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為什麼要正名為「尼德蘭」?為你扒扒這位「海上馬車夫」的發跡史~

2021-02-15 青榕學苑


這幾天看到新聞說Nederland已於2020年1月1起停用「荷蘭」這一稱呼,將官方國號統一為「(Nederland)尼德蘭」,這次正名是因為本來人家就叫Nederland,為什麼會被人叫成Holland,這裡先賣個關子(下文統一稱荷蘭為尼德蘭)。

前期文章《從「加勒比海盜」變成「海洋勇士」,這群荷蘭高中生憑什麼?》也提到過尼德蘭曾被譽稱為「海上馬車夫」,可別小看這個名頭,在當時可是連豪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都得對它禮讓三分。

到底尼德蘭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躋身世界強國第一梯隊、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帶著疑問今天我們就來扒扒它的發跡史~

其實你從360°全方位去看尼德蘭這個國家,你都會驚訝這個「彈丸之地」居然能成為世界大國,主宰世界長達一個世紀

畢竟這個國家「先天不足」的條件實在是太明顯了——

緯度高,導致氣候寒冷潮溼,每年最舒服的時候就是6、7、8月其他時候去都能感受到冬天的氣氛。

緯度高也導致日照時間短,不適合穀物生長,除了鯡魚,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該國人民為爭奪鯡魚漁場與蘇格蘭人打了三次仗。

剛我說它是彈丸之地真不是我看不起它,而是真的小。多小?國土面積只有41864平方千米,差不多半個重慶大小,從最北端到最南端坐火車5小時就夠!想當初我坐三個鐘頭動車才從珠三角坐到潮汕地區,連廣東都出不了。

不僅小,地勢也低。三分之一的陸地海拔在一米左右,四分之一的領土在海平面以下,名副其實的窪地之國

人口也少得可憐,12世紀才開始有人,直到2019年人口也僅有1728萬,還不如中國北上廣的人口多,不過它的人口密度倒是很高,這就導致它需要通過填海造陸來緩解土地壓力,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陸地

硬性條件怎麼看怎麼讓人心酸,當然同樣可憐的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葡萄牙,這對「難兄難弟」除了國土狹小、資源有限,還有一個共性就是都飽受西班牙的打壓

俗話說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從16世紀以來就被西班牙欺負的尼德蘭終於硬骨頭一把!斷人財路不能忍——

雖說16世紀的尼德蘭在西班牙打壓下一直夾著尾巴做人,但尼德蘭人精明著呢,靠著獨立、務實、自由的精神理念早已慢慢積攢起雄厚財力,掌握國家的實際政權

要說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是誰?首屈一指的可要數尼德蘭,舉個慄子,現在我們所說的「按揭付款」這類新名詞就是當時的荷蘭資本家發明的。

這種自由務實的理念講究的是護著自己的錢袋子,不動錢袋子,一切好說,至於坐第一把交椅的人是誰,這班資本家根本不在乎。可是西班牙怕了,它怕尼德蘭有錢就變壞,於是就派兵鎮壓,最終引發獨立戰爭

1581年,北方七省(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脫離西班牙,宣布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

實現自由的尼德蘭人由於西班牙對他們實行貿易封鎖政策,財路到底還是斷了。好吧,這場仗不打也打了,至少爭取到自由,財路斷了那就另闢一條

說幹就幹,自救之路開始~

西班牙壞是壞,但壞人也有可取之處,不如向它學習,利用本身頗為發達的航運業,和東方展開貿易,反正好水手和精明商人都有。

國家窮不要緊,長期藏富於民的國策早已讓市民們富得流油,於是尼德蘭人通過股票融資成立一個前所未有的股份公司—東印度聯合公司(VOC)!股東數量龐大至極,甚至有錢人家的僕人也是股東。

東印度聯合公司還擁有很多國家特權:憑藉荷蘭政府發的特許狀,不僅能擁有自己的軍隊,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還能代表國家和他國締結條約


(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

(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的股票,是世界上最早的股票)

尼德蘭除了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現代股份制公司的先導東印度公司,還創造出很多個世界第一——

1609年,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誕生,金融市場形成,交易所市場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等特點,極大拓寬市場範圍。

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已成長為歐洲的股票交易中心,被譽為「17世紀的華爾街」。

作為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的股票交易所,大量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在這裡循環流通,使得尼德蘭經濟血脈開始沸騰起來。

同年,荷蘭人直接進入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建立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由此誕生。它為貿易提供高效率和穩定的兌換貼現服務,給國際貿易提供極大的安全和便利。17世紀期間,阿姆斯特丹銀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票據清算中心

銀行憑藉各種貿易貨幣儲備,極大推動荷蘭貴金屬貿易的擴張。1640年後,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貴金屬貿易中心,而阿姆斯特丹銀行正是這一貿易的主要參與者。

這些前所未有的商業形式,為尼德蘭向廣袤的海洋進發吹響了號角……

想打贏海上貿易戰,實力不夠肯定要靠邊站。尼德蘭之所以在17世紀成為海上霸主,硬體設施可不容小覷

尼德蘭人造船技術發達。當時歐洲國家的入港關稅是按照甲板面積來計算的,為壓低成本避稅,他們發明船艙容量極大甲板卻很窄,外型像個窄口葫蘆的船。

為防止海盜襲擊,大多數歐洲商船都裝有火炮裝置,而尼德蘭的商船直接捨棄安裝火炮,使造船成本下降一半,取而代之是建立強大的艦隊保證商船安全。

17世紀中期尼德蘭商船數量達到巔峰值:一萬五千多艘!噸位佔整個歐洲的四分之三,相當於當時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自此它便獲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

由於運輸、造船以及水手勞動力成本低,荷蘭逐漸承包從伊比利亞半島到歐洲各地的貨運

源源不斷的貨運收入,加上令人震驚的航海技術令尼德蘭有了徵服世界的底氣,於是它開始積極參與殖民爭奪戰

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天的紐約,它一開始是尼德蘭的殖民地,後來被英國人搶去才改名為紐約。

臺灣島則於1624年被尼德蘭人霸佔。在島上,他們修建被譽為"東亞第一要塞"的"熱蘭遮城"要塞,這個要塞讓鄭成功栽了一年的跟頭才把臺灣收復回來。

此外當時荷蘭使用的火炮在南明時被引入,後被清軍繳獲,收藏於北京。直到鴉片戰爭時期,這座火炮還一直是清軍火器中戰鬥力最強的武器,可想而知,當時尼德蘭的軍事實力有多強悍


現在我們說說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正名事件。尼德蘭的對外擴張主要依賴沿海的荷蘭省,這就導致「荷蘭」名聲越來越大,慢慢代替「尼德蘭」成為世界對它的稱呼。

由於「荷蘭」名氣實在太大,現在許多外國遊客到荷蘭旅遊只去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不利於國內觀光業的整體提升,加上尼德蘭最初是由多省聯合建立的,其他省早已不滿單單使用一個省的名字當國號這個做法,因此尼德蘭政府最終決定停用「荷蘭」這一稱呼,全面使用「尼德蘭」。

除了創新的商業形式以及強大的海防軍事力量,還別忘了這一切的背後都來源於天生對經商有著熱情的尼德蘭人

曾經尼德蘭一個有名的船長叫巴倫支,他帶領商船經過三文雅(地處北極圈之內,現在是一個俄羅斯的島嶼),被困在冰封的海面上長達八個月。

在這漫長而又嚴寒的冬季裡,他們靠打獵來取得勉強維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雖然期間有八個人因饑寒交迫而死去,但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儘管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

最後,倖存的商人把貨物完好無損地交到委託人。他們用生命的代價守住貨物,這種經商法則也為務實的尼德蘭人贏得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

17世紀後期,尼德蘭在與英法先後交戰中戰敗走向衰落,但直到今天,它仍是世界上貿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正如尼德蘭人經常教育孩子說:「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

沒錯,尼德蘭人拿著一手爛牌也能創造「海上馬車夫的」的奇蹟,他們經商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以及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值得我們去學習、深思。

Ref:

https://www.toutiao.com/a68252110748290913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5%85%B0

相關焦點

  • 海上馬車夫荷蘭共和國的誕生
    西班牙統治者非常的恐慌,調來鎮壓的軍隊力量,法塞爾總督率領軍隊擊敗尼德蘭聯軍,但是尼德蘭地區的舊的封建地主和天主教勢力迅速倒向西班牙人,在1579年南方反動派成立了阿拉斯同盟,承認腓力二世是唯一合法君主,革命勢力遭到了絞殺,之後革命形勢遭到了非常大的扭轉,各個革命政權被逐個被消滅,之後,西班牙又取的南方地區的統治權。
  • 荷蘭是海上馬車夫,為什麼比利時卻不願意留下非得獨立?
    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錯,尤其是北方的荷蘭等地。可以說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 但是尼德蘭南部卻並沒有選擇獨立,反而留在了西班牙的統治下。 建國後的荷蘭經濟發展迅速,如日中天,也開始在各地建立殖民地,很快取代西班牙成為了世界的霸主,一度成為「海上馬車夫」。
  • 荷蘭為什麼改名尼德蘭,因為前者只是兩個省的名稱,不能代表國家
    近日荷蘭政府宣布,為了重塑國家的形象,將在2020年使用新的國家標誌,將名稱由原來的「Holland」改為「Netherlands」,音譯為「尼德蘭」。荷蘭政府為了這項改名工程花費了22萬美元。有人會問「尼德蘭」這個名稱怎麼就能夠幫助荷蘭提升國家形象呢?這其中的原因十分複雜。
  • 荷蘭為什麼要改「名字」,和尼德蘭有什麼關係
    嚴格說來,「荷蘭」本就不算是「荷蘭」的真實國名。其荷蘭語全稱是「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尼德蘭王國。所以有不少人認為,荷蘭這次更新名稱不應被稱為「改名」,而應該被稱為「正名」。
  • 荷蘭什麼時候改名 荷蘭為什麼突然改名為尼德蘭?
    最近不少的小夥伴都聽說荷蘭這個國家要改名了,一些人還不清楚到底荷蘭什麼時候改名,為什麼荷蘭好好的突然要宣布正式改名呢?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解答一下。
  • 大航海時代——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鄭成功挑戰海上馬車夫
    公元1568年~1648年,是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西班牙稱其為「低地國叛亂」。荷蘭獨立戰爭公元1581年,荷蘭成立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這個國家之所以被稱為荷蘭,是因為其境內的「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最有名。
  • 為重塑國際形象,荷蘭正式宣布:明年改名「尼德蘭」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明年開始,荷蘭正式改名了!」德國《焦點》周刊29日報導稱,荷蘭政府28日正式宣布,從2020年起,該國對外宣傳一律改用正式國名「尼德蘭」(Netherlands),而不再是暱稱「荷蘭」(Holland),以重塑更積極的國際形象。
  • 從「尼德蘭高盧」到聯省共和國,闡述荷蘭的地緣環境和興衰歷程
    在經過了長達80年反班牙的鬥爭中,尼德蘭七個省建立的聯省共和國終於在歐洲獲得了廣泛的承認。相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對金銀、香料的粗暴掠奪,荷蘭人同時還借鑑了「漢薩同盟」的經商模式,並一躍成為全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盛名。然而,就在荷蘭日如中天的時候,它卻遭到英國的強勢打壓,慘遭落敗。那麼,荷蘭為什麼會在全球貿易和海外擴張的競爭中輸給英國呢?本文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淺談這些國家隊所在國的中文名:橙衣軍團是荷蘭or尼德蘭?
    為什麼它的中文名稱叫荷蘭呢?一.尼德蘭一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尼德蘭(Netherlands)一詞在歐洲有兩層不同的含義。它的狹義的含義就是荷蘭王國,其國家的全稱就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 17世紀,曾是海上霸主的荷蘭,是如何失去海上霸權的?
    為何荷蘭失去了海上霸權? 海上霸主的崛起 從經濟發展來看:面向大海的荷蘭海洋經濟十分發達,優越的港口環境以及東西南北走向的商船路線為荷蘭海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加上聰明的荷蘭人發明了一種船肚子大並且不用設置火炮的商船
  • 海上馬車夫荷蘭,在17世紀的實力有多強?曾一度壓制英國
    不過,荷蘭逆勢向上,成長為「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當時荷蘭的人均GDP是英國的1.7倍,是世界其他國家的2倍以上,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現在,荷蘭的成功經驗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 別再叫它荷蘭了,它的真名叫做尼德蘭!
    今年初,荷蘭的官方微博對外發聲稱將在此之後改名為尼德蘭,當然民間怎麼叫荷蘭也很大度的表示隨意。其實我們常說的荷蘭,僅僅只是尼德蘭王國中的兩個省而已,它的官方名字一直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譯過來就是尼德蘭王國了,而我們最常叫的荷蘭僅僅只是當初的翻譯導致的問題。
  • 「海上馬車夫」荷蘭:興於經濟,也亡於經濟,最終成為附庸
    當時的荷蘭的貿易量佔據全球總額的一半,坐擁商船1.5萬艘,比歐洲諸國加起來還要多,懸掛著三色旗的荷蘭商船遊弋於全球各地,為這個西歐國家帶來驚人的財富,因此荷蘭也獲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可是成敗就在轉瞬間,荷蘭在17世紀末期迅速衰敗。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781年在波羅的海的松德海峽,荷蘭商船一年通過的記錄只有11艘。要知道在17世紀初的通過記錄可是4000艘以上!
  • 荷蘭:為啥改名尼德蘭?
    之前有新聞說荷蘭要改名成尼德蘭,後來發現是他們把旅遊局徽標那幾個字母給改了,原來英語荷蘭holland,現在是尼德蘭,就Netherland,荷蘭這個國家在咱們中國人看來存在感不算特別高,一般就知道它有風車、有鬱金香,足球挺厲害,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紅燈區。
  • 明天過後,荷蘭就不叫荷蘭了
    正名計劃還包含推出新的國家形象標誌——將使用了20多年的「荷蘭」一詞與國花鬱金香組成的形象標誌,改成「尼德蘭」橙色縮寫字母「NL」的圖案。猶如人們習慣於用「英格蘭」泛指整個英國一樣, 「荷蘭」也是個以偏代全的稱謂,嚴格地說,它只是尼德蘭12 個省中的一個省——荷蘭省(後來分成包括阿姆斯特丹的北荷蘭省和包括鹿特丹、海牙的南荷蘭省)。1581年,以北部的荷蘭省為中心,荷蘭人民掀起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獨立運動,北部七省聯合起來,成立尼德蘭聯邦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新共和國把因地形命名的國名「尼德蘭」作為正式稱號。
  • 荷蘭基礎知識二 堅持不懈 從北海漁村到海上馬車夫
    (荷蘭41,526平方公裡,北京16,808平方公裡。)在16-17世紀成為世界上一個超級強國。全世界的海運加起來,都抵不上荷蘭的這一份。美國曼哈頓這個天然良港,美國最繁華的城市,是荷蘭人在1626年用價值60荷蘭盾(有資料顯示約為24美金)的布料和飾物,從當地印第安人的手裡買下了曼哈頓島的土地所有權,堪稱荷蘭歷史上最划算的一筆交易。
  • 淺談這些國家隊所在國家的中文名:橙衣軍團到底是荷蘭還是尼德蘭?
    那麼,這個國家為什麼有「兩個」名稱。為什麼它的中文名稱叫荷蘭呢?因此該地區的日耳曼名稱為尼德蘭(Netherland),即低地地區。
  • 荷蘭與尼德蘭是什麼關係?
    最近有一條與荷蘭有關的新聞,說荷蘭要將國名由「荷蘭」改為「尼德蘭」。各種調侃隨之而來,有人說荷蘭改國名,河南人最高興,再不用逢人解釋「我是河南人,不是荷蘭人」了。實際上,大家叫習慣的「荷蘭」根本就不是這個以低地、風車、橙色聞名的國家的本名。
  • 球衣的秘密:國旗沒有橙色元素,荷蘭的主場球衣為什麼選用橙色?
    這種賞心悅目的踢法為荷蘭足球圈粉無數。 義大利的主場球衣為什麼選用藍色?那麼,荷蘭為什麼要選用橙色作為主場球衣的顏色呢? 一.橙色緣何成為荷蘭的國色 荷蘭人對橙色的鐘愛,跟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
  • 起起落落的歐洲列強尼德蘭(荷蘭)
    在七省聯合共和國時代,荷蘭(Holland)是其國內土地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富裕的地區,因此被用來轉喻代指尼德蘭(Nederland)整體。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曾於1806年建立荷蘭王國,短暫以荷蘭(Holland)作為國名。但從15世紀以來,其正式國名皆為尼德蘭(Nederland),荷蘭(Holland)為非正式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