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銅板的蝴蝶效應──
「咚!」「咚!」銅板與竹筒合奏出的清脆聲響,
告訴全世界「希望」正在萌芽。
在慈濟的志業體每個角落或每個慈濟人的家中,
這些聲響每天不斷地響起,投下銅板的小動作,
代表的是一個善念的啟發、一分純真的祈願,
更多的是對全世界遭受苦難同胞的一種憐惜。
1966年創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誕生在困頓的年代,在「人克難、事克難、錢克難」的情況下,毅然展開濟貧工作。最初成員的三十位家庭主婦,在證嚴上人的帶動下,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儲蓄救濟金。積小錢,可行善的「竹筒精神」,就從菜市場倡導開來。
◎ 回憶竹筒歲月
當年,證嚴上人告別故鄉,輾轉來到花蓮,自行剃度後,在現在的靜思精舍附近的小木屋中修行,上人原本只想專心自修,卻在許多因緣牽引下,除了皈依上印下順導師座下,奉行導師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之外,「克難慈濟功德會」也因應苦難眾生而成立了。
當證嚴上人決心做慈濟的同時,正好來了三位弟子請求皈依,原本「不辦法會」、「不收弟子」的誓願,卻因悲苦眾生而打破了,證嚴上人收了弟子。但證嚴上人說:「要當我的弟子,一定要幫我做慈濟。」1969年,證嚴上人與弟子們買下靜思精舍的一塊地,負債二十一萬,因為堅持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生活僅靠著耕作、做嬰兒鞋、糊水泥袋、做蠟燭……等手工維生,同時還要償還龐大的債務。
證嚴上人的第一位弟子德慈師父回憶:「師父說既然出家了,要下決心,真的為佛教、為眾生做事;師父的理念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勞力維持生活,有能力一天吃三餐;沒能力,一天只吃一餐也得忍受。我們白天耕作,晚上做棉紗手套,有時候做到晚上十二點,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護持慈濟,一路走來十分地艱困。」
克難慈濟功德會自成立後,便展開了濟貧工作。即使沒錢,濟世救人的工作還是得做,於是證嚴上人思索,如何在克難的條件下,做濟貧工作?就在當時,有三十位家庭主婦,緊緊跟隨證嚴上人腳步,一同為慈濟開啟了竹筒歲月的歷史扉頁。
◎ 粒米成籮 滴水成河
證嚴上人告訴這三十位家庭主婦:「以不影響你們的生活為前提,將買菜剩餘的錢存起來、累積起來,說不定遇到需要的人,我們就能幫助他們。」證嚴上人的慈悲智慧,無非是想籍由救濟開啟人人的愛心。三十位家庭主婦遵照證嚴上人的指示,每天買菜的時候,請菜飯少秤一點,每天省下五毛錢,將五毛、五毛、五毛……的小錢,不斷地累積、累積……,持之以恆地累積,終於,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小錢累積成了可以助人的救濟金。
◎ 日行一善 一人一善
當時,有人問證嚴上人:「師父,您為什麼一定要我每天存五毛錢,為什麼不讓我一個月繳十五元?」證嚴上人說:「我就是不要你的十五元,我只要妳一天存五毛錢。」
她說:「一天存五毛錢,一個月就是十五元了,一樣啦!」
證嚴上人說:「不一樣喔!妳如果一個月捐出十五元,代表一個月三十天中,妳只發了一天的好心;一個好心,一念好念,那就是一分福,我希望人人一個月的三十天之中,天天發善念、天天積福慧。」
◎ 累積小錢 可行大善
證嚴上人為了將佛法生活化,更期望人人天天善念不斷,而這三十位家庭主婦以行動實踐了證嚴上人的精神,且時時將法師的叮嚀語謹記在心。天天要出門買菜前,將五毛錢投入竹筒中,「咚!」發出的聲響,回應著內心所發的願望,她們心中共同祈求的願望是——「濟世救人」。
當他們提著菜籃出門,剛才投下銅板、發願救人的記憶仍深刻腦中,所以到菜市場買菜時,見到賣菜的人,就說:「我今天要存五毛錢,你幫我少秤一點菜。」
聽到的人好奇的問:「妳一天存五毛錢要做什麼?」
「救濟啊!」「五毛錢可以救濟啊?」
「我們的師父是這麼說的。」賣菜的人就說:「假如是這樣,我也可以一天存五毛錢。」
所以,買一樣菜增加一個會員;如果買五樣菜,就可能增加五個會員,以此類推,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三十位家庭主婦提菜籃子到菜市場,將「竹筒精神」倡導開來,慈濟就是這樣開始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第一月,慈濟開始救濟孤老無依、貧窮疾病者,一路走過來,一直到現在。
◎ 克難有成 歡喜有緣
四十年過去了,慈濟會員由花蓮三十支竹筒遍布全球,會員大多為市井小民,不分貧富貴賤,時間見證了這念堅持不移的「初心」。「竹筒歲月」五毛錢也能救人、小錢行大善的觀念,明白點出「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這種善的清流,如涓滴匯成長河,從臺灣花蓮發源地流淌至全球。
迄今,四大志業已然成熟,卻有感於慈濟世界以外,天災人禍頻仍,善的力量畢竟太少,上人呼籲「重新啟動」竹筒歲月,人人每天發起一念善心,匯聚更多愛的力量,關懷普天下苦難人。聚小錢成大愛的「新」竹筒歲月,不只是「行動」,更要發展為持之以恆的「運動」。不論貧富,人人都有善念;不論金額多寡,人人愛心同等。在恆持的付出中,為世間苦難人拔苦、脫困。
歡迎您響應「回歸竹筒歲月」運動,請聯絡慈濟各分支聯絡處,領養愛心竹筒,善念不間斷、善願時時發、善行日日有,聚善之家必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