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準備階段
握拍:
找準虎口,球拍拍肩位置。將虎口正對拍肩靠住,拇指彎曲放於拍柄與拍面結合斜坡處,食指伸直貼住球拍背面膠皮邊緣處,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握住拍柄。握拍力道與握手相似,不易太緊或過松;太緊,比較穩定,影響靈活性,對於後期調節球不利,對於球的敏感度不高,過松,影響穩定性,對命中率和連續性均有不利影響,因此握拍力道以「緊而不僵,松而不晃」的感覺為準
握拍時避免過於偏向反手握拍,將來影響正反手轉換的速度和穩定性。
站位及準備姿勢
站位:取位於反手位,和球檯的前後距離以便於找準擊球距離為準,不可過於靠前或靠後,雙腳前後距離和正手攻球一樣,兩腳左右距離與肩同寬,右腳站於左腳後(約為左腳的1/2),也可雙腳平行站位。
準備姿勢:
膝關節:膝蓋略彎曲(與足球守門員相似),彎曲程度以不失靈活,同時兼具身體穩定,不僵硬即可。重心著力於膝關節處,身體微前傾,
球拍:球拍置於檯面上,身體的中間位置,球拍離腹部約為自身一個前臂的距離(不包括手的部分,僅僅是前臂),球拍離腹部的前後距離可進行調節,以自然放鬆為準,如果是成年人身高比較高,置於腹部中間位置,如果是青少年身高較矮,則置於腹部以上,胸前左右的位置(以在臺面為準)。
對方打過來的球,本身具有高低變化,球拍的高低位置也隨之進行調整,在練習技術初期建議以固定弧線進行練習,高低弧線儘量不要有太大差異,易於建立感覺。
球拍角度:球拍角度在70°至90°之間進行調整,將球調整上臺後即可保持該角度進行擊球,角度和球拍器材有一定關係,如果球拍彈性過大,90°的角度擊球可能導致球直接飛出球檯外(出界),因此,初學時儘量選購彈性適中的球拍,利於前期技術掌握。
手腕:手腕略微內扣(略微內扣即可,手腕向內彎曲過大對於初期練習不利於掌握,對手腕負荷過大,極易造成手腕晃動,不穩定的動作結構),手腕幾乎與胳膊肘和臺面平行,手腕可略微高於胳膊肘,不可低於胳膊肘(吊腕)
5。胳膊肘與身體位置關係:胳膊肘與身體左右、前後(斜前方)的距離約為自身十指距離,自然置於身側,腰部附近,注意避免架的過高,如胳膊肘高於腰部以上位置。
未擊球時,球拍和胳膊肘的位置關係整體為平行橫向關係,手臂呈半環抱狀態。
青少年練習反手攻球,身高不夠的話,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可採用墊高的方式進行練習,避免將來長身高時再調整動作結構。
02實操階段
反手擊球動作結構
動作結構一
1.準備擊球階段:球拍置於腹部中間,判斷來球,確定擊球距離
反手攻球擊球時間比正手攻球略微早一些。
反手攻球判斷擊球距離時,可以用左手進行輔助判斷,以左手為參照物,將左手向前伸直,當球運動至左手指尖附近時便可進行擊球。(判斷擊球距離時注意持拍手起手位置不要發生大的改變,始終置於腹部中間位置),熟練後肉眼判斷即可。
2.引拍階段:判斷好擊球時間後,球拍向腹部引動少許,胳膊肘和身體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準備擊球。
3.擊球階段:前臂主動向前上方運動,手腕略微做跟隨動作,手腕以穩定為主,儘量不主動使用手腕的力量,拍面角度保持穩定,擊球後,球拍繼續向前運動至自身胸前以上,脖子以下的位置,前臂幾乎伸直,但還未完全伸直的狀態,擊球動作完成後再還原至反手攻球準備姿勢,引拍階段和擊球階段,身體可小幅度做跟隨動作。
動作結構二
1.準備擊球階段:球拍置於腹部中間,判斷來球,確定擊球距離
2.引拍階段:1.雙腿向下彎曲少許 2.球拍、上半身向腹部引動,胳膊肘保持穩定 3.重心著力於膝關節、雙腳之間,力量聚於髖關節、腹部、大腿等肌肉群,完成引拍後準備擊球。
3.擊球階段:確定好擊球距離後,準備擊球 1.動作前半段,雙腿向前上方發力,上半身向前迎球,球拍向前擊球,手上動作和身體穩定的動作結構一樣,動作後半段,擊球後,球拍繼續向前運動,雙腿停止向前上方運動,並做停頓,有一些向下的發力感覺,上半身保持穩定、前傾,完成擊球後還原至準備姿勢。
03具體要求
多球訓練:
再進行多球訓練之前,先進行動作結構的建立(徒手揮拍)
徒手揮拍:徒手揮拍需達到動作結構連貫、流暢、協調、穩定的要求後便可上臺進行多球的訓練。
多球訓練一開始不用按照固定頻率(節奏)練習,以動作準備充分後再進行擊球,熟練後再進行固定的頻率(節奏)訓練,多球訓練初期還是以穩定和熟練動作結構為主,動作結構較為熟練後,可以和球進行結合,建立感覺,如找準擊球時間,控制球的力量等。
多球供球頻率:1秒1個 多球供球球速:約為5KM/H(大概數值,僅作參考)
動作結構穩定性:在有足夠的力量支撐下,基本上每一個球的動作結構不能有大的變化,如果在前期練習時,力量支撐不住動作結構或支撐時間不長,以能穩定動作結構為準,如支撐不住導致動作結構有大的變化,則停止練習,休息恢復後再進行訓練。直到在多球訓練過程中,動作結構穩定為止。
擊球時間準確率:80%以上
上臺率:80%
命中率:40%(訓練初期)80%(訓練後期)
單球訓練:
在大約1秒1個回合,球速:約為5KM/H(和多球供球頻率差不多,大概數值,僅作參考)的前提下
單個球能達到20——40個回合左右,同樣要達到動作結構穩定、連貫、流暢、擊球時間準確、擊球力量穩定、落點控制集中的要求。(以練習斜線為主)
訓練後期可逐步提高回合的數量,比如50個以上,或者提高球速。
熟練後可進行反手兩點走位攻球。
動作結構一和動作結構二後者參與的身體部位較多,協調起來的難度也相對比較大,前期練習不易於掌握,但好處是後期訓練弧圈球和練習發力有比較好的效果,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做徒手揮拍,建議從動作結構一開始練習;
以上兩個動作結構是最近這幾年用的比較多的主流動作結構,各有優點,一個重視連續和速度,一個重視單板質量,練習者可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進行選擇性的練習,除了這兩個動作結構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反手攻球的動作結構,比如胳膊肘沉的比較低,手腕略微上翹,球拍和胳膊肘整體有點斜向,不是橫向的狀態,由於技術動作較多,本文便不一一敘述。
04反手兩點走位攻球
在反手攻球的基礎之上加入步法的訓練,通過滑步在第一點位和第二點位之間往返擊球,反手兩點走位攻球訓練方式與正手兩點走位攻球相似桌球基礎技術正手兩點走位攻球
滑步:
反手兩點走位攻球訓練步驟:(由第一點位向第二點位移動)
第一步驟:先移動左腳(向右移動)
第二步驟:完成引拍動作
第三步驟:右腳順勢向右移動(此時已基本移動至第二點位)
第四步驟:判斷來球,找準擊球時機,完成第二點位的擊球動作
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幾乎是同時完成的,但又有先後順序,中間間隔時間比較短,第三步驟順勢完成,第四步驟相對於第一,第二步驟要做些許停頓,間隔時間要長一點,因為還有一個判斷來球,找準擊球時機的過程。
具體要求和反手攻球的要求基本一樣。
本文主要針對的是,已有一定基礎,但平時沒有太多空餘時間訓練的練習者,以上訓練方法僅供參考。(文章內動作結構均以右手橫拍為例)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