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傳統武俠小說的朋友,大都是中年以上,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金古江湖「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根據小說家們的說法,早在兩宋時期,少林寺就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武學體系,並成為江湖門派之首。但事實上,由於元代中原戰亂頻繁,少林寺遭到了戰爭的破壞,以致於元代以前,少林寺的傳統武術大部分已經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少林武術,其實就是在明朝正德年以後才興起的新興少林武術。
從明正德年起,朝廷就開始從少林寺招募僧人。由於戰爭的需要,少林武術在這一時期開始重視實用主義。同時,這一時期的少林武術與民間武術、軍事武術各大流派相互參照借鑑,使少林武術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技法不斷提高。正德至天啟年間,少林武僧,主要練習少林棍。
為什麼武僧們都練棍法呢,是因為棍法比其它的方法輕,取材也容易。小棍子的起源現在已經不能考證了。據《闡宗紀略》記載:「緊那羅後,有喇嘛師,似亦有緊那羅之流亞。曾經以經授淨堂,以拳杖授匾囤。而《匾囤禪師行實碑》又云:「積積積者。號碼為空。
禹州的陳氏子也,二十多歲,投少林寺,拜梵僧為師。嘉靖四十二年,至夔州江中,日'道光無涯,逢人不多',登岸端坐而逝。由此可以看出,到了嘉靖時期,少林棍的起源已相當模糊,時人將其歸結為「神傳」。但是,這個時期的少林棍法還沒有完善,技法還不夠成熟。少林棍法之所以得到後人的完善和發揚光大,還得益於抗倭功勳。
據《詩送少林寺僧團次序》記載:「昔聞河南少林寺,有一位傳神劍術大師,已年逾七旬,自雲中奉命南徵,取經書為僧,稱精術者,皆出聖賢之術,予視其技已失古人之傳。」聽聞俞大猷已習練少林武術「真訣」,僧眾推舉有才的宗擎、普從跟隨俞大猷將軍南徵,在為俞大猷效力時,曾有兩個武僧向俞大猷學習武藝,至今精進。
經過三年的訓練,兩個武僧不僅掌握了相當高超的棍法,還學會了技驚四座的輕功。回到少林後,兩人將從俞大猷那裡學到的武藝傳授給其他僧眾。精妙之處在於,絕大多數武僧都學過俞大猷的武功。從此,少林僧人以俞大猷的武功為藍本,結合傳統的少林棍法,逐漸形成了少林棍法。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同為武林高手,戚繼光改良了倭刀,為後世留下了「苗刀之武」。談到武藝,俞大猷要比戚繼光強得多。這個人簡直就是武林泰鬥,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棍法。俞大猷的法棍,自有一套體系,據說,戚家軍法棍,是由俞大猷教授的。
據《臂錄》記載,少林有一種武學,名為「五虎攔」,「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夫之墾土,久久得其功,打得其勢,則少林諸法,亦甚畏之,不能平也。從描寫上看,這套武藝已經隱含著金庸先生筆下「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味。
少林武學不僅在中國廣為傳播,在日本也有很大的發展。從明王朝建立以來,中日雙方就開始派人往來,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據史籍記載,隆慶年常陳元贊曾隨浙江道單風翔出使日本,住在東京國昌寺(當時叫江戶)。在陳元贊駐紮的日子裡,寺院裡廣收徒眾,為他們傳授少林技藝。
本是落第秀才的陳元贊,屢試不中後到少林寺練習武藝,經過多年練習,逐漸掌握了少林寺五門拳和擒拿摔跤技法。在與少林拳融會貫通之後,陳元贊寫下了《萬法全書》。到日本後,陳元贊成為德川義直的幕僚,被允許在國正寺開設館舍。
宋貝茨郎、三蒲義辰、福野正夫等陳元贊的日本弟子皆深得真傳,後來這三位拳師被尊稱為「日本中古柔術之祖」,在日本各地教授武藝。日本的「反身柔術」,其實是對中國古代拳法的繼承。
少林武僧之所以能成為傳奇,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少林寺有一套完整而優秀的武學體系,還因為少林武僧在抗倭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1553年6月,明軍與倭寇交戰,四名武僧在這場惡戰中喪生,據《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所載,倭寇已被殺死近百人。那時候日本人中有一位身著紅衣的武士非常兇猛,領兵的月空禪師和其他僧眾心知此人武藝高強,不能力敵,皆驚失色。惟一的僧人智囊面色如常,主動請纓。
其中一人手持鐵棍,縱身跳向紅衣武士左近,一棍便將此人打得滾轉,接著智囊奪過倭刀,一刀將紅衣武士劈死。紅船死後,倭寇紛紛跪下求饒。這次戰役共殲敵百人,唯心、徹堂、一峰、真元四個武僧因追擊太深而陷於倭寇的重圍。
清朝末年,少林寺僧兵因參與反清復明活動甚多,清廷頒布詔令,禁止少林寺僧兵繼續學習武藝。從那以後,少林僧兵,逐漸成為一種護寺制度,並隨著禁武令的施行而逐漸走向衰落。喜歡練武的僧人,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的練武,不敢出聲。
只有在辛亥革命以後,少林僧兵才開始重新學習武藝,少林武功也逐漸有了復興的趨勢。現代少林武藝的興起,當然也要歸功於上個世紀末的經典電影《少林寺》,正是由於有李連杰等優秀演員的傾情奉獻,少林武藝才得以家喻戶曉,並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