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德眼中的貝多芬的「悲愴」、「月光」和「熱情」奏鳴曲

2021-01-09 知樂古典音樂

客觀說,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至少有六首以「自來熟」的樣貌贏得了公眾青睞。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成了標題音樂,最後好評的自然是「悲愴」、「月光」、「熱情」,其次是「田園」、「黎明」以及「告別」。不過除了「月光」(是一首關於組織平衡的大膽嘗試)以及「告別」(作曲家是將音樂動機壓縮至最明智、最富有策略的一次嘗試,其創作方式直接影響自身由中期向晚期風格的轉變),這些著名的奏鳴曲中沒有一首能稱得上展示了貝多芬的革命性突破。在我(古爾德)看來:「悲愴」與「熱情」可歸為無趣的嘗試,它們代表了作曲家在此階段的音樂更傾向於討喜大眾,並不具備什麼特殊的,有冒險精神的音樂構建理想。

在貝多芬早期的鋼琴作品中,第十三號「悲愴」或許是最具交響傾向的創作。第一樂章的開篇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莊嚴陳述開始——這與貝多芬第一、第二、第四以及第七交響曲的開篇如出一轍;雖然這與隨後展現主題的快板聯繫並不十分緊密,但藉助充滿豐富質感而且取悅聽覺的三和弦以及末世預言般極具舞臺中心感的雙附點節奏,莊嚴的開場與快板銜接得十分融洽。在這個樂章的快板部分,貝多芬通過左手持續不斷的定音鼓震音來推進音樂動態發展,同時右手聲部以彈性速度表達誘惑——但這算不上睿智的調情。

這種在鍵盤樂器作品創作中借鑑管弦樂的手法時不時會出現在貝多芬的鋼琴作品中,尤其是中期那些相當狂躁喧鬧的作品。但之後多數的奏鳴曲選擇了更為私密、更為還原鋼琴本身天性的發展路徑。事實上,「悲愴」的最後兩樂章已經隱約觸碰到作曲家晚期成熟鍵盤作品的風格。第二樂章是一個寧靜的,經過適度美化的柔版;而第三樂章的迴旋曲帶著略為生硬的兩段式對位,總有種讓人跳戲的感覺。它甚至可以當做貝多芬更早期的作品《C小調奏鳴曲》(作品第10號,No.1)的終曲部分;不過相對於專橫的第一樂章,整體平和友善的迴旋曲幾乎無法充分有效地發揮其自身特點。

相較而言,奏鳴曲作品第27號(No.2)——被人們稱作「月光」的那部,雖然包括三段表面上看似完全不同的樂章,卻是依照直覺進行構建的傑作。在「悲愴」中,音樂的結構處理頗為感性,開場是充滿鬥爭的快板,而終結則退縮至謙遜適度的迴旋曲;而「月光」奏鳴曲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所營造的感性都不斷地上升、擴大,此結構與「悲愴」形成鮮明對比。樂曲的開頭有一種特別的韻味——毫無疑問,這是貝多芬最鍾愛也最常用的旋律,優雅的三段式柔版隨後分解為降D大調焦躁的、充滿矛盾氣息的第二樂章,而脆弱的、充滿秋意的小快板則被結尾如山洪暴發的急板淹沒。

事實上,這首作品的急板樂章令其他兩個樂章的觀點更為鮮明,並立即在樂章之間確立了情感上的聯繫,音樂也顯得更靈活而自信。結尾以「奏鳴曲-快板」的形式進行創作,貝多芬通常習慣將它應用在第一樂章,因此該作品在所有貝多芬的終曲創作上顯得與眾不同——作品呈現不斷累積升溫的熱情。「月光」奏鳴曲應被視為整個十八世紀音樂創作的至高榮譽。

同樣,被稱為「熱情」的奏鳴曲(作品第57號),同樣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鍵盤作品之一;但我(古爾德)必須坦誠相告——它的流行令人困惑:這首作品既不符合貝多芬極具代表性的創作手法,亦沒有中期創作充滿爭議的張力;好比小提琴協奏曲,足夠的膽識配以一段美好旋律便能塑起音樂的張力與生命。

奏鳴曲「熱情」與大多數貝多芬創作於十九世紀頭十年的作品一樣,是關於旋律主題韌性問題的討論。貝多芬具備從普通素材中創作巨型結構的能力,這也是他在此時期的宏偉抱負——換做一位水平稍差的人,不可能實現如此完美的「十六小節」開篇。

諸如此類的主題通常不會引發人們多大興趣,貝多芬卻能營造出原始的緊迫感,人們不禁疑惑究竟是什麼驅使貝多芬做出如此的思考——那些精巧的動機構思並非巴洛克或洛可可風格的對位法;相反它具有更堅定、不妥協、不退讓的鬥爭性,而非十八世紀早期音樂尋求的平和、互相依仗的調和主義。

在此之前,無人以暴戾好鬥的態度進行創作(從某方面開講,從未有人如此做過)。當貝多芬的憤怒化作化學效應,作曲家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標誌性風格。在旁人耳朵裡,這種強化風迎合、甚至超越了音樂修辭手法本身,音樂即刻變得更具個人特質。然而,當這種方法未能實現應有效果時,作曲家中年時期的創作同樣會被無情的「尋求動機」所累。在「熱情」奏鳴曲中,上文中所提到的那種貝式創作方法並未發生作用。

第一樂章,快板。第一以及第二主題均由一系列一次出現的三和弦呈現,然而莫名地在音樂之間的聯繫點上顯得有些失焦。在開篇的F小調之後,副主題落於相對應的關係大調,貝多芬借著調性策略小心構建起來的音樂論述並未發揮作用。隨後的發展部同樣缺乏組織,持續的模式化帶來刻板的印象,取代原先佔據中心位置的粗糲,秩序與混亂的獨特融合為音樂行進機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第二樂章,降D大調上的和弦營造憂鬱融合氣氛,由此生發出一組四段變奏的行板,然而音樂並未得到進一步發展。終曲部分,與「月光」奏鳴曲的最後一個樂章很相似,本質上採用奏鳴曲-快板的樣式,由於持續使用了類似託卡塔的伴隨性動機,幾乎接近於點睛的號角聲與低音大提琴撥弦效果模擬實際上有些不得要領。在結尾處對音樂主題的重複性總結裡,貝多芬不尋常地插入一段長達十八小節的快步舞曲,緊接著一陣情緒癲狂的加速,音樂朝終點奔去。

加足馬力的速度與過分簡單化的節奏風格同樣勾畫出英雄般的姿態,而這恰恰是那些經驗豐富的炫技大師們博得包廂瘋狂掌聲的捷徑——即便是最拙劣的詮釋都能不費力地得到喝彩。此時的貝多芬不僅醉心於對音樂主題動機的簡化處理;也醉心於塑造「貝多芬」自身。關於「熱情」,存在著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浮誇,帶著目中無人的挑釁——「就讓你們看看我是不是還能再來一次!」如果讓我(古爾德)來出一榜貝多芬曲單榜,該奏鳴曲會被置於《史蒂芬國王》序曲和交響曲《惠靈頓的勝利》之間。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其中以32首鋼琴奏鳴曲最為經典,被稱之為「鋼琴藝術史的高峰」,而這32首奏鳴曲中以《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最為著名。一、月光奏鳴曲的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小調的調性決定了第一樂章的色彩,幻想的、溫柔的內心感受,悲傷的吟誦,有時又充滿陰森的預感。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 一顆從未破碎的心
    他們沒有心,沒有肝,沒有腳——除了腳底,現在他們是完完全全的魂魄。我在我的時間裡,被點亮,被擊碎,燃燒著,千瘡百孔。震顫著,最終,光,生活,我的一切。最終,破碎。▲ 瓦倫廷娜·李斯蒂莎貝多芬的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別名《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悲愴奏鳴曲》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02 (一)概述《月光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月光奏鳴曲》曲式結構為「幻想曲式奏鳴曲」,我們把它按照三個樂章來劃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 貝多芬因為失戀才寫了月光奏鳴曲,小學課本騙人!
    原標題:貝多芬因為失戀才寫了月光奏鳴曲,小學課本騙人!幾乎每一次,貝多芬戀上的都是他得不到的女人命運與貝多芬開的玩笑實在太多了《月光奏鳴曲》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她輕浮、淺薄、自私的本性給貝多芬帶來痛苦,最後,朱麗葉還是背棄了他。「當我想到她時,我的心跳仍和初識時一樣劇烈。」——貝多芬---那首他寫給朱麗葉的「月光奏鳴曲」(Mondscheinsonate),就是貝多芬於1802年創作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別稱,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月光」奏鳴曲的真相(2)
    整個第一樂章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明暗色彩對比中展開,在有限的織體材料和傳統的和聲終止式中,貝多芬發揮了他無與倫比的調性和聲轉換技巧,其中曖昧不定的和聲也難怪讓詩人聯想到朦朧的月光。展開中部並未過多的發展主題,從28小節便開始出現了為再現部作準備的屬持續音。
  • 《月光奏鳴曲》背後:貝多芬幾欲崩潰
    [摘要]1801年,貝多芬喜歡著朱麗埃塔·圭恰迪妮,那首著名的第二十七號之二的《月光奏鳴曲》就是因為題贈給這位女士而被世人得知的。可是他卻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生命似乎瀕臨死亡。本文摘自《名人傳——呼吸英雄的氣息》,(法)羅曼·羅蘭 著,任捐獻 編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5年7月除了身體帶給貝多芬的痛苦之外,他還經歷著另外一種痛苦,即愛情的折磨。韋格勒說他所看到的貝多芬總是對愛情充滿著熱情,他的愛情似乎永遠是純潔的。對愛的熱情和獲取歡愉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幾個值得一聽經典版本
    突然海上狂風大作,雪白的浪花洶湧地拍擊著海岸 …… 兄妹倆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待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草屋。他飛奔回旅店,花了一整夜功夫,把剛才彈奏的曲子記錄下來。這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 無聲電影|貝多芬《月光奏鳴曲》Flute Cover
    Moonlight Sonata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 No. 2),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來自德國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撰寫的一篇評論,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之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聽完後秒懂,推開房門輕輕地走了進去,這樣不打招呼就進去真的好嗎?只見茅屋裡點了一支蠟燭,昏暗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放著一架古老的鋼琴,一位年輕俊美的女孩坐在琴前,她衣衫襤褸、身形消瘦,但面龐清秀。這女孩似乎聽見了有人進來,便警覺地轉頭,貝多芬看到女孩的神情,忽地驚訝,因為她雙目失了。
  • 「月光」奏鳴曲的真相
    其實,「月光」這個標題並非出自貝多芬本人,而是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的「傑作」。他在音樂的激發下詩意大起,不禁將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比作費爾法裡斯基特湖上的月色夜景。詩人的一次美好想像就這樣給貝多芬的奏鳴曲定了名。從此,這首樂曲到哪兒都要戴著它。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三樂章《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形容此曲第一樂章「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也許《月光奏鳴曲》因此得名。一說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題獻給與之相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一樂章,巴倫博伊姆演奏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作品27/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1年在匈牙利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別稱「月光奏鳴曲」(英語:Moonlight Sonata、德語:Mondscheinsonate)。該作品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之一。而它的頗具文學色彩的標題也給人帶來了無盡的遐想。
  • ...受樂評人喜愛、企鵝三星、上榜《日本唱片藝術》的《月光奏鳴曲》
    這就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小學語文課本上讀過的,《月光曲》的故事。事實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真的是這樣來的嗎?甚至連「月光」這個曲目名,都不是由貝多芬本人決定的。  之所以被稱為《月光奏鳴曲》,是由於德國詩人、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此曲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
  • 「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的故事》
    1801年,貝多芬31歲,愛上了16歲的朱麗葉坦·桂察蒂。貝多芬心中難以排解自己的苦惱,唯有以音樂抒情。並為她寫了《月光曲》送給她,以表示對她的愛慕。她是一位伯爵的女兒,貝多芬對她一見鍾情。貝多芬有過幾段感情,不過都像這段感情一樣因為某種地位等等的原因終結了。
  • 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01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他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