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貝多芬因為失戀才寫了月光奏鳴曲,小學課本騙人!
幾乎每一次,貝多芬戀上的都是他得不到的女人
命運與貝多芬開的玩笑實在太多了
《月光奏鳴曲》就是最好的證明
貝多芬一生創作的作品並不算很多,但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然而貝多芬與女性的關係卻一直是大家興味的焦點。
毫無疑問,這位作曲家曾數次深陷愛河,但他似乎也總是能痛苦地意識到:婚姻生活與自己內在的創作衝動並不兼容。幾乎每一次,貝多芬戀上的都是他得不到的女人,當中的障礙是對象的婚姻狀況、或者是對象的社會地位,往往是兩者兼有之。
命運與貝多芬開的最大的一個玩笑,就是年僅26歲的貝多芬因病導致耳朵漸漸變聾。作為一個音樂家,這無疑是極大的打擊。
但沒幾年後,就在1801年貝多芬結識了朱麗葉·琪察爾第女伯爵,交往初期,這位年輕姑娘給貝多芬帶來短暫歡樂。
熱戀中的貝多芬寫下了《月光奏鳴曲》贈給朱麗葉。但她輕浮、淺薄、自私的本性給貝多芬帶來痛苦,最後,朱麗葉還是背棄了他。
「當我想到她時,
我的心跳仍和初識時一樣劇烈。」
——貝多芬
---
那首他寫給朱麗葉的「月光奏鳴曲」(Mondscheinsonate),就是貝多芬於1802年創作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別稱,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似乎很輕易地,就能從月光奏鳴曲中聽出第一樂章中那深沉的憂傷。
♫ 月光奏鳴曲
---
傳言貝多芬的這首曲子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他用的是瑞士風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別名。
但魯賓什坦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
「月光在音樂描寫裡應該是冥想、沉思的、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這個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恰切的。」
旋律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淨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鬱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泰厄(1817-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
到處因此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鬱的情緒。如果月光真的存在於這個樂章中的話,它倒應該像是一束照亮冥河薄暮,讓人看清那艘駛向幽冥的擺渡船的地底之光。
貝多芬將自己當做了死魂靈,心灰意懶地坐上了這艘駛向深淵的小船。這是一場平穩到讓人窒息的旅程:
水面幾無波瀾,亡靈們全無聲響,唯有卡戎的船篙劃開水面的聲音,和地面上遠遠飄來的鐘聲。
他仿佛要把自己的魂靈與煙霧合在一處,蛻去羈絆,穿過這片薄霧,向上回到地面,那裡有本該屬於他的美好生活——但音樂很快重新回到第一主題,思緒又沉沉地跌回身體裡。
已在冥河上擺渡的人本不該有如此多的妄念,但他心中的悲愴與倔強一旦開始醞釀,便無法再被平復。喪鐘的聲音仿佛從地底傳來,霧氣似乎也更濃了些——船已經接近冥界,它慢慢地,消失在了濃霧裡。
♫ 貝多芬的G大調迴旋曲
---
關於月光奏鳴曲的寫作動機,人們有諸多的猜測。很多人因為此曲是題獻給他的學生朱麗葉·圭查蒂的,便認為柔板樂章這樣悲傷是因為這位「永恆的愛人」選擇了別人,變成了「伯爵夫人」。
而事實上貝多芬原本打算題現給圭查蒂的是G大調迴旋曲,作品51號第2號。他在已經把作品給了圭查蒂之後卻又決定題給另一位伯爵夫人;作為交換,貝多芬給了她這首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為同一時期寫給愛人的曲子,這首迴旋曲節奏明快,有種相互追逐調笑的俏皮。相反,升c小調奏鳴曲哪裡有一絲愛情的影子?
事實上,這首曲子在寫作之初與圭查蒂確實沒有什麼關聯。
朱麗葉·圭查蒂
貝多芬當時無疑是深愛著圭查蒂的,他給朋友寫的信中提到:這位女士給他這兩年絕望的生活帶了快樂和曙光,他也是第一次感到婚姻能夠使他快樂。然而身無一官半爵的貝多芬很明白兩人的出身門第不同,能夠攜手走進婚姻的機會非常渺茫。
而且,正如他自己在信中所說,他也並沒有真正準備好過家庭生活——此時的貝多芬正面臨更大的難題。
1994年電影《不朽真情(貝多芬傳)》Immortal Beloved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