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臺北法案」旨在消耗遏制中國,蔡英文或將島內民眾推入險境

2020-12-15 中美聚焦網

導讀

美國「臺北法案」的通過進一步證明美國的「一中原則」已經空心化。臺灣蔡英文當局的「仇中親美」和「以疫遏中」政策卻極易將臺海局勢和島內民眾推入危險境地。美國想借臺灣蔡英文當局給中國大陸製造更多麻煩,消耗中國大陸的戰略與外交資源,從而在中美競爭中獲取更多優勢。

作者

陳平平(Chen Pingping),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蔡英文 資料圖

3月底,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所謂的《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使得本已不平靜的中美關係及臺海局勢再添波瀾。

該法案內容主要有支持臺灣鞏固所謂「邦交國」,支持臺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非正式夥伴關係,支持臺灣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和加強美臺之間的經貿聯繫等。

顯而易見,美國有意通過法案支持臺灣擴大國際空間,進而增加在中美關係中打「臺灣牌」的籌碼。然而,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和地區秩序進入劇烈動蕩的關鍵時刻,美國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動?臺灣又能從法案獲得什麼好處?

美國的「一中原則」已空心化

川普政府執政以來,通過了多個涉臺法案,包括《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障倡議法》、《國防授權法》、《臺北法案》和正在等待立法程序的《臺灣保證法案》。

除了密集出臺涉臺法案、升級美臺「外交」互動外,美國還加大對臺軍售力度和提高美軍艦穿越臺灣海峽頻率等,其對臺政策由「量變」到「質變」一步步演變。

而這次《臺北法案》中不僅稱臺灣為「國家」(nation),甚至在談及法案目的時,美國的某些議員聲稱「到了美國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時候了」。同時,這也是美國首次將臺灣所謂的「外交關係」納入其國內法保障中。威脅對於嚴重損害臺灣安全與繁榮的國家,可考慮調整美國與其交往的原則。法案的出臺不僅給美國行政部門的對臺「越界」行為提供了法律基礎,更是對美國幹涉別國的外交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在立法過程中,無論是在參議院還是眾議院幾乎都是以一種「一致同意」的方式通過,再次說明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以臺制華」的對華策略上是高度一致的,且這種策略幾乎不會隨著美國選舉結果的變化而出現大的變動。不難看出,美國「一中原則」已嚴重空心化,未來美國還將繼續出臺涉臺法案,加強美臺之間互動,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以期最大程度地發揮臺灣在中美全面戰略競爭中的「棋子」作用。

《臺北法案》是美國現有對華政策的延伸,但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正在加速改變國際格局,對美國的對臺政策產生難以預測的影響。

該法案最早是由美國參議院參議員科裡·加德納於2018年提出。2019年5月,加德納再次提出該法案。但在10月29日於參議院獲得通過之後並無進展。2020年3月6日,該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隨後開啟加速模式,兩院快速協商出共同版本並再次在參議院獲得通過,最後提交給川普籤署,僅用時半個多月的時間。反映出川普政府有意利用疫情作為「遏制中國」的戰略窗口期,疫情期間美國在南海的行動不減反增也是這一策略的具體體現。

然而,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和全世界的大爆發,現有國際秩序正在加速改變。美國的全球軟實力已因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的「不作為」和「推卸責任」而大受損失。美國的經濟也因疫情而受到嚴重衝擊。從瀕臨經濟大衰退,到全球產業鏈的破碎,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正加速解體,新一波的逆全球化在正在西方世界蔓延。經濟復興將是疫情過後各國內政外交的重中之重,而基於政治目的的「臺灣牌」料難以獲得呼應和支持。

臺當局「以疫遏中」、「國際存在」是幻想

針對該法案,臺灣當局多次表示感謝,並聲稱現在是美臺關係最好的時期,甚至如同打了興奮劑般,向「美國在臺協會」提出要「臺美建交」。可以看出,美國多個涉臺法案的通過確實給了臺灣當局謀求「國際存在」甚至是「臺獨」的幻想。

3月18日,美臺共同發布所謂《臺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該聲明是1979年臺美「斷交」以來首次以「美國與臺灣」的名義公開發表,也是首次臺灣外事部門與「美國在臺協會」公開籤署的文件。這份聲明無疑是對臺灣當局「以疫遏中」和「以疫謀獨」的「鼓勵」和「肯定」,是對《臺北法案》實施的最好註腳。

事實上,蔡英文執政以來,臺灣當局大搞「仇中親美」路線。而1月初的臺灣選舉結果和中國大陸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給了蔡英文當局繼續搞「親美仇中」、謀求「國際存在」和「以疫謀獨」的機會。中國大陸疫情爆發期間,臺灣當局的禁止口罩「出口」、禁止大陸人入臺、用病毒來汙名化中國大陸和禁止滯留武漢臺胞返臺等種種行為更是暴露出其「以疫遏中」的圖謀。

然而,從兩岸關係的本質和法案的內容來看,美國能給臺灣帶來的除了口頭上的「聲援」和「支持」外,不會有其他實質性內容。無論是增加所謂的「邦交國」還是加入國際組織,對臺灣來說都是痴心妄想。兩岸關係的主動權不在臺灣,而是在中國大陸手中。

當前,中美處於全面戰略競爭之中,臺灣當局無疑是美國手中的「棋子」。未來,美國或將通過更多的涉臺法案,提高臺灣作為「棋子」的價值。但美國的這些舉措能給臺灣帶來什麼?這並不取決於美國,更不是蔡英文當局的一廂情願所能左右。

加入國際組織、增加「邦交國」、擴大國際存在感,這些都只是蔡英文當局迷惑島內民眾的障眼法。蔡英文當局無非是想藉助美國,行「臺獨」的痴心妄念而已。但不論是「國際空間」障礙法,還是「臺獨」的痴心妄念,都不是美國的初衷。美國不過是想借臺灣蔡英文當局給中國大陸製造更多麻煩,消耗中國大陸的戰略與外交資源,從而在中美競爭中獲取更多優勢。但臺灣蔡英文當局的「仇中親美」和「以疫遏中」政策卻極易將臺海局勢和島內民眾推入危險境地。

原文標題《美《臺北法案》於臺灣何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相關焦點

  • 「臺北法案」深度剖析 專家:民進黨「倚美抗中」把臺灣推入火坑
    第二,「臺北法案」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幹涉,嚴重損害中美關係。「臺北法案」幫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國」,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幹涉。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通過「臺北法案」是美國加大力度打「臺灣牌」以遏制中國發展的又一舉措,嚴重損害中美關係。
  • 「臺北法案」的甜頭,蔡英文能等到美國的「理賠」嗎?
    「臺北法案」並不是個什麼新鮮玩意,早在2018年9月,由美國反華議員賈納德、盧比奧等4人共同提出。當時的背景是由於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2016年以來一連失去巴拿馬、多米尼加等多個「邦交國」,陷「斷交潮」,但該法案當年未能排入議程。2019年5月,賈納德等再次拋出該法案並於10月29日在參議院通過。前幾天美國眾議院也通過「臺北法案」。
  • 美國的「臺北法案」既荒唐又可笑!
    在筆者看來,美國這一做法既蠻橫又卑鄙。首先,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美國自己早在40多年前就同中國建交,「臺北法案」嚴重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其次,即使「臺北法案」生效,也將是軟弱無力的。這個「法案」並不具有約束力,在兩岸必將統一的大勢面前,這個法案就是一隻蚍蜉。
  • 「臺北法案」?美國又坑臺灣
    原標題:「臺北法案」?美國又坑臺灣(日月談)王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1月01日 第 04 版)美國聯邦參議院10月30日通過「臺北法案」。該法案據稱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
  • 美國通過涉臺法案,對岸政客氣焰囂張,島內民眾卻變得理智
    作者:刺客13日,美國國會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軍費達到創紀錄的7405美元。該法案涉及中國的有40多項,涉及加深美臺關係,抬高臺灣的所謂「國際地位」、維持對臺軍售,提升臺灣「自主防衛能力」等條文。
  • 美國新通過「臺北法案」,蔡英文當局能撈到什麼好處?
    圖片來源:網絡美國眾議院在3月4日以全票415票,通過了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俗稱為「臺北法案」,同一天,「美國在臺協會」理事莫健也到臺灣地區活動,先後會見了蔡英文和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遊錫堃。
  • 中國日報網評:「臺北法案」是美國黔驢技窮情狀下的新鬧劇
    荒唐可笑的是,美國政客們耍起了文字小聰明,給這部註定成為鬧劇的法案編造了一個冗長拗口的標題,英文全稱為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恰好為TAIPEI Act,也就讓「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所對應的中文簡稱成了所謂「臺北法案」。
  • 美國通過「臺北法案」,學者:若越界,「臺獨」將灰飛煙滅
    據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促進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在全世界都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美國卻加大對華打「臺灣牌」力度,圖謀利用臺灣問題遏制中國大陸崛起。「臺北法案」表面上是要助臺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但本質上卻只把臺灣當成「以臺制華」的一個籌碼,是要把臺灣「棋子化」的地位法律化,讓臺灣難以逃脫美國的掌控。
  • 「臺北法案」,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的又一「迷幻劑」
    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所謂「臺北法案」又讓島內的「臺獨」勢力手舞足蹈了一番,有的人甚至認為離「臺美建交」不遠了,還胸有成竹地到臺灣民意機構去提案。        所謂的「臺北法案」是啥碗米糕呢?簡單地說,主要就是要幫助蔡英文當局「鞏固」所謂「邦交國」「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臺經貿關係」。
  • 「臺北法案」給了民進黨面子,卻壞了臺灣的「裡子」
    俄羅斯媒體23日稱,美國正在輸掉抗病毒競賽,失去世界領導地位;《紐約時報》同一日的報導也認為「美國正在進一步後退,放棄自己長期以來的角色」。在全世界都在對抗病毒的特殊時期,美國將「臺灣牌」打得如此風生水起,似乎透露著某種不自信。有人說,是面臨連任壓力的川普對自己信心不足,所以需要拿出「中國」這張牌來拉抬一下選情。
  • 島內仇陸情緒續升!是蔡英文的煽動,還是無力遏制,真相一目了然
    大肆的鼓吹爭取所謂的臺灣地區「主權」,甚至營造「亡國感」,如今島內仇陸情緒續升,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蔡英文的煽動,還是無力遏制,其實真相早已一目了然。肺炎疫情是蔡英文煽動民意的契機如今,即使在肺炎疫情爆發期間,蔡英文也沒有停止進行破壞兩岸關係的行為,蔡英文不僅在中國大陸爆發肺炎疫情期間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口罩,並且在中國大陸爆發疫情期間沒有向中國大陸伸出援手。
  • 川普籤署通過「臺北法案」,民進黨當局終將兩頭落空
    但島內網友卻明顯不買帳,紛紛嗤之以鼻「騙錢老招數,又要利用我們了」「籤一堆垃圾『法案』,還不就是要臺灣趕快掏錢出來買破爛飛機」。看來,「臺北法案」那些「中看不中用」「口惠實不至」的特色,早已被明白人看穿了。 事實早已證明:美國的「挺臺」法案越多,兩岸關係就越惡化,臺灣的處境就越艱難。
  • 所謂「臺北法案」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日月談)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作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增大對華防範與遏制力度。美國會親臺勢力也加大力度介入臺灣問題,不斷炮製各種涉臺議案,推動美臺實質關係提升。最近美眾議院表決通過的「臺北法案」即是一例。美國會炮製「臺北法案」,與2018年以來通過「與臺灣交往法」,或是在「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年度「國防授權法」中夾帶涉臺內容如出一轍,均是企圖以國內立法的方式,逐步虛化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推動美國調整對臺政策,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對抗。
  • 事情越鬧越大,蔡英文這一招激怒島內民眾!美國卻跳出來「鼓掌」
    2020年8月,蔡當局宣布,將從2021年起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萊豬)進口。2021年1月1日,美國「瘦肉精豬肉」正式進入臺灣。就在當天,蔡英文就此發表了一番言論,而這引發了島內的怒火。    據環球網消息,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2021年1日發表元旦談話。蔡英文表示,她希望臺灣民眾體諒「萊豬(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豬肉)」開放。
  • 島內「秋鬥」:蔡英文,下臺
    怒火中燒 島內民眾高呼:下架蔡英文活動現場,憤怒的民眾高舉「英獨買毒豬、舔美」「食安變萊胺、賣臺」等旗幟、標語,表達訴求。有民眾製作一隻充氣豬氣球上,寫有「蔡英文下臺」字樣。也有民眾高舉蘇貞昌照片並諷刺其「賣臺、吃毒胺」。
  • 正告蔡英文們:莫把「催命符」當「護身符」
    諸如:「臺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2018臺灣國防參與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加強臺灣安全法」、「與臺灣交往法」、「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臺灣主權象徵法案」、「臺灣保證法」、「臺灣使節法」、「2019臺北法案」等等,還有「涉港」、「涉疆」、「涉藏」,蒙著「民主、人權」 遮羞布,而旨在「擾中反中」、「以臺制華」,遏制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五花八門「法案」,令人目不暇接。
  • 臺北上空戰機轟鳴,島內「炸鍋」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近日臺海局勢格外緊張,解放軍兩天之內派出三十多架戰鬥機飛越所謂「海峽中線」,引起了島內民眾的恐慌。他們擔心解放軍就這樣直接打過來了,尤其每天早上還要被戰鬥機的聲音給吵醒,甚至一些綠媒瘋狂發表聲明,坦言雙方已經開戰了。
  • 這回輪到蔡英文頭疼了?剛準備向美國搖尾求食,島內就傳來壞消息
    蔡英文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臺獨」分子,完全不考慮兩岸人民的殷切希望,倒行逆施企圖武力對抗中國大陸。蔡英文之所以叫囂「臺獨」,她的底氣何在?美國單邊主義政客的支持是關鍵。美國總統川普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採取一切手段遏制中國的對外發展,「臺獨」分子也是他手中的棋子。
  • 終於,蔡英文一招捅了「馬蜂窩」!島內民眾徹底怒了,與美國有關
    據《海峽導報》消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8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臺灣會逐步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豬和30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將於明年1月1日實施。蔡英文解釋稱:「我們過去也曾反對美豬、美牛進口,但現在時空環境已經改變,開放美豬美牛可以同步促進『臺美關係』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