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創辦書社缺少經費,楊開慧勸說母親,捐出楊昌濟的奠儀費

2020-12-23 資深人士說文史

1914年,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院。在這裡,他結識了眾多老師和好友,其中,與楊昌濟老師的關係最為密切,毛澤東對楊昌濟老師十分敬慕,經常協同其他有志同學,如蔡和森等人,一同前往楊昌濟老師在長沙的寓所——「板倉楊」討論時事政治和天下大局。

而楊昌濟老師的女兒楊開慧自幼熟讀經詩,在父親的薰染下,對時事政治也十分感興趣。在毛澤東等人還沒去楊昌濟老師家之前,楊昌濟老師就已經給楊開慧看過毛澤東所寫的《講堂錄》。

毛澤東寫的這篇《講堂錄》總共有一萬多字,不僅寫了外國的人和事,還寫了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籍,從先秦哲學到漢賦到漢書,再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的言論都有涉及。《講堂錄》涉及範圍之廣,內容之深刻,讓還沒有見過毛澤東的楊開慧,對毛澤東已經產生了敬佩之情。

後來,毛澤東常常協同好友蔡和森、陳昌、張昆弟等人前往「板倉楊」中討論時事、聚會、高談闊論;一開始,楊開慧只是默默地在一旁聽他們討論,不斷地思考;後來,還能根據他們所說的事提出許多問題和自己的見解。

而毛澤東也對樂於參與時事政治討論的楊開慧也非常關心,經常用簡單易懂的話解答楊開慧的問題,給她講解時事政治和革命大道理,並不斷啟發楊開慧思考,鼓勵楊開慧有什麼問題就問出來,勇敢表達。楊開慧還討要了毛澤東的日記和文章,常常徹夜仔細瀏覽閱讀,從中學到了不少毛澤東的思想和方法。

就這樣,漸漸地,楊開慧的思想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逐步向前發展,不斷思考革命的意義。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兩人的心靈也隨之漸漸靠近了。

後來,楊昌濟老師因受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一職而舉家搬到北京,住在地安門豆腐池胡同九號。與此同時,剛剛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因為要領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來到北京的毛澤東,也被楊昌濟老師推薦到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管理員一職。

毛澤東居住在景山東吉安夾道7號,兩家不遠的距離,使得毛澤東可以經常出入楊家。就這樣,楊開慧和毛澤東又在北京重逢了。毛澤東和楊開慧兩人,都參加了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他們經常一起閱讀革命書刊,他們不僅自己參加社會實踐,還經常鼓舞其他同學一起參加社會實踐。

楊開慧不僅經常地參加毛澤東領導的各項活動,還聽取毛澤東的建議,積極前往北京大學旁聽,還認真研讀了有關傳播馬列主義的進步書籍和雜誌,深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初步確立了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人生觀,還經常把自己寫的文章拿去向毛澤東請教。

毛澤東評價楊開慧的文章:有革命的慷慨精神。

就是在那個時候,興趣愛好的相同,對革命的熱情,毛澤東的心裡已經對楊開慧有著不一樣的感覺了;兩人還經常一起前往故宮,香山,北海等地散步談心,交流活動體會,研究國家和社會的問題。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先生不幸病逝於北京,在眾人的安排下,楊開慧全家扶柩南下,返回湖南板倉安葬父親楊昌濟先生。安葬完父親之後,楊開慧返回長沙,想繼續找學校就讀,但是,她在北京剪的短髮被眾多學校視為「過激黨」而拒絕她入校。

一天,在父親生前好友李尚聃先生的帶領下,楊開慧穿著一件粗布開襟衫和一條青色裙子,帶著自己的短髮,一起走進了福湘中學的校長辦公室。當時,福湘中學的校長是美國的一個傳教士凌支尼。

凌支尼校長放下手頭的筆,抬頭一看,一個短髮女生站在他的面前,當時心裡就在想:從北京來的,就了不起呀,女孩子都開始剪短頭髮了。當時就拒絕收錄這個學生。

凌支尼的拒絕,讓在社會上頗有名望的李尚聃先生冒火了:什麼「過激黨」!開慧是我朋友楊昌濟的女兒,我朋友死後,作為長輩我就該照顧她。我擔保,出了問題,我負責。就這樣,在李尚聃先生的擔保下,楊開慧終究還是成功進了福湘中學的選修班。

福湘中學在長沙市城北興漢門外,它不是中國人創辦的學校,而是美國在長沙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可以說,福湘中學是美國在20世紀初設置在湖南的文化據點。

因為是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所以,美國傳教士在這裡地位極高、權力極大,他們不僅讓學生要尊孔——背誦四書五經等,還要求學生每天早晚背誦聖經,在吃飯之前要先禱告耶穌周日上午還要去教堂頂禮膜拜等。如有違反者,要麼處分,要麼開除。

真是中不中來西不西,什麼規矩都亂上;如此繁多、令人窒息的規則束縛著福湘中學所有學生的一言一行;好一個「尊孔」加「聖經」,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教育融雜在一起,是想要奴化福湘中學的所有學生嗎?

如此繁雜、奴化的教育令在北京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楊開慧憤然不已,她決心把同學們團結起來,走反帝反封建道路,一定要對這所學校實施的反動教育實行堅決的反抗。

後來有一天,有人告訴楊開慧:有人找你。楊開慧出去一看,居然是毛澤東!原來毛澤東之前主持的驅張運動已經勝利,此次回到長沙,第一時間就過來福湘中學,除了是特意過來看望楊開慧的之外,還是想邀請楊開慧一起去省學聯幫助自己工作。

毛澤東在得知了楊開慧想要在福湘中學宣揚革命道理、傳播馬列主義想法的時候,不僅表示了極大的支持,還指點了一下楊開慧的工作,不僅如此,毛澤東還經常給楊開慧拿一些進步書籍和刊物,讓開慧帶回去和朋友一起研究學習。

就這樣,楊開慧帶領著進步同學在福湘中學的校園裡,舉辦活動,向同學們宣傳革命道理,謳歌五四運動和馬列精神,喚醒了許多受到福湘中學奴化教育、險些遭奴化的青年,不僅如此,楊開慧還在學校規定時間做禮拜時,推說有病不參加,並號召同學們一起,不再參加學校每周日的「神聖禮拜」。

在得知楊開慧對學校教育實施反抗的行動後,帝國主義和封建頑固派先後派人恐嚇開慧,但是楊開慧都沒有退縮,而面對他們的「過激黨才剪短髮」的理論,開慧索性把頭髮剪得更短了,也引來了有些同學的模仿——剪短髮。

楊開慧在學校開展的革命運動,令福湘中學的傳教士們十分苦惱:殺又殺不得,開除又不敢開除。

有一天正是周末,按照學校規則,所有人必須去教堂做禮拜,但是,凌支尼校長在巡查寢室的時候,聽到從楊開慧的房內傳來一陣陣熱烈的討論聲,頓時火冒三丈,她本來就反感這個剪短髮、不服管教的女學生,推開門大吼道:幹什麼!想被開除嗎?你們怎麼還不去接受基督的洗禮?

楊開慧聽到聲音,轉頭一看,是校長凌支尼,就摸了摸自己的短髮,非常坦然的說:

「你們不是成天喊自由嗎?我不相信你們的宗教,我也不想接受你們的洗禮,這就是我的自由。」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楊開慧說的如此乾脆、痛快,令寢室內其他參與討論的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而凌支尼校長就一臉尷尬地站在那裡。

為了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愛國意識,更好地組織學生活動,楊開慧還經常把自己從書中看到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救國救民的進步主張,寫成文章,有些甚至還發表在父親生前好友李尚聃先生主辦的《福湘刊》上。

像什麼《向不平等的根源進攻》、《呈某世伯父的一封信》等文章備受學生們喜愛。楊開慧的文章文筆犀利,直接揭露了封建舊社會制度的不合理,還抨擊了現任封建軍閥的腐朽反動;尖銳潑辣,非常有氣魄,還十分巧妙地揭露了當時在湖南盛行的宗教教義的虛幻,以及美國傳教士們劊子手般的偽善的嘴臉。

那年,毛澤東發動並領導的「驅張運動」愈演愈烈,有轉變為新一輪革命運動的趨勢,為了推進革命運動的發展,楊開慧根據毛澤東先前跟自己講的,要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思想,配合省學聯的工作,經常組織學生遊行隊伍去到工廠農村街頭,向百姓們宣揚革命精神。

但是,福湘中學的傳教士們卻「積極」鎮壓學生的革命運動,甚至還揚言:誰要是踏出福湘中學一步,就不要再回來了,直接開除學籍。

哪裡有壓迫運動,哪裡就有反抗鬥爭。那天,在楊開慧的帶領下,福湘中學的操場上聚集了學生們的遊行講演隊。

當時,福湘中學的校長凌支尼和其他傳教士們如臨大敵,也許是早就料到了學生會有這一舉動,他們提前把福湘中學的大門加了一把特大的鎖,還在操場的公示欄上貼上了一張公示,大致意思是說:但凡是想聚眾上街遊行的人,一概不論,全部開除學籍。

如此高壓的政策,在楊開慧面前毫無作用。楊開慧振臂一呼,帶領著學生們衝向校門,當時學校的傳教士們又恨又怕,他們派出代表去到學生遊行隊伍面前,表示想要和學生們提出談判。

但是楊開慧以憤怒、嘲笑的眼光看著被派過來的傳教士代表,說:老師們想談判?沒問題,你們可以談,我們只有三個條件:

第一,今後不準限制我們上街遊行;第二,不準限制我們參加其他政治活動;第三,要取消我們每周做禮拜的規定。

面對楊開慧提出的三個條件,學校的傳教士們真是答應也不行,不答應也不行,無言以對,面面相覷後,竟惱羞成怒,想要赤膊上陣毆打上街遊行的學生。

這真是連最後一點體面也不要了——果然撕下了傳教式的外套,裡面就是劊子手的猙獰面目。面對傳教士們的惡劣行徑,楊開慧十分鎮定,沒有慌亂,帶頭怒吼:要自由!要民主!不準洋人打人!打倒帝國主義!

跟在楊開慧後面的學生們群起攻之,砸碎了傳教士們在大門上掛著的鎖,衝出了福湘中學,衝向了街頭的遊行隊伍。福湘中學傳教士們也不敢攔,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楊開慧帶領著學生們的遊行隊伍昂首遠去,最後,氣急敗壞了,揚言要開除楊開慧的學籍,不準這些參加遊行的學生回校。

後來,在毛澤東的鼓舞和支持下,楊開慧帶領著同學們,在長沙廣泛地開展宣傳運動,控訴福湘中學企圖鎮壓學生運動、企圖倒行逆施的醜惡罪行,得到了長沙各界的革命團體和眾多進步人士的聲援以及社會輿論的支持。

福湘中學的傳教士們被眾人的反帝怒潮嚇得面色蒼白,最後,只好留下楊開慧的學籍,並同意了楊開慧提出的三個要求,還派專人把楊開慧和遊行的學生隊伍請回學校。

這次與傳教士鬥爭的勝利不僅壯大了革命學生們的志氣,還滅掉了福湘中學傳教士們的威風,還讓學生們意識到「團結就是力量」,而楊開慧也因此更加受到大家的欽佩了。

就這樣,在楊開慧的影響下,眾多青年學生都慢慢覺悟,最終,走向了反對帝國主義、支持革命的革命道路。

1920年的7月,毛澤東返回湖南,開始搞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毛澤東還曾給楊開慧寫過一首《虞美人》的詞,收到《虞美人》的楊開慧,心中的小鹿蹦蹦亂跳,忍不住把它讀給了自己的好友李淑一聽,這也是這對革命戰友最浪漫的時刻。

此時的毛澤東,正在忙著建黨工作。想要創建共產黨,首先一定要為建黨做好思想理論準備基礎,所以,一定要廣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在與何叔衡等人的商量後,決定聯繫長沙社會各界的進步人士,一起創辦一個文化書社,在文化書社裡發行馬列主義書籍以及一些進步書刊,供進步人士閱讀。

而得知毛澤東想要創辦文化書社消息的楊開慧,也在四方奔走,積極協助毛澤東創辦文化書社。但可惜,文化書社的創辦,不僅需要書店選址,還需要購買馬列主義的書籍和進步書刊等等,沒有哪一樣不需要錢。

在多日的奔走和協商下,楊開慧和毛澤東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是文化書社的經費始終還差部分。

在這個時候,楊開慧想起了父親楊昌濟先生去世時,父親在北京的朋友們曾捐助給自家一筆「奠儀」費。雖然「奠儀」費在安葬父親時,已經用去了一部分,有時候母親把它作為生活費用也用掉了一小部分,但是剩下的錢全部拿出來,填補最後的經費缺口,應該還是可以的。

一想到這裡,楊開慧就急忙趕回家中,和母親商量文化書社的事。

聽到楊開慧講到「毛澤東在創辦文化書社,東奔西跑了好久,經費始終沒有湊齊」的時候,楊老夫人(楊母)沉默了,她知道女兒開慧想用「奠儀」費去資助毛澤東創辦文化書社,但是,開慧一直在外跑,她不知道家中生活的艱難。

這筆錢,楊老夫人平時總是能不花就不花,能掰成兩半用就掰成兩半用,如何能夠輕易答應女兒開慧的要求呢?給出去之後全家的生活怎麼辦?

楊開慧聽完楊老夫人的擔憂後,懇切地開導母親說:媽媽!毛澤東為了創辦文化書社,連自己的僅有的薪資全部都拿出來了,他也沒有給自己家留任何錢,像他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為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己任的人。

楊開慧又說,毛澤東沒有一點私心,他創辦文化書社,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都懂得革命的道理。要知道只有打倒帝國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中國,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大家才能過上好日子,大家才能都有飯吃,有衣穿;現在生活稍微困難點,但是這只是暫時的,我們克服一下,終究還是能過去的。

我相信,父親還在的話,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儘可能地幫助毛澤東的。

最後,楊老夫人被楊開慧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動,拿出了剩下的全部「奠儀費」給女兒開慧說:「這也當是為懷中(楊昌濟先生)盡一份心吧,你把這個錢交給毛澤東辦書社吧。」

就這樣,位於潮宗街55號門的文化書社,於9月9日正式營業了。自開業日起,文化書社內就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毛澤東和何叔衡等人精心挑選的書籍和進步刊物,備受人們的喜愛,大家都爭相購閱。

隨著文化書社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在社會各界進步人士的資助下,長沙第一師範學校、楚怡、修業等學校都設立了文化書社的販賣部。不僅如此,瀏陽、平陽、邵、寧鄉、衡陽、武岡等地都開設了文化書社的分店,而在這些地方的分店中的創辦人和工作人員,都是後來最早與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發生密切聯繫的革命者。

從這方面來看,文化書社已經成為了毛澤東在為創建共產黨活動過程中、與革命積極分子聯絡的重要集會地。在毛澤東主持文化書社工作時,楊開慧也一直積極參加文化書社的工作,始終沒有間斷,毛澤東和楊開慧一同被文化書社傾注了心血。

毛澤東於1924年10月在湖南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楊開慧非常積極、也非常光榮的成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女青年團員之一。為共產主義奮鬥的崇高理想和一直參加革命運動、學生運動,使得毛澤東和楊開慧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戰友。

1921年的冬天,沒有花轎,沒有媒妁之言,沒有嫁妝,楊開慧和毛澤東結婚了,婚禮十分樸素,甚至可以說沒有婚禮,因為非常冷清,沒有舉辦任何儀式,也沒有大張旗鼓地邀請親朋好友,整個婚禮只有毛澤東、楊開慧、毛澤民的夫人王淑蘭、陳昌的夫人毛秉琴、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幾位摯友幾人。

楊開慧和毛澤東認為:簡樸、自由的新式婚禮,才是對封建舊禮教的一個有力宣戰。這對親密無間的戰友終於結成了革命的伴侶。

1921年的正月十五,毛澤東陪同自己的新婚媳婦楊開慧前往弟弟家,和弟弟毛澤民、弟妹王淑蘭一起吃了一頓飯。毛澤民第一次見到嫂夫人很興奮,很想熱鬧一番。

可是,毛澤東堅決拒絕張羅,那天一家人吃飯時,只是多加了個菜;毛澤民後來感悟道:「這才叫不作俗人之舉。」

楊開慧不僅是毛澤東恩師楊昌濟先生的女兒,更是毛澤東相處多年、有著革命深厚革命情誼和愛情的夫人。

楊開慧從十歲多起就接觸了毛澤東,在他的引領下,經常閱讀馬列主義書籍和其他一些進步期刊,奠定了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革命的嚮往基礎。

俗話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楊開慧不僅自己經常參加、組織學生運動,她還經常和同伴李淑一等人一起在校園內,向同學們宣揚進步思想和革命精神,拯救了不少深受福湘中學奴化教育荼毒的青年。

我們也可以說,楊開慧和毛澤東的結合,源於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對革命的追求;在對革命事業的共同追求上,楊開慧和毛澤東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楊開慧和毛澤東的婚姻正是這種心靈相互交通、信念相通、理想一致、相知相許的結果。

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他們一家都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楊開慧為毛澤東生育三個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後來,被國民黨逮捕後,英勇就義;而大兒子毛岸英則為國捐軀,犧牲在朝鮮戰場上。

藉此文章,向毛澤東致敬,向楊開慧致敬!

相關焦點

  • 楊開慧:29歲英勇就義,為革命犧牲生命,毛澤東稱之為「驕楊」
    1957年,毛澤東寫了一首詞《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體現了毛澤東對妻子楊開慧和戰友柳直荀的思念和敬重之意。同時也高度讚揚了革命家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 毛澤東得嶽父楊昌濟厚愛,滿分作文《心之力》又加5分,轟動全校
    在這本10多萬字的書上,毛澤東用圈點、單槓、雙槓、三角、叉等符號,把書中的精要之處都標註了出來,並且在書的頁眉上用工整的小楷寫下了許多的批語。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時常向楊昌濟請教,周末也會花時間到板倉楊昌濟的家中去探訪,與有學識的人一起探討學術問題。在這裡,毛澤東結識了楊昌濟的女兒,也就是他後來的妻子楊開慧,毛澤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令這位姑娘為之傾心。
  • 楊開慧胞弟想當廳長,毛主席說不要有任何奢望,毛岸英替他慚愧
    」楊開智作為毛澤東多年的好友,他的親人(妹妹楊開慧,女兒楊展)都為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而且楊開智一家對毛澤東一家有恩。在妹妹楊開慧犧牲後,楊開智和夫人不顧自身安危,從監獄裡接出了毛澤東的三個孩子,讓孩子們從軍閥何健的大牢裡順利脫險。更別說楊開智還是1925年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的學生。
  • 驕楊頌——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1969年遵照毛澤東在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逝世後唁函中的「可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同志同穴」的囑託,將楊開慧烈士和她母親的葬棺遷葬至陵園中央,形成現在的漢白玉墓,墓穴後方建設一座高5米、寬14米的詩詞碑,碑面是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貼面的巨型毛澤東手書金字《蝶戀花·答李淑一》,碑文如下: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
  • 驕楊頌 ——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1969年遵照毛澤東在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逝世後唁函中的「可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同志同穴」的囑託,將楊開慧烈士和她母親的葬棺遷葬至陵園中央,形成現在的漢白玉墓,墓穴後方建設一座高5米、寬14米的詩詞碑,碑面是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貼面的巨型毛澤東手書金字《蝶戀花·答李淑一》,碑文如下: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 楊開慧犧牲前給毛澤東的情書:千字皆血淚,發現時主席已逝世6年
    楊開慧《偶感》原稿自從1918年隨父親到北京,與毛主席再次相遇,楊開慧便跟這個男人緊緊聯繫在一起。當時,毛主席為了參加「驅張」運動來到北京,在恩師楊昌濟家裡再遇楊開慧,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從楊開慧遺留下來的手稿可以看出,是毛澤東主動追求她的。
  • 主席家堂屋裡正中牆上的神龕和楊開慧
    從蔣匪何健帶領湖南劊子手以1000到5000大洋賞錢天價瘋狂追殺毛澤東結髮妻子楊開慧的瘋狂舉動而看,毛澤東故居西邊不遠處的毛氏祠堂,當年也不會太消停。楊開慧板倉宅子應該和毛澤東韶山的家是不同的風格,畢竟當年楊開慧父親楊昌濟是當時國民政府重金相請都不到的留洋大學者。我們從文獻和影視劇裡不太多見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楊開慧和當時鄉野的韶山沖有啥往來。
  • 得知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致電楊家:「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以極度沉痛的筆觸寫下了這首《蝶戀花》,紀念他去世的妻子楊開慧。那時候楊昌濟在湖南師範學院教書,毛澤東正是這裡的學生。楊昌濟先生覺得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而不應該只是在家相夫教子,於是把楊開慧送到的學校,在那些平靜的時光裡,毛澤東被小師妹的一舉一動吸引了。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丨楊開慧紀念館:「犧牲我小,成功我大」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莎 長沙報導楊開慧烈士生平業績陳列館。在湖南省長沙縣東北方,距離縣城約50公裡的開慧鎮,因為一位偉大的女性而遠近聞名。這位湖湘女傑、巾幗英雄就是毛澤東同志親密的戰友和親愛的夫人——楊開慧。
  • 楊開慧被暴屍三日 上午槍決未死下午又補一槍
    今年清明前夕,正在寫作《毛澤東VS蔣介石: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一書的老作家金振林,向記者披露了該書的一個章節  被捕入獄:何鍵並未對楊開慧用重刑  《晚晚報》採訪員問楊開慧:你犯了法曉得麼?楊開慧答:我沒有犯法,是何鍵犯了法  1930年8月,圍攻長沙的工農紅軍撤退後,湖南省「清鄉」司令部司令何鍵捲土重來,在全省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組織「鏟共義勇隊」和「清鄉隊」四處捕人,並懸賞1000大洋捉拿「毛澤東的妻子楊氏」。
  • 青年毛澤東的「北漂」生涯
    對當時的壯觀景象,毛澤東後來曾作過富於詩情的描繪:「近年來,中國的大勢陡轉,蔡元培、江亢虎、吳敬恆、劉師復、陳獨秀等首倡革新……更加之歐洲的大戰,激起了俄國的革命,潮流浸卷,自西向東。國立北京大學的學者首歡迎之,全國各埠各校的青年大響應之,怒濤澎湃!」與熱烈的思潮相比,毛澤東個人在北京的生活卻頗為窘迫。由於經費不足,他先是在楊昌濟家中暫住。
  • 楊開慧同志,結婚七年之久一遭分離,卻沒想成為了永別
    引言大家對於我們近代歷史當中的人民領袖毛澤東相信都有很多方面想要了解的,今天我們來說說他的婚姻,大家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毛澤東與楊開慧同志兩個人屬於自由戀愛,所以他們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是卻沒想到楊開慧這位既聰明,又與毛澤東志同道合的女同志
  • 楊昌濟問:江山孰主持?毛澤東答:「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
    ……本篇結束,楊昌濟回國的時後,已經12歲的女兒楊開慧,在他一封又封家書的教誨下,早就成了板倉第一個上學的女孩子,入學時還是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班級裡年齡最小的學生;她還回家動員了不識字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
  • 毛澤東的婉約情詞《賀新郎》是寫給誰的?
    毛澤東早年所寫的一些情詩,恰恰表現出典型的婉約風格,1923年12月寫下的《賀新郎·別友》又可謂其中的代表作。不過,這首情詞中所寫的「友」到底是誰呢?  《賀新郎》在1978年發表,隨之出現疑問   毛澤東啟蒙就學時便很喜歡詩詞,直至80歲時還在動筆寫詩,可以說詩詞伴隨了他的一生。
  • 楊昌濟:造就偉人的大教育家
    去北大校史館參觀,發現名人牆上陳列有數以百計的名家,可唯獨不見楊昌濟。楊昌濟可不是凡夫俗子,而是毛澤東的恩師兼嶽丈。是楊昌濟發現了毛澤東的才能。毛澤東讀過蔡元培翻譯的倫理學,寫了一篇《心之力》,受到楊昌濟的褒獎,被評為100+5分。是楊昌濟保護了毛澤東的求學機會。1915年,一師學生毛澤東等發起驅逐校長張幹的運動,張幹要開除毛澤東等人的學籍,楊昌濟與徐特立等教員出面,以罷教相脅迫,要求張收回成命。張幹只能離開一師。楊昌濟認為毛是青年才俊,國之棟梁,故為了保護學生,不惜開罪校長。
  • 楊開慧給毛澤東的情書:藏牆縫中50多年,主席寫「答李淑一」緬懷
    楊開慧是毛主席的師傅楊昌濟的女兒,她比毛主席小了八歲。楊昌濟去世之前在給章士釗寫的一封信中寫道:「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這裡面的二子說的便是毛主席和另一位學生蔡和森。圖|影視劇中楊開慧的手稿最後兩人關係更近一步的契機來源於1920年楊昌濟的去世和陶毅的出現。
  • 徐英 : 緬懷偉人毛澤東!
    「毛澤東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質,同他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不僅心懷天下,也心繫人民,尤其是關心窮苦人民。趙志超說,毛澤東自幼受母親文素勤影響,同情疾苦,拯弱憐貧,扶危濟困。毛澤東的拯弱氣質,時常表現出憐貧恤苦,悲天憫人。
  • 毛澤東武功老師-柳午亭先生傳奇人生
    後來,他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向中國留學生柳午亭、李肖聃(李淑一之父)、向愷然等授拳。加入同盟會後,與大俠杜心武一起擔任孫中山先生的保鏢。柳午亭向王潤生學得「八拳」絕技,在日本曾擊敗過柔道家吉田道次。後來,楊昌濟介紹自己的高足毛澤東給柳午亭。對此時進行體育理論研究的青年毛澤東很有幫助。
  • 楊昌濟:欲栽大木拄長天
    1936年,毛澤東在接受斯諾採訪時,特意提到了他的一位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後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他教授倫理學,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於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澤東還說:「在我的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後來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 毛岸英犧牲地的泥土,楊開慧犧牲前寫的家信……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
    當年的6月至12月,毛澤東同夫人楊開慧、兩個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嶽母向振熙老人一家五口寓居於此。甲秀裡是毛澤東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為了更全面地講述偉人一家舍家為國的革命情懷,陳列館在此次展陳提升前特意走訪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和湖南板倉楊開慧故居等相關展館,徵集了一批珍貴史料、實物,這也是此次展陳提升中增補最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