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熱播讓人們認識了猥瑣發育的司馬懿,三國中頭腦靈光的人不少,但靈光一輩子的只有司馬懿一個。
高平陵之變作為司馬家族崛起的轉捩事件,我們不得不摸摸曹爽的頭,相比司馬懿的慮深謀遠,曹爽還真實嫩得蠢萌。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說起曹氏家族對司馬家族也很糾結,既要用,又要防,實在難受。曹操當初夢見「三馬同食一槽」都明明白白跟司馬家講了的,鷹視狼顧也是求證了的,但司馬懿能活得比三國一代裡的人都久,這權謀和智商都是在線和逆天的。
說起曹睿託孤司馬懿和曹爽,有人覺得結構不合理,應該多幾位制衡,但是那個時候可是三國,玩不起三權分立,再說了,當時的主流是曹氏宗親與士族勢力的角逐,也找不出第三股勢力了。
錯就錯在,機會有人能抓住,有人就失手,高平陵就是一個機會的錯失。
優勢一開始其實是在曹爽勢力這頭的,為啥,因為有兵權才有話語權啊,想當初曹爽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直接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就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 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運作,權傾朝野,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架空,只能佯裝身老在家,這一招真是百試不爽,所以說幹什麼都得有匠心,一輩子裝病、裝瘋、裝傻這一招騙得了曹操,騙曹爽只需三成演技。
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那就等待時機,形勢看得透透的,諸葛亮都死了,跟三國的這些二代玩,也就是娛樂局。
但是吧司馬懿也很緊張,可以戰略上藐視,但是戰術上還得速戰速決,年輕人不按套路出牌,沒準玩賴啊。再說了,第一士族始終不如第一家族更有安全感,安全感對猥瑣發育的司馬懿來說是痛點啊。
於是,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當少帝曹芳去高平陵的給他爸爸掃墓的時候,正好曹爽兄弟和下邊的小夥伴也都去了,司馬懿覺得這個有操作空間,於是以龜做人司馬懿這次比兔子還快,做大事就是一個果決,馬上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佔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命令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曹羲營地。裝備、藥水、符文調好,準備團戰了。
最重要的一條,先向魏帝稟奏曹爽的罪惡說:「我過去從遼東回來時,先帝詔令陛下、秦王和我到御床跟前,拉著我的手臂,深為後事憂慮。我說道:你爺爺、爸爸也都把家業給我打理,你不能否認吧,我得看好家,你看曹爽自比君主,在外部則專橫拔扈獨攬大權;破壞各個軍營的編制,完全把持了禁衛部隊;各種重要官職,都安置他的親信擔任;
……省略廢話一萬字
皇宮的值宿衛士,也都換上了他自己的人;這些人相互勾結盤踞在一起,恣意妄為日甚一日。曹爽又派宦官黃門張當擔任都監,偵察陛下的情況,挑撥離間陛下和太后二宮的關係,傷害骨肉之情,天下動蕩不安,人人心懷畏懼。這種形勢下,陛下也只是暫時寄居天子之位,豈能長治久安。…
吧啦吧啦,罵人的話都長,總之要求免去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兵權,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不得逗留而延滯陛下車駕,如敢於延滯車駕,就以軍法處置。我還擅自作主勉力支撐病體率兵駐紮在洛水浮橋,偵察非常情況。
啥意思,就是說這事你同意更好,不同意就算了,我有兵,我有兵,我有兵。這奏表說是給陛下的,其實都知道肯定曹爽先看,內容總結一下五個字:繳槍不殺哦。
曹爽看到司馬懿的奏章,一臉懵逼,不知所措,要麼說年輕,先把曹芳車駕留宿於伊水之南,伐木構築了防衛工事,並調遣了數千名屯田兵士為護衛。司馬懿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認慫不?」;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認慫只是免個官職,不信我就發誓,指著洛水發誓又不是玩賴死爹媽,那算啥。
不過曹爽手下也有明白人,這個就是桓範。桓範到了之後,別投,有機會。於是讓曹爽兄弟把天子挾持到許昌,然後調集四方兵力輔助自己。這「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近的劇本都不學?
曹爽那個糾結啊,桓範干著急:「這件事明擺著只能這麼辦,你讀的書是盜版的嗎?在現在的節奏下,認慫就行了嗎,開玩笑。
不說話,這撥人沒搞過,心裡可能沒概念。桓範還得把話說明白:「你的中領軍別營就特麼的在城南,洛陽典農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隨意召喚調遣他們。如今到許昌去,不過兩天兩夜的路程,許昌的武器庫,也足以武裝軍隊,我們所憂慮的當是糧食問題,但大司農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籤發徵調。這一看就是有老司機,曹爽帶兵打仗,竟然不知道這些?
然而啊曹羲兄弟依然不懂,從初夜一直坐到五更。我草熬通宵有用嗎,時間都浪費了,結果曹爽還是慫了,天真地以為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為富貴人家。桓範一口老血,豬一樣的隊友啊,還得連累要滅族了。
如果時光逆轉,曹爽有腦子了,他採納了桓範的建議,帶皇帝前往許昌,事情的結局很有可能就不一樣了。
原因:一他是有軍隊的。裴注「幹寶晉紀曰:爽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以為衛。」蒼蠅再小也是肉。
二中領軍別營就特麼的在城南,洛陽典農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隨意召喚調遣他們。司馬懿鐵桿軍事力量主要就那些死士,打不打得下曹爽不談,都拉出去打仗了這洛陽只怕就不歸自己管了。
三讓盟友們(注意看高平陵之後的事就會認識到,蔣濟這些人只能算暫時的盟友,而不是親信)打吧,盟友們儘是世家大族(要臉)、曹魏元老(受皇恩),皇帝畢竟在曹爽那兒,盟友們肯定不願意打。
四把盟友們砍了或抓了,自己統軍出去打,這也是自毀基本盤,世家大族都倒戈了,光靠司馬家坐不住這些軍隊。
五洛陽大部分的軍隊(禁軍)本身是忠於曹爽的,在洛陽城裡司馬懿還得靠不發武器和元老們幫忙鎮場才能讓他們不搗亂,就算真能拉出去打,在曹爽和皇帝面前,這幫禁軍八成得臨陣倒戈。所以,我認為如果曹爽採納了桓範的建議,至少平安到達許昌是沒什麼問題的。
之後就是外面的什麼將軍站隊的問題了
考慮到:1、皇帝曹芳是先帝獨子;2、曹爽是公認的一直受皇帝信任的輔政大臣;3、雙方對峙的消息傳到外面,怎麼看都更像是司馬懿造反;4、曹魏有嚴禁後宮幹政的命令;5、徵東、徵南和司馬懿不太親;6、關西諸將雖然是司馬懿的老戰友,可一把手徵西將軍是曹爽的親信夏侯玄,二把手是親曹爽的夏侯霸,而且關隴是軍事壓力最大的戰區,根本騰不出手出兵中原。我覺得,外面的將軍們很可能會全票支持皇帝、曹爽一方,而不是太后、司馬懿。總而言之,還是人不行,不是人數不行。
高平陵事件如果你還不懂,不妨這麼想:
司馬懿趁曹爽集團出門打大龍之際強拆門牙塔,桓範苦勸曹爽反攻,反正有龍buff誰怕誰,曹爽在20投和反攻之間猶豫不決,桓範怒罵曹爽」小學生「之後掛機。最終曹爽集團遭司馬懿團滅。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徹底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也就是說,這一戰啊還是素質不行。
·End·
會加油是專為車主而生的加油打折代充平臺,折扣加油,低至8.5折,關注公眾號下載APP就送200元充油卡,趕快上車吧!
點擊閱讀原文領取200元專享充油禮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