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變中,曹爽如果挾天子反抗司馬懿,勝算有多少?

2020-12-22 吳百蘭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

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司馬懿的排兵布陣

首先,司馬懿以顧命老臣的身份請出太后(明元郭皇后)詔準。如此,可以充分利用曹爽一黨當權時期的皇室矛盾,獲取宮中皇室的信任與支持。又能以「忠君」之道消弱老功臣的疑慮,爭取到整個世家大族們的支持。還可以穩定百姓情緒,所有這一切這叫安內。

繼而,發兵至洛水浮橋屯駐,然後向天子曹芳上奏以謀取政變的合法性,同時也是對曹爽展開心理攻勢。這叫軍事戰、心理戰雙威懾。

其奏章內容有三:

重申自己顧命大臣的身份,極盡示忠。痛陳朝中形勢嚴峻,皇室危機,歷數曹爽一黨罪狀,繼而言及特請太后詔事,如此可前後互為辯護。屈人以理,陳情以文,再輔以律令卒志,武事待陣之說;步步穩逼,使得曹爽全無迴旋的餘地。

果然將曹爽推向進退維谷的處境。曹爽拿著奏章不知如何是好,若報奏報於天子吧,那可是自取不義,身處被動;若毀掉奏章吧,更是私匿己罪形同謀逆。

一場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就這樣被司馬懿兵不血刃地淡然地展開。

就在曹爽猶豫不決時,司馬懿派人來傳話說:只免官不加罪。以此來誘曹爽主動投降。同時曹爽的智囊團謀士桓範也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城,來到曹爽身邊為他出謀獻策:挾天子以擁兵自重,伺機反撲。

曹爽「今夜無眠」,經過整夜的反覆思量,他決定放下武器投降。氣得桓範大罵:「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了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不是曹爽的智力如豬,而是曹爽自己也明白他硬拼是拼不過司馬懿。京城的兵已經被司馬懿控制,帶出來掃陵的將士們家眷又都在司馬懿的控制中。

此時,司馬懿又只針對他一個人,那麼又有誰願意和他一起為一場不確定勝負的戰爭,拋棄家眷跟著他去拼命?

這一刻,他只能心存僥倖,希望司馬懿萬一不殺他,他或許還能過著富貴生活,保留家人的性命。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劉禪不是善終了嗎。可惜曹爽的智力真的比劉禪差之甚遠。

要不我們再來將曹爽與司馬懿兩個集團來對比一下,看誰更有實力。

司馬懿與曹爽的政治、軍事較量

司馬懿

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

208年被曹操徵辟後,成為曹操的謀臣。後任曹丕的中庶子,其間兩人關係甚好。曹丕即帝後,司馬懿成為曹丕的第一心腹大臣。曹丕死後又與曹真、陳群等共同輔佑魏明帝曹叡。

曹叡時期,司馬懿通過拒蜀、抗吳、平定遼東,立下了赫赫戰功贏得巨大的聲望。曹叡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

司馬懿軍功顯赫,亦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同時還有政治資本。屬於政治家、軍事家兼於一身的政治人物。他建議創立軍屯,保障了魏軍與蜀漢的戰爭的勝利。負責對吳戰爭時,他又提出:

滅賊之要,在於積穀。《晉書》

於是又和鄧艾共同籌建了淮河流域軍屯。兩個軍屯的基地建成,減輕了人民的軍糧負擔和運送軍糧的徭役,深得民心,還為後來滅蜀吞吳,統一全國提供了物質保障。

司馬懿上奏魏明帝停止大修宮殿,放一萬多從役人員返鄉回家。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讚譽他為:

兵動若神,謀無再計。《晉書》

曹爽,曹叡還是太子時與曹爽關係較密切,曹叡臨終前拜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曹芳。曹芳改封曹爽武安候,其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曹爽的兄弟們把持了魏朝廷的軍政大權。

但曹爽從政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史書中卻無曹爽的政績記載,倒是有說曹爽驕奢淫逸事件的記錄有不少。可見曹爽並無政績。

開始時,曹爽在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對老一輩政治家的司馬懿也還尊敬。但時間長了,曹爽就感覺到了來自司馬懿的壓力,非常不舒服。

於是,聽取了丁謐、畢軌等人的教唆:

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委之。《三國志》

將司馬懿的實權太尉奪下,給了個虛尊提升為太傅。如此,曹爽一黨握了兵權又執政,很是風光無限。

那麼曹爽集團的政績又如何呢?

曹爽集團負責主管選舉人才的何晏,在才選人用人時好壞不分,魚龍混雜,搞得稀裡糊塗根本無公正可言。

曹爽也對法令做了改革,但效果並不好,所以也沒能得到貫徹實施,改革無疾而終。曹爽又想在軍事上通過伐蜀撈點資本,提高聲望壓倒司馬懿。

公元244年,曹爽由洛陽趕到長安,率10萬大軍與夏侯玄自駱谷口向漢中進攻。

當時蜀漢守軍不足3萬人。結果曹爽不懂軍事指揮,曹爽軍至興勢便停下來了,因為後方軍需物資跟不上,牛馬騾驢倒是累死了不少,搞得勞兵傷財、民怨沸騰,也就只能大敗而歸。

總之曹爽執政期間,政治腐化,伐蜀失敗。集團核心人物素質差,沒有政治遠見,都是一群趨炎附勢的無能之輩。

高平陵政變兩年後,親曹派太尉王凌想起兵反司馬懿,被他的兒子王廣勸阻道:曹爽以驕奢失民,何晏則虛而不治,他們雖勢傾朝野,但百姓難安,大失民心。而司馬懿則擢用賢能,廣樹勝己,夙夜匪懈,以民為先。深得民心。凡是起兵如果不是正義的,不得民心,必將失敗。

以此來看,象曹爽這樣一群不懂政治、軍事、經濟,又缺乏施政能力,不得民心的紈絝子弟集團,想與司馬懿老臣集團搞政治鬥爭,那還不得輸得一敗塗地。

總結

每一次政治鬥爭都是由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摧毀舊的腐朽政治制度。伴隨而來的是促進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的進步。

司馬懿當權後進行了兩項重要改革:

1、廢除民屯,實行課田制和租調製。

曹操推行大規模的民屯制度,在社會動蕩的戰亂時期行之有效。但由於剝削太重,到了社會相對穩定時期,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鹹熙元年,司馬昭宣布:

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劇皆為令長。《三國志》

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2、制定《晉律》

曹魏律大體上承襲著《漢律》,條文繁雜且苛酷,而《晉律》則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具有進步意義。並且它還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都以《晉律》為藍本。

由此可見,誰得民心,誰能促進社會進步,對歷史有貢獻,誰就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成為最後的贏家。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之變時,如果曹爽起兵反抗,勝算有多少
    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曹爽得知以後不知所措。司馬懿派人告訴曹爽,只要他投降,那麼就保全他的性命。曹爽信以為真,交出了兵權,最後卻被司馬懿所殺。在曹爽投降前,大司農桓範曾經勸他去許昌,調集軍隊和司馬懿抗衡。有些人認為曹爽兵權在手,這麼做還有很大勝算。不過實際上曹爽的機會不大。
  • 高平陵之變,曹爽如果不投降,而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由此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這麼說吧,只要曹爽不管不顧,司馬懿必死無疑。什麼意思呢?咱們先來看一下高平陵之變的前因後果。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遺詔命8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為帝,並為他安排了兩位顧命大臣: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如果放手一搏,他和司馬懿兩人鹿死誰手?
    曹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病逝,臨終前以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為託孤大臣輔佐幼帝曹芳,不過大權卻在作為宗室的曹爽之手,曹爽一步步剝奪了司馬懿手中的權力;正始八年(247年)司馬懿韜光養晦稱病不起,暗中卻在積蓄力量尋找曹爽的破綻準備一擊而中。
  • 高平陵政變,曹爽竟然投降司馬懿
    早東漢末年,曹操就在軍閥混戰當中佔據了最富庶的中原地區,控制了東漢朝廷,實現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標。曹丕繼位,廢除漢獻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史稱魏明帝。曹家人曹真、曹休以及大臣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雖然與孫吳,蜀漢之間的徵伐不斷,但是保證疆域的大體穩定,通過一系列或明或暗的政治活動,邊境地區局勢得以安定下來。
  • 高平陵轉折:曹爽的不聽勸
    錯就錯在,機會有人能抓住,有人就失手,高平陵就是一個機會的錯失。優勢一開始其實是在曹爽勢力這頭的,為啥,因為有兵權才有話語權啊,想當初曹爽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直接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就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
  • 高平陵之變,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你也不看看曹爽實力有多強
    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是三國後期的一件大事,由此揭開了三家歸晉的序幕,不過此次政變說到底是司馬懿的一次軍事冒險,而且是風險極大的那種,因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司馬懿遠不是曹爽的對手,最後一刻才險勝,那麼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
  • 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不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
    高平陵政變時,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這個問題問得有失水準了,曹爽這個人早先能把司馬懿和小皇帝曹芳玩弄於股掌之中,恐怕也絕不是泛泛之輩!提問者能夠想得到,曹爽難道就想不到?
  • 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
    在此基礎上,就權臣來說,如果可以獲得皇太后的支持,自然是如虎添翼了。就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來說,司馬懿之所以能擊敗曹爽,就離不開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曹魏大權。也即郭太后的支持,讓司馬懿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動兵變。那麼,問題來了,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
  • 高平陵之變前,曹爽為何能壓制司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麼?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從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 司馬懿篡權時,曹爽如果以皇帝名義號召天下兵馬勤王,能贏嗎?
    這些都在司馬懿的意料之中,當桓範逃出去之後,有人報告了司馬懿,說桓範跑了,司馬懿說,桓範善於出謀劃策,但是,曹爽肯定不會聽他的,沒事的。果然,正如司馬懿所說,一切都被言中。    最終,曹爽向司馬懿投降,交出兵權,然後,曹爽及其黨羽被司馬懿誅滅三族,一網打盡。  那麼,如果當時曹爽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一起討伐司馬懿,能有多少勝算?
  •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氏三族七千餘人,曹操的舊部都去哪了
    幹了沒多久時間,老謀深算的曹操便逐漸察覺出司馬懿此人「有雄豪志」,同時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時常對曹丕說,要時刻提防著司馬懿。 但令曹操沒想到的是,曹丕竟然沒有聽從他的話,不但不防著司馬懿,反而還對他委以重任,並且在自己臨終時,還令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輔佐太子曹叡。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魏國的元老,是魏明帝對抗蜀漢諸葛亮的利器。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王凌討伐司馬懿,兵敗慘死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去洛陽城外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及其親信們一起隨行。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老臣為何都不勤王?專家:時間太特殊
    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抓住了漢獻帝舉目無所依靠的時機,然而在他過世30年後,司馬氏也抓住了曹魏中空的時機,將他辛苦打下來的天下據為己有。01三國歷史中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曹、孫、劉三分天下多年,最終天下卻盡歸於司馬氏。
  • 沒有兵權的司馬懿何以能發動高平陵政變,開創百餘年晉朝基業?
    弔詭的是,這些同樣出自魏明帝之手的聖旨卻在傳達著自相矛盾的信息,有詔書讓他立即改道去首都洛陽,有詔書又讓他先不用去洛陽,隨後又有詔書讓他繼續去洛陽。看著讓人不知所從的命令,風中凌亂的司馬懿一度認為首都已發生重大事變。【3】但實際上,聖旨的遊移反覆,正是魏明帝曹睿臨終前複雜心理的真實寫照。當時,36歲的魏明帝已接近生命盡頭。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對於司馬懿來說,終於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於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
  • 曹魏大將軍曹爽實力有多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生的好且很努力的曹爽,為什麼偏偏鬥不過司馬懿?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十年之後的高平陵之變以司馬懿的完勝告終,曹爽卻輸得傾家蕩產,被夷三族呢? 一、打壓司馬懿 從曹芳繼位到高平陵政變,能打壓司馬懿近十年,說明曹爽的實力是很強的。 曹爽的起點遠比司馬懿要高。
  • 司馬懿為什麼能一舉剷除曹爽?司馬懿不做,其他人也會做
    首先是,司馬懿作為曹叡指定的輔政大臣之一,被曹爽完全架空了。曹叡臨終時,指定的輔政大臣時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曹爽是親貴的代表,司馬懿是曹魏元老勳舊的代表,兩個人相互制衡,是一個平衡的局面。但曹爽很快就通過一系列手段,迫使司馬懿放棄了權力,完全架空了司馬懿,並迫使司馬懿閉門謝客,託病不出,曹爽完全把持朝政。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滅司馬天下者,亦是司馬懿漏殺之人
    從高平陵事變後,曹魏宗室失去了對軍政大權的掌握,司馬氏取而代之。司馬氏取代曹魏的野心昭然如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言論在曹魏上層廣為流傳。終於在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政權。
  • 如果曹爽聽從了桓範的意見,號召勤王,司馬懿還能夠成功嗎?
    如果曹爽聽從了桓範的意見,號召勤王,司馬懿還能夠成功嗎?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時期,司馬懿能夠當上權臣,甚至司馬一族能夠去掉曹魏,都離不開一場政變,這就是歷史著名的高平陵之變,這一場政變以後,曹魏的掌權人曹爽全家被殺,司馬懿成為了魏國權勢最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