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欽天監副貝琳家族墓發掘簡報

2021-02-10 考古
明代南京欽天監副貝琳家族墓發掘簡報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內容提要:2015年4-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南站南側、宏運大道北側清理了14座明代豎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金、銀、銅和磚質文物。家族墓群呈「品」字形有序排列。位於墓群東部的墓葬M32出土了墓誌,墓主為南京欽天監副貝琳。該家族墓的發現,為研究南京地區明代地方人文歷史、喪葬習俗等方面提供了實物材料。

關鍵詞:南京 明代 貝琳家族墓 豎穴土坑墓 墓誌


2015年4—6月,為配合南京南站站東片區地塊的出讓,受南京市文廣新局委託,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現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江寧區南京南站南側、宏運大道北側的一處墓地進行了鑽探和發掘(圖一)。該墓地位於艾村北部的一處土崗上。本次發掘共清理明代墓葬14座,分四排七組,呈「品」字形排列(圖二;彩插九︰1)。東部的兩座墓葬(M31、M32)位於南北向一條狀黑土帶範圍內,東西兩側各被一褐土帶所圍繞,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範圍其西部南北兩側分三排整齊排列著其餘12座墓葬。從墓葬排列方式來看,推測應為一家族墓地。14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表一)。南北兩側分布的12座墓葬形制簡單,出土遺物少。而東部的兩座墓葬(M31、M32)墓葬形制特殊,分別呈半圓形、圓形,營建方式頗為講究,且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墓主身份明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現將M31、M32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1.貝琳家族墓航拍圖

2.M32棺槨之間澆築三合土漿

3.M32草槨板上澆築三合土漿

4.M32最上層的草木灰及三合土漿層

1.M32出土銅鉤、銅珩、銅瑀及魚形銅片(M32:9、10、12、14)

2.M32出土銅花、銅滴、銅衝牙(M32:18、22、20)

3.M31出土金幣(M31:1、2、3)

4.M32出土銀冥幣(M32:5、6、7)

圖一// 貝琳家族墓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形制與結構

M31、M32位於墓群東部中心位置,M31北部被一晚期墓葬(編號M17)打破,南部打破M32。

1.M31

M31開口於現代耕土層下,豎穴土坑墓,方向90°(圖三)。墓葬開口呈半圓形,下部呈長方形。構築時先下挖一個深約0.54米的半圓形土坑,長徑3.2、短徑1.76米。然後在半圓形土坑底部中央開挖一個長2.24、寬0.74、深2米的長方形墓坑。墓底放置一棺,木棺已腐朽,根據朽痕,推測長1.8、寬0.46、內高0.44米。清理中,棺內可見少許褐色漆皮,疑為棺板上漆皮脫落所致。棺內骨架不存,僅在棺內東部見牙齒兩顆,棺內有鐵釘數枚。

2.M32

圖二//貝琳家族墓平面分布圖

M32開口於現代耕土層下,豎穴土坑澆漿墓,方向100°(圖四)。墓葬開口呈圓形,下部呈長方形。距圓形墓壙西約1.25米處,有一長1、寬0.82、深0.76米的長方形土坑,坑內近東壁處豎立一合石墓誌。M32構築時,先下挖一直徑為3.3米的圓形土坑,然後在距墓葬開口0.44米處,圓形土坑底部中央開挖一長2.76、寬1.4、深1.88米的長方形墓坑,距墓葬開口約1.2米處,用三合土漿澆築墓壙,四壁澆漿厚約0.13—0.22米。將木棺及槨下葬之後,以三合土漿填充於棺槨之間(彩插九︰2),並在槨板上方澆築一層厚約0.18米的三合土漿,與墓壙持平(彩插九︰3)。然後在三合土漿上覆一層厚約0.1米的草木灰,其上填黃褐色土,厚約0.6米。在黃褐色土上部再澆築一層厚約0.05米的三合土漿,其上用草木灰覆蓋(彩插九︰4),直至與圓形土坑底部持平,最後以灰褐色土及碎石回填,並進行了多次夯築。

M32為一棺兩槨。槨板保存狀況較差,大部均已腐朽不存,僅存少量木屑、鐵釘、漆皮等。木棺保存較好,內長1.84、內寬0.5,內高0.5-0.6米。棺蓋板、側板、擋板、底板皆用整木製成。棺蓋板四角因棺釘的緣故殘損嚴重,中部保存尚好,最厚處厚0.06米。兩側側板及擋板均厚0.02米。東部擋板內壁殘留少量朱紅色漆痕。棺蓋板、側板、擋板外均未見漆痕。棺底板通長1.84、寬0.7、厚0.04米,內壁髹朱紅色漆。棺內上層為青膏泥,厚0.4米,下層為灰色泥沙,厚0.1米。隨葬品大部分出土於灰色泥沙層中。墓主骨骼保存差,僅見少量未腐朽的骨殖殘留。棺底板下為生土臺,略高於四周。

表一//墓葬發現概況一覽表

圖三//M31平、剖面圖

1.「大吉大利」金幣2.「正德壬申」金幣3.「天下太平」金幣4.銀簪5.銅錢

二、出土器物

兩座墓葬出土器物質地有金、銀、銅、石、磚等,以M32出土遺物較多。現以單個墓葬為單位,將出土器物分別介紹如下。

1.M31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類器物3件(組),質地包括金、銀、銅等。其中金、銀器出土於頭骨附近,銅錢散落於棺底各處。

金幣 3枚。保存完整,形制一致,均為方孔圜形錢,平緣,正面穿外以陰弧線分成四等分。M31︰1,正面弧線內刻有「大吉大利」四個字,直徑1.7釐米,重1.2克(圖五︰1)。M31︰2,正面弧線內刻有「正德壬申」四個字,直徑1.65釐米,重1.2克(圖五︰2)。M31︰3,正面弧線內刻有「天下太平」四個字,直徑1.65釐米,重1.1克(圖五︰3;彩插一〇︰3)。

銀簪 1件。M31︰4,素麵。圓錐形,前端尖細,末端粗,平頂。長12.2、粗端直徑0.45釐米,重5.3克(圖五︰4)。

銅錢 37枚。M31︰5,散落於棺內。開元通寶37枚,其中7枚殘,1枚漫漶不清。直徑2.3~2.55釐米(圖六)。

2.M32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類器物8件(組),質地包括銅、銀、石、磚等。其中銅、銀器出土於棺內中部,墓誌出土於墓葬西部方形土壙內,地契磚出土於墓室東部、內外槨之間。現將出土器物詳述如下。

銅組佩 共16件。出土時,穿系的線已腐朽,銅飾件散亂,現存鉤1、珩2、瑀2、魚形銅片4、花2、衝牙2、滴3及料珠若干顆。

銅鉤 1件。M32︰9,鉤身下方有一圓孔與銅珩相連,上方彎曲呈鉤形,系掛腰間。通長5.5釐米(圖七︰1;彩插一〇︰1左)。

銅珩 2件。形制、大小相同。翹角雲頭形,下有五穿孔。保存狀況不好,下端五穿孔部分均有殘缺。M32︰10,長3.9、寬7釐米(圖七︰2;彩插一〇︰1中)。

銅瑀 2件。形制、大小相同。長方形,上下各有均勻間隔的三穿孔。M32︰12,長3.6釐米,寬3.3釐米(圖七︰3;彩插一〇︰1右)。

魚形銅片 4件。形制、大小相同。魚形,上下各有一穿孔。M32︰14,長4.9釐米(圖七︰4;彩插一〇︰1右)。

銅花 2件。形制、大小相同。上下皆成雲頭形,上下各有三穿孔,左、右各有一穿孔。M32︰18,長4、寬5.8釐米(圖七︰5;彩插一〇︰2左)。

銅衝牙 2件。形制、大小相同。上部為雲頭形,下部為弧形。雲頭部中央有一穿孔。M32︰20,長4.8、寬5.8釐米(圖七︰6;彩插一〇︰2右)。

銅滴 3件。錐形,上端有一穿孔。M32︰22,高1.5釐米(圖七︰7;彩插一〇︰2中)。

另出土藍色料珠(M32︰8)若干顆。

參考各地區出土的組佩資料,將出土銅組佩復原如下。

按可穿系銅佩計算,可分兩組。最上方為銅鉤;銅鉤下方有一珩;珩下有五組穿孔,中間三組穿料珠與長方形瑀相連,兩側穿料珠與瑀兩側的魚形飾件相連;瑀下與一雲頭形銅花相連;銅花中部下接一衝牙,衝牙兩側各有一銅滴(圖八)。此外,根據文獻記載及其他出土資料來看,衝牙兩側還應各有一墜飾,該墓佩飾保存欠完整,惜未發現。

銀耳挖 1件。M32︰3,勺頭扁圓彎曲成鉤形,柄細長,末端錐形。長9、直徑0.05~0.3釐米,重3.2克(圖七︰8)。

銀冥幣 3枚。兩枚保存完整,一枚殘缺一角。形制一致,均為方孔圜形錢,平緣(彩插一〇︰4)。M32︰5,正面刻「長命富貴」(圖九︰1)。直徑1.5、孔徑0.2釐米。重0.9克。M32︰6,正面刻「金玉滿堂」(圖九︰2)。直徑1.5、孔徑0.2釐米。重0.7克。M32︰7,正面刻「長生不老」(圖九︰3)。直徑1.5、孔徑0.2釐米。重0.6克。

銅錢 33枚。M32︰4,散落於棺內(圖一〇)。淳化元寶1枚,直徑2.5釐米。至道元寶3枚,直徑2.4釐米。鹹平元寶3枚,直徑2.5釐米。景德元寶4枚(1枚殘),直徑2.4~2.5釐米。祥符元寶2枚,直徑2.4釐米。祥符通寶2枚,直徑2.5釐米。天禧通寶1枚,直徑2.4釐米。另有17枚,無法辨識。

磚 1件。M32︰2,方形,長寬均為33.5、厚3.5釐米。其上可見零星硃砂痕,無法識讀,疑為地契磚。

帶扣殘件 1件。M32︰25,銅質,殘甚,不可修復。僅存扣板部分,扁平圓角方形。殘長3.5、寬1.8、厚0.6釐米。

墓誌 一合。M32︰1,石質,完整。由志蓋、志石兩部分組成。長寬均為62釐米,志蓋厚8釐米,志石厚7.5釐米。志蓋,框內陰刻篆書「南京欽天監副貝公墓」9字銘文(圖一一)。志石正面陰刻楷書志文共32行,滿行36字,共計950字(圖一二)。錄文如下:

南京欽天監監副貝公墓志銘

賜進士及第、嘉議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前翰林學士、國子祭酒、同修/國史兼經筵講官,/晉陵王㒜撰文。/賜進士正議大夫、資治尹、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淳安胡拱辰書丹。/賜進士資善大夫、南京刑部尚書、前都察院副都御史、奉/敕巡撫福建、河南,江浦張瑄篆蓋。/貝公諱琳,字宗器,號竹溪拙叟。其始祖立本,河北人,仕江南李氏,為常州刺史,賜錦衣魚/袋。宋開寶八年,吳越王錢俶據常州,執刺史,流之定海。雖顛沛中,猶服舊賜錦衣,時人以/錦貝呼之。孫孟博,在明道中舉,直言,累官浙東轉運使。繼是亦代有顯者,故定海稱世胄,/以貝氏為巨擘焉。洪武初,祖可恆謫隸戎籍,來居金陵,生二子,長永阜,公考也。公自少才/敏出倫,嘗學舉業且有成,曰:是僅足以榮吾身也。又去學象數於司歷何公,辭其母,從何/至北京,乃盡得其奧旨,遂被薦充天文生,例除戎籍,公喜曰:斯可以庇吾宗矣。正統間,從/昌平侯楊公,徵北虜,至獨石而捷。景泰庚午,從徵雲中,深入至賀蘭山。壬申,又從徵兩廣。/皆以其術佔候佐軍行有功,授欽天監漏刻博士。天順初,玄象示警,/英廟召見,便殿奏對稱旨,賜白金文綺,尋升五官靈臺郎。三載給/敕命,贈永阜如其官,母鮑氏封太孺人。成化戊子,因災異上言,其略曰:大君者,萬民之父母;/天地者,大君之父母。天心仁愛人君,時出災異,以譴告之,人君修德以格天心,則災變為/祥,兇化為吉。高宗因雉升鼎耳,修德正事,終克嘉靖殷邦。宣王遇旱魃為虐,側身修行,卒/能中興周室。遂條陳弭災圖治六事,其言多有可採。庚寅,升監副。壬辰,改南監。時與弟珙/南北異處者,幾三十年矣。至是復同居,以舊居湫隘,更作新第於武定橋西。明年,第中產/嘉瓜駢頭並蒂,大夫以為雍睦之應,作詩美之。公為人負氣敢言,人有善,稱不絕口,有/過,面折之不諱;有仕而被誣者,力為辯理;去官者館之而資其歸。其所為仗義事,皆歷歷/可數。然其心未嘗責報,不沽恩,不咎背已,此其識量抑又有過人者也。其所刊校有回回/歷、檯曆、百中經諸書行世。公自戊戌感風疾,至壬寅九月三日屬纊,凡屏居不事事者閱/五寒暑,而於弟者,未嘗忘歡,於子未嘗失教,籲!亦賢矣。初娶同邑盤嶴樂氏,贈孺人;繼娶金/臺劉氏,封孺人。三子,翱、翔、雲翔,側室陳氏出。五女,長適南京刑部尚書江浦張公子紡,今/為應天府學生;次適盛奎子昌;次許聘大理寺副戴君子愈;次受常春子紳聘;次尚幼。珙/卜以卒後十月二十五日,葬江寧縣新亭鄉艾家原。遂奉刑部主事伊君德載所為事狀,介/予同年友揚州都運歐公宗德來請銘,予素與公交,嘉珙之能弟,而又重歐公之篤友誼也。/故不辭,為墓 銘曰,/日官居卿代天工,巫鹹甘石世所宗。象佔景測誰精通,寥寥千載茲惟公。出參戎律入獻/忠,匪從授時成歲功。靈臺有歷垂無躬,公名與之為始終。

圖一○//M32出土銅錢拓片

1—2.至道元寶 3.祥符元寶 4.天禧通寶 5.祥符通寶 6.淳化元寶 7—9.鹹平元寶 10—12.景德元寶

圖一一//貝琳墓誌志蓋拓片

東吳朱鏵勒石

三、結語(一)墓葬年代與營建過程

本次清理的貝氏家族墓共計14座。主墓貝琳夫婦墓(M31、M32)均出土有相關紀年材料。M32(貝琳墓)出土墓誌記載貝琳卒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M31緊鄰M32北側,出土了銀簪等隨葬品,結合墓葬位置及出土物,M31應是貝琳妻之墓,該墓出土了「正德壬申」金幣,據此判斷,其年代為正德七年(1512年)。其餘12座家族墓整齊排列於主墓西側,部分墓葬出土有少量遺物。其中,緊鄰貝琳夫婦墓的M2、M20均出土「萬曆通寶」,西側家族墓的年代均當不早於萬曆時期。

圖一二//貝琳墓誌拓片

據以上墓葬年代判斷,再結合墓葬排列方式,此家族墓地的營建應經歷了先後兩階段。貝琳夫婦墓營建時間較早,於正德年間完成入葬。其墓坑選址也相對特殊,位於南北向的一條早期形成的黑土帶[1]範圍內,四周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其餘12座家族墓位於主墓西側,大部分位於黑土帶範圍以外,以中部一平坦空地為中心,於南北兩側整齊排列。其營建時間較晚,年代不早於萬曆時期,與主墓年代相差至少60年。《地理新書校理》卷十四《阡陌頃畝》條「三靈七分擘四十九穴圖」:「凡葬,不立三靈七分四十九穴,名曰暗葬,兇,亡魂不寧……正中一分名曰地心明堂,祭神之所。」[2]又,《地理新書校理》卷十四《祭壇位置》條「明堂祭壇法」:「葬必置明堂,祭后土諸神,則亡魂安。」[3]貝琳夫婦墓西側,這 12 座墓所圍成的這塊空地,與《地理新書校理》中所述十分符合,故推測為明堂,是墳丘前舉行墓祭的場所。

(二)墓主身份與家族世系

主墓M32出土一合石質墓誌,清楚記載墓主身份及主要經歷。墓主貝琳是明代著名天文學家,曾任明代南京欽天監副,其著作《回回曆》(後被收入《四庫全書》時改書名為《七政推步》)為研究伊斯蘭曆法的重要資料。貝琳生年不詳,卒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葬於江寧艾家原。清代路鴻休《帝裡明代人文略》載:「……琳,字宗器,號曰竹溪拙叟。生宣德己酉……」[4],可知貝琳生於宣德四年(1429年)。由此可知,貝琳去世時,享年53歲。

貝琳墓中出土了一組銅組佩。組佩是明代流行的飾物。《大明會典》卷六十一冠服二「文武官冠服」條:「珮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5]。《明史·輿服志》對文武官朝服亦有清楚記載,規定文武四品官員以下「佩藥玉」[6]。墓主貝琳為欽天監副,官品在五品以下,其墓中出土佩飾以藍色料珠串聯,與文獻所載相符。

有關貝氏族人概況,以清人路鴻休所撰《帝裡明代人文略》[7](以下簡稱「《帝》」)中貝氏一族的材料最為詳盡。路鴻休曾為康熙年間續修的貝氏家譜作序,《帝》一書中對於貝氏一族的材料便來源於此次續修的家譜。該書中對貝琳及貝氏子孫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包括祖可恆、父永阜、貝琳、琳弟貝珙及後世子孫貝仁、貝豳、貝尚質、貝元禎、貝守仕等人的傳記。此書所載譜系雖有缺失,但仍是目前對於貝氏家族最原始、最全面的記錄。此外,南京市博物館收藏有貝琳弟貝珙[8]、貝珙妻毛孺人[9]的墓誌,為了解貝琳子孫兩代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參照《帝》一書所載及貝琳、貝珙夫婦墓誌等材料,可將貝氏家族世系表大致還原(圖一三)。

圖一三// 貝琳家族世系表(還原)

(三)相關推斷

路鴻休在《帝》一書中,將貝琳一族歸為金陵天文世家時稱:「監副琳以天文起家,之後,次鵬、次嶽、次仁、次豳、次尚質、次元禎,凡歷七代而以天文家與國同終。」[10]但據貝珙夫婦墓誌來看,事實並非如此。貝珙墓誌中明確記載,貝珙「棄儒而就商」,其長子貝鵬「幹蠱,克世其業」,子承父業;其孫貝山、貝嶽、貝岱、貝嵓[11]「皆治《周易》」。由此可見,貝琳後的貝鵬、貝嶽兩代人並未從事天文事業。《帝》一書將此父子加入序列,或許只是為了保證天文世家譜系的完整。據現有資料來看,貝琳後人中,能確定習天文者始於貝仁(1495-1564年),之後有其子孫貝豳(1522-1604年)、貝尚質(1556-1615年)。由於譜系缺失等原因,路鴻休在為續修的貝氏家譜作序時,發現貝琳子孫兩代信息缺失,無法確定貝仁與先人貝琳之間的世系關係,只能通過年齡大致推測貝仁為貝琳的曾孫輩。

對照考古發掘情況,貝琳夫婦墓西側的12座家族墓,年代不早於萬曆時期,與貝琳夫婦入葬時間間隔至少六十年。根據時間判斷,這批墓的主人不太可能是貝琳的子孫輩,可能是入葬於萬曆年間或更晚的貝氏後人。貝琳去世後的百餘年間,貝氏子孫以貝琳墓為中心,營建了一處排列有序的家族墓地。值得一提的是,與營建家族墓年代相當的萬曆年間,貝氏子孫貝元禎(1582-1652年)請金陵大家焦竑為其曾祖貝仁、祖父貝豳、父親貝尚質作傳,介紹三人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此舉或許是為樹立貝氏「家本天文」的形象。由此看來,營建家族墓地與請焦竑立傳,這兩件事之間或許有某種聯繫,都可視為是一種認祖歸宗的行為,希望以天文來凝聚家族合力。因此推測,家族墓地營建和為先人立傳,屬同一批貝氏後人規劃完成的兩件家族大事。

(四)發掘意義

本次發掘的貝琳墓,墓葬平面外圓內方,形制奇特。墓葬建在一黑土帶內,葬地選擇也顯示出與眾不同。墓主貝琳身份明確,曾任南京欽天監副,是一位天文學家。古代科技史研究中,不乏對貝琳《七政推步》等天文曆法方面的著述,然而並未對貝琳其人展開充分研究。本次發現的墓誌內詳實,與歷史文獻互相補充,對於研究貝琳及家族史具有重大意義。貝琳家族墓整體布局相完整,歷經百年最終形成,為研究明代家族墓南京明代地方歷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此外,琳墓出土一組較為完整的銅組佩,為研究明代服制度增添了實物材料。

[1]M31、M32在建造時,打破了南北向的一條帶狀黑土,該黑土帶延伸至M31東側,西側延伸至高壓電線桿處。現存長28、寬6.5、厚0.3米。解剖該黑土帶發現,其中出土早期陶片、六朝磚塊,未見其他遺物,該黑土層形成年代應遠早於貝琳墓營建時期。黑土層底部呈自然堆積狀,不見人為修整痕跡,應屬自然形成。

[2]北宋·王洙等編撰,金·畢履道、張謙校,金身佳整理:《地理新書校理》,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17-418頁。

[3]同[2],第418—419頁。

[4]清·路鴻休輯:《帝裡明代人文略》卷十一《宗系可考》,江慶柏《江蘇人物傳記叢刊》第四冊,廣陵書社2011年,第155頁。

[5]《大明會典》卷六十一《文武官冠服》,明萬曆刊本,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054頁。

[6]《明史》卷六十七《輿服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4-1635頁。

[7]同[4],第149-184頁。

[8]故宮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編:《新中國出土墓誌·南京卷》上冊,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224頁。

[9]同[8],第228頁。

[10]同[4],第182頁。

[11]有關貝珙孫輩的記載,貝珙與其妻墓誌有差異。貝珙墓誌中孫輩為「貝山、貝嶽、貝岱、貝嵓」,而貝珙妻墓誌中所載孫輩為「貝山、貝嶽、貝岱、貝岐」。



中圖分類號:K871.4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 2018-03-09

基金項目 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南京窯崗村明代琉璃窯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批准號「17CKG016」)的支持和資助。

領 隊:王 宏

發 掘:馬 濤 嶽 湧 龔巨平 王宏 駱 鵬 於為磊 範偉偉 蘇舒 等

修 復、繪 圖:董補順 蔣豔華 於為磊 範偉偉 董航凱

拓 片:雷 雨 陳洪飛

攝 影:祝乃軍 王 宏 於為磊 範偉偉

執 筆:蘇 舒 王 宏

=========

原載於 《東南文化》 2019年第6期 公眾號

版權歸原所有者,本文僅供交流

如有不當請告知刪除或修改

相關焦點

  • 南京出土明代古墓,墓主來歷非凡,或許是傳說中「觀山太保」
    然而2015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發掘一批明朝古墓群,墓主人的來歷非凡,似乎和傳說中的"觀山太保"有關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15年4月至6月,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南站南側宏運大道附近,考古隊員在這裡清理了14座明代豎穴土坑墓。起初南京考古研究所,為了配合南京南站東片區地塊的出讓進行事先勘探。
  • 南林大校園內發現46座古墓 或含明代徐達家族墓
    許先生介紹,南京林業大學校方本來準備在南大山一帶進行施工建設,由於此地曾經發現過非常重要的墓葬,因此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提前在今年6月份進場勘探。今年7月底8月初,考古人員首先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大型的明代古墓。此後,隨著勘探工作的深入,地下沉睡的古墓一個個「現身」,考古工作者也一一作了仔細的考古發掘。
  • 崔源家族墓的發掘及出土文物概況
    1975年6月至9月,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和鞍山市文化局文化組聯合發掘清理墓葬十九座。在發掘的十九座墓葬中,崔源、崔勝、崔鑑、崔鍇、崔哲、崔賢、崔世武,均為夫妻合葬墓,這七座墓葬均為夫妻合葬墓,除墓主本人的墓誌外,還有崔勝妻李安、崔鑑繼室費氏、崔哲妻白氏的墓誌。有墓誌的七座,出土墓誌十合。其它墓葬沒有墓誌。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有明代的瓷器、錫器、服飾、革帶、金銀手飾和頭飾等。
  • 柳州一明代墓墓主身份確認,「學霸」家族曾「七代連科」
    在柳州市中山中路的工貿大廈一帶,曾經有過一座「科第世家」牌坊,是古代官府為表彰書香奕世(意為累世,代代)的莫氏家族而立。近日,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明代官員莫抑的墓址,經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後得以確認,墓主人的生平行實,也隨文物出土水落石出。▲圖為古墓發掘現場。
  • 秦檜家族墓出土,專家看到墓頂上的盜洞,為何說是明代盜墓賊幹的
    當古墓封土被挖開後,考古專家看到墓頂石板的盜洞,當即脫口而出道:「這是明代時的盜洞」。考古專家為何一口咬定該盜洞是明代時期的盜洞?他們究竟有何依據?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山西太原青陽河北漢太惠妃墓發掘簡報
    山西太原青陽河北漢太惠妃墓發掘簡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帝陵文化 | 南京 · 清代閩浙總督董教增墓神道石刻
    張赫墓原址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小劉村,2007年3月發掘。據2007年3月30日《東方早報》新聞《南京發現明代航海侯張赫墓》、2007年4月4日《南京日報》新聞《張赫墓發掘完畢回填保護》,兩篇報導中均未涉及石馬。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張赫墓》(2009年版)收錄石馬照一張,可見立馬一件。
  • 考古專家在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的墓,挖掘一半時,被王氏家族阻止
    位於我國東部、長江下遊的南京,是我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東部沿海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還是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南京不僅在當下的地位很重要,在歷史上亦是。早在100到120萬年前,南京就已經有了古人類活動。35到60多萬年前,便有猿人在這裡生活。在同一個地點發現兩個人種,全世界只有南京一個地方,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而且還證明了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後來的歷史中,南京是六朝古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考古專家都來這裡考查,想要發現了解更多有關古人的東西。
  • 石氏家族墓
    天下石氏一家親微信公眾號:TXSSYJQ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天下石氏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石氏家族石氏家族墓石氏家族墓位於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於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東區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
  • 明代男子的束髮冠
    明代士人以上階層的男子多在髮髻上罩一頂束髮冠,其樣式繼承自宋元時期的「小冠」(二寸冠),《三才圖會》云:「冠名曰束髮者,亦以厪能撮一髻耳
  • 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國寶元青花梅瓶!
    鍾祥市內有郢靖王墓,該墓屬明代帝王等級墓葬,位於鍾祥市九裡回族鄉三岔河村四組皇城灣,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棟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據史料記載,該墓建有紅城牆一百二十七丈,大殿七間,各類廂房三十座,地面建築十分宏偉。但該墓於一九三七年遭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築損毀殆盡。點擊右側連結 三分鐘回顧2018年那些天價古董藝術品!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湯顯祖及其家族墓園沉浮始末
    發掘區域內地層堆積疊壓,大體可分為三層,最上層為現代地表層,第2層為清代地層,第3層為為明代地層。明代地層由西高東底,順著靈芝山山形傾斜。從揭露的42座墓葬所處的地層關係,明代墓葬40座開口於2層下,清代墓葬2座開口於1層下,時代與地層關係相吻合,墓葬時代明確。二、靈芝園整齊規範,園內湯氏家族墓園布局基本清晰,墓葬排列有序。
  • 宿遷三臺山發掘出漢達官貴族墓:挖出一枚七竅玉塞
    漢代達官貴族墓發掘現場昨天上午,在三臺山漢墓群考古發掘的工作人員報料,他們在發掘過程中,在第40號漢代古墓裡,發掘出一枚七竅玉塞,一個做工精細的銅帶鉤及30餘枚漢代錢幣(五銖幣)。這是此次考古發掘中的重大發現。  記者聞訊趕到現場時,看到已經發掘出的一枚玉器呈圓柱體,長約2釐米,截面為橢圓狀,兩端大小略有懸殊。在陽光下,這枚玉器晶瑩剔透,熠熠生輝。
  • 許志強︱同堂共穴,弟兄永願:明代宦官埋葬方式和社團組織
    明代宦官墓葬的發現明代宦官墓葬主要位於南、北二京,地方藩王府邸太監一般就近埋葬,另有部分太監葬於出鎮地區或回葬故裡。目前所見經考古發掘的明代宦官墓葬集中於南京、北京、成都、保定、廣州等地。南京作為明朝留都,形式上常設有宦官二十四衙門,另有大量宦官年老退休或遭罰謫貶後來到南京。人數眾多的宦官群體在南京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墓葬遺存,最富盛名者當屬坐落於南京南郊牛首山麓的鄭和墓;經考古發掘的宦官墓葬包括司禮監太監金英墓、南京守備司禮監太監懷忠墓、都知監太監洪保墓、都知監太監楊慶墓、孝陵神宮監太監韋清墓等。
  • 海昏侯墓發掘的意義
    海昏侯墓雖然發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貴文物品級之高已經令人們震驚,相關發現或可為我們考察當時歷史開啟一扇新的視窗。江西海昏侯墓的發掘,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也形成了社會影響。有評價以為其價值已經超過了馬王堆漢墓。這可能是從出土文物數量和部分文物品質得出的判斷。其實,發現文物數量從來不是考古工作判定古代遺存價值的主要標準。
  • 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氏家族墓
    藳城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於河北石家莊市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於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東區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
  • 【王陵大墓】龍塘下的王陵!大雲山漢墓考古發掘
    拍賣行保持密切的互動如果閣下有藝術品購藏需求,卻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尋覓和眼力去辨別真假,我會根據閣下需求推薦適合的收藏品另外如果閣下有古董藝術品欲出售,又急需現金,也可與我聯繫,要求藏品來自海內外大拍,非誠勿擾常年拍賣徵集,鑒定,售賣古董,你身邊的古董專家大雲山漢墓,位於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於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
  • 新中國的成立後,中國考古學進入春天,迄今都有哪些隋墓被發掘?
    50年代後期開始了大規模、系統地發掘,迄今為止己發掘清理的隋唐墓葬約4000餘座,據不完全統計其中隋代墓葬約80餘座,有紀年的隋墓約35座,一些隋墓資料仍在整理中。現對已發掘的隋代墓葬作以介紹。另在考古發掘時,出土了一批卒於北周,葬於隋代的墓葬以及洪慶北朝、隋家族遷葬墓地。這些墓葬有明確的紀年墓誌,應屬於隋代墓葬。有開皇三年(583年)年王士良和董氏,開皇四年(584年)侯子欽墓,開皇九年(589年)王填墓,王昌墓,仁壽元年(601年)尉遲運和賀拔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