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國際乒聯總決賽上,開始使用鷹眼也就是VR來幫助裁判更好的判罰。短短兩天比賽中,相繼有波爾拋球高度、劉詩雯回球擦邊、馬龍發球遮擋、林高遠發球回拋等等案例,鷹眼顯示了強大的能力,能夠把本來不太好判罰合理的地方,解釋得很清楚,讓觀眾和運動員都心服口服。
不過筆者也發現,在判斷是否擦邊的時候,鷹眼卻有一個小缺陷。它並不是按照桌球通行的規則來判斷是否擦邊,而是簡單的判斷桌球是否和桌球桌的一條邊有接觸,對於這一點,筆者相信:設計這個鷹眼判斷擦邊的工程師,應該錯誤理解了桌球的規則。
劉詩雯這個回球,僅僅能代表接觸了球檯邊緣,無法確定是否「擦邊」,即接觸的是上邊
簡單而言,目前的鷹眼判斷桌球的擦邊與否,採取的算法和網球鷹眼是一樣的,就是看有沒有接觸。但桌球擦邊要比網球複雜,因為桌球桌和網球場地相比,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三維立體。判斷擦邊除了桌球要接觸球檯範圍(即球桌的平面,而不是側面)這個大前提之外,還得需要根據以下的原則:
1)如果桌球從球桌內部飛往球桌外,則只要接觸到球桌表面和側面的交線即可。
2)如果桌球從球桌外部飛往球桌內,則需要判斷球是否接觸球檯邊緣,還得判斷球接觸後,是向上彈還是向下彈。即球向上彈才表示是接觸的上邊,向下彈表示側邊。
昨天劉詩雯回球擦邊,裁判員認為是下邊。但挑戰鷹眼後,裁判員更改了判罰,認為是好球。這個案例中,筆者認為鷹眼的判罰有所問題,並沒有展示這個回球接觸球檯邊緣後的彈起角度,只是告訴我們的確是碰到邊緣了,證據不足。
目前的鷹眼,並沒有完全按照這個規則來,而是簡單的採用:「觸邊即有效」的規定,估計是直接套用網球規則中關於壓線球「觸邊即界內」的相似規定而來。
所以當前的鷹眼系統需要做出調整,必須展現出球接觸球檯邊緣後,彈起的角度,這才能真正的判斷出究竟是不是擦邊。
以上內容也經過多位國家級、國際級桌球裁判的認同,還望國際乒聯能夠儘快通知鷹眼服務的提供商,儘快做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