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夜讀來自民生周刊00:0007:48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
文/京博國學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把責任推卸給環境和別人,還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原因?
《四十二章經》中有一句話:「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事情不順利,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立刻開始怨天尤人,而要學著去反躬自省,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男人近期發現妻子的耳朵越來越聾,經常是問了好幾遍都沒有回應。於是,他就去問醫生該怎麼辦?
醫生告訴他:「你可以試著多喊幾次,比如先站遠點提問,然後站近點提問,最後站在她身後提問。」
男人回到家,進門的時候問了一句:「親愛的,今晚吃什麼?」屋子裡靜悄悄的。
男人就往前邁了幾大步,接著問:「今天晚上我們吃什麼?」男人看到廚房裡妻子忙碌的身影,卻還是沒有回應。
男人失望地走到妻子身後,又一次問道:「親愛的,今晚我們吃什麼?」
這時候,他聽到妻子說:「吃魚啊!我都回答你三遍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們往往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
然而很多人卻往往把寫著他人過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後。
所以這類人無論怎麼樣看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但是一低頭,卻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
他們總能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沒問題,都是你的問題。」又或者「這個事情和我無關,你去找誰誰誰。」、「如果我有問題,也都是你造成的。」……諸如此類。
少時怨父母,成人後怨社會,年老後怨子女,卻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格局小的人永遠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而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求,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自身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喜歡挑剔別人的錯。
最好的自省,就是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強者懂得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直接解決問題;弱者忽視問題,推開責任,抱怨不止。
所謂自我反省,其實就是自我檢查,自知已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人生在世,要面對兩個課題。一個是外在的,一個是內在的。我們無法決定外在的事情,但能通過反思自身的不足,改變自己。
可現實中,我們總是習慣地掩飾甚至逃避自己的錯誤,不敢直面問題。
這是因為反省是一個自我解剖的過程,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一樣,需要勇氣。
當我們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向內看自己,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當我們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虛心地檢討自己,實時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麼必定遠離災禍。
一切諸果,皆從因起,毀掉自己的,正是自己的不自省。
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學會自省的人,才會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絕不會一味地去責備他人,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駕馭自己的人生軌跡,才會越來越接近成功。
曾國藩在每天的日記中,都要將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一番徹徹底底的反思、清掃。
一次,曾國藩的朋友竇蘭泉來切磋,曾國藩並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詞氣虛吐,與人談理」。本來是一件增益學業的事,結果卻適得其反,二人不歡而散。
曾國藩後來反省說:「彼此持論不合,反覆辯詰,餘內有矜氣,自是特甚,反疑別人不虛心。何以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曾國藩去岱雲家為其母拜壽。本是喜慶之事,結果曾國藩出言不慎,弄得大家十分尷尬,宴席一散便匆忙回家。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反省道:「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並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終,他的人生修養和事業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古人有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常思己過,才會擯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讓心胸豁然開朗;才會擁有寬廣恢宏的氣度,揚長避短,擇善而行;才會能約束我們日常的行為,規範我們前行的道路。
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做更好的自己,遇見最好的生活。
往期推薦:
夜讀丨真正的善良,大多是沉默的夜讀丨害怕麻煩,是急於求成者的通病夜讀丨《天龍八部》:為人處世,忌量小、忌德虧、忌心傲
主播:蕙子
媒體人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來源: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