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楊頌——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2020-12-11 南昌新聞網

  楊開慧烈士紀念園位於長沙市長沙縣開慧鎮。1930年11月,楊開慧就義後歸葬於此。1969年遵照毛澤東在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逝世後唁函中的「可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同志同穴」的囑託,將楊開慧烈士和她母親的葬棺遷葬至陵園中央,形成現在的漢白玉墓,墓穴後方建設一座高5米、寬14米的詩詞碑,碑面是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貼面的巨型毛澤東手書金字《蝶戀花·答李淑一》,碑文如下: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毛澤東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一)

  碑文詞題為「答李淑一」。李淑一女士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同窗好友,1924年經楊開慧介紹,她與毛澤東的戰友柳直荀結婚。首句中「驕楊」指的是楊開慧,章士釗曾當面詢問毛澤東「驕楊」作何解釋,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而「柳」指的就是柳直荀。「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從春天隨風飄舞的楊花柳絮獲得靈感,然後賦予英魂,楊柳既指隨風飄揚的楊花柳絮,又喻指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讓革命英烈飄然至神仙境界;吳剛捧酒,嫦娥獻舞,演出了萬裡青天在為烈士的忠魂起舞的神奇樂章。當得知人間已經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好消息時,「熱淚飛灑猶如傾盆大雨」,形象而滿懷激情地表現了英烈的激動之情,使英烈心靈終於得到了美好的告慰。同時碑文也表達了一代偉人對親愛的夫人、戰友的深切思念和崇敬之情。李淑一曾說:「我在抄給主席的《菩薩蠻》裡寫道:『徵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主席向我回答了徵人的去處:『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我的《菩薩蠻》後兩句是:『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主席答我的是:『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我是想念犧牲了的親人,主席答我烈士忠魂也因人民革命的勝利而高興落淚。主席的詞寫出了烈士的高尚革命氣節和偉大革命精神。主席是了解他們的。」

  (二)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長沙縣清泰鄉(今開慧鄉)下板倉屋場一個進步的書香世家。她自幼聰穎過人,4歲熟讀《百家姓》,5歲開始臨帖,先後就讀於楊公廟小學(今開慧小學)、隱儲女子學校、衡粹女校、縣立第一女子高小,是一個聰慧、刻苦、多思、樸素的好學生。1913年,楊開慧離開故鄉板倉,隨父楊昌濟遷居長沙,與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求學的毛澤東相識。1918年,楊昌濟先生應聘到北京大學任倫理學教授,楊開慧隨家到了北京,並再次與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遇,兩人一起鑽研馬克思主義,一起到故宮、北海散心,一起交談學習體會,研究討論國家和社會改造的問題,在共同的革命理想激勵下,兩人的感情日益加深,毛澤東還填寫了一首《虞美人》的詞,表達了對她熾熱的愛慕之情。

  1920年冬,楊開慧與毛澤東在船山學社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僅僅花6元錢請至親好友吃了一頓飯,楊開慧不坐花轎,不用媒妁之言,自己搬進了毛澤東在一師附小主事室簡陋的宿舍。對這一段時期的美好感情,楊開慧後來敘述道:「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到他的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上了他……假如他被人捉著去殺了頭,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運命!」從1921年至1927年,楊開慧始終陪伴在毛澤東身邊,輾轉於長沙、上海、韶山、廣州、武漢等地,協助毛澤東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工人、農民和學生運動,做了大量的機要秘書和聯絡工作。她除了夜以繼日地整理材料、抄寫文件、接待來訪外,還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毛澤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指示,回到湖南發動秋收起義,隨後率軍轉戰湘贛,不想此次離別競成與楊開慧的永別。

  (三)

  歲月悠悠,在楊開慧烈士犧牲90周年之際,我們紀念楊開慧,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楊開慧的革命精神、獻身精神和對革命理想、偉大愛情忠貞不渝的高尚品德。

  信仰堅定、勇於鬥爭的革命精神。秋收起義後,楊開慧帶著3個孩子回到板倉,在板倉獨立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縣邊界的革命鬥爭,直至1930年10月被捕,前後達3年之久。在楊開慧的領導下,板倉鞏固了楊柳地下支部,恢復了農會組織,積極進行革命活動,籌建農民武裝。共產黨員汪慶生,還機智勇敢地奪下敵人的一支槍。後來板倉的幾位黨員帶著這支槍來到了井岡山,戰鬥在毛澤東身邊。這支槍新中國成立後被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了楊開慧堅持武裝鬥爭的歷史見證。1929年3月,朱德妻子伍若蘭在長沙被敵人斬首示眾,楊開慧從報紙上獲悉這一消息後,寫下了《見欣賞人頭而起的悲感》等戰鬥檄文。隨著鬥爭的不斷深入,楊開慧的名字讓敵人倍感頭痛,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失敗後,何鍵親自密令長沙警備司令部派密探到板倉抓捕楊開慧。在地下黨和群眾的幫助和保護下,楊開慧兩次安然脫險,但最終沒能逃脫敵人的魔爪。

  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面對敵人的屠殺,楊開慧首先考慮的是保守黨的機密,將黨的文件密封在一隻藍花瓷壇內,埋在屋旁的菜地裡,把沒有發布的信件和詩文手稿,藏在屋裡的土磚牆縫內,並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把年邁的母親和3個孩子託付給堂弟楊開明。1930年10月下旬,楊開慧不幸在家中被捕,在獄中她經受住了皮鞭抽、木棍打等酷刑,被折磨得遍體鱗傷,慘不忍睹,但始終堅貞不屈,守口如瓶,用「不曉得」三個字保全了黨的機密和同志。敵人見楊開慧英勇不屈,就到獄中勸降:你年紀輕輕,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要好好想一想,何苦執迷不悟,跟著毛澤東呢?並假詐毛澤東被擊斃的消息。楊開慧堅決表示不會背叛革命、背叛毛澤東,死了也一樣。

  立場堅定、忠貞不渝的高尚品德。楊開慧被捕後,楊昌濟生前摯友等各界名流開始營救她。何鍵答應:「只要登報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就可以獲得自由。」親友的勸說沒有動搖楊開慧用信仰和愛情換取生命的決定。她說:「我寧願一死,也不願背叛我的理想、我的愛情。」敵人下了最後通牒:「你現在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還能放你出去。」楊開慧坦然自若地說道:「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我死不足惜,只盼潤之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她英勇就義於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毛澤東在江西吉水驚聞噩耗後,悲痛地寫道:「開慧之死,百身莫贖。」並託人輾轉為板倉楊家寄回30塊銀元,以楊開慧的3個兒子名義修墓立碑。

  楊開慧短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綻放了最燦爛的光華,讓世人永遠銘記、永遠頌揚、永遠懷念!她是人們心中永遠的驕楊!

相關焦點

  • 驕楊頌 ——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驕楊頌 ——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2020-12-06 22:03:13   來源:學習時報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丨楊開慧紀念館:「犧牲我小,成功我大」
    楊開慧紀念館成立於1966年,佔地126畝,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由楊開慧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開慧烈士生平業績陳列館、楊公廟四部分組成,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楊開慧故居始建於清末年間,土木結構,佔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房舍為上、中、下三進,平行排列,前低後高,院內植桂花樹和女貞樹。
  • 清明時節路過楊開慧烈士陵園隨感
    清明時節路過楊開慧烈士陵園隨感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郭旺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往年這個時候,開慧鎮的老百姓都會自覺地前往楊開慧烈士墓進行祭奠,他們或以黨小組為單位,開展專題黨日活動;或以家庭為單位,上一輩給孩子們講述革命鬥爭年代那些感人的故事,把開慧烈士忠於信仰的革命精神、勤於學習的科學精神、樂於助人的利他精神、敢於開拓的拼搏精神、勇於犧牲的奉獻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弘揚開來,激勵廣大開慧村村民建設烈士家鄉,創造幸福生活。
  • 青山巍巍憶開慧 清明前夕,黨員幹部群眾自發到楊開慧烈士陵園獻...
    2日,長沙縣開慧鎮楊開慧烈士陵園,板倉黨員幹部、群眾自發來到這裡敬獻鮮花,祭奠英烈,表達對楊開慧烈士的殷殷追思和深切懷念。白衫長裙、滿頭秀髮、一雙明眸、秀麗而剛毅……楊開慧烈士雕像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凝望著烈士雕像,95後黨員譚蓓感慨不已。楊開慧,這位勇敢的女性,她對革命信仰的執著追求,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影響了多少中國女性。
  • 楊開慧:29歲英勇就義,為革命犧牲生命,毛澤東稱之為「驕楊」
    毛澤東收到信後,就寫了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以寄託自己對愛妻楊開慧、戰友柳直荀的思念。在毛澤東的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的詞中,第一句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是把楊開慧讚譽為「驕楊」的。為什麼稱為「驕楊」呢?
  • 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文敬讀
    在紀念館東側的石灰嶺上,巍然聳立著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基高115釐米,碑座高193.7 釐米,碑體高925 釐米。三組數字分別寓意:八路軍第一一五師,1937 年,9 月25 日。      紀念碑碑陽刻有楊成武題寫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八個大字,碑陰的碑文記述了平型關大捷的戰鬥過程及重大意義。
  • 楊開慧被暴屍三日 上午槍決未死下午又補一槍
    1957年,毛澤東滿懷深情地書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一詞,稱頌楊開慧烈士為「驕楊」,並向一位友人解釋「驕楊」時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其後,很多人誤認為楊開慧犧牲時「喪其元」,即「掉腦袋」的意思。
  • 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碑身正面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8個金字,背面為江蘇省及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革命先烈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鬥爭,壯烈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
  • 木蘭花慢昨日與親鄰瞻仰綦江烈士陵園
    漫小道清幽,瞻碑讀故,仰聖思安。神虔,對陵寢地,俯身行禮敬頌詩箋。拼卻今生歲月,齊書盛世宏篇。庚子年冬月初九日上午於綦江齊天樂陪楊敏修老師,張維老師遊綦江博物館及烈士陵園文/炎月(詞林正韻)先生從早驅車出,漓漓更吟珠露。趆嶺穿林,捎風剪霧,偏奔綦城伊處。弦音共訴。又逢舊人邀,敘今思故。杳杳南州,自涼獨為摯情舞。山陰又逗客慮。
  • 得知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致電楊家:「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以極度沉痛的筆觸寫下了這首《蝶戀花》,紀念他去世的妻子楊開慧。革命年代的愛情特別容易讓人感動,在這浪漫而又深情的詩詞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偉人的溫柔與感懷,他不只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豪邁,也有「我失驕楊君失柳。」的深情。
  • 楊開慧給毛澤東的情書:藏牆縫中50多年,主席寫「答李淑一」緬懷
    關於毛主席我們知道的更多的是他的英雄事跡,但是少有感情方面的事情被提及,楊開慧便是毛主席最刻骨銘心的愛戀。有一句著名的毛主席寫的詩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就是紀念夫人楊開慧的。從前面楊開慧的手稿裡面其實可以看出是毛主席主動追求的楊開慧;他們倆屬於都很傲嬌的類型,楊開慧一度隱藏著自己的感情生怕毛主席發現了;毛主席也一樣不願表達自己對楊開慧的愛戀。
  • 寧縣太昌鎮舉行2019年國家烈士紀念日敬獻花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暨王孝錫烈士詩詞碑落成儀式
    9月30日上午,寧縣太昌鎮舉行2019年國家烈士紀念日敬獻花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暨王孝錫烈士詩詞碑落成儀式,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
  • 浩氣長存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中犧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的。
  • 長青烈士陵園 安百姓之靈寢 葬烈士之英魂
    說道上海市周邊地區的墓地,最有名的當屬長青烈士陵園了,不僅安放有為解放戰爭作出貢獻的烈士英魂,更是周邊百姓的靈魂安寢之地,今天秋葉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座著名的陵園。上海墓地-長青烈士陵園-秋葉網長青烈士陵園是四面環水的風水寶地與崇恩寺緊鄰,晨聽佛鐘響,晚聞誦經聲,陵區分為三部分,英雄烈士紀念牌,這裡安葬著為解放全國犧牲的烈士,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讀 帖】《張猛龍碑》賞讀 ■曲慶偉
    《張猛龍碑》賞讀■曲慶偉  《張猛龍碑》(圖1)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
  • 主席家堂屋裡正中牆上的神龕和楊開慧
    從蔣匪何健帶領湖南劊子手以1000到5000大洋賞錢天價瘋狂追殺毛澤東結髮妻子楊開慧的瘋狂舉動而看,毛澤東故居西邊不遠處的毛氏祠堂,當年也不會太消停。楊開慧板倉宅子應該和毛澤東韶山的家是不同的風格,畢竟當年楊開慧父親楊昌濟是當時國民政府重金相請都不到的留洋大學者。我們從文獻和影視劇裡不太多見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楊開慧和當時鄉野的韶山沖有啥往來。
  • 毛澤東創辦書社缺少經費,楊開慧勸說母親,捐出楊昌濟的奠儀費
    而毛澤東也對樂於參與時事政治討論的楊開慧也非常關心,經常用簡單易懂的話解答楊開慧的問題,給她講解時事政治和革命大道理,並不斷啟發楊開慧思考,鼓勵楊開慧有什麼問題就問出來,勇敢表達。楊開慧還討要了毛澤東的日記和文章,常常徹夜仔細瀏覽閱讀,從中學到了不少毛澤東的思想和方法。
  • 楊開慧犧牲前給毛澤東的情書:千字皆血淚,發現時主席已逝世6年
    這是摘自其中一封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信,當然這封信並未寄出,主席終其一生也未能讀到。寫這封信的時候,楊開慧已經與毛主席分開兩年多,這裡面提到的「貴重的信」,是毛主席在1928年10月捎回來的,那也是一年前的事了。
  • 嶂石 —— 黃花崗烈士陵園
    >                   嶂石/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先烈路,是一個紀念陵園。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陵園。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 l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將散落街頭的72具烈士遺骸收殮,購買黃花崗(為一小山崗,時名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一地安葬之。
  • 楊開慧侄女楊展的壯烈人生:21歲為掩護隊友墜崖犧牲
    在條件艱苦的窯洞裡,楊展總是樂呵呵地安慰戰友。  楊展,楊開慧烈士的侄女,楊開慧胞兄楊開智唯一的女兒。她10歲那年,她的姑媽楊開慧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陳屍瀏陽門外識字嶺。楊展當時非常憤怒,說:「我去把姑媽背回來,我要為姑媽報仇!」  稍大後,楊展曾到長沙周南女子中學學習。1937年12月,她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她從陝北公學栒邑分校高級班結業後,隨華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聯大)部分師生跋山涉水數十天,於當年深秋時節抵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