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隆重迎接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新華社、CGTN等媒體做了大規模的英文報導:
Xinhua Headlines: Remains of 117 Chinese soldierskilledin Korean War returned(新華社)
The remains and belongings of 117 Chinese war heroes,killedin the Korean War 70 years ago, arrived in Shenyang ...(CGTN)
Y-20 transport aircraft repatriates remains of Chinese soldierskilledin Korean War(Global Times)
小強君一位長期從事中文新聞報導的長輩便吐槽了:為什麼英文報導用了killed?為什麼不用「犧牲」、「失去生命」這樣的詞從而對烈士表達更多的敬意 ?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個人認為多多少少涉及到中西方在「死亡」概念上的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媒體的操作規範差異。
作為一名國新小萌新,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外教便說:你們不要用pass away這樣的詞,統統是die。恐怖分子死了是die,備受尊崇的開國元勳去世了也是die。
中國人一向避諱直接談論「死亡」,並且對於「死亡」會給予不同的價值判斷和感情色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嗎)。恐怖分子被打死了,那是「擊斃」;為國家獻出生命叫「捐軀」;在崗位上死亡叫「殉職」;不明不白地死叫「非命」;遇到災難而死叫「罹難」;年幼死亡叫「夭折」;年輕有為時死亡叫「早逝」;年老正常死亡叫「作古」……總而言之,說中國人的口中有一百種「死法」,一點不為過。
在英文中,就傳遞的社會文化意義來講,die本身是個中性詞,只要物理意義上「不活了(stop living)」,那就是die,並沒有過多的唐突、不敬的文化意味,頂多就是顯得直接而已。並且西方的新聞報導某種程度上更注重單純地講事實,不作價值判斷,所以比起用pass away、pass on這樣的委婉語(euphemism),更偏好用die。比如《紐約時報》的體例手冊便說:
Euphemisms are devices to conceal harsh or unattractive truths.They rarely belong in the newspaper.In news copy (other than direct quotations and texts),people die; they do not expire or pass on.
注意裡面加粗的部分:They rarely belong in the newspaper.也就是——委婉語?這玩意兒不屬於我們新聞界!這一段更直接提到在新聞中不要用expire、pass on這樣的詞。
類似地還有在口語中,我們可能會用visually challenged來形容一位盲人,用senior citizen來形容一位老年人,但這樣的用法在英語新聞中也是普遍不被接受的。看不見了就是blind,不要說「視力受到挑戰」;至於「資深公民」,為什麼不具體說說他們是幾十歲的人呢?
回到kill的話題,在中文中,如果一個人因為外部原因「不活著」了,那麼Ta可能是罪有應得地被「擊斃」,可能是無辜地被「殺害」,可能是英勇地「犧牲」……中國人總會給不管是內在還是外在原因導致的「死亡」帶上價值判斷和感情色彩。而英文中的kill和die一樣,是一個很客觀、不帶價值判斷和感情色彩的詞。比如牛津詞典對kill的釋義:to make sb/sth die。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時,《紐約時報》用的是killed:
1977年越南要向美國歸還越戰中犧牲的美國士兵遺骸時,《紐約時報》用的也是killed:
與此同時,恐怖集團頭目被殺死了,《紐約時報》用的還是killed:
以上都是來自《紐約時報》的例子,但其他英文主流媒體的操作慣例普遍如此。比如人們悼念犧牲的消防員,也可以用killed:
Arizona mourning 19 firefighterskilledin wildfire(BBC)
Boston mourns firefighterskilledtackling basement blaze(The Guardian)
科比墜機去世,也是killed:
Kobe Bryant: US mourns basketball legendkilledin helicopter crash(BBC)
同樣,恐怖分子頭目被擊斃,還是killed:
Why Obama didn’t release footage of the raid thatkilledOsama bin Laden(The Washington Post)
所以可以看出,同die一樣,kill是一個中性的、客觀呈現事實的詞彙,並且在西方文化語境中,哪怕用來陳述犧牲的戰士、消防員,也並沒有不敬。由此可見,做對外報導有時還得多多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理論和實踐以及西方社會文化。
關於本號
90後青年學英語、看新聞的日常
如需轉載內容 請留言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