,放到《家鄉》中做第六部短片完全沒問題,何況《家鄉》裡也有彭昱暢與劉昊然出演(其實還有李佳琦)。

從幕後看,又和另一部同檔期影片《奪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監製是陳可辛,劇本也是張冀,基本是同一套班底打造。當然,那部片子裡也有彭昱暢。

所以,選擇晚幾天上映很好理解,《一點就到家》就像是同檔期兩部其他影片的「雜交」品種,量級不夠,趕在同天上又有自相殘殺之嫌。所以就退後幾步做個合格的配角,當然,也有人說是黑馬。

片子本身其實蠻有趣的,它描寫年輕人的故事,從導演到主演都不到40歲,從立項到做完後期只花了半年時間。全片洋溢著自由歡樂的氣息,無論拍攝技法,還是某些情節打造,都是純靠才華或靈感才能迸發出的產物,展現了出一種超越陳腐的浪漫。

另一方面,可能是「急就章」的原因,面對較為嚴肅的現實題材,顯得有些過於理想主義和一廂情願。尤其第三幕時,人物間矛盾的解決非常輕描淡寫,最後「成功」之輕而易舉,抒情之強推硬努,都讓影片喪失了該有的深度和厚度,創業的奏鳴曲最終變成了一首幼稚的田園詩。

土蜂

編輯、排版喬喬

對比《我和我的家鄉》

主題上,《一點就到家》其實非常像《我和我的家鄉》。如果把它納入到《家鄉》的短片集裡,你會發現,這有可能是其中最好的一部。

《家鄉》的其他短片,除了《北京好人》比較特別之外,其他的思路都大致是:因為家鄉要發展,我回去建設家鄉,家鄉因我而不同了。而《一點就到家》則是:家鄉是個風口,我要回去掙錢,我因家鄉而不同了。

而且相比較《家鄉》中各位成名導演,38歲的許宏宇明顯包袱更小。他在片中營造的喜劇模式更加現代,也更有年輕人意氣風發的趣味。

儘管《一點就到家》前半段是非常歡樂的喜劇,但並沒有《家鄉》中那種經典的、充滿算計的,甚至是陳舊重複的喜劇橋段。

它塑造了更新穎的漫畫式的喜劇形象,在天台上45度角傾斜卻怎麼也掉不下去的劉昊然,開車時歌聲如破鑼的彭昱暢,出場時半人半鬼有如神經病的尹昉。還有老中醫式的當代心理醫生,耳力驚人如內功高手的老村長,忍者一般穿梭於山中的老年快遞員們……無一不製造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攝影上運用了大量低角度的人臉大特寫,充滿了變形誇張的漫畫喜感。剪輯的節奏極佳,很好地製造出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韻。和《家鄉》明信片式的鄉村風景畫面相比,《一點就到家》中對雲南千年古寨的描繪有著非常細膩的遼闊幽遠,以及非常獨特的人情味,仿佛能聞到清新的茶香和泥土的味道。

導演許宏宇還加入了他一貫喜愛的超現實形象,《喜歡你》中是帶來迷幻感的河豚,《一點就到家》中是萌到飛起的小黑豬,雖然這一次,這隻小豬的說教味有點過於濃厚,總愛說那種「跳不跳懸崖」這種爛雞湯,但總歸還是給影片插上了一對更輕盈的翅膀。

以上種種不拘一格的新鮮手法,讓影片擺脫了主題上原有的主旋律氣質,讓一場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變得像一場遊戲般的冒險之旅。

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如此,影片也顯得太輕飄了,在維繫歡樂的氛圍當中,在其他很多層面都淺嘗輒止。

人物關係上,友情建立得很快,破裂得也很輕易。十幾年割裂的親情,一杯茶就能化解。

故事細節上,創業的艱辛過程展示太不充分,兩三次小矛盾,就跳躍到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最後高強度的抒情令人難以下咽,所有人都舉著咖啡杯感嘆「遠山樹林的味道」時,竟然營造出一種被洗腦的邪教氣質,場面簡直像是傳銷組織的年會。

無論再怎麼歡樂,這部影片畢竟還是一個面向底層生活的題材。從戲劇的角度說,歷程越艱苦,收穫的果實才越甜美;細節越豐富,成功的結果才越動人。且不說將普洱茶全面轉型成普洱咖啡是否具備生態學的合理性,單就是幾年時間就創立世界一流品牌這種事就充滿著一種一蹴而就的「想當然」。

這樣光輝燦爛的想像,某種程度上與《我和我的家鄉》如出一轍。

現實的情況常常複雜而又殘酷,從創作的角度當然可以抹平一些傷口,淡化一些衝突,但如果視而不見,或者完全不去思考地只求展示「美好」的結果,大筆一揮掩蓋了所有的憂傷,那這樣的「勵志」,還是顯得有些廉價。

對比《中國合伙人》

《一點就到家》故事結構的真正對標影片還是《中國合伙人》。

三個朋友一起創業,《合伙人》當時給出的定義是一個loser(黃曉明),一個海歸(鄧超),一個屌絲(佟大為)。《一點就到家》則是一個loser(劉昊然),一個傻子(彭昱暢),一個瘋子(尹昉)。

從人物設定就可以看出,後者更偏向喜劇化的誇張,從更加年輕的視角,賦予了三個人物漫畫式的喜感。

劉昊然飾演的魏晉北,一開場就是「跳樓」人設,創業失敗的次數可以做成大數據,嚴重失眠症患者,心理醫生的老客戶。他是個天生倒黴蛋,被蟲咬(導致被牛舔),樓沒跳成但擅長摔下山(兩次)。而他loser的另一面,則是商業天才(至少在眼光上),智商計算堪比劉昊然在《唐探》系列中塑造的另一個天才秦風,而且還是咖啡一級品鑑師。

彭昱暢飾演的彭秀兵,一根筋兒的實幹家,做快遞十年發件上百萬,年年都是公司第一名。胸懷毫無計劃的遠大理想,有著擅自將對方當成朋友的神奇熱情。沒有眼力見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幾次阻止了在天台上跳樓的魏晉北,但並不是因為要救人,只是想讓他籤快遞單。

尹昉飾演的李紹群,爆炸頭,冷淡臉,出場就是個人人談虎色變的「死人」,三人相見的場景猶如恐怖片。除了心中所愛(並不是人,而是咖啡),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表面是個不顧一切的叛逆分子,骨子裡是個渴望父親認可的寶寶。

這是一組很奇妙的鐵三角,個性差異如此之巨大,彼此的聯結也都是出於偶然。同《合伙人》的三人組相比,這三個人更有現代年輕人的氣質,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強的情感紐帶和友誼積澱,只憑一點點的相知相惜就將彼此的人生寄放到了對方身上。

對他們來說,「成功」更像是一個概念,是擺脫失敗陰影的成就感或某種自身價值的證明,隨之而來的金錢與名譽只是附帶的收益。

「一點」組合不像《合伙人》那樣將「謀生」作為生命的第一支點,將鈔票等同於人生價值,也沒有那種受時代潮流裹挾的無力與投機。

他們更感性,也更主動。但也正因如此,他們顯得更幼稚。

《合伙人》的主要矛盾爆發點,是上市/不上市。而《一點就到家》中,矛盾出現在是否要將自創的咖啡品牌賣給大企業的時候。

兩者都涉及到小範圍成功後開始更大發展時的商業理念衝突,包括保守與冒險的衝突,以及對所謂「成功」不同理解的衝突。

但《一點就到家》明顯處於創業的草創階段,核心點是放棄還是堅守,是賺取唾手可得的快錢,還是等待未知的繼續耕耘。這個矛盾太初級了,甚至可以說,這是所有創業者在開始創業時就應該溝通好的計劃。

面對這一矛盾時,魏晉北、彭秀兵、李紹群這三人,甚至不是理念上的衝突,而是完全沒考慮對方要作何選擇,也沒有嘗試去相互理解,(《合伙人》裡至少還打了一架呢),導致後來的分道揚鑣特別像小學生吵架之後撂兩句狠話,甩袖而走。

而且從劇作上講,放在這樣一個主流勵志的影片中,魏晉北所代表的放棄品牌、撈取快錢的選擇必然是錯誤的。不然前面那麼一大段鋪陳鄉村人們的淳樸善良,青壯年流失的可悲現狀,又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營造影片「創業不為自己掙錢,主要是為了家鄉發展」的正面主題嗎?

因此,影片最大矛盾的爆發成了單方面的意氣用事,甚至是一方見錢眼開的短視。也從此開始,影片的後半段滑向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自我感動之中。

既然不是雙方各有道理的理念之爭,影片的「創業」路線開始歪掉,轉變為了「挽救失足青年」。而這時,編劇們實在沒有靈感再來編造一個鮮活的戲劇性事件(據導演說開機時劇本尚未寫完,許多情節都是拍攝中臨時想出的),讓三兄弟共同參與到一起使魏晉北「改邪歸正」的「矛盾解決」之中。

「拯救魏晉北」也漸漸變成了「魏晉北自我救贖之路」。魏晉北改變想法,回歸山村,重投兄弟懷抱……一切的改變,都是在自己腦海中獨立完成的。他回憶、自責,甚至幻想出了那隻飛越萬裡的蟲子。

筆者甚至非常俗套地想像,如果在雲南鄉下,給他安排一個美麗的姑娘,是不是他回歸的動力會更強、也更合理一些?結果,沒有兄弟找他回去,也沒有愛情吸引他回去,是一隻蟲子把他帶了回去。很少能有比這更空虛、更荒唐的自我救贖了。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相關焦點

  • 「月光」奏鳴曲的真相(2)
    再現部沒有像首部那樣經歷調性轉換的九曲迴腸,再現了第一樂句後直接回到主調升c小調,這一處調性回歸也多少體現了奏鳴曲式的原則。簡短的尾聲回顧了整個樂章的材料,主題音型在低聲部揮之不去,最後三連音流動到低音區的主音,整個樂章在意猶未盡的主和弦中結束。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短小的第二樂章夾在兩個著名的樂章之間,似乎毫不起眼。
  • 《月光奏鳴曲》背後:貝多芬幾欲崩潰
    [摘要]1801年,貝多芬喜歡著朱麗埃塔·圭恰迪妮,那首著名的第二十七號之二的《月光奏鳴曲》就是因為題贈給這位女士而被世人得知的。可是他卻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生命似乎瀕臨死亡。一直到了晚年,他激昂的性格,才慢慢地趨於平靜。
  • 「月光」奏鳴曲的真相
    「月光」奏鳴曲的真相 【來源: 愛樂 2011年第6期 查看本期目錄 】 作者:李鵬程 張磊 2011-06-10 18:03 編輯: 李倩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就是《月光奏鳴曲》。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
  • 惠威M2R「奏鳴曲」藍牙FM收音機有源音箱評測
    「奏鳴曲」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樂曲形式之一,惠威將這個名字用在M2R音箱身上,不僅是對其復古外觀設計風格的提煉,更看出了惠威對這款產品的自信。那麼M2R「奏鳴曲」音箱的設計究竟是怎麼樣呢?通過上面這張近攝,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材質就很復古。原木+仿古網布的組合,營造出上世紀早期到中期的主流審美。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其中以32首鋼琴奏鳴曲最為經典,被稱之為「鋼琴藝術史的高峰」,而這32首奏鳴曲中以《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最為著名。一、月光奏鳴曲的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小調的調性決定了第一樂章的色彩,幻想的、溫柔的內心感受,悲傷的吟誦,有時又充滿陰森的預感。
  • 古爾德眼中的貝多芬的「悲愴」、「月光」和「熱情」奏鳴曲
    客觀說,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至少有六首以「自來熟」的樣貌贏得了公眾青睞。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成了標題音樂,最後好評的自然是「悲愴」、「月光」、「熱情」,其次是「田園」、「黎明」以及「告別」。它甚至可以當做貝多芬更早期的作品《C小調奏鳴曲》(作品第10號,No.1)的終曲部分;不過相對於專橫的第一樂章,整體平和友善的迴旋曲幾乎無法充分有效地發揮其自身特點。相較而言,奏鳴曲作品第27號(No.2)——被人們稱作「月光」的那部,雖然包括三段表面上看似完全不同的樂章,卻是依照直覺進行構建的傑作。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協奏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 惠威M2R」奏鳴曲」藍牙FM收音機有源音箱評測:復古又新潮的音樂...
    原木+仿古網布的組合,營造出上世紀早期到中期的主流審美。本次送抵PConline評測室的版本被命名為「古典」,另外還有松綠,紺青,緋紅三個版本。四個版本不僅有顏色的差別,古典這個版本的表面還有粗線編織成的花紋,特別適合放在美式田園或英倫復古風格的家居環境中。
  • 惠威M2R「奏鳴曲」藍牙FM收音機有源音箱評測:復古又新潮的音樂...
    原木+仿古網布的組合,營造出上世紀早期到中期的主流審美。本次送抵PConline評測室的版本被命名為「古典」,另外還有松綠,紺青,緋紅三個版本。四個版本不僅有顏色的差別,古典這個版本的表面還有粗線編織成的花紋,特別適合放在美式田園或英倫復古風格的家居環境中。不僅是材質和配色很有復古範兒,M2R「奏鳴曲」音箱的操作邏輯也是遵循了那個時代的做法。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 一顆從未破碎的心
    我在我的時間裡,被點亮,被擊碎,燃燒著,千瘡百孔。震顫著,最終,光,生活,我的一切。最終,破碎。▲ 瓦倫廷娜·李斯蒂莎貝多芬的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別名《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悲愴奏鳴曲》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
  • 雷諾·卡普松創新演繹古典奏鳴曲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時隔一年,6月14日,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再次登臺國家大劇院,帶來貝多芬、拉威爾和弗蘭克的三首風格各異的奏鳴曲作品此番登臺國家大劇院,雷諾·卡普松將從唱片中「走出」,帶來三首他曾錄製過唱片的奏鳴曲。其中,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是一首充滿希望和幸福感的樂曲,也是雷諾十歲時演奏的第一首貝多芬作品。2009年他和鋼琴家弗蘭克·布萊雷錄製了貝多芬全套奏鳴曲集,並在歐洲舉行了約50場「馬拉松式」演出。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上)
    從12首《超技練習曲》到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將鋼琴技巧幾乎發展至極致。然而,當李斯特步入中年之後,他開始厭倦貴族的生活,轉而去思考人生與人性的本質,從「炫技大師」變成「哲學家」,其作品因此帶有了更多的哲思。《b小調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是李斯特一生的巔峰之作。
  • 雷諾·卡普松:這些奏鳴曲充滿了我的回憶
    薛穎佳  去年4月,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曾與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攜手,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拉威爾的小提琴與樂隊作品《茨岡狂想曲》,他高超的技巧精準地詮釋了樂譜中的奇思妙想。時隔一年,6月14日,雷諾將再次登臺國家大劇院,帶來貝多芬、拉威爾和弗蘭克的三首風格各異的奏鳴曲作品。他表示:「這些奏鳴曲充滿了我的回憶,也都錄製過唱片,我非常希望把它們分享給中國的樂迷們。」  在古典音樂圈裡,有一對著名的「卡普松兄弟」:哥哥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和弟弟大提琴家戈蒂埃·卡普松。他們都是從小開始學習音樂,十幾歲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斯克裡亞賓性格小品大型題材奏鳴曲作品
    除了創作小型體裁的性格小品(前奏曲、即興曲和夜曲)之外,斯克裡亞賓還發展了一種他稱之為「音詩」(poem)的大型體裁,他用富於特徵的標題為某些音詩命名。前奏曲較全面地體現了斯克裡亞賓創作風格的發展和變化,這種體裁貫穿於他創作生涯的始終。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幾個值得一聽經典版本
    貝多芬經典名曲《月光奏鳴曲》相傳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旅行演出,來到了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這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1.理察·克萊德曼 鋼琴演奏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作於1802年。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月光奏鳴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7/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2年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