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每個農曆月份除用數字表示外,還賦予一個漢字來說明這個月,比如將「一月」說成「正月",「十一月"說成「冬月","臘月」則是「十二月」的另一種稱呼。而「臘八」,是一個很少見的詞語組合,專指「臘月初八」這個節日。
中國人過臘八節據說與佛教有關。佛家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的一位王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道,以探求普度眾生的真知,解萬民於水火之中。佛祖苦修6年,終在臘月初八日,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於是,"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據傳,釋迦車尼成道前,有牧女獻乳糜粥於前,後人不忘佛祖所受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做粥供本。
同時,佛寺也將剩餘粥施捨給善男信女,窮困百姓。這樣,臘八吃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由於製作臘八粥的原料最初由佛寺用一年來各個穀倉、豆倉快吃完的糧食底子熬煮,因此配料少則一兩種,多則20餘種,主要看剩餘的倉底有什麼。傳到民間,形成用8種原料熬製的做法,同時出現了「八寶粥」這樣的別稱。其實,民間原料遠不限於8種,這裡的「八」,如同古代"三六九」一樣,只是一個虛數詞配已。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這天,佛寺會舉行浴佛會,高僧誦經,並將臘八粥贈送給善男信女,傳說這天吃了佛寺的臘八粥,可以
祛病延年,得到佛祖保佑,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佛粥"。宋朝大詩
人陸遊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生動地描寫了佛寺施捨臘八粥的景象。
由於佛寺曾用臘八粥救濟災民,因此歷朝官府也效仿此法,在實年設粥棚賑災。為了能使災民一碗管飽,賑災粥嚴格按照臘八粥的稠度熬製。粥熟後巡視的官員要在鍋中的粥上插立筷子,能夠立住筷子的粥說明稠度很高,當時標準是只有「立箸不倒」者,賑災粥方為合格。如果「著倒」,主持賑災的官員就有貪汙之嫌,也將隨倒下的筷子一樣人頭落地。
家鄉的臘八粥,主要以黃米為主,附加以橢圓形的紅豆、豌豆、錄豆、紅棗等。每年離臘八尚有三四天時間時,母親會將黃米倒入水盆中浸泡,到臘八早晨下鍋時,米和水已經發酵並黏稠在一起了。
家鄉的習俗是,臘八粥必須在太陽出來以前做好,且做粥的過程中地上不能酒下一滴水。於是,記憶裡總是母親用水飄從水缸往鍋裡舀水,父親則用一個空盆在水飄下面接著灑出的水。父親的盆隨著母親的水氯在水缸與鍋之間移動,我和哥哥的兩雙小眼睛也會隨著父親的盆和母親忙碌的身影轉來轉去。當那饞人的粥香味越來越濃時,紅豔豔的臘八粥就熬好了。可能那時是飢餓的緣故吧,母親說我從小就愛靜靜地坐在旁邊,看她下米、舀水、熬粥,直到臘八粥熟了,才歡天喜地跑到飯桌前。而母親盛出的第一碗臘八粥是給我的,並且總要附加一句:「今天是給你過生日兒呢。」
據二奶講,臘八粥是我來世上吃的第一口食物。我出生時,正逢臘八。只是我天生愚鈍,根本理解不了佛祖講的「人生來是受苦的,因此人人都要哭著降生」的道理,長時間不哭不言也不動。正在母親焦急萬分時,二奶看到熬好的臘八粥,忽然靈機一動,用手指沾了少許粥汁送入我口中,我才遵從了佛祖的訓示,同時,將第一口吃到的世間美味慢慢咽下。雖然現在吃的飯頓頓不缺肉,有時也能見到山珍海味,但最想吃的,還是記憶中母親在地上忙來忙去做好的臘八粥。
16歲那年,我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畢業後因生計又在外地奔波,幾十年過去了,再沒有在臘八那天回過家鄉,也沒有在自己生日那天吃一口散發著陣陣豆香的臘八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