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畫派概述

2021-02-14 盛世品今

畫派概述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地處祖國高緯度的北疆邊陲,崛起了一支冰雪畫派。他們以弘揚博大深邃的北方精神、展示北國多姿多彩的冰雪自然風光為主旨,以強大的藝術陣容、飽滿火熱的激情,創作了一幅幅充滿北方文化韻味、新穎獨特的冰雪山水畫作品。僅自1983年至1986年短短的幾年間,就有1259幅美術作品參加了國內外的美術展覽;有402幅作品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在美術界颳起了一陣冰雪熱旋風。時值今日,冰雪畫派已先後在廣東畫院和黑龍江美術館舉辦了「塞北雪海、嶺南水鄉風情巡迴展」、在黑龍江美術館舉辦了「冰雪畫派一屆展」、在黑龍江省會展中心舉辦了「冰雪畫派二屆展」、在哈爾濱太陽島於志學美術館舉辦了「冰雪畫派三屆展」,並在安徽合肥亞明藝術館舉辦了「冰雪畫派三屆展合肥展」,召開了四次理論研討會。冰雪畫派在北方大地的興起與發展,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是歷史的選擇,是社會大環境對一個地域文化藝術現象的接受,反映了當代中國美術對於變革中國傳統主流繪畫形態的強烈需求以及建立具有新形式、新觀念、新特質的地方畫派的必要。冰雪畫派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社會現象,而是有其自身的歷史因素和社會根源。

1984年於志學指導冰雪畫會成員學習冰雪畫

1984年於志學指導冰雪畫會成員創作

1985年於志學在肇東冰雪畫學習班上講課

產生背景

冰雪畫派能夠誕生在黑土地上,是由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地域環境和時代需求所決定的。位於祖國邊陲的東北,是祖國遼闊版圖中最北的一個地域,尤其是東北的黑龍江,地處塞外高寒地帶,一年冰期長達5至6個月,又備受西伯利亞寒冷氣候的影響,酷寒、偏僻、閉塞,解放前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被人稱為「北大荒」。在這樣一塊不毛之地,漢文化傳統積澱較為薄弱,塞外的文學和藝術發展自古以來處於兩種不相平衡的態勢。文學的發展是由關內的漢族移民和文化流人所進行的文學創作和塞外各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演唱歌謠等口頭文學所組成。文人創作最早見諸於文字記載並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影響的是渤海詩人楊泰師、王孝廉以及清朝「文化流人」吳兆騫等人的詩作。到了清朝,塞外出現了一些清朝獲罪充邊的官員和文人,創造了「流人」文學。在塞外各民族的口頭文學中,少數民族的數量大於漢族的民間文化,有著濃鬱的莽荒氣息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以及不容混淆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作為相同歷史時期的黑龍江藝術史則比起黑龍江文學史要貧乏得多,而且沒有史書記載。黑龍江美術的發展也分為兩部分,一是與民族災難、榮辱連在一起的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文化,二是以黑龍江各少數民族形成的多種民間美術形式。自1897年以後,帝俄強行在東北修築中東鐵路,松花江開航,白俄沙皇把東北作為侵華總埠,東北成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西方文化、歐亞文化特別是俄羅斯文化逐漸湧入塞外。由一應俱全的歐式建築,從古希臘、羅馬到波斯、拜佔廷、中世紀的文藝復興、19世紀的新藝術流派的建築到俄羅斯及西方繪畫的流入,使當時的塞外藝術與當時富有「東方小巴黎」 的邊塞城市風格相互契合。隨著塞外逐漸在國際知名度提高,日本也把塞外作為覬覦的目標,日俄兩強爭霸東北。在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以後,強行灌輸「東洋文化」,不僅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攝製為侵略戰爭服務的「啟民電影」,而且推行東洋繪畫。這一時期塞外的美術舞臺是以東洋殖民文化為主。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塞外文學史上形成了以蕭軍、蕭紅為代表的東北作家群和以金劍嘯、梁丁山等為代表的淪陷區文學。他們以反映日寇鐵蹄下的民族危亡和人民的水深火熱生活為社會背景進行創作,轟動了當時的中國文壇。金劍嘯作為同時期塞外美術界的革命文藝先鋒戰士,在《大北新報畫刊》進行革命文藝傳播工作,並和蕭軍、蕭紅一道舉辦了「維納斯助賑畫展」,表現工人、農民和漁民,開創了塞外民族繪畫的畫風。四十年代以後,塞外出現了較有影響的畫家王味根、郭維芬、李俊白、吳振東、高莽等,他們是塞外藝術家區域意識的第一次覺醒,要立志創建一種北方繪畫風格,表現北方的壯麗風光。無論是王味根的山水畫還是郭維芬等人的花鳥畫,都下了相當大的氣力,但都沒有找到表現北方的藝術語彙。新中國成立以後,祖國文化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於塞外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國畫發展仍處於劣勢,只能藉助於底蘊深厚的南方文化、中原文化的繪畫風格來滿足本地域社會的認同性和需求。五十年代以後,新中國培養的首批美術院校的大學生落戶北國及大批南方的知識分子北上,把南方文化、中原文化傳播到北方,使塞外文化逐漸開始活躍起來,給黑龍江美術事業帶來生氣。北方藝術家的區域意識第二次覺醒,他們深為塞外沒有漢文化獨特的藝術樣式而苦悶,為塞外歷史外來殖民文化的統領而不甘,他們迫切渴望能夠讓傳統漢文化在北方大地上復興,他們不願拘泥於舊文化和異族、外來文化的束縛之中。因而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尋找到一種表現黑土地特徵和精神的繪畫手段和語言,從根本上改變歷史上崇南貶北的藝術傾向和格局,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畫家是王仙圃。他終身致力於對北方繪畫精神和風格的探索,但一生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抱憾而去。六十年代,東北畫家的區域意識第三次覺醒,要創建東北畫風。東三省聯合邀請江蘇畫院著名國畫家傅抱石、吳林生等八人來東北寫生,希望藉雄厚悠久的南方傳統繪畫為創建北方繪畫找到新的生機。面對著東北遼闊平坦的地平線和筆直齊刷刷的樹林,乘興而來的大部分南方畫家氣餒了,認為東北平原不入畫,只有傅抱石創作了著名的《鏡泊瀑布》,但仍有南方繪畫的影子。用傳統繪畫來創建北方繪畫的雄心又一次挫敗。面對著重重困難和挑戰,廝守在北方家園的於志學沒有動搖,地域風情的影響與中外藝術的啟蒙,使他由地域意識引發出一種文化自覺,堅定了他要衝破因襲守舊觀念的桎梏與束縛,打破人們長久以來對塞外的審美認知,建立起具有獨立北方文化個性的藝術風格。在各種打擊和重重壓力面前,於志學從六十年代開始堅持不懈地執著和探求,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經過「文革」漫長的苦悶和等待之後,在「文革」剛一「解凍」撥亂反正,這股火熱的激情便不可阻擋地爆發出來。由此,以表現北方地域為特徵、於志學首創的冰雪山水畫破土而出。冰雪山水畫一出現,它那耳目一新的獨特繪畫風格和雄渾博大的北國氣息立即引起了社會的注意,並自發湧現了一批學習冰雪山水畫的美術工作者和追隨者,由此產生了以創作冰雪山水畫為中心的畫家集群。這是北方畫家長久以來徘徊苦悶太久的等待;是他們尋找表現北方題材的一個希望的曙光;是壓抑多年的積怨突然得到宣洩的一個窗口;是他們渴望自強不息、創造黑土地畫風的一致共鳴和呼聲。於是,很快在以黑龍江為主的東三省和全國各地湧現出百餘名冰雪山水畫的創作者,掀起了一股學畫冰雪的熱潮。在各地有關組織和部門的關懷下,冰雪熱運動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並相繼在黑龍江省成立了四個冰雪山水畫研究分會,北方冰雪畫派初具規模。

1985年於志學和肇東冰雪畫學習班學員

1986年1月冰雪畫研究會理事會議,上方為冰雪畫會會徽


形成過程

在高寒的自然條件下產生的冰雪畫派,作為多元文化藝術的一支,與北疆人獨特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情趣相吻合,在其適合發育成長的沃土中,很快壯大了一批人緊跟其拓荒者的足跡,由北疆擴展到南疆和西域,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了濃鬱的冰雪文化和與冰雪關聯密切的人與自然的頌歌。

1979年冰雪山水畫作品《春曲》在《人民畫報》的封底發表,同年作品《塞外曲》榮獲文化部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美展的三等獎,冰雪山水畫作品引起了國內外美術界的關注。1980年,地處黑龍江北部邊疆的林口縣文化館美術組副組長魏風才、林口縣文化館的創作員鄧景儒專程來到省城學習冰雪山水畫,回當地一邊創作一邊辦學習班講學,傳授給更多的當地作者。隨後林口縣電影院美工、後任縣文化館館長、縣文化局黨委書記的周尊城專程來哈爾濱,在學習冰雪山水畫的同時在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結業後回到林口縣多次舉辦冰雪山水畫學習班,進行傳播,對冰雪畫派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林口縣始終成為冰雪畫派成員眾多的重要基地。同年,吉林省膠合縣文化館的楊樂中來哈爾濱專程學習冰雪山水畫,1982年回鄉組織成立了「鄉土畫會」,以創作冰雪山水畫為主,當時被稱為「冬畫」。在黑龍江最北的北安市,一年有七個月雪花飄舞,被稱為「雪花城」。冰雪山水畫一問世,立即就「撥動了美術工作者的心弦,感到這是表現冰雪世界取得的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由此引發了北安市廣大美術工作者立足鄉土、反映北國冰天雪地家鄉風貌的強烈創作欲望」。在市文化局的領導下,由北安市藝術館率先發組織成立了北安市冰雪山水畫研究小組,在抓骨幹的同時,不斷發展作者隊伍。在林口和北安的帶動下,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七臺河市、雞西市、牡丹江市、肇東縣先後有了冰雪山水畫的創作團體。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的技法日趨成熟。由於各地學習冰雪山水畫的人數越來越多,呼聲高漲,1983年10月5日肇東縣成立了冰雪山水畫研究分會,會員73人;1984年3月1日林口縣成立了冰雪山水畫研究分會,會員21人;1984年10月北安市成立了冰雪山水畫研究分會,會員9 人;1986年1月哈爾濱成立了黑龍江冰雪畫研究會,會員14人。屆時全體會員已達117人,理事15人。

1985年於志學和弟子在林口縣體驗生活

冰雪山水畫研究會成立以來,舉辦了「林口縣首屆冰雪畫展覽」「林口縣第二屆冰雪畫展」。林口縣的23名作者,在會長周尊成的帶領下克服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幹擾,自籌資金,自願組織起來,利用節假日深入山區、林區寫生,組織冰雪山水畫技法學習班,利用集體的智慧互教互學,形成了一個朝氣蓬勃團結戰鬥的集體。林口縣的兩次冰雪畫展,共展出冰雪山水畫作品180幅,《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畫報》等專題做了報導。冰雪畫研究會在總結了林口縣的經驗以後,把第二個重點放在了北安。在北安市冰雪畫會會長、副會長韓輔天和吳國言帶領下,經過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和努力,幾年的時間創作了320十多幅冰雪山水畫作品,於1985年9月舉辦了北安市首屆冰雪畫展。冰雪山水畫肇東縣分會在會長、縣文化館副館長遲春舉帶領下,「在冰雪山水畫技法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採用破彩法、水託法等形式反映家鄉的壯麗景象」。1985年10月肇東縣舉辦了首屆冰雪畫展覽,參展作品157幅,《黑龍江日報》為此進行了重點介紹。哈爾濱市冰雪山水畫的創作和推廣是在冰雪畫會榮譽會長原省長陳雷、副省長王光偉親自關懷下,由會長於志學和畫會副秘書長姜恩莉親自主抓的。1986年1月在哈爾濱成立冰雪畫研究會的同時,在黑龍江省美術館舉辦了「黑龍江省冰雪畫展覽」。來自全省各地的優秀作品雲集省城,參展的百餘幅作品表現了獨具特色的北國冰雪世界。1986年夏由黑龍江省林口縣和廣東省順德縣兩地畫家作品組成的「塞北雪海、嶺南水鄉風情展」在廣東畫院展出,第二年冬在黑龍江省美術館展出。由於作者都是生活在第一線的中青年畫家,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時代精神和濃鬱的鄉土氣息,給人以獨特的審美啟迪。這個畫展是我國第一次天南地北業餘美術作者聯合舉辦的具有藝術特色的南北大合唱,不僅促進了南北藝術的交流和繁榮,也同時推進了北方文化向南方的滲透和影響。《人民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廣東僑報》《廣東廣播報》《佛山報》《黑龍江日報》《哈爾濱日報》《黑龍江工人報》《牡丹江日報》等對此進行了報導。這一畫展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

1986年《塞北雪海嶺南水鄉風情展》在廣州的記者招待會前排左起林豐俗、劉生、方楚雄、黃志堅

自80年代以來,短短的幾年,北方的冰雪畫派就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千餘幅作品參加了國內外、省內外的美術展覽,在各報刊和雜誌發表冰雪畫作品四百餘幅,有的作品獲得了國內外美術大獎。進入90年代以來,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全國範圍內的群體創作熱情逐漸降溫,有些創作群體接近解體,但冰雪山水畫的創作熱情仍方興未艾。由於創作成員的流動相繼把火種帶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去傳播,畫派成員從黑龍江擴展到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湖南、廣西、廣東、福建和新疆等地,畫派成員的個展也從國內擴大到國外的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港臺地區。1996年牡丹江市成立了中國冰雪山水畫研究院,會長付伯庚;2005年5月吉林省通化市成立冰雪畫研究會,舉辦了首屆通化冰雪畫展覽,會長王純信;2005年7月18日牡丹江成立牡丹江冰雪畫院,舉辦首屆冰雪畫展覽,院長高成山;吉林長春正在籌備今年8月冰雪畫研究會成立和冰雪畫展的準備工作。這些分會的成立無疑又給冰雪畫派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007年9月24日於志學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2007年於志學冰雪畫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學員在開學式上

藝術特色

一個藝術流派的發展史,實際就是一個藝術群體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歷史。冰雪畫派在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文化和人文傳統以及社會時代環境和世界大文化。地域特色、創新精神和審美取向是冰雪畫派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支點,冰雪畫派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展開的。在這個主導思想下,冰雪畫派為北方文化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掀起了北半部寒帶文化的熱潮。冰雪山水畫帶動了北方冰雪文化的發展,促進和推動了音樂、攝影等姊妹文化藝術以及美術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湧現了歌曲《塞北的雪》及一批表現冰雪題材的優秀攝影作品,版畫、油畫、水彩畫等其他畫種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冰雪題材的熱情,冰雪山水畫已經成為一種北方必不可少的文化現象。


冰雪畫派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群體現象,有以下五個特性:

表現題材的地域性

任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都脫離不開時代、社會、民族和地域的條件制約。在一個共同的地域裡生存的一個民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無論是怎樣受到異域文化的衝撞,都必然要反映出具有民族魂、民族特色和地域痕跡的作品,並由此表現出本地域的藝術風貌和文化人格。這是由於生活在共同區域的藝術家,特定的歷史經濟因素和風俗人情所決定的藝術家生活體驗和審美心理相同所致。冰雪畫派既具有地域特徵又有超地域性因素。從歷史來看,以地域命名的畫派不少,但冰雪畫派與一般的地域畫派不同,它的題材本身涵蓋面很大,因此可以打破地域性局限具有其獨特的意義,這也是冰雪畫派成員能夠遍布全國各地的原因。各地區畫家面對不同差異的自然冰雪景觀,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因此雖然均取材冰雪作為載體,但可以表現畫家心境之不同和感受之不同。於志學的北國風光和黃山冰雪是一個特色,王鈞兵的天山冰雪則是另一種風貌。獨特的地域特色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冰雪畫派最突出的藝術特色。無論作者來自何方,他們所表現的都是獨特的冰雪精神和世界。

目標追求的一致性

形成冰雪藝術的創作群體是冰雪畫派發展的基礎,這些作者主要來自東北尤其是來自黑龍江和東三省的各個地區。古往今來,東三省在歷史上文化力量薄弱,使得身處東北的畫家多數在心理上都有一種壓力。大家都想為中國畫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都想把東北的氣勢、東北的風格進一步推向中國畫創作的最前沿,在當代中國畫壇上展示東北創作群體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豐富性。在沒有形成一種符合本土文化發展的藝術態勢之前,大家很難準確地把握住自身發展的位置和作用,只好把這種壓力更多地集中在對傳統的自悲上。當疑惑、徘徊的關東畫家一旦找到了冰雪這一重要的藝術資源題材後,不約而同地得到了同道們的認同。東北人要想使東北粗獷和陽剛之氣的畫風為中國畫注入新的生機,就必須有步調一致的目標追求。因此來自關東的冰雪畫派的成員們大都有一個共識:東北這塊未開墾的土地有多大,歷史留下給未來的空間就有多大,成功的希望就有多大。東北是壯闊而深邃的,作為東北人有責任為東北畫風的形成貢獻自己的聰明和才智,為子孫後代造福,這樣才能真正形成與南方文化平衡發展的地域畫派;而作為東北之外其它地區的冰雪畫派成員來說,他們因對冰雪情有獨衷,便用冰雪的語言表現南方的雪景。無論是最北的黑龍江省黑河、北安的吳國言、李振東、陳宇飛還是最南端福建福州的楊東平等,都在追求冰雪的審美境界上下功夫。

2009年1月於志學率弟子在中俄界江-黑龍江寫生

積極進取的開拓性

       冰雪畫派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西文化撞擊的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時代的必然。因為它不是按照一千多年的傳統方法去表現北疆冰雪的風貌和狀態,而是把傳統形態向現代環境進行語彙轉化的一個成功嘗試。
      八十年代初,正是剛剛開放的中國畫家突然接受西方湧來大量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樣式、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進行比較和反思的時期。冰雪畫派的成員大多是中青年,他們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故而在創作心態上更容易接受完全是嶄新樣式的冰雪山水畫,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開拓、發展,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和創造活力,開始展示出特別的風格。周尊聖把傳統的筆墨巧妙地轉化成冰雪語言,王鈞兵用冰雪語言強調中國畫的書寫性;管強追求現代形式構成;徐居國、陳宇飛、李振東借用了版畫的語言,使畫面更加單純;丁富華有意識地把冰雪語言轉化成抽象結構;王維華、高峰山等在「白」中尋找微妙的變化。雖然有些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已經表明這些中青年畫家要和領軍人拉開距離的進取姿態。

繪畫「傳統」的共通性

 於志學歷經二十年的努力使冰雪山水畫這一新的樣式在七十年代末問世。冰雪山水畫在相當一段時期所要解決的是傳統沒有的新筆墨技法語言問題即解決表現傳統不能表現的冰雪客體問題。冰雪山水畫的藝術語言是根據多年藝術實踐總結提煉出來的,既體現了傳統性,又反映了現代性;既有可讀、可接受性,又有可普及、可操作性,而且經過多年的努力創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藝術程式,它便成為冰雪畫派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傳統」。繪畫語言的不斷更新、變化和建立,是中國畫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一切關於中國畫內核、存在價值與本體精神和與傳統的承傳關係以及吸取先進的藝術養分的學術之爭和中國畫價值觀的討論,焦點最終都將落實在對中國畫藝術語言的探索上,這是冰雪畫派重視對繪畫語言探索的主要思想根源。緊緊抓住這一實質問題既保持傳統的中國繪畫精神,對外師造化的中國畫進行延續,又要衝破傳統的藩籬,突破傳統的語言符號,用冰雪畫的新傳統創造出反映時代繪畫特點的藝術作品是冰雪畫派的宗旨。在這種基礎的繪畫技法和手段的基礎上,冰雪畫派的成員們進行題材和內容的多姿多彩的創作,表現各種不同的審美追求和藝術趣味、筆墨形式。既充分展現了畫派成員之間的藝術個性,又體現出畫派的整體共性。同樣是表現冰雪世界,繪畫手段出現變異,表現在作品造型、結構及筆墨和韻味追求的風格多樣上。周尊城把冰雪山水畫的用礬拓展到人物繪畫上,力圖要表現一種人文情懷;楊東平、王玉巖、王立民、鄭生路、畢克勤等人把冰雪山水畫技法融入傳統繪畫之中,把傳統的文脈與冰雪的筆墨相銜接;姜恩莉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後表現城市冰雪風光,反映了冰雪山水畫也是較早就融入二十世紀末開始的都市繪畫語境之中;呂大為、王建忠表現的冰雪花鳥,在承傳冰雪山水畫的基礎上追求筆墨情趣和韻味。以這些冰雪畫派骨幹為首的創作隊伍,使畫派的繪畫風格和特色得到多方位的展示,體現了現代情感和追求。縱觀冰雪畫派二十年的發展變化,既有畫派群體整體風格的加強,又有個性特徵張揚、突出的變化,但總體上仍不失畫派獨立的繪畫風貌,保持著畫派鮮明的獨立特徵。因此,常常有人說,一看作品,就知道是冰雪畫派。
      學術觀點的鮮明性冰雪畫派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與其鮮明的學術思想和藝術主張分不開。

(1)南黑北白

      幾千年傳統的中國繪畫,從形式上看是以墨為主的藝術樣式,從範圍上來論,是以表現江南和中原的繪畫題材。南方的繪畫可以通過墨為主的多種色彩來表現,而北方最突出的特徵是在冬季,是以通過表現白來展現的。因而南北繪畫給人的藝術感受是「南黑北白」。冰雪畫派「南黑北白」的藝術主張奠定了中國畫黑白體系的理論基礎和藝術範例,為中國畫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因素,為中國畫開創了一個新的表現領域。

(2)冷逸之美

      冰雪畫派表現的是北方固有的冰雪題材,是凍土文化。長年生活在北方的畫家深深感悟到,北方人和冰雪大自然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地融洽為一體。北方人在大自然的錘鍊下,有著北方人固有的審美觀念。北方文化作為一種寒帶文化顯而易見是離不開「冷」的主題和審美內容。「冷」具有淨化心靈、儲存生命、凝固喧囂、精神升華的巨大作用。中國山水畫自身的藝術性格是逸格,這個「逸」同中國畫的「韻」結合起來,就產生了中國畫最大的審美品位「逸氣」之感。這種逸氣同冰雪山水畫中的「冷」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畫嶄新的審美內涵—冷逸之美。以「冷逸」為冰雪美學核心的冰雪山水畫,是通過新的東方審美理念表現的對傳統繪畫新的認知和升華,是對寒帶文化深層次的審美取向的高揚和開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有著可以繼續拓展的無限廣闊的空間。這種「冷逸之美」排除了繁雜的色彩帶給人們的躁動和不安,體現了北方藝術家具有的樸拙自守、空靈疏淡的人生境界。

(3)墨有韻,白有光

冰雪畫派是在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並由此產生了中國畫白的體系。縱觀中國畫黑白兩域的審美內涵核心,就是冰雪畫派提出的又一全新的美學觀念「墨有韻,白有光」。墨韻是中國畫黑的體系的審美主體,白光是中國畫白的體系的審美內在。產生墨韻的用筆和用墨構成了中國畫第一、第二審美內涵;用光則構成了中國畫第三審美內涵。由於墨韻的存在,中國畫才有了用筆和用墨的玄奧和神秘,由於有了用光的存在,中國畫才出現了新的表現空間和生機。

(4)冷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領土面積遼闊,江河湖泊和高山平原把中國分成不同的自然地域,南北地理自然條件的巨大反差和歷史演變等社會因素,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不同的文化特徵和審美差異,於志學把代表寒冷特徵的文化現象總結為「冷文化」,這是把氣候的感受轉化成的一種文化感受。冷文化的特點是粗獷、洪荒、奔放、豪邁,冰雪畫具有典型的冷文化特徵,它所追求的是表現冰雪世界的壯闊之美、粗獷之美和崇高之美的審美境界。
      時值二十年,冰雪畫派在成立、猶疑、壯大和發展的過程中經受了考驗,至今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這無疑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對冰雪繪畫風格的認定,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正是在這種社會大環境背景下,冰雪畫派才得以生存。雖然當我們把冰雪畫派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上和全國美術總體藝術格局中加以論證和考察,就會發現它作為一種地域形成的美術流派,與國內其他有影響的藝術流派相比還有相當多的弱勢之處,畫派的結構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它在完成了為北國冰雪立言後面臨著如何展現冰雪世界的精神性這一更為深刻的難題。因此冰雪畫派不僅是地域文化的產物還應是全球文化的一部分,要繼續從深化文化的角度打造冰雪畫派。這個任務相當相當艱巨,需要幾代人前僕後繼地努力下去。在中國畫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下,冰雪畫派將以不懈的努力迎接未來歷史的選擇,迎接中國畫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相關焦點

  • 慶中國攀登珠峰60周年,冰雪畫派獻禮
    近日,85歲冰雪畫派創始人於志學攜手70歲的冰雪畫派吳國言,再攀冰雪山水畫藝術之巔,用獨有的冰雪山水藝術手法,再現了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險、峻、奇、美;用書畫藝術形式描繪出攀登者的向生命極限挑戰,徵服新高度的意志和勇氣,向中國攀登上珠穆朗瑪峰60周年致敬!  於志學,1935年生於黑龍江肇東市,中國畫壇的傳奇人物,冰雪山水畫創始人,開創了中國冷文化冰雪美學的先河。
  • 淺談「佛羅倫斯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異同
    畫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17世紀以倫勃朗、查爾斯、維米爾為代表的「荷蘭小畫派」;有以作品風格特色命名的,如19世紀後期以梵谷、高更、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主義畫派」;有以藝術批評家的評語命名的,如20世紀初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主義畫派」。等等。
  • 不瞞你說:淺談「佛羅倫斯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異同
    威尼斯畫派」是14至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畫派中最著名的兩個畫派,這兩個畫派對西方古典主義油畫的創立和形成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後世西方油畫藝術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那麼,佛羅倫斯畫派和威尼斯畫派是什麼關係,各有什麼特點特色,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一,佛羅倫斯畫派在前,威尼斯畫派在後,二者是傳承關係佛羅倫斯畫派和威尼斯畫派都是以所在地區城市名字命名的畫派。佛羅倫斯是義大利中部的工商業重鎮和文化名城。威尼斯是義大利重要的濱海貿易城市,也是馳名世界的水城。
  • 名家油畫作品:淺談「佛羅倫斯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異同
    、高更、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主義畫派」;有以藝術批評家的評語命名的,如20世紀初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主義畫派」。沼梪餽竊豙湸戢枛銬繣泥窶艤臊橲騠毣嫌燙嘑劑璺艘匛醐痶蓽暘鮴偊檆墸揀燘喝桿鱸堝鵵檉偋贓蛘秼瀄璜臘棵雴禰一,佛羅倫斯畫派在前,威尼斯畫派在後,二者是傳承關係佛羅倫斯畫派和威尼斯畫派都是以所在地區城市名字命名的畫派。
  • 著名冰雪畫家高宏美術館落戶煙臺
    綠樹掩映的煙臺市牟平區三大山路619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裡正在舉行簡短樸素的「開國將帥墨跡展暨高宏冰雪畫美術館慶典儀式」。高宏老師的90件寧靜淡雅、風格鮮明、大小錯落的冰雪畫作,向觀者訴說著北國風情那醉人的瞬間,也把冰雪畫派代表性畫家高宏的內心世界躍然於人們的視野裡。徜徉於作品之間,仿佛穿越時空,步入格林的童話世界。
  • 中國冰雪畫搖籃立碑儀式在大興安嶺北極村神鹿島揭牌
    2016年冬於志學在北極村神鹿島寫生 盧平攝自2013年冰雪畫派在漠河北極村舉辦《2013漠河夏至北極光節中國冰雪畫派名家作品展》之後,漠河縣領導對於志學及冰雪畫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冰雪畫藝術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彭城畫派」論壇|楊正偉:「彭城畫派」的回顧、傳承、拓展
    彭城畫派回顧與傳承李可染作品「彭城畫派」是由地方主要群體和其他多個群體合力而形成,主要有三個群體:第一個是錢食芝發起的兩個組織——「東方書畫社」和「集益書畫社」,「東方書畫社」的成員有:李蘭、張伯英、苗聚五、章亞古、張從仁;「集益書畫社」的成員有:閻詠佰、苗聚五、楊藎候。第二個是徐州藝術專科學校。
  • 「黃筌畫派」的源流和傳變
    在西蜀,學黃筌者形成了「黃筌畫派」,主要有黃惟亮、黃居寶、黃居寀、夏侯延祐等。畫派人數雖少,卻主導著西蜀的宮廷繪畫。  965年,後蜀被北宋所滅,黃筌隨蜀主到開封,亦受北宋皇帝重視,然不久去世。黃筌第三子黃居寀(933—993)成為北宋初年「黃筌畫派」主要的衣缽傳承人。
  • 帶你了解十種畫派
    1.佛羅倫斯畫派:佛羅倫斯畫派(Florence School)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形成的美術流派,13世紀末已經形成,早期代表畫家有:喬託·迪·邦多納、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羅、波提切利等。盛期代表畫家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15世紀中葉以後佛羅倫斯畫派已呈衰退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
  • 範亮冰雪畫展即將在長沙開幕
    範亮冰雪山水畫展展覽時間:2019年11月1――4日展覽地點: 長沙湖南圖書館一樓北側展廳《冷逸之美―――中國冰雪山水畫的發展路徑和審美價值》主題講座講座時間:11月2日上午10:00――12:00點地點: 湖南圖書館一樓南側多媒體室主辦單位:中國冰雪藝術研究院策劃承辦:長沙旗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鳴謝:湖南圖書館
  • 威尼斯畫派——喬爾喬內
    義大利威尼斯畫派喬爾喬內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架上畫的先行者。喬爾喬內是威尼斯畫派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原名喬爾喬·巴巴雷裡·達·卡斯特佛蘭克,喬爾喬內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
  • 【文萃】佛羅倫斯畫派與文藝復興三傑
    【文萃】佛羅倫斯畫派與文藝復興三傑 2020年05月25日 09:59 來源:《大眾文藝》2019年24期 作者:張璐瑤 陳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美術學科威尼斯畫派知識點匯總
    美術學科威尼斯畫派知識點匯總 根據歷年教師招聘考試匯總的考題來看,發現會有一些經常考到的知識點,所以甘肅中公教育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巴洛克藝術部分的知識點,希望幫助大家比較深入了解本節內容,直擊重點內容。
  • 文藝復興至今的畫派您知道多少(二)
    文藝復興至今的畫派您知道多少(二)上期文章我們分別給大家介紹了:佛羅倫斯畫派、威尼斯畫派、尼德蘭畫派、德國文藝復興畫派、義大利巴洛克繪畫、卡拉瓦喬畫派和弗蘭德斯畫派。大家了解了這幾個偉大的畫派後您有什麼感想呢?還沒有了解的朋友,趕快去複習吧!乾貨一直在路上!
  • 在教廷和貴族羽翼庇護下的佛羅倫斯畫派
    這時,輪廓線條和光影明暗調子相融合的繪畫技法已經被佛羅倫斯畫派的畫家廣泛使用,這使得佛羅倫斯畫派的藝術家更加善於描繪節奏優美的輪廓,呈現出了類似於中國工筆畫的線描效果。這幾位大師將佛羅倫斯畫派風格的技法的應用發展到了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度,這導致畫派後期的藝術家因為過分地模仿前輩藝術家和精雕細刻,造成了滯澀、生硬的風格,並慢慢地走向了風格主義。
  • 科普: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藝術簡述
    《威尼斯總督像》喬凡尼·貝裡尼威尼斯畫派公認的創始人,他的藝術實踐長期左右著威尼斯畫派的發展道路,也奠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礎。喬凡尼·貝利尼的出現使得威尼斯畫派藝術開始在世界藝術史中增添絢爛之色,他將形與色、明與暗調和得高貴、沉靜、極具詩意。這種種特點使得喬凡尼·貝裡尼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種含蓄的藝術氣質。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不經意間能夠感受到隱約的隱喻元素。其作品有《有小樹的聖母》、《威尼斯總督像》等。
  • 島主TALK | 黎明:嶺南畫派永遠黎明
    折衷中西,融匯古今,這是嶺南畫派的核心精神。嶺南畫派重視的向來是最淳樸,最自然的寫實,而他更是將嶺南畫派的真諦傳播至今,他是黎明。十一歲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從小與海珠區十香園結下不解之緣,雖中途家道變故,仍不忘當初學畫之心,如今,在海珠區十香園裡的工作室內,他依舊堅持作畫,正如他80年來一直堅持的那樣。究竟是怎樣的精神讓他對嶺南畫派如痴如醉?
  • 廣州佳昊鑑賞:嶺南印象之嶺南畫派
    廣州佳昊拍賣邀您共賞嶺南印象之嶺南畫派,本刊特邀嘉賓:廣州佳昊國際常駐專家敖有勝先生,廣州佳昊拍賣書畫協會市場小組。  嶺南畫派是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地域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 關山月,張書旗,蘇葆禎,趙少昂,吳雲峰隸屬在嶺南畫派代表者。
  • 黃山畫派劉有成大師為何被稱為「殿堂級畫家」?
    其中石濤、梅清、弘仁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黃山畫派三巨子近現代以後,黃賓虹、潘天壽、賀天健、汪採白、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陸儼少、賴少其等,也可歸於黃山畫派,他們對黃山畫派的發展和延續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一個曾經十分輝煌的畫派|失落在歷史長河中——「于闐畫派」探秘
    摘要:于闐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但卻沒有真跡存世,只留下古代畫論中的評價和宋人的臨本,這是因為于闐畫派的作品基本是壁畫,這些曠世傑作已隨著寺廟建築或頹圮傾倒、或毀於戰火,失落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