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堂】明代宮廷服飾系列(二)皇帝皮弁服和通天冠服

2021-02-19 這群歷史人

  皮弁服

皮弁(bìan)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穿皮弁服(嘉靖時定祭太歲、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以百官侍朝皆穿公服,而皇帝獨穿便服,"非所以示表儀",於是命禮部仿效古制,作皮弁、絳袍、玄圭以臨群臣。《大明會典》所錄洪武時期的皮弁服制度為∶"皮弁,用烏紗冒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中綴五採玉十二以為飾;玉簪導;紅組纓;其服絳紗衣,蔽膝隨衣色;白玉佩;革帶;玉鉤牒(dié);緋白大帶;白襪、黑舄。"永樂三年又對皇帝皮弁服作了更詳細的規定,並一直沿用至明末。

皮弁

明代皮弁以黑紗冒於外,不用皮革。明神宗定陵出土了一頂皇帝皮弁實物∶皮弁高194釐米、口徑19釐米,以細竹絲編結成六角形網格狀作為內胎,上操黑漆,內襯紅素絹一層,外敷黑紗三層,口沿裡側襯33釐米寬紅素羅一道,口外沿用金箔貼成金箍一道(寬08釐米),前後釘有長方形金池一對,前面者長48、寬2.5釐米,後面者長4、寬22釐米。弁身分十二縫,每縫內釘包金竹絲一縷,綴四色玉珠九顆與珍珠三顆(制度為每縫用五彩玉珠十二,以赤、白、青、黃、黑為序排列)。用玉簪(實物分為兩段),系以朱紘、朱纓,貫簪處有葵花形金警紐(徑32釐米)一對,系纓處有金纓紐(徑26釐米)二對。朱紘懸系方式與冕相同,即一端繫於左側玉簪(簪腳)上,再從額下繞過,繫於右側玉簪(簪首)上,餘端下垂。

絳紗袍

皮弁服上衣為大紅色,故稱絳紗袍或絳紗衣,交領、大袖,領、袖、衣襟等處皆施本色緣邊,衣身不加任何紋飾(不用十二章等)。

紅裳

皮弁服下裳(cháng)與冕服(永樂制度)所用相同,紅色,分為前後兩片,前片三幅,後片四幅,共裳腰,裳幅上折有襞積(褶子)。裳前後片的兩側與底邊施本色緣邊(即婢和褐)。紅裳上亦不織章紋。

中單、蔽膝

皮弁服中單為深衣形制,用素紗製作,交領,大袖,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用十二幅拼縫。領、袖、衣襟均施紅色緣邊,領部織有散紋十三個。蔽膝為紅色,施本色緣,形制與冕服蔽膝相同,不加紋飾,上綴玉鉤一對,用以懸掛。

玉圭(脊圭)

玉圭長度與冕服之圭相同(合周尺一尺二寸),上尖、下方,正面中間有脊,兩側各有一道凹槽,槽內突起一條抹角圓稜(即《會典》所稱"雙植紋")。玉圭下部套以黃綺,並有玉圭袋用來裝納玉圭, 袋身飾金龍紋, 底部有半圓形蓋。

大帶、玉佩、小綬、大綬、襪、舄

大帶、玉佩、小綬、大綬、襪、舄都和冕服所用相同(皮弁服不用革帶)。大帶為素(白色)表、朱(紅色)裡,分束腰和垂帶兩部分,束腰部分以紐襻扣紐系,綴假結與假耳,腰、結、耳用紅色緣邊(綼),垂帶用綠色緣邊。大帶結上另系有素色絲帶(即紐約)。玉佩兩組,由金鉤、珩(héng)、瑀(yǔ)、琚(jū)、玉花、玉滴、璜、衝牙及玉珠串組成,琢雲龍紋並描金。玉佩下副以小綬一對,顏色、紋樣與大綬相同。大綬用黃、白、赤、玄、縹、綠六彩織成,縹色織物襯裡,綬上垂有六條小綬(織帶),用色與大綬六彩同,分三組編結並懸掛龍紋玉環三枚。襪、舄皆赤色。

通天冠服明初曾參考宋代制度製作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在郊廟之前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時穿通天冠服。但從《明實錄》等史料記載來看,洪武十年之後基本沒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記錄,《大明會典》所載冠服制度中也沒有收入通天冠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後已經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選自《圖說明代宮廷服飾(二)——皇帝皮弁服和通天冠服》    董進

相關焦點

  • 【學習】【大明衣冠】【皇帝冠服 皮弁服 燕弁服 武弁服】
    >       皇帝在朔望日視朝、降詔、降香、進表以及藩屬國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則穿皮弁服。嘉靖年間又規定祭祀太歲、山川諸神時也用皮弁服。       皮弁服制定與洪武時期,永樂三年更定,嘉靖時未作修改,一直使用到明末。
  • 【歷史學堂】明代宮廷服飾系列(一)皇帝冕服
    明代皇帝冕服制定於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實錄》記載)、永樂三年又數次修訂。嘉靖八年,明世宗對皇帝冕服做了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終款式。本文僅以使用時間最長、最有代表性的永樂三年所定冕服為例進行說明。
  • 【歷史學堂】明代宮廷服飾系列(八)皇后常服
    如皇后冊立之後,具禮服行謝恩禮畢,回宮更換燕居冠服,接受在內親屬和六尚女官、各監局內使的慶賀禮。皇后常服制度經過了多次修訂,洪武元年,定皇后燕居服雙鳳翊龍冠、諸色團衫、金玉帶等,洪武四年改為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等。《明會典》永樂三年的制度中,皇后常服定為雙鳳翊龍冠、大衫、霞帔、鞠衣等。
  • 【小知識】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下)
    2、女服服飾: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罟(gǔ)罟冠七、明代服飾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對襟1、男服服飾: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 暖男皇帝.宋仁宗——宋人有品,服飾先行
    是不是有一種「bilibili」的感覺 但這種服飾穿起來特別麻煩 光一個冕(帽子)就十幾斤重 我要是皇帝 我也不喜歡穿這種東西 通天冠服
  • 從霞帔墜子,看明代等級嚴苛的冠服制度
    霞帔和霞帔墜子是禮儀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會典》及《明史·輿服制》中對它們的顏色、質地、紋樣等方面都做了嚴格而明確的規定,皇后、妃嬪和內外命婦有不同的服用要求。明代皇室施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為基礎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長子封為太子,繼承皇位;其他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
  •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麼樣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以後,皇帝的服裝只用袞冕服、通天冠服和幞頭常服三種。不同冠冕的使用場合不同,冕旒的數目也有差異。 與皇帝朝服相配的首服為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與公服之相配之首服為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
  • 看古代皇帝的帽子都長啥樣
    《舊唐書·輿服志》中有記載:「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新唐書·車服志》曰:「凡天子之服十四。」比前者多「緇布冠」和「弁服」。另外,太宗又制翼善冠,總共十五等。之後,不少冠冕被廢。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以後,皇帝的服裝只用袞冕服、通天冠服和幞頭常服三種。
  • 服化道高度還原,堪稱宋代宮廷畫卷的古裝劇《清平樂》!
    從目前曝光的前兩集和花絮預告來看,服化道質感滿滿,畫面色調深沉大氣,角色造型也儘量貼合宋朝服飾風貌,從皇后的翟衣、鳳冠,皇帝通天冠服、公服,到士人的深衣、圓領袍……無不製作精良細節考究,高度還原了古人的生活,為大家鋪展了一幅宋代宮廷畫卷。
  • 明代服飾研究(一)
    今日珩便將自己整理的明代服飾與諸君分享,以作參考。 明代服飾輝煌燦爛,突出特點為「漢官威儀」,集漢民族服飾之大成。明朝服飾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在繼承中又有創新,形成了明代服飾自己的特色,如明代官員補子,忠靖冠,六合統一帽等。其在中國古代服飾中佔有重要一席。
  • 明代漢服之比甲與大衫
    據傳產生於元代,初為皇帝所服,後才普及於民間,轉而成為一般婦女的服飾。《元史·世祖後察必傳》:「(後)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做之。」元代婦女穿比甲似不太多,直到明中葉才形成一種風氣,多為青年婦女穿著。到清代更為流行,且不斷有所變革。
  • 燦爛衣裳 | 漢朝服飾及其特點!
    漢代遺留壁畫石刻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漢朝服飾不等於漢服,漢服為漢族傳統服飾。漢朝服飾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闢雍的時候穿著。
  • 明代服飾
    公元1368年,明朝建國。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 明代朝服「奇遇」記
    最終,嘉靖皇帝決定,祭天之時仍保留玉佩古制,但在其他朝會正禮,玉佩皆著紗袋,這場關於朝服的風波才平息。一件朝服牽引出中華民族仁禮文化千年延續的見證。而珍貴的明代朝服,也揭開了關於中華服飾文化的嶄新一面。 明代官服是服飾文化體系中禮文化的代表和典範。
  • 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商周時期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其中夾雜有棕色和褐色,少有藍、綠等冷色。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為鮮豔,滲透力也較強,可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採用染繪並用,一般是染好之後,再用畫筆繪製圖案等。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略寬鬆。
  • 清平樂還原了哪些宋代服飾對比圖 有網友評價「神級還原」
    通天冠服、龍鳳花釵冠、珍珠花鈿、烏紗帽……最近,王凱、江疏影主演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劇中人物的服裝、頭飾也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稱展現了不一樣的宋朝風貌,也有網友評價「神級還原」。那麼,劇中都還原了哪些宋代特有的服飾?
  • 孫正軍:重視圖像自身的脈絡——以《歷代帝王圖》皇帝異服為線索
    [17]儘管二氏表述略有差異,但大致都認為諸帝所著主要是弁。不過,從形制上看,除隋煬帝首服可稱弁外[18],其餘大約都不是弁。漢昭帝所著頗似傳顧愷之繪《列女仁智圖》「楚武鄧曼」故事中楚武王所著之冠,唯後者多一耳(《列女仁智圖》中諸人所著冠多有耳,圖2a、2b),或認為即通天冠[19],不過對比漢畫像石所見通天冠形狀可知(圖2c),漢昭帝、楚武王所著應是一種變形的通天冠。
  •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文|楊培川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