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嬰兒進入3歲以後,記憶也會進入到一個分水嶺時期,孩子的大腦就像被按下了清除鍵,之前的記憶幾乎全部不翼而飛。
編輯:邱寫寫
記憶,是組成一個人性格、三觀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未來的事情做出判斷和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過去的記憶存儲。記憶,可以說是我們人格構成中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只要沒有經歷較大的變故,人的記憶始終是在更新和保存的。而3歲大的孩子們,卻在面臨一次「記憶大掃除」,可能會忘記從前的一切。
嬰兒滿三歲後「集體失憶」,寶寶究竟忘記了哪些事
不少寶媽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自家娃經歷了3歲大關之後,記憶好像被人為地刪除掉了一樣,從前經歷過的很多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
我家孩子4歲半了,去年帶他出去玩的事情人家全都忘了,只記得自己坐了火車。
我兒子1歲的時候,在遊樂場摔倒了。第2年帶他去,他還記得這件事;等到3歲半的時候再帶他去,他就完全忘記摔跤的事情了。
這些事情一個一個地發生在孩子們身上,難免讓爸媽們感到詫異:既然孩子這麼健忘,那所謂的早教還有什麼意義呢?
過來人告訴你,雖然寶寶會忘記具體的事情,但是那些經歷所帶來的直觀感受,同樣是組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只是隱匿起來了而已。
記憶的存儲和提取
人的記憶有很多種,從記憶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① 感覺記憶是最短的,只有1秒鐘左右。比如當我們路過一家花店,聞到的了花香味,如果沒有用心去記憶,那麼這段關於香味的記憶會在大腦中停留1秒鐘左右。
② 短時記憶也叫工作記憶,指的是我們經歷了一些事、或者是看到了一些好的句子,但並沒有去努力地記住它,這段記憶可以停留幾分鐘的時間。
③ 長時記憶,也就是我們去用心記住的事情,可以在大腦當中停留數月、甚至很多年。
除此之外,記憶還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就是我們可以提取出來的記憶,如孩子學會了一首詩,可以背誦下來,或者是自己的名字、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等,這些可以被提取的記憶就是外顯記憶。與之相對的,內隱記憶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但卻無法被具體提取的記憶,如你學會了騎車、遊泳,這些技能是難以忘掉的,但是又很難去描述記憶。
嬰兒滿三歲後,為什麼會「集體失憶」
記憶是非常有趣的東西,它抽象又具體。那麼為什麼孩子們到了3歲這一年,幾乎是「一刀切」般地忘記了過去的記憶呢?
1)嬰兒大腦的變化
小傢伙們處在嬰兒時期,神經系統和神經元都還沒有發育成熟,神經突觸始終在進行變化更迭,新的突觸會替換掉舊的突觸,這會導致一部分記憶的丟失。
另外,負責存儲記憶的海馬和額前葉,一般要到3~4歲才能夠成熟起來,此前的記憶是很難系統保存下來的。
2)記憶的形式難以提取
2歲以前的寶寶,幾遍開始學說母語,多數也只會咿咿呀呀地叫「媽媽」,還不能說出相對完整的長句子。
而我們的記憶是需要用語言來記錄的,3歲恰恰是寶寶從「嬰兒語」到母語的重要過渡時期,小傢伙之前用嬰兒語記錄的記憶,在語言革新後就無法提取了。
3)沒什麼大事發生
可能有一部分寶媽會發現,自家的娃對3歲前的一些特定事情,是存在記憶的,比如搬家、要二胎等等,而其他的平平淡淡的吃喝拉撒等小事情,寶寶們就無法記住了。
既然寶寶會「失憶」,還要做早期教育嗎?
小傢伙們「集體失憶」這件事,難免讓爸媽們感到難過,原來自己曾經那麼努力地去做早教,都白費了嗎?
爸媽們先別傷心,正如上文提到的「內隱記憶」,寶寶們並非真的忘記了這些事情,只是無法去系統地提取出來而已。
就像學會騎車後,會始終保存這個技能一樣,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爸媽們悉心照料的寶寶,未來的人格、三觀、智力也會在這段記憶的影響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千萬不要因為記憶的消失而否定早期教育哦,恰恰相反,早期教育作為內隱記憶留存在孩子們腦海中,和未來寶寶的智力是密切相關的。
這套來自英國的《兒童大腦專注力訓練書》,正是為3~6歲的寶寶設計,其中設計的色彩認知、迷宮遊戲、找不同等遊戲,非常適合該年齡段寶寶的大腦發育特徵。
這套繪本紙質安全環保、印刷清晰美觀,遊戲的設計巧妙有趣,非常招孩子的喜歡。
百元出頭的價格,換來四冊厚厚的益智繪本,對孩子為了的記憶訓練、智力培養都有很大的幫助。
小島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這種「失憶」現象嗎?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