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祭薦時的臨時牌位,神主牌是練祭後歸藏到宗祠內長期奉祀的牌位,因為是用慄木製作,故又稱「木主」或「慄主」,慄者,禮也!
甲、常規牌:
1、曾祖父、曾祖母神主:
先曾祖考蔣公太老府君神主
先曾祖妣毛氏太老太君神主
2、祖父、祖母神主:
先祖考蔣公太府君神主
先祖妣毛氏老太君神主/
先祖考介石蔣公太府君神主
先祖妣毛氏蔣母太孺人神主
3、父母神主:
先考蔣公府君之神位
先妣毛氏太君之神位/
先考介石蔣公府君神主
先妣毛氏蔣母孺人神主/
先考蔣公諱中正府君之神主
先妣蔣母毛氏孺人之神主
4、夫妻神主:
如果夫妻沒有兒女,可以互題神主。妻子給丈夫所題的神主上稱其為「皇闢」或「良人」。皇闢,即「夫君」之義。妻則自稱「未亡人」。丈夫題妻子神主稱「細君」或「賢妻」,細君者,賢助也。
先夫某某皇闢之神位
先室某某賢妻之神位
古人有姓、名、字、號等等稱呼,在神主牌位上這些稱呼有時可以隨機應變,例如明代愛國名臣袁可立,姓袁,名可立,字禮卿,號節寰,神主可題為「袁公可立」、「可立袁公」、「節寰袁公」等。古時對男性長者或老人普遍尊稱為「公」。
乙、貴格牌
如前所言,「顯」字本與「先」同義,兩者可互換通用,但用之久矣,便有了其它引伸義,並約定俗成:有功名者用「顯」字,士庶百姓用「先」。更多時候,顯考、顯妣特指亡者為家中最年長者,且已子孫滿堂。
一家之主人,或有官爵之男人神主和墓碑上題稱為「府君」。
「太君」、「孺人」都是舊時對官員母親或有封誥的命婦稱謂,後演變為對一般老年婦人的尊稱。如前邊所言,清朝命婦,一品二品稱夫人,三品稱淑人,四品稱恭人,五品稱宜人,六品稱安人,七品以下稱孺人。
丙、冠國號和待贈牌
有些神主和墓碑題字帶有國號和「待贈」字樣,例如書國號有「清」、「皇明」、「皇清待贈」等。神主和墓碑上冠國號一般有三種情況:
1、亡於異國者,思念故土;
2、一生跨越多個朝代的亡者,以出生時的朝代冠名;
3、生亡俱在國朝,刻字以表愛國。
「待贈」字樣多與此第三種情況相關聯,例如「皇清待贈」、「皇清待誥」、「皇清待旌」等。「皇清」即指清朝、大清,「皇明」指的是明朝、大明。在神主墓碑上刻有這類詞語,意為期望官方的功名追贈。
丁、帶官爵功名牌
舊時對先人生前所受到的榮耀非常重視,以至作神主時,有誥封官職者都要先填在上面,其次再接著寫某氏、某號、某府君、夫人等稱謂。亡者有朝廷賜諡號的,神主可用朱漆金字。因為諡號都是天子、諸侯和高等級大官才有的,大夫以下無諡號,就在神主書某某皇朝敕授、敕封或誥贈其他曾有的功名,亦可書「待贈」,以望將來。
清朝任命官員或賜於功名有三種形式:
五品以上的高官,由皇帝親自任命的稱為「誥授」;
六品以下小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稱「敕授」;
屬於循例授官,即按照定例授予官爵者名為「例授」。
因推恩而授予官員家屬的封號根據官階大小分為「誥封」、「敕封」、「例封」;
授予官員家屬已歿者的封號按高低級別分別為「誥贈」、「敕贈」、「例贈」。
如「皇清誥封文林郎」,說明死者是清朝人,在生時被誥封過文林郎。
在功名稱謂方面,監生(國子監的學生)稱「太學生」;
貢生稱「歲進士」;
舉人稱「向進士」;
秀才稱「郡庠生」或「邑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明清時期州縣學為「邑庠」,府學為「郡庠」)。例如:
「顯考清邑庠生某諡府君之神位」
「顯妣清例贈孺人某太君之神位」
另外還有一些被舉薦並上報朝廷主管部門備案的年老德高望重之士稱為「耆賓」。清朝有官員的太太諡號夫人、孺人等,屬於例封,不用上報審批的。
戊、堂號世系牌
堂號為舊時一戶人家的稱號,過去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廳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該大戶人家的標識。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號,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同一祠堂的族人,由始祖往下排序,經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若干世,將所屬世系記入祖譜和神主墓碑上面,如此千秋百世,不致亂倫。
己、宗祧之制
中國人有「八輩祖宗」之說,八輩祖宗由遠及近分別為鼻祖、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爺)。對於居位中間活著的人來說,上下九代人最為親近,分別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俗稱「九族」。時間久遠,祠堂內祖宗太多供不過來時,便有了宗祧制度。
宗祧本來是皇帝太廟裡的做法,過去皇帝太廟共有兩個,一個叫做家廟,一個叫做祧廟。祧廟就是遠祖的廟,家廟只能供奉七世祖宗或四世祖宗的神主,如果多出來就要把離自己輩份遠的那個移入到祧廟裡去中合祭,所謂「親盡則祧」。但是,家廟裡要有一位始祖始終不能移入祧廟,稱為「不祧之祖」。老百姓沒祧廟,過去對離自己輩份遠的神主有的直接埋入墳地裡去了。
理解了宗祧制度,人們就可以不必全部把歷代祖宗都供在祠堂裡,一般只需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祖先即可。例如在神主上書「高曾祖考」代表自父親以上四代先亡;或者直書「某某堂上歷代宗親神位」即可代表所有的祖宗了。
庚、內函牌
人們把神主牌看成是亡者靈魂依附的地方,所謂「送形而往,迎精而返」,把亡者形體葬歸塋地,靈魂迎回祠堂附於神主。人們憑想像把神主做成空心的,而且早期還在牌位上鑿有小孔,如皇陵棺床上的金井,以方便祖先靈魂出入。
空心的神主實際上是由前後兩塊木片合而為之,後片中心部位挖槽,稱為內函或陷中。內函槽中與前片表面所書內容相同。所不同的是,後片內槽兩側,還刻寫有亡者生卒時間,享受年命,及主祀人名字。兩片合拼後,後片所書字樣因藏在夾隙中,在外面是看不見的。
神主和墓碑上對死者年齡稱呼是有區別的,一般情況下,60歲後寫「享年」或「享壽」,59歲前寫「得年」。
辛、風水信息牌
有的地方在為亡者「作主」時,除了在上面刻寫死者姓氏名諱和生卒時間外,還有的刻上該神主的墳墓所在的風水信息,其實就是想告訴後人,這位祖先的墳墓在什麼地方,坐山朝向是什麼方位。古代有種風水流派叫「形象派」,他們會根據各種地形給地塊命名,例如叫某地為「黃花崗」、「燕子磯」、「雨花臺」、「馬鞍山」、「老虎跳澗」、「九牛守欄」等。有的大些的地名是當地人都知道的,有些則是風水師專門給個人墳墓點穴時起的名字。總之,讓後人看到先人神主牌上的地名就會知道這位先人的墳墓所在。
另外,神主牌上所標的二十四山向,都是根據墳墓所在地塊的風水格局以及死者八字所確定的,這些墳墓朝向對後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刻在神主上,提示後人如需要遷墳時,朝向不要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