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意識的基礎,吃飯是愛愛的前提。
利字當頭,對於對金錢有羞恥觀的國人來講,似乎是一個貶義詞。
但司馬遷早在《史記》中就說透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所謂的人情,並不全是百分之百純粹的。我不否認有些人的因義舍利,因情棄利,但大部分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人的人情最終還是指向錢的。
談錢並不可恥,談掙錢更是積極擁抱生活的表現。
今天的國人,契約精神開始漸漸成長,不再是稱兄道弟拜把子似的利益捆綁人情了,而是用合同,用協議標明各自的責任,再去各司其事,清晰有保障,不用擔心所謂的背叛。
這樣的契約精神,或者說談錢正當的觀念,正在重塑人們的生活和精神。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國人開始自學經濟、金融,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去學理財,用理財來規劃自己的生涯,這實在也是對於農業社會的一個進步,不用靠天吃飯,而是通過增強自我能力與創造被動收入來保障自己今後的生活,以期在晚年過上躺著賺錢的幸福生活。
當然,在這個理想的過程中,一些人往往矯枉過正,見利忘義,往往出現一些吃獨食,甚至內鬥的事情,這其實是支流,並不能代表全部,也走不長遠。
中國人所謂的生意,是有錢大家賺,生生不息之表現,故謂生意。一味吃獨食,生意就會退變成死意。
那離四面楚歌已不遠乎。
遠乎,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