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勝|一輩子徜徉在花開的聲音裡

2021-01-18 神農文藝

一輩子徜徉在花開的聲音裡

文/程文勝

年輕時常為一些小事賭咒發誓,動輒即說要「一輩子」怎麼樣怎麼樣的,如今過了大半輩子,才終於明白「一輩子」是怎麼一回事。「一輩子」的時光太長久了,那些過幾天就忘的小情緒、小過節、小事件,哪裡能經受「一輩子」的反覆碾壓呢?若要說有什麼能經受得起「一輩子」,大約便是寫作了。對於寫作這事,自從狹路相逢後,生死疲勞度春秋,「溺愛」了她大半輩子,我認認真真讀書,老老實實筆耕,餘生只要不是晚節不保而心有旁騖,必定是「一輩子」徜徉在文學花開的聲音裡,「一輩子」迷醉在寫作的花香中,「一輩子」與之相知相守、恩愛白頭了。

我說老老實實寫作,既有對文學的敬畏心態,也有資質駑鈍的無奈之策。敬畏自不必說,沒有敬畏之心,一切皆同兒戲。資質駑鈍也不是自謙,這的確是自我缺少靈性和韌性的真實寫照。半生創作,乏善可陳,若真有靈性,不說弄個諾貝爾文學獎,至少不也得弄個茅盾文學獎啥的收入囊中?

我是從鄂西北小鎮走出來的,從半輩子漂泊旅居的人生閱歷看,世間一輩子痴迷於文學的,似乎小城鎮比大城市的人更廣泛、更持久。大城市資訊發達,往往是流行文化的風向標,時尚元素和現代意識總在傳統文化領域攻城掠地,倒逼傳統文化向流行文化妥協而與時俱進。而在小城鎮,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往往不可輕撼,雖然也時有流行文化浸染,但總體上人們還是傳承過往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對文學更是保持一顆尊崇的心。

這種差異性是很大的。我大學時候有一個同學是北京人,他見多識廣、口若懸河,所說的一些人和事,讓人聞所未聞,腦洞大開,我與之相比真是孤陋寡聞、笨口拙舌,常常自慚狹隘和無知。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名城,身處其中耳濡目染,自然比小城鎮的人道聽途說要真切、豐富,這種天然的優越感是顯而易見的。而小城鎮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因為地域小,注意力更集中,周圍的人和事更容易認識和把握,所以更戀家、更願意生活在熟悉的土地上。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男主人公叫1900,他一輩子生活在船上,無師自通練就一身連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的鋼琴技藝。但他從不敢離船上岸,當他因為思戀陸地上的心愛的女人準備下船探訪的時候,他在舷梯上看見鱗次櫛比的樓宇望不到盡頭,一下愣住了。他不知道無邊無際樓宇後面會是什麼,他看不透那不能把握的前景,他一生能把握的就是100米長的甲板,所以他折身而返,與船終身相伴。

大城市的生活豐富多彩,人生機遇多而具有多重選擇性,小城鎮的人往往囿於己見,大多一輩子只選擇做一件事。我的北京同學就是這樣,左一榔頭,西一棒槌,崗位換了一個又一個,每一個都似乎可以有功成名就的前景,可每一個都沒能堅持下來。我不如他活泛,不如他智慧,但我只做一件事,看起來卻似乎要比他當初想做的事做得更多一些。

我一輩子想做的事,就是文學。

小城鎮的人愛文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的世界遠比現實寬闊,容易讓人心生夢想、嚮往遠方。文學不是消遣娛樂性的事業,熱愛文學也不純粹是讓人快樂。我特別佩服一些老老實實寫厚實作品的人,比如路遙。他的文學作品用了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辦法,一個字是一個字,一滴血是一滴血,實在得讓人扎心的疼。這和那些投機取巧、譁眾取寵寫一些短命文字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人們能娛樂身心的事很多,短暫的快樂很容易得到,不必一定從文學中尋找。就像流行文化,花樣翻新,刺激感官,放鬆心情,讓人一時興奮的玩意兒層出不窮。

文學不是這樣,文學作品讓人充實,文學創作卻充滿孤獨感。

有人說,世上沒人辦不成的事,只有辦不成事的人。這話絕對了,文學這事就不一定能成事。文學路上的高峰太多了,哪怕窮盡一生也未必能爬到半腰上。可明知這是一件一輩子也幹不成的事,卻吸引人一輩子心甘情願的去孤獨跋涉。這就是熱愛。

我初戀文學是相信了勵志的故事。記得那年看了海倫·凱勒寫的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心潮澎湃。這個雙目失明、兩耳失聰的女作家,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試想,如果盲人有三天光明,他們想幹的、能幹的事太多了,絕不會像正常人那樣奢侈揮霍時間。

於是我珍愛時光開啟文學之路。最早寫詩,後來覺得詩不夠展現豐富的世界,而小說可以用虛構的人物和情節創造虛構的人生,以彌補自己人生經歷的欠缺,就轉而進行中長篇文學創作。當我的第一部4萬字的中篇小說《民兵連長》發表在當時著名的大型文學雙月刊《崑崙》雜誌上時,我自己都很吃驚。受此鼓舞又陸續發表了中篇小說《無處流浪》《1972年的愛情故事》《愛情至上》《野菊花》《黑鴉掠過老鎮》等百萬字的作品,長篇報告文學也相繼出版發行。

一切似乎行向理想的軌道。但生活未必能成全理想,意志也需要妥協於物質。由於工作所累,我沒有大塊時間做中長篇這樣的工作,轉回頭來又寫散文詩歌。因為寫小說的慣性,詩歌裡面自然帶有了情節和細節,形成了自我感覺獨特的敘事的詩風,這些詩歌發表後受到讀者的歡迎。

我在和文友交流的時候,他們常問我為什麼至今仍能保持創作能力。我說寫作是堅持下來了,創作能力是談不上的。但有一點可以自傲的說,就是寫作一直是認真的。這種認真是源自年輕時代的養成的習慣。在我記憶中的年輕時代,那時大家似乎做什麼都是認真的。我當年曾經給重慶人民廣播電臺寫新聞稿,編輯部每每採用都會郵寄採用稿費通知單,一兩元錢的稿費不多,卻認真得讓人感動,因為它至少體現了從業者對文字工作者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現在文學沒有往日的光彩了,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等到文學的再次回歸。當整個世界都充滿喧譁與騷動的時候,總有人希望過寧靜的生活,而這些寧靜的追隨者,就是文學的特定對象。

更重要的是,文學不會因為年齡老少嫌棄你,值得你一輩子熱愛。當年《西北軍事文學》在全國有很大影響力,我寫了一篇小說《土坎上的日頭》發表了。當時我還是大學生,讀者認為我是一個老作家,就打聽我,碰巧問到我的大學同學,把他樂得夠嗆,說:他哪是老作家?他是老作家,我就是老老作家了。

那時人年輕,不言老,現在可以說我是一個老作者了。我年輕時很羨慕一些老幹部,每天清晨拿著紅燈牌兒收音機,貼著耳朵邊散步邊收聽新聞的樣子。我現在也在朝退休老幹部進軍,所不同的是用手機而不用收音機了。

文學讓我歡喜讓我憂,這半輩子沒幹成的事還要幹下去,老老實實的做人,老老實實的寫作,對文學保持一份摯愛,對讀者保持一份真誠,畢竟這是「一輩子」的事。

我喜歡「一輩子徜徉在花開的聲音裡。

作者簡介:程文勝,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

相關焦點

  • 程文勝|文人相輕與自屎不臭
    文人相輕與自屎不臭文/程文勝自從三國時的曹丕在《典論·論文》裡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之後,文人相輕這個詞就有了市場。輕和重是相對的,看人輕者,必以己重,看人重者,未必輕己。但孰輕孰重,往往自己說了不算,終歸還是在於世人評說。
  • 程文勝|未嘗小豬肉,常見小豬跑
    未嘗小豬肉,常見小豬跑——閒談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文/程文勝題記:現代詩盛,冷眼旁觀時有感喟,隨手記之,皆門外漢管窺之論。一好詩裡有小說的結構、哲學的思辨、散文的唯美和音樂的流動性,寫好詩不易;歪詩則是缺乏才情的無病呻吟、生活表徵的直白描繪、人云亦云的拙劣摹仿、不甘寂寞的妄自尊大,歪詩唾手可得。好詩如美食,嘗過一次,就記住了味道,總想再吃一次,還想推薦給別人嘗一下。
  • 美文:聽見花開的聲音
    對人間美好之音,明人陳繼儒曾歷數:「論聲之韻者,曰溪聲、澗聲、竹聲、松聲、山禽聲、幽壑聲、芭蕉雨聲、落花聲,皆天地之清籟,詩壇之鼓吹也。然銷魂之聽,當以賣花聲為第一。」把窗戶厚厚地封上?將門縫塞得密不透隙?當然還有麻木和遲鈍,以此減少對耳朵的傷害,「失聰」,就是這狀態……一個朋友駕車時,總把「重金屬」放到最大量,他不關心誰在唱,而是用一個聲音覆蓋一群聲音,以毒攻毒。  另一方面,我們偶爾在山裡或僻鄉留宿,卻翻來覆去睡不著,那份靜太陌生、太異常了,習慣噪音的耳朵不適應這犒賞,就像一個餓者乍食葷腥會滑腸。
  • 竹韻傳聲|流年飛逝 等花開的聲音
    竹韻傳聲|流年飛逝 等花開的聲音 2020-12-19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風裡雨裡 花開花落 我都在胡源等你
    風裡雨裡,花開花落,我都在胡源等你~已經快忘記多久沒回家了,一直以來對於家鄉有一種既惦念又嫌棄的情感,我亦貪圖繁華城市實現夢想的可能,迷戀家鄉的安逸,卻始終帶有嫌棄的情緒,就如落葉終究歸根,但總想脫離樹枝在空中翩翩起舞。
  • 程文勝|「跑官要官」皆學問
    「跑官要官」皆學問文/程文勝中國古代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大都為了出仕,謀個一官半職,幾經宦海沉浮,以求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可是孟浩然運氣不夠好,好不容易攀上了權貴,得見唐玄宗,又因新作裡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開罪了皇帝,皇帝不悅道:「是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曾拋棄過你?!"這下入仕徹底無望,孟山人最終不媚俗世,隱居鹿門山,李白對孟浩然很是仰慕,寫過一首《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誦讀精品】劉漢麗精彩演繹/阿紫詩5首《你在展開的光陰裡》《美好》《紫藤花開》《為你搖成落花》《花開的聲音》
    本期展播:來自新疆石河子的劉漢麗老師精彩演繹阿紫詩5首《你在展開的光陰裡》《美好》《紫藤花開》《為你搖成落花》《花開的聲音》。在聲音的世界裡願用真誠融入世界,用真情溫暖人心 。在聲音的世界裡願用真誠融入世界,用真情溫暖人心 。原來聲音,可以如此美麗。詩歌五首 文/阿紫 朗誦/劉漢麗(風雨麗人)攝影/桃源谷  出鏡/貝貝
  • 花開的聲音--深度聆聽
    迎春老師:我最近在教《小蝌蚪找媽媽》,課堂上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池塘裡,小蝌蚪為什麼不能遇見青蛙?」迎春老師當時沒有直接給孩子們答案,讓孩子們自己來回答,另外一個學生回答:「因為青蛙不總是在池塘裡,他常在荷葉上,岸邊。所以無法登陸的小蝌蚪遇見不到媽媽。」孩子們的想像力極其豐富。
  • 春風已吹起,我以聲音誦你!來吧,聆聽一場「花開的聲音」
    春天是聲音的季節,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都寫滿詩意。花開,給予人們春天的溫暖,援鄂醫療隊給予患者生的希望,抗疫戰線各路英雄都是最美的花朵,奮力綻放。
  • 2018臺中花博會 | 邀您一起聆聽花開的聲音
    花開有聲音嗎?您可曾想過,花開,會有聲音?當然有的。
  • 且聽風吟 心隨花開
    且聽風吟    心隨花開作者:杜登龍   誦讀:花兒飛飛作者:編輯:玫瑰音悅臺(meiguiyinyuetai)投稿郵箱:330496358@qq.com看不透紗窗外風雨黃昏後,照不盡菱花鏡裡形容瘦。曾經滄海風雲起,已變換了人間。時光靜簡,歡喜綿延。誰會把溫暖撒播在你流年的心房?聽闌珊夜雨,看芳草斜陽。誰陪你在旖旎的錦瑟裡徜徉?與你共烏篷短槳,野渡腥風惡浪。窮盡一生遊冶,雖遮不住青山隱隱,留不住碧水悠悠。但那掠過眉宇的清風,那灑滿旅途的星輝,均成為人生旅程中最曼妙的風景。
  • 在五月的田野裡徜徉
    我依然常常到麥田裡走走,沿著熟悉的小路,沐浴著燦爛的陽光,呼吸著飽含麥香的氣息。一切是那樣的親切自然,又是那樣富有變化。在不知不覺中,麥稈已從墨綠變成黃綠;麥穗也漸漸透出金色。遠處的樹木給麥田鑲了一道綠色的屏障,又如一個個保護神,守望著將要出生的嬰兒。
  • 聽,夢想花開的聲音
    在這個收穫季,我們循著光陰的足跡,聆聽夢想花開的聲音。全民攜手 共畫「同心圓」花開,從一粒種子開始。2018年3月,廣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動員大會拉開帷幕,吹響了爭創文明城市的集結號。桃州鎮雙河社區居民田龍英,是這場「大合唱」裡一顆鏗鏘的「音符」。2018年創建工作啟動不久,桃州鎮各小區熱切響應了起來,時年75歲的田龍英義不容辭地穿上紅馬甲、帶上小紅帽。從那時起,很多居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樓道裡、空地上,一個有些佝僂的身影揮動掃帚、撿拾垃圾。
  • 油菜花開遍地金,鵓鴣聲裡又春深
    宋代詞人秦觀在《行香子.樹繞村莊》詞裡云: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油菜花開,蜂蝶自來。金黃金黃的油菜花散發出縷縷清芬,最忙碌的就是那深情款款的蝴蝶和蜜蜂。南宋詩人洪諮夔把蝴蝶對油菜花的一往情深寫得生動形象:《春思三絕》蝴蝶深深淺淺黃,被春惱得一般狂。
  • ——第十四屆「花開的聲音...
    用文字記錄真實,用語言抒發感情,用演繹迸發激情,在花開的舞臺,傳播時代的聲音!12月1日,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影視戲劇學院播音主持系第十四屆「花開的聲音」朗誦會在氣膜館精彩上演,包括成功入選第二十二屆齊越朗誦藝術節展映的《中國之聲》《我和我的家鄉》在內的17部優秀朗誦作品一一呈現。
  • 【翠屏湖畔】花菇仙子翩翩起舞——古田縣參演節目《花開的聲音》
    【翠屏湖畔】花菇仙子翩翩起舞——古田縣參演節目《花開的聲音》 2020-12-20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欒花開了
    徜徉期間,不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真可謂一季欒開醉清秋。欒樹為落葉喬木,樹冠圓形,枝葉繁茂秀麗。春季嫩葉多為紅色,夏季始開黃花,入秋滿樹花濃,葉色微黃,果實由綠慢慢變紅,似團團火焰,如串串燈籠,隨風搖曳,沙沙作響,由此,欒樹又有「燈籠樹」的美名。
  •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臨淄人民廣場傾聽花開的聲音
    春暖花開的季節,跟隨著東風的腳步,來到臨淄人民廣場,尋找春天最美的瞬間,傾聽花開的聲音。這裡花草樹木繁多,一年四季都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春天賞花,夏天納涼,秋天賞月,冬天賞雪,最美不過還是五顏六色的春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有一個姑娘,她的歌聲悠揚,粉絲純牛奶:我在單依純的歌聲裡徜徉
    就這樣,純牛奶喜歡刷她的歌,喜歡在她的歌聲裡徜徉。沒錯!手機屏幕裡唱歌的她,就是好聲音冠軍單依純。單依純風華模樣,在幾萬人的武漢體育場,她在舞臺上落落大方。得了冠軍之後,單依純的粉絲越來越多,人氣不斷飆升。她的粉絲純牛奶,來自四面八方。
  • 花開成海,江洲待君來
    快奔到我懷裡來讓搖擺的小船把夢悠悠載讓我們在江洲花海好好相愛 花開成海,思念成災。在遊子的心中,有一處風景,永遠守候在午夜的寂靜裡。心繫家鄉,共謀發展近日,中國·柴桑(江洲)生態旅遊文化節宣傳歌曲《花開成海》MV正式面世,這是繼《金花銀花》、《金花銀花江洲style》之後,又一曲描寫江洲風土人情的歌曲,唱出了新時代江洲人對家鄉的無比眷戀和一片赤誠之情,無論身在家鄉還是身處異地,時刻都牽掛著家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