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蓄謀已久的一次政變,依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一旦出手,定是勝券在握。表面上看曹爽挾天子似乎是佔盡上風,但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勝負關鍵在於算、謀、略。
所以我的回答是,曹爽根本沒有勝算。那今天我們就跟著史料一起,再回顧一次那場政變的歷史吧。
司馬懿的排兵布陣
首先,司馬懿以顧命老臣的身份請出太后(明元郭皇后)詔準。如此,可以充分利用曹爽一黨當權時期的皇室矛盾,獲取宮中皇室的信任與支持。又能以「忠君」之道消弱老功臣的疑慮,爭取到整個世家大族們的支持。還可以穩定百姓情緒,所有這一切這叫安內。
繼而,發兵至洛水浮橋屯駐,然後向天子曹芳上奏以謀取政變的合法性,同時也是對曹爽展開心理攻勢。這叫軍事戰、心理戰雙威懾。
其奏章內容有三:
重申自己顧命大臣的身份,極盡示忠。痛陳朝中形勢嚴峻,皇室危機,歷數曹爽一黨罪狀,繼而言及特請太后詔事,如此可前後互為辯護。屈人以理,陳情以文,再輔以律令卒志,武事待陣之說;步步穩逼,使得曹爽全無迴旋的餘地。
果然將曹爽推向進退維谷的處境。曹爽拿著奏章不知如何是好,若報奏報於天子吧,那可是自取不義,身處被動;若毀掉奏章吧,更是私匿己罪形同謀逆。
一場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就這樣被司馬懿兵不血刃地淡然地展開。
就在曹爽猶豫不決時,司馬懿派人來傳話說:只免官不加罪。以此來誘曹爽主動投降。同時曹爽的智囊團謀士桓範也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城,來到曹爽身邊為他出謀獻策:挾天子以擁兵自重,伺機反撲。
曹爽「今夜無眠」,經過整夜的反覆思量,他決定放下武器投降。氣得桓範大罵:「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了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不是曹爽的智力如豬,而是曹爽自己也明白他硬拼是拼不過司馬懿。京城的兵已經被司馬懿控制,帶出來掃陵的將士們家眷又都在司馬懿的控制中。
此時,司馬懿又只針對他一個人,那麼又有誰願意和他一起為一場不確定勝負的戰爭,拋棄家眷跟著他去拼命?
這一刻,他只能心存僥倖,希望司馬懿萬一不殺他,他或許還能過著富貴生活,保留家人的性命。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劉禪不是善終了嗎。可惜曹爽的智力真的比劉禪差之甚遠。
要不我們再來將曹爽與司馬懿兩個集團來對比一下,看誰更有實力。
司馬懿與曹爽的政治、軍事較量
司馬懿:
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
208年被曹操徵辟後,成為曹操的謀臣。後任曹丕的中庶子,其間兩人關係甚好。曹丕即帝後,司馬懿成為曹丕的第一心腹大臣。曹丕死後又與曹真、陳群等共同輔佑魏明帝曹叡。
曹叡時期,司馬懿通過拒蜀、抗吳、平定遼東,立下了赫赫戰功贏得巨大的聲望。曹叡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
司馬懿軍功顯赫,亦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同時還有政治資本。屬於政治家、軍事家兼於一身的政治人物。他建議創立軍屯,保障了魏軍與蜀漢的戰爭的勝利。負責對吳戰爭時,他又提出:
滅賊之要,在於積穀。《晉書》
於是又和鄧艾共同籌建了淮河流域軍屯。兩個軍屯的基地建成,減輕了人民的軍糧負擔和運送軍糧的徭役,深得民心,還為後來滅蜀吞吳,統一全國提供了物質保障。
司馬懿上奏魏明帝停止大修宮殿,放一萬多從役人員返鄉回家。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讚譽他為:
兵動若神,謀無再計。《晉書》
曹爽,曹叡還是太子時與曹爽關係較密切,曹叡臨終前拜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曹芳。曹芳改封曹爽武安候,其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曹爽的兄弟們把持了魏朝廷的軍政大權。
但曹爽從政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史書中卻無曹爽的政績記載,倒是有說曹爽驕奢淫逸事件的記錄有不少。可見曹爽並無政績。
開始時,曹爽在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對老一輩政治家的司馬懿也還尊敬。但時間長了,曹爽就感覺到了來自司馬懿的壓力,非常不舒服。
於是,聽取了丁謐、畢軌等人的教唆:
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委之。《三國志》
將司馬懿的實權太尉奪下,給了個虛尊提升為太傅。如此,曹爽一黨握了兵權又執政,很是風光無限。
那麼曹爽集團的政績又如何呢?
曹爽集團負責主管選舉人才的何晏,在才選人用人時好壞不分,魚龍混雜,搞得稀裡糊塗根本無公正可言。
曹爽也對法令做了改革,但效果並不好,所以也沒能得到貫徹實施,改革無疾而終。曹爽又想在軍事上通過伐蜀撈點資本,提高聲望壓倒司馬懿。
公元244年,曹爽由洛陽趕到長安,率10萬大軍與夏侯玄自駱谷口向漢中進攻。
當時蜀漢守軍不足3萬人。結果曹爽不懂軍事指揮,曹爽軍至興勢便停下來了,因為後方軍需物資跟不上,牛馬騾驢倒是累死了不少,搞得勞兵傷財、民怨沸騰,也就只能大敗而歸。
總之曹爽執政期間,政治腐化,伐蜀失敗。集團核心人物素質差,沒有政治遠見,都是一群趨炎附勢的無能之輩。
高平陵政變兩年後,親曹派太尉王凌想起兵反司馬懿,被他的兒子王廣勸阻道:曹爽以驕奢失民,何晏則虛而不治,他們雖勢傾朝野,但百姓難安,大失民心。而司馬懿則擢用賢能,廣樹勝己,夙夜匪懈,以民為先。深得民心。凡是起兵如果不是正義的,不得民心,必將失敗。
以此來看,象曹爽這樣一群不懂政治、軍事、經濟,又缺乏施政能力,不得民心的紈絝子弟集團,想與司馬懿老臣集團搞政治鬥爭,那還不得輸得一敗塗地。
總結
每一次政治鬥爭都是由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摧毀舊的腐朽政治制度。伴隨而來的是促進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的進步。
司馬懿當權後進行了兩項重要改革:
1、廢除民屯,實行課田制和租調製。
曹操推行大規模的民屯制度,在社會動蕩的戰亂時期行之有效。但由於剝削太重,到了社會相對穩定時期,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鹹熙元年,司馬昭宣布:
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劇皆為令長。《三國志》
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2、制定《晉律》
曹魏律大體上承襲著《漢律》,條文繁雜且苛酷,而《晉律》則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具有進步意義。並且它還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都以《晉律》為藍本。
由此可見,誰得民心,誰能促進社會進步,對歷史有貢獻,誰就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成為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