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竟要得益於這位抗倭名將,他還極大地發展日本武術

2020-12-26 大大大紅袍子

喜愛傳統武俠小說的朋友,大都是中年以上,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金古江湖「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根據小說家們的說法,早在兩宋時期,少林寺就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武學體系,並成為江湖門派之首。但事實上,由於元代中原戰亂頻繁,少林寺遭到了戰爭的破壞,以致於元代以前,少林寺的傳統武術大部分已經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少林武術,其實就是在明朝正德年以後才興起的新興少林武術。

從明正德年起,朝廷就開始從少林寺招募僧人。由於戰爭的需要,少林武術在這一時期開始重視實用主義。同時,這一時期的少林武術與民間武術、軍事武術各大流派相互參照借鑑,使少林武術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技法不斷提高。正德至天啟年間,少林武僧,主要練習少林棍。

為什麼武僧們都練棍法呢,是因為棍法比其它的方法輕,取材也容易。小棍子的起源現在已經不能考證了。據《闡宗紀略》記載:「緊那羅後,有喇嘛師,似亦有緊那羅之流亞。曾經以經授淨堂,以拳杖授匾囤。而《匾囤禪師行實碑》又云:「積積積者。號碼為空。

禹州的陳氏子也,二十多歲,投少林寺,拜梵僧為師。嘉靖四十二年,至夔州江中,日'道光無涯,逢人不多',登岸端坐而逝。由此可以看出,到了嘉靖時期,少林棍的起源已相當模糊,時人將其歸結為「神傳」。但是,這個時期的少林棍法還沒有完善,技法還不夠成熟。少林棍法之所以得到後人的完善和發揚光大,還得益於抗倭功勳。

據《詩送少林寺僧團次序》記載:「昔聞河南少林寺,有一位傳神劍術大師,已年逾七旬,自雲中奉命南徵,取經書為僧,稱精術者,皆出聖賢之術,予視其技已失古人之傳。」聽聞俞大猷已習練少林武術「真訣」,僧眾推舉有才的宗擎、普從跟隨俞大猷將軍南徵,在為俞大猷效力時,曾有兩個武僧向俞大猷學習武藝,至今精進。

經過三年的訓練,兩個武僧不僅掌握了相當高超的棍法,還學會了技驚四座的輕功。回到少林後,兩人將從俞大猷那裡學到的武藝傳授給其他僧眾。精妙之處在於,絕大多數武僧都學過俞大猷的武功。從此,少林僧人以俞大猷的武功為藍本,結合傳統的少林棍法,逐漸形成了少林棍法。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同為武林高手,戚繼光改良了倭刀,為後世留下了「苗刀之武」。談到武藝,俞大猷要比戚繼光強得多。這個人簡直就是武林泰鬥,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棍法。俞大猷的法棍,自有一套體系,據說,戚家軍法棍,是由俞大猷教授的。

據《臂錄》記載,少林有一種武學,名為「五虎攔」,「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夫之墾土,久久得其功,打得其勢,則少林諸法,亦甚畏之,不能平也。從描寫上看,這套武藝已經隱含著金庸先生筆下「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味。

少林武學不僅在中國廣為傳播,在日本也有很大的發展。從明王朝建立以來,中日雙方就開始派人往來,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據史籍記載,隆慶年常陳元贊曾隨浙江道單風翔出使日本,住在東京國昌寺(當時叫江戶)。在陳元贊駐紮的日子裡,寺院裡廣收徒眾,為他們傳授少林技藝。

本是落第秀才的陳元贊,屢試不中後到少林寺練習武藝,經過多年練習,逐漸掌握了少林寺五門拳和擒拿摔跤技法。在與少林拳融會貫通之後,陳元贊寫下了《萬法全書》。到日本後,陳元贊成為德川義直的幕僚,被允許在國正寺開設館舍。

宋貝茨郎、三蒲義辰、福野正夫等陳元贊的日本弟子皆深得真傳,後來這三位拳師被尊稱為「日本中古柔術之祖」,在日本各地教授武藝。日本的「反身柔術」,其實是對中國古代拳法的繼承。

少林武僧之所以能成為傳奇,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少林寺有一套完整而優秀的武學體系,還因為少林武僧在抗倭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1553年6月,明軍與倭寇交戰,四名武僧在這場惡戰中喪生,據《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所載,倭寇已被殺死近百人。那時候日本人中有一位身著紅衣的武士非常兇猛,領兵的月空禪師和其他僧眾心知此人武藝高強,不能力敵,皆驚失色。惟一的僧人智囊面色如常,主動請纓。

其中一人手持鐵棍,縱身跳向紅衣武士左近,一棍便將此人打得滾轉,接著智囊奪過倭刀,一刀將紅衣武士劈死。紅船死後,倭寇紛紛跪下求饒。這次戰役共殲敵百人,唯心、徹堂、一峰、真元四個武僧因追擊太深而陷於倭寇的重圍。

清朝末年,少林寺僧兵因參與反清復明活動甚多,清廷頒布詔令,禁止少林寺僧兵繼續學習武藝。從那以後,少林僧兵,逐漸成為一種護寺制度,並隨著禁武令的施行而逐漸走向衰落。喜歡練武的僧人,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的練武,不敢出聲。

只有在辛亥革命以後,少林僧兵才開始重新學習武藝,少林武功也逐漸有了復興的趨勢。現代少林武藝的興起,當然也要歸功於上個世紀末的經典電影《少林寺》,正是由於有李連杰等優秀演員的傾情奉獻,少林武藝才得以家喻戶曉,並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的中華文化。

相關焦點

  • 少林功夫,竟要得益於這位抗倭名將,甚至極大的發展日本武術
    由此可見,到了嘉靖時期,少林棍的起源就已經相當模糊了,時人將其歸結於「神傳」。不過,這一時期的少林棍法尚未完善,技法也很難稱得上成熟。少林棍法之所以被後人完善並發揚光大,還要得益於抗倭名將。從這以後,少林僧眾以俞大猷的武功為藍本,結合傳統少林棍法,逐漸將少林棍發揚光大。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中,俞大猷與戚繼光同為武林中人,我們知道戚繼光改良了倭刀,為後世留下了苗刀武學。說起來,論起武藝,俞大猷比戚繼光更加出色。此人可謂武林泰鬥,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尤擅棍法。
  • 掃地僧竟是少林武術的鼻祖?
    而少林寺武僧則把唐代十三棍僧的頭領曇宗稱為武術的「頭輩爺」(第一代宗師),把緊那羅稱為「二輩爺」(第二代宗師)。 關於緊那羅王御紅巾傳說的來歷,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歷史上,少林僧兵確實與紅巾作過戰,但結果不是被少林棍僧緊那羅王打敗,而是紅巾軍打敗少林僧兵攻佔了少林寺。 雖然如此,棍僧緊那羅王御紅巾的神話在少林棍法的發展史上還是有很重要的地位。
  • 少林武功能不能打?這場中日血戰就是全部答案
    與其去論證好些傳說中神一樣的功夫,不如去看一場早被神話了千百遍,歷史上卻滿滿血淚的悲壯較量:明朝嘉靖年間,少林武僧的抗倭戰爭!一:大明好板磚少林武僧抗倭這事,照民間小說的說法,是個江湖行為,但放在明朝年間,這是本職工作。因為武僧的身份,叫做僧兵!以顧炎武考證,從唐太宗年間起,少林寺就有了僧兵,發展到明朝年間,僧兵更好比大明國防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拍。
  • 「一身功夫」武館,傳承中華少林武術精神!
    二、抗擊侵略,愛國愛民少林武術得以名揚天下,除了武技高超之外,還因為少林武僧在民族危難的時刻能挺身而出,為民族、為人民而赴沙場、灑熱血。四、勤奮刻苦,紮實穩進要練好少林武術必須下一番苦功夫。少林寺練武很重視「樁功」鍛鍊,因為樁功可以內調氣息,外練筋骨,增強勁力。
  • 葉問一個能打十個,明朝一武將敢同時挑戰30個,少林方丈都服氣
    《葉問》中有一個著名段落,葉問眼看日本武術肆意殺戮國人,義憤填膺,慷慨激昂地向日本武士發出「我要打十個」的挑戰,以一己之力同時擊敗十個日本高手,保住了中國武術的尊嚴,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那麼,在現實中,是否真的有葉問這樣的絕世高手,一個能打十個?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中後期,有一個武將名叫俞大猷,曾在抗倭戰爭中大顯身手,與千古名將戚繼光並駕齊驅,有「俞龍戚虎」之美譽。
  • 明代有少林武僧抗倭抵禦外侮,抗戰時期少林寺武僧為何卻恰恰相反
    有關嵩山少林的傳奇自古以來便層出不窮,文人墨客筆下的少林功夫超群,所向披靡,金庸作者筆下的少林寺更有七十二項絕技等更精彩絕倫的故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寺在中國乃至世界可謂仰慕者眾多,地位非同一般。少林寺從北魏時期(49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 少林武術節少林小子秀功夫 二百銅人現「真身」
    道路兩旁,一個個由少林小子組成的方陣,身著各式練功服,展示著少林功夫。放眼望去,延綿不斷的迎賓隊伍在彩旗下威武壯觀。一路上,由18所武術院校5萬多名少林弟子組成的15公裡表演隊伍中,各種傳統的少林功夫應有盡有,吶喊聲、呼呼刀棍聲、驚呼聲、掌聲……在少林小子組成的禪武路上不絕於耳;少林大刀、少林棍、少林拳、達摩杖……各種小說裡才有的拳法、兵器一一露出真面目。
  • 一代抗倭銘名將,被百姓感念的「俞佛」,一生命運多舛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就出生在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的一個小山村裡,在明朝抗倭戰爭中,俞大猷與其帶領的「俞家軍」與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並稱「俞龍戚虎」,為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保護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文武兼備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親俞愛松是一名世襲的百戶。
  • 大型紀錄片《功夫少林》
    為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展現「中國武術功夫」魅力,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強力打造五集紀錄片《功夫少林》。中華武術融東方的哲學思想和信仰於一身,是中國人樸素的處世哲學的體現,也是發掘身體潛能的創造性發明。少林武術融中華大地多種武術類型之大成,博攬眾長,融匯貫通。從而表現中華武術高深莫測,民間處處是高手。
  • 名震武林的少林棍法,竟源於一個燒火僧?
    少林寺,一座嵩山山麓的千年古剎,它不僅作為「禪宗祖庭」而享譽佛教,同時,更是作為「武中道場」在海內外聲名遠播,逐步成為中華武術中最具影響的文化名片。那麼,少林武術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大量資料告訴我們,明代是古代武術發展的一個繁盛期。
  • 我國的八極拳,為何在日本聲名遠揚?全仰賴這位武術宗師名氣
    說起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相信大多數朋友腦子裡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少林和武當的功夫了。當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少林和武當在我國歷史中,一直都有著非常深厚的底蘊和文化基礎。如果將訪問對象換成一個外國友人的話,答案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 武術與功夫的區別
    近日,有人質疑少林方丈釋永信是不是有真功夫,這都是不用問的,從他的徒弟王寶強和釋小龍都可以看出來了。少林武術的套路功架,你是可以學來的,但真正意義上具有實戰功效的少林功夫那是要靠長年累月,吃的人上苦才能慢慢修煉出來的。
  • 少林第一護法釋延覺展示少林真功夫,為傳統武術正名
    少林第一護法釋延覺展示少林真功夫,為傳統武術正名 2020-12-09 00:00
  • 少林功夫的精髓
    在武術運動中,每個動作都不是局部的或單個關節的活動,它講究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體現為以腰為軸,節節貫穿,所打出的拳或踢出的腿都要有一個整體的力量。       無論是快速地踹腿、靈活地移動,還是較長時間的對抗,沒有力量是不行的;要想打出快而力的拳,踢出快而高的腿,沒有肌肉、肌腱、韌帶的柔韌性是不能做到的;沒有靈敏的身法和步法的配合就談不上速度。
  • 嵩山少林延魯武術學校:自學武術並不可取
    很多人都喜歡武術,也有很多人愛武術,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去正規的專業培訓機構進行學習,或者覺得自己天賦異稟完全可以自學,於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學,看書,在網上看視頻等。在此,少林延魯武術學校教練提醒您,習武一定要去正規的專業培訓機構進行學習,有老師教練的帶領才能真正學習到武術。
  • 「武術之鄉」談功夫影視 中國動作影視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舉行
    武術只有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方能高速發展,但照搬國外一樣是行不通的。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我們一定要保持優秀傳統,不能做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功夫影視是武術藝術的重要載體,然而目前多數武打演員的武術功底和素質卻不容樂觀,沒有武術功底的演員做動作與功底深厚的有天壤之別,除了武功之外,演技、素質也非常重要,高素質的演員方能潛移默化地展現出人物的氣質。
  • 少林功夫可以「升段晉品」了,釋永信稱「可以更好地服務全人類」
    河南大學武術學院院長洪浩說,少林功夫「段品制」分「段位」和「品階」兩大系列。對於7品以上的申報者,還要考評他們在少林功夫理論方面的建樹和對少林功夫發展的貢獻。據此,該系列教程包括《少林功夫概論》《少林功夫段位教程》《少林拳》《少林棍》《少林器械》《少林格鬥》《少林功法》等。
  • 極簡中國武術史,一篇文章帶你看懂中國武術的起源發展和變革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更替,軍隊作戰的能力不斷發展提高,武術作為殺人技巧的效率越來越高,同時也從軍隊逐漸流向民間。百花齊放盛唐時期,武術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文人習武之風大盛,大詩人李白可是個真正的劍客,既有豪情萬丈的詩文,又有十步一殺的劍術,不過他的詩留下來了,劍術卻沒有流傳。
  • 先正史評:天下武功出少林,那少林武功出自哪裡?
    有趣的是,最後是李世民交了贖金——地四十頃,水碾一具。這段歷史,記載於《皇唐嵩嶽少林寺碑》、《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等三篇銘文裡。如今石碑還在少林寺裡,字跡依稀可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觀。後來,梁啓超為《中華新武術棍術科》一書作序,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 (專訪)少林弟子釋行宇:中國散打如何借鑑傳統武術功夫?
    因為散打是從中國功夫演變過來的,源自中國功夫這種國粹,而中國功夫的內容和技法本身就是很全面系統的。釋行宇(右)記者:作為傳統武術家,你認為中國散打還能從傳統武術中獲得哪些有效的擂臺技術?比如,傳統武術有很多的貼身摔打技法,就很值得散打吸取。功夫都是從傳統來的,現在練散打的人比較多,但求快。作為一個長期接觸傳統武術的人來看,比較難。他可能很快在機能上面獲得提高,但難以在深層次上面提升,而一旦停止訓練,機能消退的速度也同樣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