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大時大節,寫[該死的快樂]這首歌並非刻意逆其道而行.反而會令我思考一些問題,旁人都在說"新年快樂",其實是不是真的快樂呢?如果不是,那麼真的快樂是怎樣的?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在CoolMusic論壇關於這首歌的討論裡,我看到很多網民說感到可惜的是,關於快樂這個題材,沒有交由熟讀佛經深諳佛理的林夕操筆.我認為,關於快樂,不只是涉及佛理,更多會涉及哲學,涉及慾望滿足,人生意義,經驗等等關於哲學上的東西.回望這份歌詞,黃偉文將以上關於哲理的點刻畫得雖然沒那麼精細,但是留很多思考空間.配合藝術家皇后的曲和她天籟般藝術感極強的聲音服用,成件事正到不得了.
如果說讀懂林夕的詞要曉些小的佛理,那麼我覺得要讀懂黃偉文的詞,可能就要曉些小的哲學.觀看了幾集[哲學有偈傾]以及陶國璋先生的講堂,結合歌詞寫了以下略有歪理的看法,我保證日後會不斷自我革命,來豐富自己的見解.十分希望有讀到這篇文的你們,能點擊"閱讀全文",請留下指教.
人為快樂才去做人
過程竟充滿災禍
哲學上的快樂主義將人看成普通的生物,將人類進行各種社會性活動的動機以及目的,歸結為追尋快樂.快樂主義者邊沁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出於提升愉悅或降低痛苦的需要,似乎能夠解釋到所有事情.在這個意義上,確實是"人為快樂才去做人".
古人雲"食色性也",人會追求美好的事物,這是本性使然.而追求美好事物的這個過程,只是心底慾望尋求滿足的過程,快樂這個東西只是這個過程的衍生物,快樂並非事先就想得到的,慾望得以滿足才是初衷.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是,人為滿足慾望,才去做人.
不論是滿足慾望還是尋求快樂,成功滿足慾望或是成功尋求快樂後,最終得到的都是快樂這個產物.之所以尋求快樂會"充滿災禍""捱到淚流",是因為快樂不常有,它是短暫的,是不持久的,是稍縱即逝的,是有起伏的.
佛說眾生皆苦,也能解釋到快樂難覓.舉個例子,口渴的時候沒有水喝,會感受到苦;這次口渴的時候有水喝,會擔憂下次口渴時沒水,也是一種苦.有點類似叔本華的觀點,他認為生命就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時便無聊,人生就如一個鐘擺,永遠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如果你渴望得到快樂,肯付出多少的代價拿來交換?而當你尋到了歡喜,你又會怎樣?
([該死的快樂]MV)
現在機會來了,有一臺叫做[經驗機器]的裝置,通過接駁你腦內的神經,而令你擁有所有慾望得以滿足後的體驗,這些體驗都可以由你自己預設好.你會不會選擇將大腦接入這部機器,讓自己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呢?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會在仔細思考過後拒絕進入[經驗機器].撇除對機器不信任的一群人,餘下的反對者給出的解釋是,這些經驗再逼真都好,也只是虛擬的,他們想要的是實實在在成就一件事,成為一種人,而非單純享有那種設定好的經驗.就好像想要的是對方真正喜歡自己這個客觀事實,而不是需要對方喜歡自己而在自己大腦反映出來的主觀經驗.
[經驗機器]的例子常被用來反對快樂主義,儘管在[經驗機器]裡得到更多的快樂,也不見得很多人會選擇,這表明有些東西是比快樂更重要.J.S.Mill曾說他寧願做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做快樂豬.究竟,快樂為何物?而比快樂更重要的東西,又是什麼?
說 聖誕快樂 國慶快樂 歲歲快樂
動聽如 開罐頭音樂
快樂是很虛幻很personal的東西,首先,橫向來看,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同,旁人很容易將自己認為的快樂加於他人之上;其次,縱向來看,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對快樂的定義也有所改變.
節日也好,生日也罷,給快樂加個名分真的就能快樂嗎?在大時大節才要說關於快樂的祝福語嗎?在大時大節只有祝其快樂的祝福語可以說了嗎?黃偉文諷刺地將這些祝福語比喻為"罐頭音樂",顧名思義,就像罐頭一樣,為事先錄好的一種配樂,需要時如USB即插即用.
單憑這些祝福語就能齊齊歡樂嗎?顯然想得過於簡單,目光未免太淺薄.但這些祝福語並非毫無功用,如"新年快樂"會是孩童ask for利是的途徑;"父親節快樂"會是開啟父親與自己兩心之間那道門的鑰匙;大時大節向心裡重要但平日不聯繫的朋友道聲節日快樂,換來一句"同樂"也能獲取短暫的歡愉.
夕爺還有用微博的時候,有網友祝他生日快樂,他說,生日不必特別快樂,如果要等到生日的時候才快樂,那麼人生也太糟了吧.他也曾在[黑紙]的訪問裡提到他最憎的就是節日.因此,不必誇張節日帶給我們的歡樂,快樂應該自求.
如果有為了摯友,愛侶,家人得到快樂而"犧牲太多"的說法,那麼這種"犧牲",可能是在某程度上為求皆大歡喜而冷落了自己,甚至刻意掩飾偽裝成一個失真的人,來尋求存在感,但要小心求全之毀.在這個意義上,這種人為了交換快樂,願意付出戴上面具的代價,值得嗎?
當然,有的朋友會認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們會在給他人製造歡樂的同時,自身也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無可厚非,這也是得到快樂的一種途徑,這種"犧牲"似乎更值得,也許根本算不上是"犧牲".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告訴我要抽離出來,我非他人,安知他人之樂.
為一安士快樂
捱一噸不快樂
快樂又可以分為三個形態的快樂,其一,生理上的快樂,例如食慾性慾的滿足;其二,心理上的快樂,例如黑社會拜關二哥;其三,精神上的快樂,如放下心裡的執念,如阿Lam所唱的"開開心心簡簡單單已極好",如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自我實現.
但是,過度的快樂又引起心倦感,麻木感,失去生趣,會變得不快樂.縱使是最高層次的精神上的快樂,也是短暫的.可以將快樂延伸開去,換來較為長久的東西嗎?
人生哲學上有一個難題,就是意義,我們經常會問:人生有什麼意義?意義涉及兩個概念,一是工具(means),二是滿足.獲得快樂的途徑稱為工具,例如錢;快樂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如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有錢能使我們快樂,但是錢只是工具,能買到我們喜歡的東西才是最終的滿足.可以給意義下一個定義,意義就是一種朝向特殊價值的目的,或者說滿足.
有哲學家給絕望定義為:所受的痛苦是無意義的.如果給"不快樂"賦予了一種意義,如減肥能帶來視覺上更好的享受,就能令痛苦是有意義的,就可以不惜捱一噸不快樂,來交換一安士快樂.哪怕光輝只是買一段,風騷只是領一時,機關算一生又如何?哪怕開花只是半分鐘,栽花的五千日和守花的五千年都是有意義的.
有人認為,人生就如一本書,如果沒有讀者,文字就只是如汙漬般印在紙上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一本書只有被讀者讀才會有存在的意義,同理,一個人的人生只有被客觀評價才有意義.
但是我認為,主觀賦予意義也是同樣或者更加重要.舉個自身的例子,很多人會覺得公眾號的意義是宣傳一些主流的客觀價值,寫更多主流的文字才會獲得更多人關注;而我在公眾號寫文字是為了表達自己心裡所想,有些人會覺得寫的東西不是主流的就失去意義,但是意義的判定在於我自己,我認為以此為出口抒發己見是其意義所在.更極端來說,哪怕沒人看我的文字,我也不會覺得沒有意義.
快樂的人生與有意義的人生,似乎不能劃上等號.可否給快樂賦予意義令其升華,使快樂得以更新,得以延續,以一種新的形式存在呢?幸福或者會是一個答案,在此未能得到一個結論.最後,借用Wyman寫給軒仔[不同班同學]的歌詞作結.
快樂也可以學嗎
最後至知道 要苦修對嗎
但也必修對嗎
直到該死也 要學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