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東北瘟疫,差點讓清王朝提前滅亡,愛國志士會怎麼做?

2020-12-14 歷史的初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夏秋三季,直隸南部地區發生互有關聯的嚴重旱災。袁世凱在向光緒的奏摺中說:「畿輔荒早,赤地千裡,民不聊生。」惡劣的天氣為病菌的孽生創造了有利的生存環境,疫病廣為流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京津地區再次大範圍的爆發疫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初一日,平靜的璦琿縣城內突然掀起波瀾,因為在城內出現了第一例霍亂病,死亡人數達60468。

患病者都出現劇烈的腹瀉與嘔吐,眼眶下陷,兩頰深凹,神志淡漠不清。由於嚴重瀉吐而引起的體內鹽類大量喪失,使鹼儲備下降,出現肌肉痛性痙攣,因而當時史料記載此病為「霍亂轉筋」。從這一天起,璦琿城內一片恐慌,因為霍亂傳染性很強,沒幾天在城內迅速蔓延開來。當時傳染上霍亂的病人都是呈「縮筋構攣」的病症,在一再的腹瀉和嘔吐後,肌肉出現劇烈的痙攣。而這裡的老鼠成為瘟疫根源,大面積的傳播。

有個愛國志士挺身而出,這個人就是伍連德,他是廣東人,當時31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他被任命為東北三省防疫總醫官。

經過多次的實驗他發現,這種鼠疫的病毒竟然以飛沫傳播的,比以往兇險百倍的新型鼠疫-肺鼠疫,此後伍連德多次實驗證實自己的判斷,他就把這新型鼠疫的流行判斷,告訴了在哈爾濱的各國領事,遭到了列強們的蔑視。他們根本不相信,這個其貌不揚的中國人能控制這場鼠疫!所以伍連德的研究成果沒有被列強們接受。

列強們的質疑過後,立即有日本專家邁尼斯來到了哈爾濱,他命令助手抓了大量的老鼠,解剖並且研究,但一無所獲,沒有發現所謂的鼠疫桿菌。但是,當伍連德博士向他介紹自己的肺鼠疫的時候,日本專家邁尼斯嗤之以鼻,他全面否定了伍連德博士的判斷,瘟疫是老鼠傳播的,滅鼠才是關鍵,就在伍連德要闡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邁尼斯勃然大怒,他認為這個不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急於表現自己。

邁尼斯強迫東三省的總督錫良任命他為東北三省總醫官,伍連德為了大局著想,立即把位置讓給了邁尼斯,這個時候,鼠疫利用交通運輸的便利,迅速蔓延,一會兒蔓延了整個東北三省。有往全國蔓延的趨勢,每天都有上百人死去,洋人都畏與華人來往,奧匈帝國派來執行鼠疫的士兵也在相繼死去,全國上下籠罩在死亡陰影下,漸漸的鼠疫讓洋人們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們決定向清政府的外交家施肇基施加壓力,如果伍連德失敗,他必受誅連。

施肇基經過多方的斡旋,清政府免除了日本專家邁尼斯的東北三省的總醫官的職務,伍連德博士被重新任命,清政府還派遣了京畿地區的醫學學者和醫護人員,一共五十人以供伍連德驅使,經過四個月的工作,伍連德終於撲滅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鼠疫,國內外為之震驚,清政府為表彰其功績,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博士也被譽為國內外防疫工作的權威。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王朝末世 東北大瘟疫
    100年前王朝末世東北哈爾濱瀋陽發生了大瘟疫100年前,正是清朝末年,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清要完(藥丸)」的年代。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辛亥革命的點火人四川總督趙爾豐清末最後九位總督中有一對兄弟,一位就是東北三省總督哥哥趙爾巽,還有一位就是四川總督弟弟趙爾豐。趙爾豐後來被稱為清政府的劊子手,他武力鎮壓革命志士,在四川保路運動中大肆血腥屠殺了很多手無寸鐵為革命志士請命的無辜民眾,也就是「成都血案」。
  • 清末的維穩與民變——滿清王朝的最後十年
    清末10年,民變不僅從數量上較之以往有大幅上升,參與的人數也遠遠高於前期。更為重要的是,與以往太平天國、捻軍等單純的農民造反不同,清末民變參與者的身份已有重大變化,除了底層的破產農民、無業游民、手工業者、散兵遊勇、會黨等外,富商大賈、士紳文人、有抱負的中下級官員、革命黨人、留學生都加入進來,形成士農工商全民參與的反清浪潮。
  • 金朝為什麼會滅亡?蒙古大軍的鐵騎驃悍無比,瘟疫橫行是直接原因
    ,兩年之後,金國滅亡,金哀宗自縊身亡。縱觀金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前後僅僅百餘年,如此短命的王朝,在歷史上如彈指一揮,真的是讓人唏噓感慨。金哀宗即位之後,雖然他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扭轉王朝的亂象。三峰山會戰‍同時,歷經圖治妄圖使經濟儘快恢復,但是一切的努力貌似都已經為時太晚,當時金哀宗一直希望能夠讓金朝重新得到振興,他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國內任用有能力的忠臣進行改革,對外也派出使者與宋朝以及周邊的西夏和好。
  • 王朝滅亡前的10大徵兆
    明末清末思想界此處顯現十分明顯,一般王朝在此時都會有忠於這個王朝的文人擔當拯救責任,這些文人將會想盡一切辦法補救王朝的主題思想,或者創新加以延續。宋朝理學明朝心學就是其中的典範。但這是成功者,一旦補救失敗,這個國家就會進一步加快滅亡。
  • 歷代王朝滅亡原因
    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丘逢甲生命的最後十年正值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他敢為人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歷史會是怎麼樣?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猝然拉開大幕,之所以說不存在成功可能,第一,朝野尚未做好變法準備,梁啓超、譚嗣同等變法志士,只知變法卻不知變哪些法令,而參照日本則是十多年的宣傳,數年調研才能興利除弊,推行變法也是逐漸推廣。
  • 史料| 韓國媒體眼中的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自我救贖的最後努力。時人預言:「行之而善,則為日本之維新;行之不善,則為法國之革命。」不幸的是,清王朝最終被革命推翻。大韓帝國與清王朝的命運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相同。當清王朝以行新政而亟圖自救的時候,大韓帝國也以「獨立自主」的名義而在日本殖民地化過程中苦苦掙扎,但終究逃不脫被吞併的劫難。當然,這些都是今人的後見之明。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他以「湖北居長江上遊,會匪出沒,武備尤關緊要,第鄂省財用支絀,無力招延洋弁」為由,向朝廷要來了他在南京「自強軍」中的500人調赴湖北。也就用這500人作為基本班底,將他們分成前後兩營,以張彪、嶽嗣儀為兩營管帶官,德將貝倫司多爾夫為總教習,參用德國軍制,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湖北護軍。
  • 「滿洲」,為何現在被稱為「東北」
    清末滿洲地圖消除影響、促進統一——「東北」代替「滿洲」清王朝是一個空前大融合的王朝。嚴格的說,清朝與傳統中原王朝的「大一統」不同,有大量的跡象表明,清朝是一個「隱性多元共主王朝」,就是說,他打著「大一統」的牌子,面向佔國人主體的漢人,因為漢人認可大一統。但是面對非漢人的時候,他又明顯另行一套,例如面對蒙古人的時候,清帝就強調自己「可汗」的身份,自清太宗皇太極接受蒙古尊號「博格達徹辰汗」以後,清朝所有的皇帝都有一個蒙古汗號。
  • 東北歷史(18):渤海國為啥會滅亡?不僅僅是因為大興土木!
    東北土著民族肅慎後裔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然而,渤海國就如曇花一現,突然就滅亡了。那麼,渤海國為啥滅亡呢?
  • 封建王朝滅亡原因探析——以明朝為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同時明代也是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非常繁榮的時期,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這樣一個如此強大的王朝為何會覆滅,其原因具體為何。史學家對此作了種種評述,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其實明亡的原因甚為複雜,我們認為,必需從內因和外因的結合點上來進行分析。
  • 解密:清朝宗室在清王朝滅亡之後都在幹什麼?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1911年,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年代。
  • 謀刺載洵的華僑志士鄺佐治:真義士也!
    清朝末年,部分反清革命志士急於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任俠尚武,鼓吹暗殺,挾炸彈、手槍,演出了一出出謀殺清朝親貴大臣的悲壯活劇。但鄺佐治卻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系革命黨人,胸懷坦蕩地聲明,本人與載洵並無私怨實是出於愛國熱忱,為變中國為民主自由國,而不惜「捐此一身為中國」,並大義凜然地宣言「今日革命公理大明,願為國而死者不下千萬人」,「我欲救國,雖死亦所不辭今我所謀不成,但尚有多人如我者,圖我所欲行之事」。其律師華利斯曾至構留所囑告鄺佐治堅決否認蓄意行刺,以便為其辯護脫罪。
  • 印度人比清軍能打,為何英國滅亡莫臥兒帝國:卻無法滅亡清王朝?
    有網友問:同為大國,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事實求實說,印度當初擁有的武力是強於清朝的。比如在第一次錫克戰爭,英國人承認錫克人能徵善戰,才導致英軍第一次戰役失敗。這些錫克軍團都使用歐洲武器,採用歐洲訓練方式進行訓練,而且還有一支強悍的錫克騎兵軍團。
  • 清朝都滅亡了,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西安
    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必然是伴隨著一個舊朝代的滅亡的,清朝是建立在明朝滅亡的基礎上面的,從1646年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溥儀退位。一共是266年的歷史,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面,也為清朝培養了許多忠實的奴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都還在為他們效忠。
  • 制度的腐敗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我們回顧清王朝的滅亡過程,不難發現,清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腐敗,制度的腐敗。個人認為,清王朝走向覆滅有三個重要的節點:甲午戰敗、庚子賠款和辛亥革命。這三個歷史節點,無不因為清王朝制度的腐敗而把它推向覆滅的深淵。一、甲午戰敗甲午戰爭之前,很少有人會認為清王朝會戰敗,更少有人能料到它的一敗塗地。清王朝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三倍,軍事實力二者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