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設施農業大縣樂亭的農忙季已近尾聲。與年復一年的勞作收穫不同,電商「帶貨」成為了樂亭農業2020年的關鍵詞。在電商助力下,樂亭的生鮮農產品走上「雲端」,直供全國各地客戶的餐桌,既提升了客戶食用體驗,又為農民帶來了更為廣闊的銷售空間和更多的收益。
在電商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樂亭縣龐各莊鄉脫穎而出,以成熟的電商團隊、多樣化的營銷平臺、完善的產業鏈條,「承包」了當地農產品20%的銷量。透過「雲端」,將農民直接與市場終端連結在一起,也悄然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產業鏈分布帶來了更為深刻的變革。
流量「帶貨」銷量
以電商矩陣引流聚焦生鮮產地
從樂亭縣城出發,沿汀李線西南而行至龐各莊鄉迎好村,巨大的「電商助農示範基地」的牌匾映入眼帘。基地由一排嶄新規整的平房組成,西側一間有序陳列著鮮桃、甜瓜等農產品;東側房間最為開闊,一條包裝線貫穿南北,與庫房相連。「今年最繁忙的時候,每隔1.5秒就會從示範基地發出1件快遞。」龐各莊鄉黨委副書記徐惠民介紹。
迎好村助農電商示範基地是龐各莊鄉建立的第一座電商基地,由鄉政府出資建設並免費為入駐電商提供服務。「這是電商聯盟在線運營兩年之後的首次實體展現。」徐惠民說,迎好村是設施鮮桃集中產地,桃農戶均擁有溫室大棚4座,在示範基地「加持」下,新鮮的桃子從地頭採摘到踏上「雲端」,僅需要30分鐘。
「生鮮是助農電商的金字招牌,而網絡銷售能讓農民賺更多的錢!」唐山土哥雲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建濤第一個率領團隊入駐村裡的助農電商示範基地,他認為生鮮產地是助農電商生長的沃土。
2018年,楊建濤開始涉足農產品電商領域。其時,他已有了10餘年的鮮桃種植經驗。「咱只懂種不懂賣。」楊建濤說,長期以來,「老客」是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產品如何分級、價錢幾何基本由「老客」說了算,農民往往處於被動局面。
受疫情影響,今年「老客」來得少,桃農賣桃有點慢。楊建濤運用兩年的電商經驗,及時為桃農在「雲端」開闢了一條通道,讓鮮桃直接快遞到終端客戶的手中。據統計,今年採摘季,駐紮在生鮮產地的楊建濤累計幫桃農「帶貨」百萬斤。「桃子不僅賣得快,銷售價格也比傳統渠道提高10%至30%。」對這樣的銷售業績,楊建濤頗感欣慰。
「我們要讓電商的流量帶動農產品銷量。」徐惠民道出了龐各莊鄉扶持助農電商的初衷。確如他所言,流量是電商的根本,培育電商最關鍵的就是培育流量。龐各莊鄉始終把流量「養成」作為推動電商發展的著力點,深入挖掘培育本土湧現的電商「幼苗」,聘請專家開展電商創業講座,邀請「點」上機構進行「實戰」訓練,手把手教授如何組建團隊、引流銷售等實踐知識。
2018年,在龐各莊鄉官方背書下,以該鄉本土人才為主的電商聯盟成立,20餘名電商「抱團」發展,初步組建了電商矩陣。「電商矩陣可以讓各電商團隊互為流量入口,吸引更多的關注度,並且在統一協調下,供貨、物流等渠道資源實現優化共享。」徐惠民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專注鮮桃銷售的電商可以將流量引導給甜瓜銷售,銷售蘿蔔的電商也能將注意力吸引到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上去。
據了解,電商矩陣使眾多電商「幼苗」共同成長,成功地為當地生鮮農產品銷售帶來了優質流量的持續關注。2020年,電商矩陣威力初顯,累計為該鄉銷售農產品250萬公斤以上。
沿著市場找出路
讓助農電商成為農業生產新要素
由樂亭縣城通往龐各莊鄉需途經一處高架橋,由橋上俯瞰,就會看到鱗次櫛比、連綿數裡的溫室大棚群。這處棚室「聚集地」正是龐各莊鄉設施農業產業集群之一,也是樂亭棚室最大的「聚集地」之一。
「龐各莊鄉有4.3萬餘畝農田,有溫室大棚近2萬個。這其中設施鮮桃、設施甜瓜、設施蔬菜「三分天下」。分管農業的副鄉長魏鳳輝對「家底」爛熟於心。由此可見,相較於傳統大田農業,以設施農業為主打的龐各莊鄉農民獲利更多。
據介紹,龐各莊鄉設施農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產業鏈條非常完善,又因農產品質量較高,銷售渠道比較暢通。雖然農業產業正值鼎盛,但鄉黨委、政府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20年來,鮮桃售價漲幅不超過30%,農民想增收就要擴大種植規模,但土地是有限的。」魏鳳輝以設施鮮桃產業為例,闡述了「危機」之所在:「要確保銷售渠道通暢,鮮桃品種也要常換常新,但大多數桃農更換品種總是滯後的,錯過了新品『紅利期』。」
農業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而種植規模、產量、單價是直接關係農民收入的幾大因素。龐各莊鄉意識到,要持續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必須以市場需求為突破口,反向破解產業發展潛在的「危機」。
「大城市的人不怕產品好,價格高點也能接受,做精選,才能確保更高利潤。」「新晉」電商路磊對電商市場有著自己的理解。從事了近20年果菜批發交易的路磊,2019年開通了直播間做起了主播,入駐了多家生鮮交易平臺。通過網絡平臺,路磊和幾家大型連鎖超市、地方生鮮直供建立了合作關係。為確保產品品質,路磊組建了專門的「嚴選」團隊,遴選品相、口感上乘的果菜。
「以前農民面向市場主要是對接採購商,現在我們對接超市、果菜經銷商甚至消費者這一市場終端,既能提升產品單價,又能捕捉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李震生坦言,我們的策略就是讓助農電商成為農業產業新的要素,使其自身發展與促農增收相輔相成。
讓助農電商成為延伸市場深處的「觸手」,而這一決策並非心血來潮。時間撥轉到5年前,2015年,樂亭縣政府已經開始布局農村電商發展,在全縣實施了電商平臺入村、搭建「網際網路+民生」的電子政務平臺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讓網際網路思維在這座濱海小城的農村不斷蔓延、深化,使已完成網際網路思維啟蒙的地方政府和農業從業群體為龐各莊鄉發展助農電商創造了必要條件。
怎麼賣決定怎麼種
產業發展迎來新變革
龐各莊鄉的農業發展史和整體現狀是樂亭農業發展的縮影。作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農業調整的「領頭羊」,樂亭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率超過70%。由此,不僅賣得出,還要賣得好,是樂亭農業產業發展的第一話題。
近年來,樂亭把培訓助農電商作為促進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幾年來,累計培訓助農電商3.5萬人次。為進一步扶持電商發展,樂亭建立了農產品研發體驗中心、農村電商公共培訓中心,建設了1400平方米的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截至目前,樂亭登記註冊的電子商務企業超30家。2019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6.33億元,同比增長46.2%。
銷售方式的轉變,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饋,促使農業生產發生了新的變化。與「主流」農作物不同,在龐各莊鄉龐西村有4座「網紅」溫室,這裡種植的是多肉植物。最南側的溫室被改造成了展示廳,安裝了直播設備,多肉植物也分門別類地擺出了造型。「這裡的溫室以前種的是黃瓜、西紅柿,2017年開始種植多肉,95%通過網絡銷售。」溫室的主人王兵一邊為晚上直播產品展示做準備,一邊介紹這樣的「非主流」農業:「多肉植物有相對固定的消費『圈子』,管理精度要求高,利潤自然也高。」
個性化農業的湧現是助農電商精準對接市場的直觀體現。「以往對接市場主要滿足大宗需求,而在『雲端』,市場主體要細分,需求也多樣化、個性化。」李震生說。
據了解,龐各莊鄉正籌劃建設更多的助農電商示範基地,吸引更多電商駐紮到農業產業一線,將市場需求反饋到生產環節,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同時,對全鄉村幹部進行了電商運營深度培訓,以促進與助農電商的合作。
在龐各莊鄉助農電商聯盟中,賈秋山屬於跨界「玩家」。2014年,賈秋山創辦了網店,銷售自主設計的陶瓷製品,年銷售額達100萬元以上。2018年,龐各莊鄉「三顧茅廬」,邀請他加入助農電商聯盟,從一名燒瓷人轉而為農產品銷售服務。2019年,34歲的賈秋山在「雲端」賣出了50萬公斤蘿蔔。
34歲也是助農電商聯盟成員的平均年齡,而這與龐各莊鄉農業從業人員近50歲的平均年齡相差16歲。曾幾何時,仿佛父輩在田間辛苦勞作就是為了後輩離開這片土地。「20年來,種地的人幾乎沒更新換代過。」魏鳳輝說,現如今,助農電商燃起了年輕人重返農業產業創業的熱情,也讓農業產業綻放出新的光彩,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重新返回到了這片熱土上。
採訪結束時,恰逢龐各莊鄉鄉長龐立峰為一電商平臺錄製農產品推介視頻,在一遍又一遍的拍攝中,龐立峰逐漸找到了感覺,官方「帶貨網紅」正式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