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荷蘭海拔地勢低,人口總數少,靠貿易完成崛起

2021-01-14 貓眼影視趣談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是位於歐洲西北部的荷蘭,這個國家非常小,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僅僅只是兩個半北京城的大小,並且這個國家的海拔非常低,國土面積有1/3都在海平面之下,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在17世紀時依靠著貿易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經濟中心。

接下來就請小夥伴們和小編一起把時間軸拉回17世紀,了解一下在當時國家總人口不到200萬的荷蘭,是如何一步一步靠著貿易,成為勢力遍布全球的海上第一強國的吧。

故事的開始要從鯡魚說起,受天氣現象的影響,每年夏天荷蘭人都能從北海中捕捉到大量的鯡魚,當時有1/5的荷蘭人全靠捕捉鯡魚維持生計,但是鯡魚數量有限,為了搶奪資源,荷蘭人甚至與蘇格蘭人進行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勝出,那使荷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是什麼呢?原來,是荷蘭人發明了一種能一刀除去魚腸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陷入競爭中的荷蘭馬上佔據了有利地位,由此鯡魚業也成了荷蘭人的主業,如今在鹿特丹港的一些古老建築上,我們仍可以見到鯡魚的圖案,小編覺得這是歷史在無聲的提醒別人,荷蘭的崛起是從一隻只鯡魚開始的。

通過鯡魚貿易,荷蘭人也正式打開了自己的海上貿易之路,聰明的荷蘭人將西班牙及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以此取得了安全的發展時機。他們在西班牙與歐洲各國之間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先是將西班牙的香料、絲綢、黃金運往歐洲各國,又在回程時將來自歐洲各國的鐵器、木材送到西班牙,以此獲得盈利。不僅如此,他們還養育奶牛、製作海軍補給品、造船,讓自己的業務豐富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體系。由此可見當時的荷蘭,不僅是世界的運貨人還是成熟的世界經濟人」。

當時英國人也看中了海上貿易這一工作背後的豐厚利潤,他們依仗著自己國土面積大、人口總數多、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等優勢向荷蘭人發起了挑戰。在這一場競爭裡,荷蘭再次勝出。荷蘭人想出一個精妙的辦法,他們放棄了船上能保護船員安全的火炮裝置,建造了一種成本更低廉的船隻,由於成本低運費也低,便可多獲得一些利潤。不僅如此,聰明的荷蘭人還在船上加上了一種特殊設計,他們將船身做大、甲板做小,這樣就能多裝貨物、少交稅,也是從這時開始荷蘭人確立了自己「海上馬車夫」的地位,成為了17世紀時世界經濟霸主,完成了世界性的崛起。

很多網友認為,荷蘭人在當時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和重視貿易的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小編認為,過分重視貿易也是後來荷蘭人從世界舞臺上黯然退場的重要原因,畢竟在進入18世紀後,荷蘭由於過分依賴貿易,沒有完成由商業王國向工業王國的轉變,導致綜合國力不斷下滑,才是將原本屬於自己的世界貿易霸權也交到了英國人手上。那麼小夥伴們對於荷蘭人狂熱的貿易態度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說一說。

相關焦點

  • 面積人口不及我國一個省,荷蘭在17世紀為何就成了海上霸主?
    提起荷蘭,你會想到什麼?風車、鬱金香,或者是同性婚姻,安樂死。在大家的印象裡,荷蘭就是一個風景絕美,充滿各類自由化的國家。然而,去過荷蘭的朋友都知道,荷蘭這個國家地勢很低,面積只有約4.2萬平方公裡,人口1726萬人(2018年數據),還不及我國的一個省,屬於典型的西歐小國。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從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50年代,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服役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服役人數卻在增加之中,1610年的時候,在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人數僅僅佔總數的6%,到1680年的時候佔17%,到1770年的時候已經不少於1/4。這位 歷史學家還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一些具體的要塞和商站的人數做過統計。
  • 17-18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終結
    他強調,聯省共和國(以下習稱荷蘭)這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國家在17世紀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繁榮」。然而,從17世紀後期開始,荷蘭的「黃金時代」逐漸走向終結。對於其終結原因,歷來史家頗多議論。本文認為,所謂「黃金時代」或者17、18世紀荷蘭的興衰,具有相對性。
  • 海上馬車夫荷蘭,在17世紀的實力有多強?曾一度壓制英國
    當地擴大染料種植面積,大幅降低染料成本,迫使競爭對手英國將未染色的呢絨坯料運往荷蘭加工。著名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現代世界體系》一書中稱讚荷蘭在印染行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者 ,幾乎未遇到任何競爭」。荷蘭用蓬勃的工農業完成了擴張的原始資本積累。
  • 荷蘭人口1750萬,GDP總量9000億美元,在我國屬於什麼水平?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國土面積為4.15萬平方公裡,比我國重慶還要小二分之一。其中一半的國土海拔不到一米,四分之一的國土在海平面以下。2019年荷蘭人口達1750萬,其中西部發達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在1000人以上。
  • 17世紀,曾是海上霸主的荷蘭,是如何失去海上霸權的?
    引子 國土狹小貧瘠,人口只有區區兩百萬的荷蘭憑藉著自身的經濟發展、軍事改革、制度創新這三個方面成為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荷蘭人曾經驕傲地宣揚道「我們在各國採蜜,北歐是我們的森林,萊茵河沿岸是我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我們的羊圈,普魯士和波蘭是我們的穀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霸主,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
  • 17世紀荷蘭最強盛時期一個省的海軍實力相當於英法海軍總和的兩倍
    15世紀尼德蘭的大部分地區屬於勃艮第公國,1482年後屬於哈布斯堡王朝。16世紀的尼德蘭是資本主義發展最迅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戰鬥,1581年尼德蘭北部宣布獨立,建國為「尼德蘭合眾省」,習慣上稱荷蘭共和國。1609年荷蘭與西班牙籤訂12年停戰協定,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在北半部取得了勝利,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鞏固起來,並誕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國家——荷蘭。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是商業比工業發達,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發達。這也是時代所使然,因為工業革命還遠未到來。
  • 荷蘭很小,為何當年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連英帝國也讓三分
    (風景秀美的荷蘭)這就讓人疑惑了,小小的彈丸之國荷蘭,在和英法等列強對世界的爭奪中,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一、崛起的貿易強國。和同時期的法國商船相比,荷蘭商船容積大了一倍,但造價卻低了一半之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帶來的競爭力,就是運價的優勢。和當時同噸位的英國商船相比,荷蘭商船的每噸運價僅4鎊10先令,比英國船便宜了2鎊16先令。
  • 世界史:簡析17世紀荷蘭政府對人民實行的稅收政策
    從17世紀初年開始,荷蘭共和國農村地區的人口有所增加,但是該國主要經濟繁榮的 地區卻是在城市,特別是靠近西部大西洋沿海地區的城鎮。這就使得農村的人口實際上被 剝奪了工作的機會,變得越來越貧困。尤其在17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西部沿海城市以及弗裡斯蘭的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農業人口比例就縮小了。
  • 荷蘭為什麼要正名為「尼德蘭」?為你扒扒這位「海上馬車夫」的發跡史~
    不僅小,地勢也低。三分之一的陸地海拔在一米左右,四分之一的領土在海平面以下,名副其實的窪地之國。人口也少得可憐,12世紀才開始有人,直到2019年人口也僅有1728萬,還不如中國北上廣的人口多,不過它的人口密度倒是很高,這就導致它需要通過填海造陸來緩解土地壓力,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陸地。
  • 荷蘭獨立後憑藉商業建立起強大帝國,17世紀後霸權逐步衰落
    「海上馬車夫」意指17世紀的荷蘭,因荷蘭在17世紀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在17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
  • 荷蘭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本文從荷蘭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同步對比世界各國。一,1581年荷蘭正式宣布獨立。1568年荷蘭人爆發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荷蘭正式宣布獨立,並以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為第一執政。經過80年的抗爭後,荷蘭和它的聯盟省份在1648年將西班人完全驅逐出境
  • 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曾經的海上霸主——荷蘭,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繼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荷蘭成了第三個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隨著西葡兩國的逐漸衰落,荷蘭的崛起已經成了歷史的選擇。經過殖民貿易的發展,到17世紀初期,總人口不足200萬的荷蘭已經擁有了歐洲最多的商船,佔歐洲總噸位的五分之四,是英國的4-5倍,法國的七倍。
  • 荷蘭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卻成為17世紀的超級大國,是怎麼發家的
    17世紀人口巔峰時期不過一百五六十萬,但是它在當時卻一躍成為海上霸主,稱霸世界百年,實力著實不容小覷。我們老祖宗有句話叫,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再看看荷蘭的發跡史,其實也是佔據了這兩條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思想決定行動,理念奠定基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和人從肉體上來看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因為思想的不同,每個人便走向了不一樣的未來。
  • 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低地國家」通常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統稱,以荷蘭為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位於海平面以下,依靠發達的水利設施和攔海大壩才,不至於變成一片澤國。從位置上看,低地國家處於英、法、德三大強國的夾縫當中,按理來說應該是艱難求生,但事實這三個國家不僅過得十分滋潤,而且還曾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單就體量而言,低地三國中面積最大的荷蘭也不過4.1萬平方公裡多一點,人口更是只有1740萬上下,但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卻曾經主導全球的海上霸權。
  • 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17世紀成為海洋霸主,如今仍是發達國家
    但是如果問到世界歷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是哪一個,或許很多人都答不上來,或許很多人想當然以為是英國,但事實上這個國家不是英國,而是17世紀就成為海洋霸主,如今仍是發達國家的荷蘭。荷蘭在歐洲的地理位置荷蘭位於歐洲西部,國土面積4.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510萬,是有海岸線的沿海國家,實行的是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度,正式國名尼德蘭王國,尼德蘭在荷蘭語中是低地的意思
  • 荷蘭地圖(2020版)
    全境地勢低平,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之國"。西部沿海為低地,河流、運河、海灣交錯。東部為冰磧平原,海拔40~60米,地勢起伏和緩。東南部為阿登高原的一部分,最高峰法爾斯山海拔321米,位於比利時、德國、荷蘭三國交界處。荷蘭自古即受洪澇之害,為免受洪水海潮的威脅,興建了大量攔水堤壩和排水工程。海岸線長1075千米。北海海岸主要由沙丘組成,西南部為多島嶼的河口三角洲。
  • 「荷蘭」要改名了?
    荷語「Nederlanden」譯作尼德蘭,意為「低地」,原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地勢低洼的地區。16世紀初,尼德蘭因王室聯姻和繼承關係歸屬西班牙統治。在外語中,荷蘭亦稱「Holland」,中文譯名「荷蘭」即由此而來。「Holland」一詞來源於「Holtand」(「樹木之國」)。
  • 荷蘭靠船「統領」歐洲,「海上馬車夫」風頭為何會被「日不落」搶走?
    17世紀後半期,大英帝國的崛起進入至關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英國的海外殖民速度大大加快,並且最終形成了自己龐大的帝國體系。英國構建自己霸權偉業的過程中也是打擊其他強國,建立壟斷的過程。整個17世紀,英國都在與其他歐洲殖民強國爭奪世界霸權。
  • 明天過後,荷蘭就不叫荷蘭了
    荷語「Nederlanden」譯作尼德蘭,意為「低地」,原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地勢低洼的地區。到了16世紀初,尼德蘭因王室聯姻和繼承關係歸屬西班牙統治。在外語中,荷蘭亦稱「Holland」,中文譯名「荷蘭」即由此而來。「Holland」一詞來源於「Holtand」(「樹木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