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戰地記者海明威在愛達荷州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終年62歲。
這位蜚聲世界的文壇巨匠,以一本《老人與海》先後榮獲了普立茲獎(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諾貝爾文學獎,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
海明威原本只是一個非學院派出身的文學青年,後來融入巴黎文學圈,成功拿下各種大獎。
他是如何做到的?真實的海明威,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喜歡戰爭、拳擊的硬漢作家
海明威的硬漢風格,貫穿了他一生的工作、生活和寫作。
首先,從記者到戰士的身份轉變。
1917年,以優異成績高中畢業的海明威,選擇進入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當記者。
第二年,又不顧父親的堅決反對,海明威毅然辭掉了別人眼中羨慕的記者職位,選擇了入伍從軍。就像前輩普利茲當年的經歷一樣,同樣的十幾歲少年由於一戰的影響而入伍。
結果兩人都因為視力原因體檢不合格,退而求其次,海明威去做了一名紅十字會的救護車司機,去往前線,親身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
在去往義大利前線途中,米蘭附近的一座炸藥庫爆炸,導致他腿上留下兩百多片炮彈碎片,即便這樣他仍堅持將一個義大利傷兵拖到了安全地帶。後來,還因此得到了義大利政府授予他的銀制勇敢勳章。
這次的生死經歷也為他後來創作《永別了,武器》,提供了最真實的素材和靈感。
其次,狩獵、捕魚、打拳擊的生活愛好。
在農舍長大的海明威,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喜歡充滿雄性氣息的生活愛好。無論是在非洲的草叢中圍捕獅子,還是遊弋在墨西哥暖流上搜捕槍魚,他都應對自如,遊刃有餘。
他甚至將這種「硬漢」標配的愛好帶入自己的社交領域。每個與海明威初識的人,都會被帶去打一場拳擊,領會海明威強大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伍迪·艾倫的那部經典電影《午夜巴黎》中,海明威剛出場就硬要拉著初次相識的主人公去打一場拳擊。
最後,用硬、冷的文筆寫小說。
他常常在自己的作品如《喪鐘為誰而鳴》裡,提倡「硬漢」精神。海明威覺得人終有一死,但不能死得窩囊,在緊要關頭要保持尊嚴和體面。就像《老人與海》裡的主人公聖地牙哥那樣,「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在19世紀的最後一個年份,同時出現了三位大文豪,而且各自文風迥然不同。與中國老舍的幽默京味兒、日本川端康成的唯美小資相比,美國海明威的特點就兩個字:硬、冷。
海明威以一種簡潔的「電報體」結束了19世紀巴爾扎克、雨果、託爾斯泰等辭藻繁複的文風,發展為後來卡福的極簡主義,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世界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第二,柔情似水的坦蕩渣男
對於海明威的「渣」,他的好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曾開玩笑說:「海明威每寫一部小說都要換一位太太。」 海明威自己也說,戀愛是他最好的寫作狀態。
海明威一生經歷了四次婚姻,相應地在每個階段寫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四任妻子也從全職太太、時尚名流到事業女強人、貼身女僕,風格各不相同。
然而海明威的「渣」,與張恨水具有時代特點的「渣"不同,他樹立了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渣男」形象。
一方面,海明威是柔情似水的「渣」。
從晚年海明威的回憶錄來看,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是他自己蓋章認可的「唯一愛過的女人」。
然而,當兩人依靠妻子遺產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之後,海明威卻因為那本《太陽照常升起》而聲名鵲起,終於出軌了巴黎當時最時尚的富家女——寶琳·菲佛。
他在晚年自傳《流動的聖節》裡,用非常抒情的話講述他和他老婆的分手,但實際上他就是移情別戀了。
另一方面,海明威永遠坦蕩面對自己的「渣」。
就在海明威的最後一段婚姻中,即使有了一位不離不棄的妻子,他還是愛上了一位年輕的義大利女人。
海明威曾對記者說:「我寫《老人與海》的時候得了敗血症,幾周內就寫完了。我是為一位女士寫的,她覺得我活不長了。我想讓她見識一下。」
顯然,「這位女士」不是日夜照料他的妻子瑪麗。海明威認為這樣的「渣」行為好像才是他持續創作下去的原動力,所以他無需掩藏。
第三,「迷惘一代」的代表。
海明威之所以風靡一時,正是因為恰好站在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硬漢形象,亦或坦蕩的渣男,在海明威的這些人設背後,卻是整個迷惘一代的精神代表和走出困惑的不同嘗試。
一戰後,美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空前繁榮,迎來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柯立芝繁榮」。同時,也帶來了道德的下滑和精神的空虛。
當時的人們意識到,戰爭讓生命稍縱即逝,那我何不尋歡作樂、享受當下呢。於是,尋歡作樂後的心裡空虛以及對真實的追求,讓海明威一生都秉持著這樣的人生準則: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娶最美的妞。
他一生嗜酒如命,見證了三十年代的禁酒令時代。
他主動走進兩次世界大戰,將個人經歷寫入作品。他是一個活得最真實的人,將人生活成最重要的作品,他的人生見證著強者為何恆強。
今日互動
你最喜歡海明威的哪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