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健身小白在剛開始進入健身房後,幾乎都處於一個看什麼都不懂的境地。而這種情況下,幾乎九成九的小白都會擁有同一種經歷——被健身教練半忽悠半推薦地做免費身體測試,然後對著自己巴拉巴拉說一堆聽不懂的數據。那麼,健身教練都說了些什麼?那張身體素質表上的數字都有什麼意義?
第一,體脂率。想必只要是想健身的人,無論是開始還是沒開始,無論是資深還是小白,只要聽過這個數據的人第一個關注的一定就是這個指標。體脂率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內部的脂肪佔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你身體的肥胖程度,當然,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性別的不同,男女身體的構造成分不同,各自的體脂率也不相同。平常來講,男性9-12%的體脂率就可以看見腹肌,13-17%的體脂率算是正常,低於9或高於17都屬於「非常」;而女性則是16-20%可以看見腹肌或馬甲線,21-25%算是正常,高於25或低於16屬於「非常」。
第二,骨骼肌。很多健身小白不了解這個概念,甚至很多大佬也不明白骨骼肌這個詞的具體意義,但是骨骼肌這三個字代表的很簡單,就是我們健身需要提升的目標——俗話說的肌肉。區別於我們常說的肌肉,我們要練的肌肉和能練的肌肉除去一部分腹部肌群外,幾乎都是骨骼肌,所以骨骼肌的佔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個人身體素質的「健康度」。正常男性約為30.5-34%,女性約為25-27%。
第三,骨質。這個概念在很多時候會被健身者忽視,甚至連健身教練都有可能會忽視,然而骨質這個概念卻是在背後支撐健身者的絕對基礎。先有骨頭再有肉這句話絕對不是白說的,有一部分人就因為不注重骨質指數,只注意鍛鍊骨骼肌,飲食上也並沒有注意對骨質的調整,最後導致骨質增生、骨質催化,甚至骨質疏鬆。不過這個不需要小白記具體數值,只要在合格標線中央就可以了。
第四,腰臀比。不只是很多女性要細腰,很多男性也在健身過程中追求儘量窄小的腰圍,而腰臀比則正是衡量此項數據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只要不追求極致的瘦腰和寬胯,腰臀比只要在合格區間內就可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情況下,腰臀比較高是比腰臀比較低更「好」、更易於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