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近現代歷史上最先崛起的地區,歐洲很多國家都是人類近現代歷史的重要推動者,航海大發現時代,歐洲很多國家都是最積極的參與者。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曾經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是近現代歷史上最早崛起的海上強國之一,也曾經在全球海洋「風光無限」。雖然荷蘭的海上強國地位並未保持太久,但在水面作戰艦船研發製造方面,荷蘭的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
現今的荷蘭並不屬於世界級的水面艦船研發製造強國,但這個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荷蘭現今的國力和國防安全需求影響,在目前的世界範圍內荷蘭的水面作戰艦船研發製造能力依然很強悍,荷蘭的水面作戰艦船附屬子系統、尤其是信息化電子系統、艦載雷達系統研發生產實力依然很強。荷蘭的七省級護衛艦和被多個國家海軍認可並採購的西格瑪系列護衛艦就是荷蘭水面作戰艦船研發生產能力的標誌。
荷蘭是德國、西班牙、荷蘭「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參與者,這個計劃失敗以後,荷蘭也和德國、西班牙一樣開始藉助本國強大的水面戰艦研發製造基礎,獨立研發製造自用型未來護衛艦,荷蘭這種努力的結果就是七省級護衛艦。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北約90年代護衛艦更新計劃」破產之後,面對本國海軍的急切需求和現代水面作戰艦船節節攀升的研發製造成本,歐洲多個國家就開始聯合研發未來新型護衛艦的嘗試。比如法國和義大利、英國的合作,法國和義大利的地平線級護衛艦、以及後來的歐洲多任務護衛艦。
而荷蘭則選擇了和德國合作,荷蘭和德國在1990年籤署了一項新一代護衛艦共同開發協議,1994年年初,西班牙也選擇加入德國和荷蘭的開發團隊,德國荷蘭的新一代護衛艦開發計劃也轉變為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的「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按照當時的定位,荷蘭的這型新一代護衛艦被歸類於防空與指揮護衛艦範疇,也就是LCF。在1993年,荷蘭就和船企籤訂了LCF的建造合約,在其後,雖然西班牙退出了這個三國共同護衛艦計劃,德國也轉而獨立發展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但荷蘭並未放棄,反而增加了訂購數量,LCF七省級護衛艦的研發製造步入正軌。
七省級護衛艦艦體建造和設備採用商用標準,這個方法雖然節省了三分之一的建造時間和50%左右的艦體施工費用,但這個標準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七省級護衛艦進行了隱身化外形設計,和德國的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一樣應用了可以快速排除廢氣的V字型傾斜煙囪組。在艦體方面,七省級護衛艦採用了法國著名的隱身護衛艦、也就是拉菲特級類似的倒V型橫截面設計,上層結構採用封閉式設計並向內傾斜。七省級護衛艦採用複合燃氣渦輪或者柴油機動力,相比於同期歐洲其它國家的新型護衛艦相對保守,似乎也並未和同期其它的歐洲新型護衛艦一樣使用美制LM2500系列燃氣輪機。
七省級護衛艦非常重視防空性能,該艦裝備了六組八聯裝MK41VLS型垂直發射系統模塊,其中32個單元用於搭載使用美制標準SM2型中遠程防空飛彈,還有8個單元裝填使用海麻雀型短程防空飛彈,每個發射單元可裝填四枚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而且,在2004年,荷蘭開始向美國爭取採購戰術型戰斧對地巡航飛彈,2005年正式訂購了32枚,藉此,荷蘭七省級護衛艦還具備了遠程對地火力支援打擊能力。七省級護衛艦使用一部天狼星雙波段遠程被動紅外搜索系統、相控陣雷達系統,以及一部SMART-L對空搜索警戒雷達。該艦的電子信息技術水準也很高。藉助這些配置,七省級護衛艦也成為荷蘭水面戰艦研發製造能力的標誌之一。
另一款能夠體現荷蘭水面戰艦研發製造能力的標誌性裝備是西格瑪系列護衛艦,西格瑪系列護衛艦是荷蘭在本世紀初推出的一款模塊化外銷護衛艦,該艦已經被多個國家海軍採購,包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和越南。西格瑪系列護衛艦最大的特點是有多種不同的配置方案,據稱上可到裝備SEASTAR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三千噸級區域防空艦,向下可以到七百噸級34節航速的快速攻擊艦,也就是可以藉助模塊化的設計、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訂製不同參數的方案。
而且,西格瑪系列護衛艦整體設計和布局也非常合理簡潔,該艦艦體水密艙等設計也非常良好,全艦抗爆震性能也非常突出。西格瑪系列護衛艦還具備完整的核生化防護能力和消防損管能力,關鍵系統採用重複配置並分散設置,艦體據稱能夠保證兩艙進水不沉。
同時,水面作戰艦船使用的電子信息系統技術原本就是荷蘭的強項之一,西格瑪系列護衛艦各個版本配置的電子信息系統整體性能都不遜於其它國家同類裝備的水平,而西格瑪系列護衛艦和七省級護衛艦也是荷蘭水面作戰艦船研發製造能力的標誌性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