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是位於歐洲西北部的荷蘭,這個國家非常小,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僅僅只是兩個半北京城的大小,並且這個國家的海拔非常低,國土面積有1/3都在海平面之下,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在17世紀時依靠著貿易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經濟中心。
接下來就請小夥伴們和小編一起把時間軸拉回17世紀,了解一下在當時國家總人口不到200萬的荷蘭,是如何一步一步靠著貿易,成為勢力遍布全球的海上第一強國的吧。
故事的開始要從鯡魚說起,受天氣現象的影響,每年夏天荷蘭人都能從北海中捕捉到大量的鯡魚,當時有1/5的荷蘭人全靠捕捉鯡魚維持生計,但是鯡魚數量有限,為了搶奪資源,荷蘭人甚至與蘇格蘭人進行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勝出,那使荷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是什麼呢?原來,是荷蘭人發明了一種能一刀除去魚腸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陷入競爭中的荷蘭馬上佔據了有利地位,由此鯡魚業也成了荷蘭人的主業,如今在鹿特丹港的一些古老建築上,我們仍可以見到鯡魚的圖案,小編覺得這是歷史在無聲的提醒別人,荷蘭的崛起是從一隻只鯡魚開始的。
通過鯡魚貿易,荷蘭人也正式打開了自己的海上貿易之路,聰明的荷蘭人將西班牙及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以此取得了安全的發展時機。他們在西班牙與歐洲各國之間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先是將西班牙的香料、絲綢、黃金運往歐洲各國,又在回程時將來自歐洲各國的鐵器、木材送到西班牙,以此獲得盈利。不僅如此,他們還養育奶牛、製作海軍補給品、造船,讓自己的業務豐富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體系。由此可見當時的荷蘭,不僅是世界的運貨人還是成熟的世界經濟人」。
當時英國人也看中了海上貿易這一工作背後的豐厚利潤,他們依仗著自己國土面積大、人口總數多、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等優勢向荷蘭人發起了挑戰。在這一場競爭裡,荷蘭再次勝出。荷蘭人想出一個精妙的辦法,他們放棄了船上能保護船員安全的火炮裝置,建造了一種成本更低廉的船隻,由於成本低運費也低,便可多獲得一些利潤。不僅如此,聰明的荷蘭人還在船上加上了一種特殊設計,他們將船身做大、甲板做小,這樣就能多裝貨物、少交稅,也是從這時開始荷蘭人確立了自己「海上馬車夫」的地位,成為了17世紀時世界經濟霸主,完成了世界性的崛起。
很多網友認為,荷蘭人在當時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和重視貿易的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小編認為,過分重視貿易也是後來荷蘭人從世界舞臺上黯然退場的重要原因,畢竟在進入18世紀後,荷蘭由於過分依賴貿易,沒有完成由商業王國向工業王國的轉變,導致綜合國力不斷下滑,才是將原本屬於自己的世界貿易霸權也交到了英國人手上。那麼小夥伴們對於荷蘭人狂熱的貿易態度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