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後,曹家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嗎?

2020-12-16 李家一家快樂天天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實現野心的開始,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定了根基。那麼,此次政變之後,曹家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嗎?

答案很明確,沒有。除非曹操再生,他的那一批忠臣良將在世。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高平陵之變是怎麼回事兒。

司馬懿出身名門大族,從一開始就看不起曹操,覺得曹操的父親曹騰認太監為父,太沒格調。當初曹操用上了威逼的手段,司馬懿才不得不應召為官。

可想而知,這樣的司馬懿,對曹家的忠誠度不會很高。但曹操、曹丕、曹叡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算有異心也只能忍著。曹魏政權畢竟是曹家打下來的,司馬氏在這個過程中並沒多少功績。

司馬懿走到曹魏政權的中心,其實是因為曹丕。曹操晚年,曹丕和曹植爭奪繼承人之位,司馬懿站在曹丕這一邊,為他出謀劃策,立下大功。因而曹丕即位後,投桃報李,重用司馬懿。

曹丕死前,任命曹真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讓他們盡心輔佐兒子曹叡。曹叡很相信父親的眼光,臨終前也將繼承人曹芳託付給司馬懿和曹真的長子曹爽。

需要說明一點,曹芳並不是曹叡的親生兒子,而是收養的,身份上差了一層,再加上只有8歲,司馬懿和曹爽都起了欺君之心。

沒錯,曹爽也不是什麼大忠臣。開始還謙虛謹慎,後來嘗過極權的滋味,便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財產,起居自比皇帝,還將曹叡的妻子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長此以往,曹家誰當皇帝還不一定呢。

當然了,曹芳能不能坐穩皇位不關司馬懿的事,但曹爽在集權的過程中,視同為顧命大臣的司馬懿為勁敵,一再打壓,逼得司馬懿告病歸家,暫時避開曹爽的鋒芒。

可笑的是,曹爽竟然真以為司馬懿不敢與自己相爭,從此放下警惕。而司馬懿暗中培植力量,就等著給曹爽來個狠的。

249年正月,按照慣例,曹芳前去位於洛陽郊外的高平陵拜謁曹叡之墓,曹爽及其兄弟、心腹皆隨同前往。這個時候,司馬懿行動了。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各個城門,率兵佔據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還解除了曹爽兄弟的官職兵權。很明顯,郭太后是司馬氏的同謀,考慮到曹爽是怎麼對待她的,她這麼做情有可原。

為了不讓曹爽做困獸之鬥,司馬懿派人去告訴他,說只要你認罪投降,就能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不會傷及性命。

任何人聽來,這都是誘敵之詞。都到這份上了,怎麼可能善了?但出乎人們的預料,曹爽竟天真地信了。帶著小皇帝曹芳回到洛陽,乖乖投入司馬氏的掌心,沒多久被司馬懿找藉口誅殺。

為啥說此後曹家沒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因為司馬氏殺的不是曹爽一個人,而是屠滅三族。誠然,曹真是曹操的養子,他這一脈和曹操沒有血緣。但自打他改姓曹,他家就是曹魏正經的宗室,很多子弟都在朝中身居要職。三族被誅,曹家宗室力量遭到嚴重削弱。

何況,曹操真正的後人們,也以曹爽為首,幾乎都受到牽連,人數高達五千多人。這中間有多少是跟著曹爽的,又有多少是忠於曹魏的,那只有司馬懿知道。

反正他藉此事剷除了朝中政敵,掌握軍政大權,司馬氏一家獨大。反觀曹家,再沒有驚才絕豔的人物,後來出過個高貴鄉公曹髦,也只是空有勇氣,沒有相應的謀略和能力。

這就是曹家不能振興的原因,人才都被殺光了,剩下的也只能在司馬氏的威脅下苟活。更大的問題是司馬氏一直在監視著曹家子弟及其姻親,敢有冒頭者,殺無赦。

例如,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表面上看來是因遭受鍾會的構陷,才被司馬昭處死。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傾向於曹家,便遭了司馬氏的毒手。

曹家最後一個轉機,就是高平陵之變。正如大司農桓範建議的那樣,曹爽大可帶著曹芳回到曹家的龍興之地許昌,在那裡調集四方兵馬徵討司馬懿,皇帝在手,一切還不都是他說了算?

客觀而言,那時的曹魏朝堂還不是司馬氏的一言堂,忠於曹家的大有人在,只要曹爽讓曹芳下一道詔令,勤王救駕的兵馬絕不會少。但曹爽不知怎麼想的,堅決不去許昌,要回洛陽自投羅網。司馬懿形容這是「駑馬戀棧」,意為曹爽像劣馬一樣,只能看到眼前的草料。

桓範都氣哭了,憤怒地罵道「想不到曹真那樣優秀的人,卻生了你們這群豬牛般愚蠢的兒子,今天要被你們連累到滅族了。」果然,桓家也被打入曹爽一黨,滅三族。

總之,看了以上內容,會明白高平陵之變後,曹家就沒能人了,只能躺平任屠。倘若曹爽目光更長遠一點,司馬懿未必能成功。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之變後,曹家是否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至少有三次機會
    曹魏政權其實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程度最高的政權,曹魏沒有宦官之禍,沒有外戚幹政,沒有皇族爭權,全國所有的權力全部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從魏文帝曹丕開始,到魏明帝曹睿,皇帝一人獨掌大權,獨斷專橫。,能力的不對等會讓權力鬥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十年後,高平陵政變發生了。
  • 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盡落司馬家,三馬分曹始於此變
    不想魏國皇帝皆是短命,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立八歲小兒曹芳為帝,王權旁落,後司馬家掌權,最後司馬家的勢力已分布魏庭,司馬後人不顧為臣禮法,之間篡權奪位,建立晉朝。而司馬家正式掌權還得從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說起,此後魏國政權再沒有回到過魏帝的手中。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家是否已經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
    高平陵之變後,儘管司馬懿已把持朝政,但司馬家的統治並不穩固。在複雜的力量格局中,鹿死誰手還有懸念。不過,這些懸念,被司馬懿父子輕鬆化解。錯綜複雜的形勢高平陵之變剛結束時,魏國的權力格局錯綜複雜。在局面混亂時,如果司馬懿不能穩定人心,很容易成為各派群起而攻之的對象。為此,司馬懿採取了一連串安撫人心的動作。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處決了曹爽及其主要黨羽,但是,對於曹爽集團的次要人員,如魯芝等人,則寬大處理,極力拉攏,許多人後來還成了晉的新貴。
  • 曹家是如何一步步丟掉政權的?高平陵政變,曹爽竟然投降司馬懿
    殊不知,司馬懿其實就像一隻變色龍,曹叡在位之時,他就忠心耿耿。但少帝即位之後,他的野心開始展現出來了。但是,想要迅速奪取曹氏家族的江山可不容易。因為遺詔當中還有一位被指定為輔佐太子,那就是來自曹氏的曹爽。和司馬懿深沉內斂的性格不同,飛揚跋扈是他的最大特點。曹爽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等大臣。但是同樣作為朝廷重臣的司馬懿卻被排擠,試圖架空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高平陵之變,曹爽如果不投降,而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高平陵之變,對於曹家和司馬家來說都是一個轉折的節點。若成功,曹魏大權落入司馬家之手,久而久之晉朝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若失敗,司馬家必然被屠殺殆盡,或許不會有西晉,八王之亂不會發生,五胡亂華這場大浩劫也有可能避免。因而很多人感到遺憾,司馬家怎麼就成功了?要是失敗該有多好!
  • 司馬師之死是曹髦的機會,他明晃晃地奪權,想要重演高平陵之變
    而談及曹髦最後這幾次自殺式的徵討時,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輕率放肆的形象,畢竟他的死是自找的,《三國志》中陳壽對他的評價也是,「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不過站在他的角度來看的話,曹髦在位之時,的確是能用的辦法都用了,直到一次機會出現之時,他想要趁機從司馬氏那裡奪回兵權,但天下人心已變,他亦無可奈何。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魏元老
    曹爽執政後,為了獨攬大權,進行了所謂的正始改革,排擠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政治資本的士族高門集團,而以夏侯玄等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們代替之。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對司馬懿的排擠,以夏侯玄為徵西將軍,駐守關中,司馬懿稱病不朝,閉門不出,以求避禍。包括蔣濟、高柔、王凌在內的這些士族高門,他們是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加入了曹魏陣營,也算是曹魏政權的元老重臣了。
  •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如果放手一搏,他和司馬懿兩人鹿死誰手?
    兩年後的249年司馬懿終於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趁曹爽、曹羲、曹訓等曹氏兄弟和天子曹芳前往洛陽城外的高平陵,拜謁魏明帝陵墓的時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洛陽城落入司馬懿之手,但是司馬懿當時的勝算並不大,所以他幾次向曹氏兄弟喊話,並對著洛水發誓說只是奪去他們的官職並無意加害他們,司馬懿其實是在賭曹爽不敢放手一搏,而是會放棄抵抗束手就擒,當然司馬懿的冒險成功了。
  • 熬死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歲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司馬懿原本是東漢的臣子,後來成為曹魏的臣子,再後來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後,便篡奪了曹魏的政權,成為曹魏實際的掌權人,為司馬氏改朝換代而奠定了基礎。司馬懿到了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魏的親信,奪取大權。 俗話說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何司馬懿到了這個歲數才造反?究竟是有所畏懼,還是實力不夠呢?
  • 高平陵轉折:曹爽的不聽勸
    錯就錯在,機會有人能抓住,有人就失手,高平陵就是一個機會的錯失。優勢一開始其實是在曹爽勢力這頭的,為啥,因為有兵權才有話語權啊,想當初曹爽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直接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就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發動高平陵之變,明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將軍曹爽罪無可赦,自己需要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不過,在除掉曹爽及其黨羽之後,司馬懿依然將曹魏大權牢牢抓在手中,也即沒有交給已經17歲的曹芳了。那麼,問題來了,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 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
    就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來說,司馬懿之所以能擊敗曹爽,就離不開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曹魏大權。也即郭太后的支持,讓司馬懿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動兵變。那麼,問題來了,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一郭氏(?
  • 為何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家會人心盡失,中下級軍官還幾乎都倒向...
    高平陵之變,塚虎司馬懿一擊制勝,曹家幾十年的基業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寒門出身的創業者,在他的一生中,始終秉承著聯合名門望族同時吸納平民英才的用人之道,憑藉其出色的個人魅力和手腕,將諸多勢力完全整合成為一個統一整體,這樣士族、寒門、平民、皇室,北方所有的政治勢力都被曹操捆上了曹家的戰車。
  • 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不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
    曹爽既然已經軟禁了郭太后,只要他在臺、郭太后就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而司馬懿發動的這場政變是她彼時翻身的唯一機會……郭太后會支持誰,不言而喻。 更何況,曹芳根本不是郭太后的親生兒子,而是以小宗旁支身份被過繼後入承大統的,這種「孝道」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如果不「孝」,他這個皇帝的「正統性」「合法性」都會遭到質疑。再者,如果曹爽真的拿小皇帝曹芳作文章,司馬懿完全可以以郭太后的名義廢黜曹芳、另外過繼一個小宗旁支給魏明帝曹叡為嗣,那麼曹爽可就真的成了「叛逆」了……因此,不是曹爽不想以小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勤王,而是根本做不到!
  • 高平陵之變前,曹爽為何能壓制司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麼?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從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 歷史上的今天:199期—高平陵之變
    魏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等至高平陵(今河南洛陽東南大石山)去祭掃魏明帝曹睿的陵墓,史稱「高平陵事件,高平陵之變,高平陵政變」。249年2月5日(曹芳嘉平元年正月初六日,距今已1770年)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令緊閉洛陽所有城門,佔據武器庫,退兵治水浮橋;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佔領了曹爽的兵營;大件王觀執行中領軍事,佔據了曹懿的兵營。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老臣為何都不勤王?專家:時間太特殊
    有很多看似成功率不高的事情,卻因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成功,甚至可能是歷史都發生了轉折。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抓住了漢獻帝舉目無所依靠的時機,然而在他過世30年後,司馬氏也抓住了曹魏中空的時機,將他辛苦打下來的天下據為己有。
  • 此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雖說西晉是由司馬炎在公元266年篡魏後開創的,但真正為晉朝鋪路的卻是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司馬家大權在握,已經成為「無冕之王」! 而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事變」時已是七十高齡,足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那他為何蟄伏了如此之久呢? 其實蟄伏如此之久也非他所願,實在是之前有心無力!
  • 高平陵兵變
    這也是一場奠定了三國歸晉基礎的兵變。曹孫劉三家的江山都是用槍桿子打下來的,因此在那時兵變已經變的越來越陌生了。雖然在三國前期,有過王允等人策劃兵變成功的除掉了董卓的先例,但是之後董承伏完等企圖複製王允模式都告失敗。  兵變在後漢王朝的的最後歲月裡,是宦官打倒外戚或者是外戚消滅宦官的法寶,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