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實現野心的開始,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定了根基。那麼,此次政變之後,曹家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嗎?
答案很明確,沒有。除非曹操再生,他的那一批忠臣良將在世。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高平陵之變是怎麼回事兒。
司馬懿出身名門大族,從一開始就看不起曹操,覺得曹操的父親曹騰認太監為父,太沒格調。當初曹操用上了威逼的手段,司馬懿才不得不應召為官。
可想而知,這樣的司馬懿,對曹家的忠誠度不會很高。但曹操、曹丕、曹叡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算有異心也只能忍著。曹魏政權畢竟是曹家打下來的,司馬氏在這個過程中並沒多少功績。
司馬懿走到曹魏政權的中心,其實是因為曹丕。曹操晚年,曹丕和曹植爭奪繼承人之位,司馬懿站在曹丕這一邊,為他出謀劃策,立下大功。因而曹丕即位後,投桃報李,重用司馬懿。
曹丕死前,任命曹真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讓他們盡心輔佐兒子曹叡。曹叡很相信父親的眼光,臨終前也將繼承人曹芳託付給司馬懿和曹真的長子曹爽。
需要說明一點,曹芳並不是曹叡的親生兒子,而是收養的,身份上差了一層,再加上只有8歲,司馬懿和曹爽都起了欺君之心。
沒錯,曹爽也不是什麼大忠臣。開始還謙虛謹慎,後來嘗過極權的滋味,便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財產,起居自比皇帝,還將曹叡的妻子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長此以往,曹家誰當皇帝還不一定呢。
當然了,曹芳能不能坐穩皇位不關司馬懿的事,但曹爽在集權的過程中,視同為顧命大臣的司馬懿為勁敵,一再打壓,逼得司馬懿告病歸家,暫時避開曹爽的鋒芒。
可笑的是,曹爽竟然真以為司馬懿不敢與自己相爭,從此放下警惕。而司馬懿暗中培植力量,就等著給曹爽來個狠的。
249年正月,按照慣例,曹芳前去位於洛陽郊外的高平陵拜謁曹叡之墓,曹爽及其兄弟、心腹皆隨同前往。這個時候,司馬懿行動了。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各個城門,率兵佔據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還解除了曹爽兄弟的官職兵權。很明顯,郭太后是司馬氏的同謀,考慮到曹爽是怎麼對待她的,她這麼做情有可原。
為了不讓曹爽做困獸之鬥,司馬懿派人去告訴他,說只要你認罪投降,就能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不會傷及性命。
任何人聽來,這都是誘敵之詞。都到這份上了,怎麼可能善了?但出乎人們的預料,曹爽竟天真地信了。帶著小皇帝曹芳回到洛陽,乖乖投入司馬氏的掌心,沒多久被司馬懿找藉口誅殺。
為啥說此後曹家沒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因為司馬氏殺的不是曹爽一個人,而是屠滅三族。誠然,曹真是曹操的養子,他這一脈和曹操沒有血緣。但自打他改姓曹,他家就是曹魏正經的宗室,很多子弟都在朝中身居要職。三族被誅,曹家宗室力量遭到嚴重削弱。
何況,曹操真正的後人們,也以曹爽為首,幾乎都受到牽連,人數高達五千多人。這中間有多少是跟著曹爽的,又有多少是忠於曹魏的,那只有司馬懿知道。
反正他藉此事剷除了朝中政敵,掌握軍政大權,司馬氏一家獨大。反觀曹家,再沒有驚才絕豔的人物,後來出過個高貴鄉公曹髦,也只是空有勇氣,沒有相應的謀略和能力。
這就是曹家不能振興的原因,人才都被殺光了,剩下的也只能在司馬氏的威脅下苟活。更大的問題是司馬氏一直在監視著曹家子弟及其姻親,敢有冒頭者,殺無赦。
例如,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表面上看來是因遭受鍾會的構陷,才被司馬昭處死。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傾向於曹家,便遭了司馬氏的毒手。
曹家最後一個轉機,就是高平陵之變。正如大司農桓範建議的那樣,曹爽大可帶著曹芳回到曹家的龍興之地許昌,在那裡調集四方兵馬徵討司馬懿,皇帝在手,一切還不都是他說了算?
客觀而言,那時的曹魏朝堂還不是司馬氏的一言堂,忠於曹家的大有人在,只要曹爽讓曹芳下一道詔令,勤王救駕的兵馬絕不會少。但曹爽不知怎麼想的,堅決不去許昌,要回洛陽自投羅網。司馬懿形容這是「駑馬戀棧」,意為曹爽像劣馬一樣,只能看到眼前的草料。
桓範都氣哭了,憤怒地罵道「想不到曹真那樣優秀的人,卻生了你們這群豬牛般愚蠢的兒子,今天要被你們連累到滅族了。」果然,桓家也被打入曹爽一黨,滅三族。
總之,看了以上內容,會明白高平陵之變後,曹家就沒能人了,只能躺平任屠。倘若曹爽目光更長遠一點,司馬懿未必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