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嘗小豬肉,常見小豬跑
——閒談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
文/程文勝
題記:現代詩盛,冷眼旁觀時有感喟,隨手記之,皆門外漢管窺之論。家鄉有「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的俚語,餘不懂詩,觀詩也多,痴人夢語亦當有影,雖貽笑大方之家,亦或可助力有心之人。
一
好詩裡有小說的結構、哲學的思辨、散文的唯美和音樂的流動性,寫好詩不易;歪詩則是缺乏才情的無病呻吟、生活表徵的直白描繪、人云亦云的拙劣摹仿、不甘寂寞的妄自尊大,歪詩唾手可得。
好詩如美食,嘗過一次,就記住了味道,總想再吃一次,還想推薦給別人嘗一下。歪詩如劣酒,一聞就敗胃口,只有作者自以為是瓊漿玉液,自己喝噁心了,還想讓所有人一起跟著倒胃口。
二
王國維說,「真」則不隔,塗飾則隔。他說的隔,實際是指一種理解障礙。真,便是少塗飾,情、景、辭渾然天成。古詩詞求真者,多能成誦、鮮有隔,所以婦孺皆知。
好詩不隔,不隔卻並不都是好詩。現代詩中有很多老乾體,中氣充盈,字正腔圓,語氣形如高音喇叭裡的喊叫,意思是不隔,卻頗有些隔應人。也有作品以先鋒創新自詡,故弄玄虛,詩意讓人左右猜測不透,這不僅隔,而且隔大發了。
寫詩要情真意切詞新韻美,隔與不隔更應有度,猶如窗戶紙外觀室內燈下美人,聞其聲嚶嚶,見其影綽綽,知其在又看不真,讓人浮想翩翩,詩的味道就出來了。
三
好詩多有細節,形態、姿態、神態、心態,雖三言兩語,卻氣韻生動如在眼前。細節能讓魔幻的情節、瑰麗的想像力增添人性的溫度,讓一切虛幻的世界看起來像真實的世界。
精到的細節像刀片一樣,匯聚著人的經驗性,它能切開皮膚、見到鮮血,讓人從此人看到更多的人,從此物看到更隱秘的物,從此情體驗更豐富的情。譬如置身優美之境,心中頓生如詩如畫的感嘆,如詩如畫的環境只是概貌的烘託,真正感動人的必是那景色中流動的細節。
無病呻吟的詩作是不見細節的,只有一心想博人同情憐憫的空洞漢字。我不憐憫詩人,好詩會讓人心生憐憫,但那憐憫是心往詩人之外的世界。
四
詩文多有套路,極致的套路便是八股文。沒套路沒規矩,套路過了便僵化。所以歷代文人都在求新求變。
現代詩推崇什克洛夫斯基說的陌生化,情意、語態、表現標新立異,奇字奇句也讓人耳目一新。但是,一些新詩在追求陌生化的過程中走得急了,為陌生化而陌生化,結果陌生化只是停留在詞句表面,忘了陌生化是為了什麼。
詩歌追求語言的陌生化,其陌生實則為創新。詩語言要求嚴苛,既要凝鍊,又要準確,既要思想的深度,還要音樂的美感。無論敘事抒情表意,總體上還是要讓人明白,既不能因文害義,也不能因義損文。至於靠生硬斷句分行、邏輯混亂跳躍、生造臆造新詞等手法以求新求變,無異於緣木求魚。
陌生化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文本陌生,而是以新的意象調動讀者對文本共情共鳴新的理解和體驗。譬如山林之塔之亭之樓臺秀美,卻門窗緊閉,人不能入,不能登高,不能望遠,一眼望去不過是一堆磚石,一切與你我又有何關?
五
一首詩反覆出現「雖然、但是、然而、不過、因為、所以」之類的關聯詞,詩意詩品就大打折扣。
詩歌不是散文,不需要字面上的完整順暢,只需理解領悟的情緒順暢,詩的文本應是一種跳躍的流動性,就像水流一樣,有清溪、急流、漩渦、驚濤、飛瀑,連綿起伏,一路向東。這種流動性主要是靠邏輯的銜接、意象的轉換、韻律的節奏、聯想的填充等來實現。有的人以為詩歌創作簡單,寫一段話分分行就可以了,這其實是門外漢的誤解。
現在公眾號、自媒體展示的詩很多,有些文本看起來是詩的樣子,終究不過是一段對口詞、順口溜。
六
詩歌應該有哲學思辨的光芒,這種哲思是詩性的表達,不是哲學的解構。有些現代詩之所以讓人們覺得晦澀難懂,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詩人把詩歌用作闡釋哲學的思想工具,而不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手段。
西方國家的哲學各個流派都有鮮明的延續性,能夠追根溯源到起點。自新文化運動後,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傳統哲學更是缺乏良好的總結、研究和傳承。所以有學者說,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哲思,而無哲學。話雖說得絕對,卻部份反映了大眾對哲學學習研究的缺失。
在相對缺乏哲學積澱的文化氛圍中,詩歌片面追求西方哲學思潮的浪花碎片,顯然是不明智的,其結果只能越來越小眾,倘若再無詩意的趣味,自然更不受大眾待見。
七
明白不是淺白、直白,詩歌的明白,更多是意會,而不是言傳,是被動激發情緒,不是主動講解內涵。
埃茲拉·龐德寫過一首著名的《在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翻譯為中文: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溼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龐德用意象疊加的方法表現現代人的生活感受,同時,原文的音樂性十足,使韻律、節奏與意象相得益彰。雖然詩意具有多重複雜性,但只有理解深不深的問題,沒有懂不懂的問題。
八
古典詩歌許多名篇都有敘事的成份,比如詩仙的"李白踏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孟浩然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王駕的「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昌齡之「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岑參的「中軍置酒飲歸客,琵琶胡琴與與羌笛」等等,敘事的情節細節都無一例外的增強了詩歌的現場感,勾聯起讀者的生活經歷和情感聯想,這些詩作縱使詠唱越千載,讀者不懂是偶然,懂是必然。
當然,詩歌與小說不同,詩不是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表現作者自身思想情緒感受的變化,這種敘事性必須完美的融入詩性與韻律之中。
九
壇,古代指高築之臺用於祭祀、會盟,近現代引申於文化界別,多稱詩壇、文壇、體壇。詩壇之上,百花齊放,百家爭豔,以壇而喻之卻也帖切。
按說詩壇越大,詩花便越精彩,事實卻是壇越來越小,一地一壇,數十人一壇,罈罈罐罐林立,壇之意也幾近乎盛物之壇了。詩人在罈子裡互相吹捧、抱團取暖,在外面則與別的罈子隔空叫陣、擠擠碰碰,聲音聽起來有熱鬧的戲劇性,自我感覺有眩暈的存在感,欲說還休、欲罷不能,卻終究只是罈子裡面的玩兒鬧。
四川成都有句俚語,叫「涮罈子」,意為開玩笑,若在詩壇還是應靜開繁花為宜,少涮罈子為好。
作者簡介:程文勝,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