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挖掘湖南得天獨厚的紅色湘女資源,傳承發揚紅色湘女精神,唱響愛黨愛國主旋律,省婦聯決定在全省開展以「巾幗初心耀三湘」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講好湘女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從2018年7月開始,我們每周在湘妹子上推出一個紅色湘女故事,帶你走近不一樣的她們!今天要和你講述的,是楊開慧侄女楊展的故事……
楊展:
為掩護戰友,21歲墜崖犧牲
在條件艱苦的窯洞裡,楊展總是樂呵呵地安慰戰友。
為掩護戰友,楊展不慎從懸崖掉落。
人物簡介
楊展( 1920年-1941年),長沙板倉楊寓人( 現長沙縣開慧鄉開慧村)。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周南女中的首任黨支部書記。1938年,楊展抵達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學習,積極開展抗日鬥爭。1940年和1941年,楊展先後當選為「模範婦女」「學習模範」,並被選為華北聯大第二次黨代表大會代表。1941年9月14日,為了掩護革命同志,在平山縣寨北鄉滾龍溝西坡壯烈犧牲,年僅21歲。
平山縣城西北方向40公裡,為寨北鄉主投溝村。村後的帝王山腳下,海拔600多米處,叢林茂密,外人很少涉足。然而就在9月12日上午,寨北鄉會口完全小學的少先隊員們來到了這裡,他們沿著崎嶇的山路行進。蔥鬱的草木間赫然出現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墓。墓前立有青色的花崗巖石碑,碑上刻著「楊展烈士紀念碑」的字樣。
楊展,楊開慧烈士的侄女,楊開慧胞兄楊開智唯一的女兒。1941年9月14日,時任華北聯大校部黨委幹事的楊展為了掩護革命同志,在寨北鄉滾龍溝西坡壯烈犧牲,年僅21歲。
因為種種原因,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她長眠的準確地點。今天是她犧牲67周年,連日來,平山不少學生、鄉親來到楊展墓前祭奠。
19歲來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據寨北鄉政府專門研究當地革命史的張風錄介紹,楊展192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清泰鄉板倉楊寓(現稱為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開慧鄉開慧村)。她10歲那年,她的姑媽楊開慧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陳屍瀏陽門外識字嶺。楊展當時非常憤怒,說:「我去把姑媽背回來,我要為姑媽報仇!」
稍大後,楊展曾到長沙周南女子中學學習。1937年12月,她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她從陝北公學栒邑分校高級班結業後,隨華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聯大)部分師生跋山涉水數十天,於當年深秋時節抵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到達根據地後,楊展先後在聯大政治部組織科和教育科工作。在抗日根據地的兩年裡,楊展與同志們一起出生入死,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為掩護同志墜崖犧牲
1941年秋,日寇對晉察冀邊區發動了野蠻殘酷的「鐵壁合圍」大掃蕩。面對殘酷的形勢,聯大校部被迫轉移。一天,日軍秘密偷襲了校部部分機關的隱蔽地——滾龍溝西坡,將楊展等200餘名同志包圍。
為了掩護戰友,楊展挺身而出,擔任起引開敵人的重任。在高山密林裡,楊展躲避著敵人不斷射來的子彈,機智地將敵人越引越遠。不料就在此時,她腳下的石塊被敵人的子彈打碎,楊展從十幾丈高的懸崖上掉了下去,重傷不治。當隊長和通信員摸到崖底找到她時,她艱難地說:「隊長,你不要管我,去帶領大隊同志吧!」「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們一起轉移了。我死後,請你把情況告訴黨和同志們。待抗戰勝利了,請轉告我的父母。」敵人撤走後,同志們和當地群眾把她掩埋在她所犧牲的山腳下。
1949年8月5日,楊展的家鄉湖南長沙和平解放。當年8月10日,毛澤東致電楊展的父母楊開智、李崇德夫婦:「展兒於8年前在華北抗日戰爭中為國光榮犧牲。她是百萬犧牲者之一,請你們不必悲痛。」
湖南曾來人尋找過她
平山縣寨北鄉南滾龍溝村87歲的史鳳瑞老人說,當年楊展及戰友犧牲的地方叫「松木尖西坡」。(張風錄說,此處在平山縣寨北鄉主投溝村後的帝王山上)。當年史鳳瑞等民兵去埋葬楊展等烈士時,日本鬼子還在掃蕩,只能草草埋葬。一個多月後鬼子走了,史鳳瑞他們準備深葬楊展等烈士時,卻發現屍體已經分辨不清具體身份。他們只好將烈士們一起埋葬了。
解放後,湖南曾三次來人尋找楊展烈士的屍骨並準備帶回去,因始終不能分辨究竟哪具是楊展的屍骨,只好作罷。因此,楊展這位年輕、美麗的女戰士就永遠長眠在了太行山腳下。2000年,主投溝村村民和村委會重修了楊展烈士墓。
9月12日,孩子們在楊展墓前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