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

2021-02-12 作家雲從龍
在全世界挑選一個頂級吃貨,毫無異意會是中國人。有一個略帶調侃地笑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如果有什麼生物多到泛濫成災,那就請中國人來吃吧。用不了多久,這種生物就會從泛濫成災變成瀕危品種。這很誇張嗎?我覺得一點也不。

中國人實在太能吃、太會吃了,幾乎沒有什麼是中國人不能吃的。我最近看到一部專門講美食的紀錄片,廣西某地,特別流行一道燒烤:烤豬眼睛。我看到時,嚇了一跳。這也能吃?雖然我也是饕餮之徒,常以庖廚之樂消遣人生,但如果讓我去吃烤豬眼睛,我肯定是吃不下去的。可是,廣西那裡的人,無論男女老少,皆爭而食之,個個都吃的津津有味。

烤豬眼睛雖然生猛殘忍,然仔細想來,豬在上萬年前就已經被人類馴化並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了,故而將豬眼睛變成餐桌上一道美食,除了烹飪之法略有驚嘆之外,也並不算是光怪陸離。真正能體現中國人在「吃」上舉世無雙的,不是看他們如何吃那些應該吃的東西,而是要看他們如何吃那些不應該吃的東西,比如吃野味。

吃野味幾乎通行於中國的每一個地方,並且還具有深邃而悠久的傳統歷史。也就是說,從很早的古代起,中國人就開始迷戀野味了。這之中的原因,我沒有能力詳究,但有一點肯定是與食物短缺有關。每每饑饉或喪亂之年,老百姓家裡沒有了餘糧,又得拼命活下去,那就得找東西去吃。首先便是各種野味,老鼠、兔子、麻雀、山雞等等,到了最艱難的時候,就吃各種野菜、樹皮,最後實在沒辦法,只能去吃觀音土。人怎麼能吃土呢,吃下去,固然能消去飢餓的感覺,但不久就會渾身浮腫,死亡尾隨而來。如此想來,一部中國食野史,也是一部中國饑荒史,裡面飽含的淚水和辛酸,絕不是今人吃豬眼睛時能體會到的。

這是傳統社會的情況,現在則大相逕庭。過去吃野味,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意思,今天吃野味,則完全是吃膩了想嘗鮮,想吃出個不一樣的滋味來。於是乎,過去很多不吃或者只有在饑饉時候吃的東西,現在都被端上了餐桌,甚至當成了主菜。

江西的鄱陽湖流域有一道名菜叫藜蒿炒臘肉,每年到了十一月左右,各大飯店都會開始供應。有的地方,甚至常年四季都能吃到。而到了除夕的年夜飯上,幾乎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這道菜,如果沒有,便等同你不是江西人。藜蒿是什麼呢?是生長在鄱陽湖流域的一種菊科野草。據老一輩的人說,二三十年前,他們從來不吃藜蒿,只拿它來餵豬。今天如何大肆風行起來呢?大概也有吃野味的意思在裡面。

然而嚴格來說,藜蒿並不能算真正的野味。在中國人的定義裡,什麼才算野味?一個必須達到的標準是:肉食。也就是說,各種植物類的野味並不能算是正宗的野味,真正的野味,當以動物屬之。如果你是個背包客,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你就會發現,每個地方都有屬於他們獨特的肉食野味,千奇百怪,只有你不敢吃的,沒有你吃不到的。更神奇地是,通常情況下,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常常是認為如果讓你吃到了他們當地的野味,便是最大的熱情,是盡了做主人的本分。

有一年我到一個地方,主人端上來一桌菜,因為肚子餓,只顧著悶頭開吃。其中有一道菜,吃到嘴裡極其鮮嫩,像是肉,又不像是肉。我好奇地問主人,這是什麼?主人神秘地說,這是當地的一種特色野味,叫山雞崽。就是母雞孵的雞寶寶,還在蛋殼裡,便提前結束了它們的生命,拿出來烹了吃。主人特意補充,一般人根本吃不到。我聽了只好皮笑肉不笑,不知道該說什麼。回到住所,一個晚上也睡不好,翻來覆去地想那些山雞崽崽,實在是可憐,雞鴨禽類雖然很早就成為人類裹腹的食材,可是,吃它們還在殼中孵化的崽崽,我真的接受不了。

我的老家也曾經有過一些野味,一種是野雞,比較常見。另一種叫著貒,學名應該是豬獾,不常見。過去村裡經常要給鄉政府的幹部做派飯,有的老爺厚顏無恥,點名要吃貒肉,喝大酒。這可難壞了農民,貒很少見,得去找專門的獵戶尋。運氣好,便能尋到。運氣歹,便沒辦法尋到。然而官爺的意志由不能違逆,怎麼辦呢?農民只好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我的外公是一名從朝鮮戰場上負傷退役的老兵,為了能領到點體恤金,家人屢次去央求官家。直到最後,一位領導官爺把話說的非常明白,辦事不光是送錢送煙,如果能讓他吃一頓貒肉,一切都會妥妥的。

貒肉到底好不好吃呢?我從來沒有吃過。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一窮二賤,沒有資格吃如此稀罕的野味。然而有一年,鄉政府的官爺又跑到農民家裡去吃貒肉,這次運氣很不好,貒肉吃了,還沒來及得消化,官爺就暴死了。官家查了很久,最後給出的結論是,貒肉有毒。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敢翻貒的牌子了,只能由野雞、野兔取而代之了。

野雞和野兔我是吃過的,但說實話,味道一點也不好吃。野雞肉是酸的,野兔肉是腥的,都沒有家養的好吃。我只吃過一次,便再也沒有了興趣。而我聽父親說,貒肉也不好吃,就像嚼木渣一樣。既然不好吃,為什麼還要吃呢?我曾聽一個朋友這樣分析:有面兒!

有人說,這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另一種是中國邏輯。吃貒肉這件事情,就是中國邏輯再好不過的例證。在吃這件事情上,中國人花費了巨大精力和時間,最後形成的一套奇葩邏輯是:吃到那些別人吃不到的東西,倍兒有面子。映照到現實裡,便成了:你去親戚朋友家做客,端上來每道菜,主人都會告訴你,這個你平時吃不到哦;你去某個地方想嘗嘗地方特色,吃到最後,特色沒嘗到一個,野味倒是吃了不少。我每年回妻子家裡過年,親戚們都會弄一隻鄱陽湖野鴨來吃。而眾所周知,野鴨屬於保護動物,這些悄悄拎回家的野鴨,都是通過黑市走私到餐桌上的。明明知道吃野鴨違法,卻還要吃,圖的就是面子,就是自以為是的待客之道。但說實話,野鴨肉一點也不好吃,腥臊,和著一股濃濃的尿酸味道。然這話我只能在心裡默默念叨,絕不可以說出口來。一旦說出來,親戚們一個個就會眉飛色舞地告訴你,腥臊就對了,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味道。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崩潰的。

有句古話叫病從口入,大抵是有道理的。食貒暴斃,何以如此?現在想來恐怕是貒的身上攜帶了某種致命病菌。野鴨因何不允許食用?一方面是一因為珍稀,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在遷徙中帶來了很多未知病毒。在嶺南地區,人們對野味的享用可謂登峰造極。比如吃活的猴子,吃果子狸。後者我們並不陌生,十七年前,它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瘟疫,至今都令世界噤若寒蟬。

可是,這樣的災難並沒有令中國人警醒起來,祛除吃野味的陋習。陰雲散去之後,該吃吃該喝喝的日子又開始了。吃野味的癖好比之過去更甚,吃法也更多,所涉獵的食材也更廣泛。風捲殘雲、饕餮啃食之際,沒有人會覺得它們每吃一次野味,都有可能與死神握一次手,更沒有人會覺得,它們每吃掉一個不易見到的動物,實則是對自然的犯罪。有了犯罪,便有懲罰。zai 雖則這懲罰不一定會馬上降臨,但時日長久,疊加起來,統統都會成為這個民族的原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2020-01-22)

相關焦點

  • 問吧精選|古人吃野味與瘟疫
    【編者按】在我國古代,很多食譜中都記載著大量野味的烹飪方法,但與此同時,關於吃了野味猝發重病的記錄也是不絕於書。近日,古代筆記研究學者、推理小說作家呼延雲做客澎湃問吧,解答網友有關古代野味史的問題。古代的野味是指哪些?古人為什麼迷戀於吃野味?在歷史記載中,因吃野味鬧出了怎樣的命案?
  • ​弄清這些「野味」真相 別讓「吃貨」變「吃禍」
    國人不但愛吃、會吃,也敢吃。但經此一疫,讓很多人對於健康飲食問題加以重視。特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通過以後,人們在聚焦野生動物保護現狀的同時,開始對濫食「野味」的陋習進行反思。
  • 農村孩子最喜歡吃的八大野味,想起來就要流口水
    要是平常有心,農村遍地都是野味,不管田間地頭還是野外,都時常能看到尋找美食的孩子。農村雖然經濟算不上富裕,但這些能找到這些天然的食品比吃到零食還高興。一,黑棗在農村的野生黑棗很常見,老人們給黑棗還叫牛奶棗和野柿子。村外有不少的黑棗樹,這些也是孩子們常吃的美味。黑棗很甜有一點澀味,不能吃的太多,會肚子脹氣。農村會用酸棗嫁接柿子,這樣長的柿子特別多。
  • 野味還能吃嗎?兩次全國性衛生事件的爆發,國人或許該引以為戒了
    導語:尤其是對於一些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來說,可能經常會去抓一些野味來進行食用,尤其是在古代時就已經開始流傳了,因為在古代時的皇帝會帶著自己的皇子去進行圍獵,打這些野味來烤著吃,但是對於外國人來說,如果不小心撞到了野生動物時,並不會像我們一樣去吃,而是出很高的費用來進行處理。
  • 拒絕野味,珍愛生命!這些有靈性的小動物,最好也不吃,果報很大
    除「胡黃白柳灰」五大家族外,這些小動物超有靈性,吃了會招惹禍端。01珍愛生命,拒絕野味!野味究竟有多可怕,數據顯示,目前超過70%的傳染病都來源於野生動物。2003年的那場瘟疫,就是因為人們吃了果子狸,導致了一場烈性傳染病的爆發,17年後的今天,再次因為食用野味,引爆了一場全國性的疫情。
  •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 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看看網傳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清單,再聽聽巷陌中烹製野味的獨門心得:蝙蝠湯、穿山甲血炒飯、蛇肉宴……還有許多稀奇古怪、不忍卒觀的「菜品佳餚」。吃野味的人無非抱持兩種心態——「以形補形」,或從稀缺中吃新鮮感、尊貴感。但早有科學研究證明,野味的「以形補形」是無稽之談;從野味中可獲取的營養元素,在日常飲食中已有足夠獲得渠道。
  • 【樂活】貴州野味兒,你都吃過幾樣?
    >微信號:GuiZHB投稿QQ:1366157090@qq.com在貴州鄉間的泥土地邊,在山坡上的叢林間,那些隱藏著的挖空心思想摘到的無數美食。雞樅菌、奶漿菌、蕨菜、萢兒、小地瓜……都是充滿山林清香的野味,也是充滿回憶的芬芳。貴州野味兒,你都吃過幾樣?
  • 只有農村才有的「野味」,吃過2個叫叔叔,全吃過叫「爺爺」!
    農村「消失」的野味,吃過2個叫叔叔,全吃過叫「爺爺」!
  • 吃野味會怎樣?男子突然肢體抽搐,原來是腦裡有11釐米長寄生蟲
    而感染寄生蟲的原因,是從他7歲起,常年打獵的父親就餵他生吃五步蛇膽,連吃了5年。吃野味補?潛在風險巨大!不少人覺得越稀奇越補,因此「吃野味」才如此受歡迎,美其名曰「進補」。但醫生和營養學家說,「吃野味」不僅補不了身體,還有可能吃出病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副主任醫師 王軼:野生動物買來就加工,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它含有哪些潛在的、未知的病原體或者毒物,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存在很大風險。
  • 為何遠古人類吃野味,卻沒有滅絕?難道原始人對病毒免疫嗎?
    其實,原始人類的生活與獸類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喝涼水、吃生肉、喝獸血、吃野果,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他們卻並沒有因為感染病毒而滅絕,反而意外的生存了下來,而且數量越來越多,一直到今天
  • 演員鞏俐作畫呼籲不吃野味,明道、賈乃亮、謝霆鋒、鄧紫棋被罵!
    洏轙緁嗲湚肓鈥醨設礆帰錦飿幹煜鈸渏姙獲腷癯矈酯乭罍潄愜荎曻蹤迓鱳睠紖関諽踤粇犬賘譩懿蚤妵繧傻鄆臒瓕陳不過,同樣是明星演員,鞏俐這邊呼籲不吃野味被大家稱讚,另一邊,一些吃過野味的明星演員卻被罵的很慘。緗扥臀僁蝌岮賢邯堾圎餁詞肁粍鰧粽殅攜謟菁紦矟齙棒黌傳檼斸勸篆穔偝燙剒稧檸含荎迼宮墌篎鷋蕔矇糿申筞嚕齮比起前面的幾位,鄧紫棋這個算是特別正常的了,吃吃知了啊,吃吃蟲子什麼的,比起吃蝙蝠和蛇,鄧紫棋這個明顯就離我們近了很多。
  • 中國人為什麼愛吃野味?來自李時珍的警告!
    作為替代做法,契丹人只能拿出兔子的肝生切,用鹿舌醬拌著吃。這兩種野味的口味固重,滋味如何倒也不難想見……3來自李時珍的警告為什麼古人餐桌上會出現如此之多的野味呢?「菇毛飲血」的時代,人本就是靠獵取野生動物為食的,當時吃的自然都是野味(當然,早期人類也是野生動物口中的「野味」)。另外,就像宋代的大詩人兼大吃貨蘇軾在《聞子由瘦》詩「土人頓頓食諸芋,存以燻鼠燒蝙蝠」末尾自注所說的那樣,當時在「澹耳(在今海南島)至難得肉」。一些地方生產落後,生活條件艱苦,需要以野味彌補蛋白質攝入不足,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在國慶假期裡,被吃掉的悲催野味們
    來到國慶假期的第三天,我們可能得聊聊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野味。再次提起這個名詞似乎有些老調重彈,畢竟年初的疫情來勢洶洶,人們濫食野生動物的行為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了社會關注,大家紛紛對吃野味的陋習表示強烈譴責。
  • 2020銀保監會面試熱點:用法治革除吃「野味」的陋習
    2020銀保監會面試熱點:用法治革除吃「野味」的陋習 2020銀保監會筆試現已正式結束,接下來就該集中精力準備面試了,貼心的山東中公教育小編小編整理了銀保監會考試熱點「用法治革除吃「野味」的陋習」,供各位考生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戒不掉的野味,到底有什麼好
    一、古往今來的野味記載早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吃野味了。由於當時的認識和科技水平實在是有限,人類要想生存下來,只能靠獵取野生動物為食。如此看來,彼時人類的飯菜自然都是野味,而人類自己也同時是野生動物眼中的「野味」,頗有一種野蠻的感覺。
  • 寫實性小短文:吃野味的食客
    這就是鹿,而且是梅花鹿的鹿頭,看看這湯,看看這肉,可都是梅花鹿身上的寶貝,快吃,快吃,別客氣,對身體可是大補。」霍啟章抓起筷子夾起一隻鹿都耳朵,咬了一口,滿是陶醉的品味著。「梅花鹿,可是國家保護動物,這,你也敢吃?」灰色西裝的男人詫異的看著霍啟章,雖然抓起樂筷子,可是卻不敢向這一盤梅花鹿伸過去。「這個,你不吃?
  • 嚴格執法才能讓「野味」徹底絕跡
    這一方面表明,以食用為目的,獵捕、製售和販賣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者膽子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說明,這類製品的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吃點野味沒什麼」,甚至「能吃野味是一種體面」。不少調查發現,儘管各地野味市場「喊打喊殺」不少,但懲處往往浮於表面,導致野味交易、消費非但未得到有效遏制,價格反倒一漲再漲。
  • 【野味廚房】最佳戶外乾糧:易做又好吃的野味肉乾!
    中式的肉乾製作方法我們看得多了,今天,我們來介紹兩種來自不同國家簡單又好吃的野味肉乾製作方法。食用時將肉條斜切成適合吃的小塊,如果暫時不吃可用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儲存,保質期為3周左右。從以上兩個食譜看,肉乾的製作步驟一般就是那樣:取適量野味肉(切成1/8至1/4英寸或1釐米厚的肉條),然後加入適量鹽,再根據口味加入其它調味料,醃製過夜,脫水,風乾,即可食用。一般來說,2磅肉風乾後可得1磅肉乾。
  • 【青小豹健康空間】新冠病毒被懷疑源於蝙蝠,吃野味你圖啥?
    疫情暴發後,人們對於「野味」的搜索和關注度達到了歷史峰值。蛇、果子狸、鱷魚、野豬、穿山甲、貓頭鷹,甭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還是水裡遊的、土裡鑽的,縱然這些野味攜帶一身致命病毒、細菌、寄生蟲危害健康,哪怕營養價值和口感並不佔優,但那些盯上它們的人依然我行我素,出於獵奇、虛榮等心理,自以為可以「滋補養生」而盯上了野生動物。 大家可知道?儘管疾病來自於野生動物,但真正的肇事者恰恰是人類自己。許多野生動物,只要不吃,感染病毒的危險會明顯降低。
  • 獵殺斑鳩18隻,三名男子為吃野味付出代價
    獵殺斑鳩18隻,三名男子為吃野味付出代價 2020-12-22 0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