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預警:今晚,有小行星飛來!它們真能撞地球?這次不會

2021-02-25 新華網

最近小行星有點「活躍」,3天之內,有兩顆接連與地球「擦肩」。它們的「親密造訪」,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微博上,「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戴口罩小行星29日將掠過地球」等熱門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閱讀量達到數億人次。「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危害?」「我們能看到它們嗎?」……留言區裡,網友對小行星的疑問多得快要「溢出屏幕」。

全球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這些「天外來客」加「不速之客」,我國也有一臺以跟蹤觀測小行星為主要目標的望遠鏡: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

這些小行星有可能撞上地球嗎?對於這個網友最關注的問題,觀測人員帶來了「定心丸」——科學家對近期看到的這幾顆小行星的軌道已經掌握得比較準確了。它們都與地球擦身而過,不會撞上,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暫時沒有危險,卻有觀測的機會。特別是今日飛掠地球的1998 OR2,目前仍處於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候,目視星等接近11等,15至20釐米口徑的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今晚8時,近地天體望遠鏡將嘗試直播這顆小行星的運動情況,感興趣的公眾有機會「雲送別」小行星飛走。而它下一次近距離飛掠地球,要等到大約11年之後……

天蓋穹廬,星河浩瀚。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卻並非處在一派和風細雨的宇宙環境裡。從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到112年前的俄羅斯奧古斯通大爆炸,科學研究表明,地球每天都遭受數以百噸的塵埃和天外粒子襲擊,這一系列災禍的元兇,可能真的來自「天上」。

抵禦「禍從天降」,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正通力協作,對可能威脅地球的近地天體展開嚴密觀測。

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天外來客 來看「雲送別」小行星嗎?

最近小行星有點「活躍」,3天之內,有兩顆接連與地球「擦肩」:稍大的一顆名為1998 OR2,又稱52768號小行星,其直徑約2.5公裡,於4月29日17:56在628萬公裡外(約地月距離的16.4倍)飛掠地球;稍小的一顆名為2020 DM4,直徑約160米,於5月1日17:05在705萬公裡外(約地月距離的18.4倍)飛掠地球。

兩顆小行星的「親密造訪」,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微博上,「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戴口罩小行星29日將掠過地球」等熱門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閱讀量達到數億人次。「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危害?」「我們能看到它們嗎?」……留言區裡,網友對小行星的疑問多得快要「溢出屏幕」。

在中國,也有一臺將跟蹤觀測小行星作為主要目標的望遠鏡: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這臺1米口徑的望遠鏡,是中國觀測、搜索近地天體最為活躍的設備。自2006年正式啟用以來,由近地天體望遠鏡新發現的小行星已達4500多顆,其中600多顆被精確定軌,獲得了永久編號。

記者帶您一起走近望遠鏡和科學家,揭開小行星與地球間的「小秘密」。

春日的傍晚,天剛剛擦黑。近地天體望遠鏡就靜靜滑開穹頂,對黃道星空展開觀測。一個晴朗的夜晚,望遠鏡要掃描1000平方度的天區,搜索所有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彗星。

「2020 DM4正是由這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在今年2月26日首次發現。對於1998 OR2,我們一直在持續跟蹤。」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說。

今年,算是小行星觀測的「豐年」。自2月下旬以來,紫金山天文臺已新發現3顆近地小行星:除2020 DM4外,3月17日,在六分儀座方向發現直徑約26米的2020 FD2,其已於發現前兩天在32.8萬公裡外飛掠地球。3月19日,直徑約20米的2020 FL2被發現。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尺寸最小、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小行星。

這些小行星有可能撞上地球嗎?大家可以吃顆定心丸。觀測人員解釋,近期看到的這幾顆小行星,要麼長期跟蹤、要麼近期頻繁監測,軌道已經掌握得比較準確了。它們都與地球擦身而過,不會撞上,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目前,分布在全球的多臺望遠鏡都緊盯著這些小行星,進行嚴密監視。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可能撞擊地球的較大小行星。

為什麼近期小行星活動這麼頻繁?趙海斌介紹,頻繁發現小行星掠過地球並不稀奇。事實上,地球本就不處在一派「和風細雨」環境中,「槍林彈雨」時時擦肩而過,才更接近真實的場景。

暫時沒有危險,但卻有觀測的機會。特別是29日飛掠地球的1998 OR2,目前仍處於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候,目視星等接近11等,15至20釐米口徑的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以江蘇盱眙為例,29日晚8時,這顆小行星升至最高,正好適合觀測。近地天體望遠鏡屆時將嘗試直播這顆小行星的運動,感興趣的公眾有機會「雲送別」小行星飛走。它下一次近距離飛掠地球,要等到大約11年之後。

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本圖中星空為合成)。(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高能預警 小行星真能撞地球?

暫時沒有危險,人類是不是真的安全了?小行星真有撞上地球的危險嗎?

答案是:有!而且發生過!

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的資料顯示,每天,地球都會遭到數以百噸的塵埃和沙礫大小的天外粒子襲擊。大約每一年,都會有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在墜落之前燒毀殆盡,成為轉瞬即逝的火流星。每2000年左右,就會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流星體撞擊地球,並造成區域性損害。而每隔幾百萬年,就會有一顆毀滅地球文明的小行星墜落。

2019年,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在國際會議中公開提醒:人們需要為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做好準備。

大約6600萬年前,處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地表被高大的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覆蓋,氣候溫暖。哺乳動物還只是數量較小的動物種類,不論在海洋還是陸地,體型更大的恐龍都是統治者。然而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從天而降,為這些地球霸主奏響了悲歌。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保羅·雷恩在《科學》雜誌發表的論文裡這樣描述:一個直徑9.6公裡的火球墜落在墨西哥加勒比沿海,造成直徑180公裡的隕坑。對於當時被各種地質變遷和火山噴發折磨得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天外來客給了最後的致命一擊。直到發生撞擊5000年後,大氣層碳循環才恢復正常,海洋生態用了100至200萬年才得以恢復。撞擊發生後的3.3萬年,體型龐大的恐龍最終走向滅絕。

1908年,一顆直徑100多米的小行星撞擊俄羅斯通古斯河畔,將方圓2000平方米的森林夷為平地。2013年,直徑15米左右的小行星再次「偷襲」,它斜切入大氣層,在俄羅斯小鎮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墜落的隕石造成1200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受損。

天文學上,針對可能造成較大危害的小行星已經有了「潛在威脅小行星」的概念。達到這一定義標準有兩個門檻:一是直徑不小於140米。這種大小的小行星如果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2萬顆廣島原子彈,足以造成地區規模的災害。二是與地球軌道的交會距離小於750萬千米。離地球越近的小行星風險越大,受到輕微的擾動就可能「出軌」衝向地球。

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還是知之甚少的「小學生」。據估算,目前太陽系中還有三分之二以上潛在威脅小行星未被發現。對於塊頭更小的近地小行星,納入監測的比例更少。直徑40米以上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內共有30萬顆,它們已經具有很大破壞力,但發現比例尚不足3%。

近地天體望遠鏡所在的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宇宙「放哨」 全球組網守衛安全

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風險和自身的不足,並奮起直追。

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發生後,聯合國大會批准成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這一組織致力於全球組網,對潛在威脅小行星進行「普查」,持續監測其軌道變化,並對可能發生的撞擊進行預警。中國也已加入其中,為世界小行星觀測貢獻力量。

事實上,中國的小行星研究早有歷史淵源。1928年,後來擔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留美學習期間發現小行星「中華」。這是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從此,中國小行星觀測研究拉開序幕。

20世紀50到80年代,中國小行星觀測主要依靠紫金山上的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當時的觀測手段遠不及今日,辛苦和煩瑣程度也難以想像,但中國仍藉此發現了一大批小行星、彗星,創造了一個輝煌時代。

九十年代,北京天文臺在興隆觀測站啟用60/90釐米施密特望遠鏡進行「小行星巡天計劃」,這是當時世界第五大小行星觀測計劃,新發現2顆潛在威脅小行星。

2006年,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正式運行。這臺設備在國際小行星觀測設備中佔有重要席位。自2015年至今,觀測數據連續排名世界前十、亞洲第一。2018年,中國以它為主幹設備,正式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

其實,小行星不僅是威脅,更是認識、探索宇宙的難得機遇。很多小行星,形成於太陽系誕生之初,它們是太陽系中的寶貴遺產,是記錄太陽系演化歷史的「時間膠囊」,對我們探尋地球的形成演化也有重要意義。

「如今,很多國家已不滿足於在地球觀測,而紛紛提出自己的小行星空間探測計劃。未來,小行星探測甚至會成為航天強國的標誌。」中國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論證專家委員會成員、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介紹說。

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此外,小行星攜帶著豐富的水和貴金屬等資源,不僅能為深空探測提供便利,還可能成為未來「太空經濟」的優質資源。有評估稱,廣受關注的金屬小行星靈神星,其富含的鐵資源價值1000億億美元。目前,已有多家歐美企業準備實施「小行星採礦計劃」。

趙海斌認為,監測和研究小行星是一項需要全球協作,長期、持續開展的工作。2012年,中國嫦娥二號探測器在700萬公裡外的深空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並以相隔幾公裡的「超級微距」,首次近距離拍下這顆小行星的照片。此次探測中,全球5個臺站的6臺望遠鏡進行跟蹤,匯總了上百組數據,為近距離飛越提供了保障。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個搜尋近地天體的觀測站點。他們既是守衛地球的「哨兵」,又是發現和探索宇宙的「觸角」。

「在監測預報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正研究動能撞擊、引力拖拽、核彈爆破等方式,來改變入侵小行星的軌道。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一定能找到有效的防禦措施,我們絕不會像6000多萬年前的恐龍那樣坐以待斃!」趙海斌說。

作者:王珏玢

相關焦點

  • 小行星不撞地球了!要真撞了後果多嚴重?
    此前,曾有消息稱,一顆小行星可能會在今年9月9日撞擊地球,不過,這種可能性最終被排除了。17日,「小行星9月不會撞地球」登上微博熱搜,再次引發人們的熱烈討論:我們常說的「小行星」是什麼?它與地球相撞又會引發哪些後果呢?
  • 那顆要撞上地球的小行星,被地球引力永遠地改變了軌道
    在這張圖片中央的圓圈狀條紋是小行星2020 QG,它比有記錄以來任何其他未撞擊的小行星都離地球更近 我想,這顆打破記錄的小行星——2020 QG,不會很快忘記與地球的不期而遇。
  • 小行星撞地球!「火流星」原來是隕石掉落!
    大理的馬薩提供的一段9秒的視頻顯示,起初黑漆漆的夜空突然出現了一顆明亮的星點,稍縱即逝後又再度出現,拖著尾巴後一下子照亮了夜空,能看清夜空中的雲彩,高速運動的不明物體看上去就像一顆巨型彗星。值得注意的是,麗江、大理、怒江、香格裡拉、瀘沽湖等地,在方圓三四百公裡範圍內,都有網友表示看到這一奇觀。
  • 小行星距離得多近,才會被吸引撞向地球?
    經常聽到NASA發布的小行星從地球多少千米處經過的新聞,有時候是預告,但很多時候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小行星已經飛過了!也有一頭撞入地球的,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發生,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凌空爆炸,那麼小行星要靠得多近才會撞入地球呢?為什麼小行星會靠近地球?
  • 小行星「阿波菲斯」已加速,極小機率在48年內撞地球,威力相當於8.8...
    外太空一直是一個沒有交通法規,各種彗星、小行星胡亂飛來飛去的地方。如果不是月球和木星的暗中保護,以及大氣層的存在,地球的表面可能也會像月球背面那樣坑坑窪窪。但實際上,來自太空的威脅從未畫上休止符。
  • 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平均20萬年撞擊一次海洋
    已經知道有一些小行星與火星有類似木星的「特洛伊」關係(小行星的軌道周期與火星軌道周期相同),但地球沒有特洛伊伴侶。有一些小行星的軌道與我們的軌道相交,被稱為越地小行星。你可能會擔心,越地小行星或許會與地球發生有些嚇人的碰撞,但其實小行星的軌道往往與黃道有交角,所以當它們穿過我們的軌道時,它們幾乎總是「高於」或「低於」我們。
  • 行星撞地球,這可能的終極毀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使我想起,今年2月,美國宇航局小行星追蹤部門也發出警告:一顆直徑約200米的巨大太空巖石正在以124900米/秒的速度向地球飛來,並於北京時間2020年2月29日早晨8:29飛抵地球上空,不排除撞擊地球的可能。當然,世界安好,最後仍然是有驚無險。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 一顆小行星差點撞上地球,然而人類只提前1天才發現?
    而看完小行星的尺寸後,很多網友也感到慶幸,2019確實很OK,因為還好沒有真的砸過來。根據NASA的數據,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57米至130米,也就是最大和足球場差不多,有科學家判斷如果它命中地球,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二戰時期原子彈的30倍。
  • 怎樣防止小行星毀滅地球?
    更可怕的是,直到2019 OK擦過地球的幾個小時前,地球上的科學家才監測到小行星來襲。2020年了,人類有什麼辦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嗎?地球上確實有一群人在負責地球的保衛工作,他們是怎樣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呢?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地球的處境。地球就像射擊場裡的大靶子,每天都有大量地外天體不請自來。
  • 小行星創距地球最近飛掠記錄,運動軌跡因地球引力永久改變
    這顆名叫2020 QG的小行星雖然這次沒有撞上地球,得以倖存,但它在太空中的運行軌跡因此發生了重大轉變。圖中被紅圈圈出的就是小行星2020 QG。它是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一顆。茲威基瞬變設施望遠鏡在這顆小行星到達近地點處後6小時、抓拍到了一張它快速飛離地球的照片。
  • 直徑至少250米,時速1.7萬公裡,近地小行星將在8月10日飛掠地球
    不久前,剛有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直到臨近前的一天才知道它的存在,這著實讓天文學家捏了一把汗。因為小行星號稱是生命殺手,如果體型較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將會造成巨大的破壞。6500萬年前,引發恐龍以及當時75%的地球物種走向滅絕的罪魁禍首正是一顆小行星。
  • 小行星或撞地球?專家:比地月距離還遠
    > 小行星或撞地球
  • 我們能在下一次重大的小行星撞擊中倖存嗎?
    我們人類已存在了約幾百萬年,並傾向於認為這種幸福的情況將無期限地持續下去,但它真會這樣嗎?我們從化石記錄中得知,在相當規律的基礎上,大約2600-3000萬年大滅絕就會發生。各種解釋眾說紛紜。當前一個理論是地球上每3000萬年,就易受到小行星或慧星的猛烈撞擊。有地質證據表明,地下深處有一層薄物質,可看出它6500萬年的年齡,而這似乎是一次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 那些整天擔心「行星撞地球」的科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六月初,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布消息稱:一顆被命名為「2002NNA」的小行星,以每小時20000英裡的時速和地球擦肩而過。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000英尺(約為300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但幸好,這個小行星它=距離地球320萬英裡(510萬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3倍,沒有撞擊地球的危險。
  • 一顆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今天飛掠地球!網友:原來在我們不知道的...
    不過,這顆小行星的軌道預計只會變化200公裡左右,因此並不會撞擊到地球。布扎西說,像「2002NN4」這樣的小行星之所以會引起天文學家注意,是因為它們可能對地球造成的衝擊。天文學家會追蹤體型較大的小行星,一般也了解它們的軌跡。體型較小的小行星幾乎難以追蹤,不過它們不太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 這顆小行星距離撞擊地球僅383千米!
    另外一個最近的記錄發生在2008年10月,天文學家們在直徑4米的2008 TC3小行星撞地前19小時發現了它,兩個月之後它變成了碎片落到了北蘇丹的努比亞沙漠裡。這是第一顆在撞擊前和撞擊後都有記錄的小行星。
  • 外媒:「阿波菲斯」小行星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專家警告說,一顆以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加速前行,有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據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證實,體積較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在非均勻輻射的影響下提高了飛行速度,如同被裝上了小型助推器。報導稱,科學界原本以為「阿波菲斯」不可能撞上地球,但最新發現表明,這顆小行星有可能在2068年4月12日撞擊地球——後果恐怕是災難性的。
  • NASA預警:4月29日,一顆4公裡寬的巖石將造訪地球
    還記得小行星阿波菲斯嗎?NASA預測這顆直徑350米的太空巖石可能會在2029年和2036年穿過地球附近的「引力鎖孔」,從而對地球構成威脅,但在這之前還有一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小行星追蹤器已經證實,一顆體積更大的太空巖石正朝地球飛來,它將於今年4月靠近我們的星球,那麼它會撞上我們嗎?
  • 宇宙天體數量無數,為什麼地球沒有經常和它們發生碰撞?
    太陽強大的引力跟八大行星的引力產生了一個動態平衡,只要不發生巨大的質量變化,引力平衡就不會被打破,行星間就會相安無事。而其它的小行星雖然引力的穩定性不如行星,但是大部分都不會亂跑,也是非常有秩序的。正是引力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動態平衡,所以天體間的碰撞很少發生。
  • 地球軌道上有上萬個近地天體,它們會地球衝向地球嗎
    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些,實際上還有近3000個近地天體圍繞著地球在運動,那近地天體又是什麼呢?近地天體近地天體(NEO)是其運動軌道和地球軌道有相交,並且有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彗星以及流星體。這些天體一般都不是很大,而且距離地球很近。根據歐洲航天局的調研數據,目前已經編制了20022顆小行星和107顆彗星。並且,還有可能有很多近地天體尚未被人類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