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於1937年研製,1939年投入服役的零式戰鬥機及其各種改型,是日本航空兵部隊裝備的一款主力戰鬥機,同時由三菱重工與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兩家業者共同生產,總計生產10449架,是所有日本戰機中生產數量最多的。根據美方披露的資料,在戰爭初期,零式戰鬥機與美方戰機交戰時的交換比一度達到可怕的1:6,一度主宰太平洋的天空成為美軍飛行員的噩夢,今天城南哨站就帶大家了解戰爭初期的太平洋噩夢——日本零式戰鬥機。
日本零式戰鬥機在戰爭初期憑藉著單座單發平直翼布局,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使其空中格鬥能力大大優於美軍所裝備的各型戰機,該型戰鬥機參加了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的所有主要行動,包括入侵亞洲主戰場,偷襲珍珠港等著名行動,其投入作戰的首年,由於無法從戰場上獲得一架零式甚至是殘骸,因此無法了解其特性,而缺乏對零式特性的正確分析,再加上盟國準備不足,採用錯誤的一戰體系空戰戰術導致在開戰後幾個月裡,太平洋地區的戰鬥機部隊損失高達總數的三分之二。
由於該機型機體輕,時速可達533千米/小時。其性能優勢最大來源就是輕,翼載極小,完全彌補了發動機動力不足的問題,並保證了2200千米的超大航程。同時由於輕,零式還獲得了非常快的爬升速度,達到驚人每分鐘900米,這些性能的疊加使同時期美軍戰機望塵莫及,裝備了2門九九式1型20毫米機關炮,2挺九七式7.7毫米機槍的零式戰鬥機火力也超越了同期歐美戰鬥機的火力,對於與早期防彈不完備、結構也並不堅固的歐美戰機而言,20毫米航炮的火力具有極大的威脅,此外,零式還能掛載兩枚30千克或60千克炸彈,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
在盟軍P-51戰鬥機、F4U戰鬥機、F6F戰鬥機等高性能戰鬥機的大批量投入戰場之前,該機完全主宰了太平洋的天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戰場,該機參與了對重慶的攻擊,1940年9月13日,13架零式與保衛重慶的27架中國空軍波利卡波夫 I-15、I-16 戰鬥機空戰,因性能懸殊,I-15和I-16 損失慘重。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零式擊毀多達99架中國飛機,自身僅有兩架因為地面起火而損失。
在戰爭的中後期,美軍通過獲得的零式戰鬥機分析結果表明零式有很好的爬升率,航程機動性也優於盟軍戰機,但在高速時,零式機動性急劇惡化,機翼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俯衝速度受到限制,零式為了減輕重量,甚至沒有安裝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動滅火裝置,飛行員也沒有裝甲保護,機體表面中彈就可能引起飛機著火,基於對其的進一步了解,美軍所配套的戰術戰法以及盟軍新銳戰鬥機的服役,逐漸終極了這一「零戰神話」。
2012年11月27日,日本埼玉縣所澤市航空歷史紀念館展出了一架可以飛行的「零」式戰機,並舉行組裝研討會日,這架零式五二型戰鬥機被美國史密斯航空博物館保管,太平洋戰爭期間該戰機在塞班島被美軍繳獲。曾在所澤市航空歷史紀念館舉行的「日本航空技術百年展」展出,該戰機被組裝完畢後,於2012年12月1日~3日在紀念館正式展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