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戎馬一生的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今奉節縣二招待所一帶)去世了,享年六十三歲。五月,歸葬成都惠陵。此事,千百年來得到歷史學家的認同,從無異議。
80年代,奉節縣第二招待所內發現兩個地下建築,而很長時間以來,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劉備的甘夫人墓埋在此處,而《三國志·蜀書·甘皇后傳》說甘夫人是與劉備合葬的,那劉備也定然埋在這裡。考古鑽探也證明地下有兩個大墓,不是劉備和甘夫人的墓是誰?
人們認為這是劉備墓的原因是這樣的:劉備猇亭戰敗後,不久就在白帝城病逝,當時兵荒馬亂,人心浮動,屍體無法運回成都,只好就進埋在奉節了。另外,劉備死時已經是四月份,天氣轉熱,屍體無法長途運送,正好太子阿鬥的生母甘夫人也埋在此地,於是就合葬一處。
但是這些說法並不成立。
首先,夷陵之戰早已成為過去,蜀吳關係趨向緩和。公元223年農曆4月劉備去世時,距夷陵之戰結束將近一年,蜀吳關係已經比較緩和了。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遺使請和。先主許之,遺太中大夫宗瑋報命。」蜀吳二國已然講和,使節往返,並達成協議,因此奉節一帶並無兵荒馬亂之狀。
其實,不論是吳主孫權,或者吳軍統師陸遜,均無消滅蜀漢的打算,更沒有大軍雲集,揮戈西進的舉動,他們只是要討回戰略要地荊州,鞏固在荊州的統治,免除建業西顧之憂罷了。這早在公元219年即已做到了,沒有再向西推進的必要。吳國統治集團很清楚,吳國的大敵不是蜀國,憑蜀國之力是吃不掉吳國的,大敵乃曹魏也。
吳蜀交惡只能對曹魏有利,因此,孫權和陸遜在對蜀戰事上是適可而止,決不會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從而為恢復吳蜀聯盟留下後路。再加上屯駐江州(今渝中區)的大將趙雲,一聽說劉備失利,立即率軍東下,「進兵至永安」,兵塞瞿塘峽,拱衛蜀漢東大門。由於有勇謀兼備、能徵貫戰的大將趙雲把守永安,吳兵即使來犯,絕對討不到便宜。
總之,這時的永安,雖然籠罩著兵敗的低沉氣氛,諸葛亮、劉備都認為這裡是安定的、和平的,正因為如此,劉備才可在此安心養了大半年的病而無驚擾。如果兵荒馬亂,戰雲密布,形勢一觸即發,劉備早就回成都了。因此,劉備去世,諸葛亮有條件按禮法從從容容地將劉備運回成都,葬之惠陵。完全沒有必要草草而秘密地將劉備葬在奉節而招致天下的罵名。
第二,當時的油漆工藝可以做到棺材絕對密閉。遠在西漢初年,油漆技術便已完全能夠做到使棺材絕對密閉,即使屍體在棺內出現腐爛,也不會有任何液體如屍水之類洩漏出來。這可由下面兩個實例證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江陵鳳凰山一百六十八號墓,皆西漢文帝初年的墓葬,比劉備去世早約四百年,此兩墓之棺已絕對密封,棺內防腐藥液越二千年而未洩漏。
三峽地區早在戰國時期就盛產漆,並有相當數量的手藝高超的油漆工匠。劉備到永安,從生病到病重有半年多的時間,從病重到病逝也有兩個月時間,這麼漫長的時間,為劉備準備幾重漆棺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第三,高超的防腐技術,可以保持屍體長時期不腐爛。還是上面提到的兩座西漢墓,二位墓主的遺體保存得非常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棺內裝有防止屍體腐爛的液體,這說明早在西漢初年我國的人體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對遺體的有效防腐,早在春秋初年就解決了,並一直流傳下來。
我國古代對遺體的防腐處理早在劉備去世前幾百年就十分完善了。有一定身份的人在去世後都要採取這方面的措施。劉備病重後,周圍的人不得不做這方面的準備,因為要長途水路運回成都;到成都後皇后吳氏、太子劉禪及文武大臣可能要開棺見最後一面,以之訣別,所以會想盡一切辦法採取防腐處理。
另外,劉備的惠陵也是早就動工,至劉備病逝之前,已經接近完工。按照古代的禮儀制度,皇帝必須下葬到皇陵,接受後代子孫的祭祀。如果劉備真的埋葬在奉節縣,那麼後代皇帝去惠陵只是祭祀一座空墳嗎?這顯然不合理。
因此,奉節縣發現的那座大墓肯定不是劉備和甘夫人的合葬墓。
猜你喜歡看:
清代古墓發現奇怪女屍,面目猙獰嘴巴大張,棺蓋有抓痕,專家揭謎
江蘇「水中古墓」,傳聞藏有三千把寶劍,抽水後池底秘密公之於眾
為何盜墓賊見古墓旁有柳樹,轉身就走?原來這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