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歲月緣起

2021-03-01 杭州慈濟

一枚銅板的蝴蝶效應──

「咚!」「咚!」銅板與竹筒合奏出的清脆聲響,
告訴全世界「希望」正在萌芽。

在慈濟的志業體每個角落或每個慈濟人的家中,
這些聲響每天不斷地響起,投下銅板的小動作,
代表的是一個善念的啟發、一分純真的祈願,
更多的是對全世界遭受苦難同胞的一種憐惜。

1966年創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誕生在困頓的年代,在「人克難、事克難、錢克難」的情況下,毅然展開濟貧工作。最初成員的三十位家庭主婦,在證嚴上人的帶動下,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儲蓄救濟金。積小錢,可行善的「竹筒精神」,就從菜市場倡導開來。

◎ 回憶竹筒歲月

當年,證嚴上人告別故鄉,輾轉來到花蓮,自行剃度後,在現在的靜思精舍附近的小木屋中修行,上人原本只想專心自修,卻在許多因緣牽引下,除了皈依上印下順導師座下,奉行導師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之外,「克難慈濟功德會」也因應苦難眾生而成立了。

當證嚴上人決心做慈濟的同時,正好來了三位弟子請求皈依,原本「不辦法會」、「不收弟子」的誓願,卻因悲苦眾生而打破了,證嚴上人收了弟子。但證嚴上人說:「要當我的弟子,一定要幫我做慈濟。」1969年,證嚴上人與弟子們買下靜思精舍的一塊地,負債二十一萬,因為堅持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生活僅靠著耕作、做嬰兒鞋、糊水泥袋、做蠟燭……等手工維生,同時還要償還龐大的債務。

證嚴上人的第一位弟子德慈師父回憶:「師父說既然出家了,要下決心,真的為佛教、為眾生做事;師父的理念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勞力維持生活,有能力一天吃三餐;沒能力,一天只吃一餐也得忍受。我們白天耕作,晚上做棉紗手套,有時候做到晚上十二點,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護持慈濟,一路走來十分地艱困。」

克難慈濟功德會自成立後,便展開了濟貧工作。即使沒錢,濟世救人的工作還是得做,於是證嚴上人思索,如何在克難的條件下,做濟貧工作?就在當時,有三十位家庭主婦,緊緊跟隨證嚴上人腳步,一同為慈濟開啟了竹筒歲月的歷史扉頁。

◎ 粒米成籮 滴水成河

證嚴上人告訴這三十位家庭主婦:「以不影響你們的生活為前提,將買菜剩餘的錢存起來、累積起來,說不定遇到需要的人,我們就能幫助他們。」證嚴上人的慈悲智慧,無非是想籍由救濟開啟人人的愛心。三十位家庭主婦遵照證嚴上人的指示,每天買菜的時候,請菜飯少秤一點,每天省下五毛錢,將五毛、五毛、五毛……的小錢,不斷地累積、累積……,持之以恆地累積,終於,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小錢累積成了可以助人的救濟金。

◎ 日行一善 一人一善

當時,有人問證嚴上人:「師父,您為什麼一定要我每天存五毛錢,為什麼不讓我一個月繳十五元?」證嚴上人說:「我就是不要你的十五元,我只要妳一天存五毛錢。」

她說:「一天存五毛錢,一個月就是十五元了,一樣啦!」

證嚴上人說:「不一樣喔!妳如果一個月捐出十五元,代表一個月三十天中,妳只發了一天的好心;一個好心,一念好念,那就是一分福,我希望人人一個月的三十天之中,天天發善念、天天積福慧。」

◎ 累積小錢 可行大善

證嚴上人為了將佛法生活化,更期望人人天天善念不斷,而這三十位家庭主婦以行動實踐了證嚴上人的精神,且時時將法師的叮嚀語謹記在心。天天要出門買菜前,將五毛錢投入竹筒中,「咚!」發出的聲響,回應著內心所發的願望,她們心中共同祈求的願望是——「濟世救人」。

當他們提著菜籃出門,剛才投下銅板、發願救人的記憶仍深刻腦中,所以到菜市場買菜時,見到賣菜的人,就說:「我今天要存五毛錢,你幫我少秤一點菜。」

聽到的人好奇的問:「妳一天存五毛錢要做什麼?」

「救濟啊!」「五毛錢可以救濟啊?」

「我們的師父是這麼說的。」賣菜的人就說:「假如是這樣,我也可以一天存五毛錢。」

所以,買一樣菜增加一個會員;如果買五樣菜,就可能增加五個會員,以此類推,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三十位家庭主婦提菜籃子到菜市場,將「竹筒精神」倡導開來,慈濟就是這樣開始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第一月,慈濟開始救濟孤老無依、貧窮疾病者,一路走過來,一直到現在。

◎ 克難有成 歡喜有緣

四十年過去了,慈濟會員由花蓮三十支竹筒遍布全球,會員大多為市井小民,不分貧富貴賤,時間見證了這念堅持不移的「初心」。「竹筒歲月」五毛錢也能救人、小錢行大善的觀念,明白點出「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這種善的清流,如涓滴匯成長河,從臺灣花蓮發源地流淌至全球。

迄今,四大志業已然成熟,卻有感於慈濟世界以外,天災人禍頻仍,善的力量畢竟太少,上人呼籲「重新啟動」竹筒歲月,人人每天發起一念善心,匯聚更多愛的力量,關懷普天下苦難人。聚小錢成大愛的「新」竹筒歲月,不只是「行動」,更要發展為持之以恆的「運動」。不論貧富,人人都有善念;不論金額多寡,人人愛心同等。在恆持的付出中,為世間苦難人拔苦、脫困。

歡迎您響應「回歸竹筒歲月」運動,請聯絡慈濟各分支聯絡處,領養愛心竹筒,善念不間斷、善願時時發、善行日日有,聚善之家必有餘慶!

 

相關焦點

  • 竹筒歲月
    1966年創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誕生在困頓的年代,在「人克難、事克難、錢克難」的情況下,毅然展開濟貧工作。最初成員的三十位家庭主婦,在證嚴上人的帶動下,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儲蓄救濟金。積小錢,可行善的「竹筒精神」,就從菜市場倡導開來。
  • 【傳統文化】 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
    竹筒歲月一枚銅板的蝴蝶效應「咚!」「咚!◎ 回憶竹筒歲月當年,證嚴上人告別故鄉,輾轉來到花蓮,自行剃度後,在現在的靜思精舍附近的小木屋中修行,上人原本只想專心自修,卻在許多因緣牽引下,除了皈依上印下順導師座下,奉行導師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之外,「克難慈濟功德會」也因應苦難眾生而成立了。
  • 「竹筒歲月」的起源及意義
    」,誕生在困頓的年代,在「人克難、事克難、錢克難」的情況下,毅然展開濟貧工作。克難慈濟功德會自成立後,便展開了濟貧工作。即使沒錢,濟世救人的工作還是得做,於是證嚴上人思索,如何在克難的條件下,做濟貧工作?就在當時,有三十位家庭主婦,緊緊跟隨證嚴上人腳步,一同為慈濟開啟了竹筒歲月的歷史扉頁。
  • 《光輝歲月》楚雄發布會 清源講述入滇緣起緣落
    網易娛樂12月29日報導 近日,廣受媒體關注的電影《光輝歲月》在雲南楚雄召開轉場發布會暨開機儀式。導演曾志偉、熊欣欣,主演梁詠琪、陳嘉桓、黃日華、莫少聰、倪虹潔、王敏德、劉五性、李煒、徐偉棟、譚俊彥等悉數登場,眾星閃耀。
  • 嗨團,三盼竹筒粽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相傳女皇帝武則天出巡至洛寧山林,恰逢端午節,感嘆竹林風光秀麗之餘,見當地人以竹筒箬葉注入糯米以作粽子,嘗之清香淡雅,軟糯滑膩甚合口味,讚不絕口,回宮後降旨:洛寧竹子為皇家貢竹賜名」高山清水竹」,封當地竹筒粽子為」神都粽」至此冠以神都粽頭銜的竹筒粽子流傳至今
  • 明爐脆皮燒鴨+竹筒剁椒蒸魚頭+竹筒剁椒蒸牛蛙+竹筒鮮蟲草三黃雞+...
    /開在營口道與昆明路交口的「十五號港式大排檔」一份明爐脆皮燒鴨,一份竹筒鮮蟲草三黃雞
  • 景谷火燒竹筒飯,讓人禁不住地流口水
    竹子的利用與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同民族有著對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像景谷當地傣族人民利用新鮮竹筒燒制的竹筒飯,就是傣族美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之一。竹筒飯是融糥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也是小孩子的最愛,進入冬季,是新鮮竹子成材的季節,也是吃火燒竹筒飯的好時機,現在周末放學回家,孩子們最喜歡的莫過於和全家人或幾家人或一群小夥伴在一起燒竹筒飯吃了。誘人的竹筒飯周末竹筒飯燒起來!
  • 雲南「竹筒茶」,竹香、茶香、糯香、三香於一體、獨具特色
    竹筒茶竹筒茶極具地域特色的雲南少數民族喜愛的【竹筒茶】,是少數民族兄弟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把茶葉與竹子完美結合起來的獨特茶飲。【竹筒茶】是雲南傣族、拉枯族同胞喜歡的風味茶。一、【竹筒茶】外形。為圓柱體深褐色,一般由直徑為3~8釐米,長8~20釐米不等竹子製作。
  • 不外傳的竹筒菜製作配方 附9款經典竹筒菜詳細做法
    竹筒類菜餚作為一種古老的菜餚,其歷史十分悠久。先民自從發現竹子的獨特烹調功能後,便出現了竹筒飯、竹筒菜等。竹筒菜在製作過程中,原料進行初加工後,必須要碼入味,有的要先進行烹調,如先炒、炸、汆、滑等,然後再加入調料、鮮湯、配料等,最後放入竹筒中,加蓋,蒸烤成菜。上桌一般要揭蓋,或打開竹筒食用。竹筒菜在製作過程中,必須按照程序操作,在實踐中掌握其製作訣竅。
  • 「年年有餘」錦鯉年糕,「事事高升」竹筒八寶
    八寶賀福步步高升街角 | 【節節高升】竹筒八寶飯新年禮盒竹筒盛裝,步步高升將八寶盛入竹筒之中,添上竹節攀登的神氣勁兒,祝願歲末來年,步步高升。健康生長的竹子是有竹香的,用來做竹筒八寶飯再合適不過。為了吃得放心,所有的竹筒八寶飯均在滅菌鍋中以120度高溫高壓持續蒸煮86分鐘,使得竹筒八寶飯在無防腐劑的情況下保質期能延長到180天。孕哺期、老人、兒童都可放心食用。自然更健康。
  • 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
    緣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誰見緣起即見善逝。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
  • 插花器具蘊含大道,意境深遠,筒式花起源於竹筒插花
    竹筒插花是筒式花的起源,歷史久遠 竹子在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它四季常青,挺拔秀麗 ,利用其中空特徵:竹筒是先祖最早的貯水、貯物工具,可以做水桶、水管、引水槽、竹笛等各種器物,自然,拿它來做插花的容器 也是頂好的選擇,本章節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用竹筒製作的花器。
  • 釋家緣起論與中醫學
    釋家緣起論說的是,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論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證悟。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以緣起解釋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之根源,以此建立與其他教派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 益西彭措堪布: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
    緣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誰見緣起即見善逝。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誦一遍此咒能清淨一切罪業,平息,遣除一切違緣。緣起咒可以清淨不好的緣起。一切都是緣起。如果念誦經文、儀軌、咒語時,有不好的緣起,就不會有成就和效果。念誦緣起咒後,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一切都會吉祥、圓滿。
  • 外國畫師繪製《鬼滅之刃》漫畫,禰豆子竹筒沒了,伊之助喜好暴露
    禰豆子的竹筒居然沒了?在禰豆子變成鬼之後,為了防止禰豆子控制不住自己的力量攻擊到其他人,炭治郎給禰豆子戴上了竹筒。不過,從側面來說,禰豆子的竹筒也可以變成一種攻擊方式。在休息的時候,炭治郎看著禰豆子的竹筒有些太長了,走路非常不方便,因此建議禰豆子將竹筒拿下來。
  • 佛說緣起論
    緣起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日本的竹筒水羊羹,長有點像海腸,看完製作過程你想吃嗎?
    日本一種非常特別的羊羹,叫做竹筒水羊羹,這種羊羹的外觀要是不說的話,有點像是海腸,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種羊羹是怎麼製作的,第一步用清水將草繩浸泡,直到泡軟為止。接著放到一邊備用。下面準備一口小鍋,在鍋中加入清水和葛根粉,用鏟子持續的攪拌。直到鍋中的葛根粉和水變成糊狀。下面就是加入豆沙。讓葛根粉糊和紅豆沙充分的融合。
  • 白蛇·緣起:緣起緣滅,真愛終將相遇
    《白蛇緣起》上映就傳出國漫崛起,口碑爆棚。《白蛇·緣起》整部國漫看完,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構圖畫面真的是超級唯美,水墨風的開頭讓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雖說是眾所周知的神話傳說,但故事新編,讓人猜不到劇情走向 。
  • 竹筒粽子,端午節記得一起和家人做一次,北方的朋友肯定沒見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不需要包的竹筒粽子,簡單易學,希望大家端午節能夠很愉快地品嘗自己的出品!1、葷粽子,僅以臘肉為例,至於你喜歡其他的材料,也可以隨意添加比如火腿啊、鮮肉啊等等。2、素粽子,可以放入紅豆、大棗、草木灰等,其食材就只要糯米和素料就可以,做到都是一樣的,但是一定要把素料搗碎再拌哦。
  • 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
    佛教文化的緣起觀,正如佛經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採用的獨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