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類中國傳統木匠工具!

2020-12-26 騰訊網

在古代,一個人,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就能自稱為木工。木工的出現及木工工具的不斷改進,對中國家具及建築的輝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絕品,往復不休,真正構建出了中國輝煌的木建築世界。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見識下中國傳統木匠所用的一些工具及其用法。所有工具介紹順序均為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1)二人抬大鋸、二鋸、開鋸、手鋸

——大型鋸:用以切割大型木料;手鋸:切割小型木料,鋸條常呈彎曲狀,較靈活。鋸的核心是鋸齒,不同鋸割目的的鋸子,其齒形和鋸路的設計也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橫斷鋸鋸齒形約在90度左右,縱剖鋸則在80度左右。

鋸子由於鋸割目的的不同還要對鋸齒進行不同形式的分岔處理,從而形成齒刃左右分開呈或寬或窄的「鋸路」。向外傾斜的程度叫「料度」。

鋸路多用特製的「撥料器」輔助完成。

(2)拼縫刨、平刨、二刨、淨刨1

——刨:將木料刨削到平、直、光滑的程度。

(3)裁口刨1、坡稜刨、單線刨1、清口刨1

(4)單線刨2、清口刨2、清口刨3、大線刨

(5)小線刨1、小線刨2、小平刨、凸面刨

(6)裁口刨2、雙線刨、清口刨4、裁口刨3

(7)單線刨3、凹面刨、線刨1、裁口刨4

(8)單槽刨、清槽刨、雙刃槽刨、線刨2

(9)雙線刨、凹面刨、單線刨4、單線刨5

(10)斷間鋸、方尺

(11)斧子、小錛、麻花鑽1

(12)淨刨2、小方尺、墨斗

(13)大方尺、活角尺

——木工用的角尺為90度和45度,古時人們把角尺(或叫方尺)和圓規稱作規矩。俗語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4)多線勒、單線勒、小角尺、雙線勒

(15)扇形部分:二分鑿、三分鑿1、五分鑿1、四分鑿1、六分鑿、大三角銼、尖木銼、小三角銼、五分鑿2、四分鑿2、一分鑿1、一分鑿2、扁鏟、三分鑿2;中間部分:小刀鋸、小鏤鋸、磨刀石

——鑿:錘子敲打以鑿、刻等動作削去木料的表面。

(16)活尺、木卡口、鏤鋸

(17)牽鑽、麻花鑽2、手拉鑽

——鑽:在木料表面鑽出洞。

(18)4款墨斗、鋼絲鋸、大錛

——墨斗:墨斗的原理是由墨線繞在活動的輪子上墨線經過墨斗輪子纏繞後,端頭的線拴在一個定針上。使用時,拉住定針,在活動輪的轉動下,拉直墨線在木材上彈出需要加工的線。

——錛:向下、向內用力砍木料,起伐木的作用。

(19)魯班尺

魯班是我國春秋末年一位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一位傑出的發明家。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修橋築路蓋房舍,學得一手好技藝,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據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許多工具器械不少是由他發明的。發明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鋸以後,魯班又琢磨起另一件事來:木材剖開後,怎樣才能使它平整光滑?於是他創造出了一種在木塊中間嵌上鋒利的刀的工具,推動它刨去不平整的木面。果然,不費大力氣,就把木材刨得非常光滑。這種工具就稱為刨子。

鐵鋸、刨子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當時的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地促進了木工手工業技術的發展,這是魯班的一大貢獻。

據傳說,木工用的墨斗、鑿子、鏟子、曲尺等工具,也是魯班發明的。至今,有人仍稱曲尺為「魯班尺」

喜歡這篇文章,可點擊右下角 在看 分享給大家噢!

相關焦點

  • 傳統老木匠的8大禁忌,第一條恐怕你就不知道!
    中國傳統中有很多習俗和信仰,更有很多不同的禁忌。 只是時至今日,有很多社會傳統習俗都不再被重視,反倒是各行各業中,都有一些鮮為外人所知的行業習俗,被該行業的工作人員所奉行。 木匠是一個十分傳統的行業,古老而神秘,自然也有自己的行業習俗和禁忌,這些禁忌都是流傳多年,大家不妨一看。
  • 傳統木匠——在涼都已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木匠們也因失去了出售技藝的市場而歇業改行。不再青睞這一行業的年輕人,更使木匠師傅們失去了傳業對象。許多代代相傳的行業技能,逐漸被丟棄遺忘。傳統的,曾經擁有幾千年輝煌的木匠行業如今已是業老珠黃。為了採訪漸行漸遠的老手藝之木匠,記者走訪了解市區內多數的木匠。
  • 組圖:60年前的木匠,用什麼工具幹活兒?
    一方面具有傳統中式刨的以木為基、敲擊式調刃的特點,另一方面融合了西方的螺母螺杆的調節方式。所以使用起來要比傳統中式刨更容易上手。翻過來看一下。一整套的槽刨分為不同的寬度。傳統叫法稱之為幾分厚。這裡的一分到底是多少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中國寸的十分之一,有的說是英寸的十分之一。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之。三隻單線刨,寬度不一。每一隻都配有刨底保護套。
  • 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而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木匠根據一代代的經驗,總結出了工具使用的各種俗語,比如形容木匠工具重要性的話叫:「推(刨)刀斧頭鋸,曲尺墨斗線,鑿囝(nān)鐵錘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驚。」若是追溯歷史,這些工具的使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它們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
  • 中國傳統木工工具大全!足以令世界傾倒的智慧
    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就如同中國古典家具生產的過程,也需要工匠們在各種工具的輔助下,才能製作出一件件日常使用的家具。而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
  • 【知識】中國傳統木工工具大全
    現在,我們一起來見識下中國傳統木匠所用的一些工具及其用法。所有工具介紹順序均為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據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許多工具器械不少是由他發明的。發明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鋸以後,魯班又琢磨起另一件事來:木材剖開後,怎樣才能使它平整光滑?於是他創造出了一種在木塊中間嵌上鋒利的刀的工具,推動它刨去不平整的木面。果然,不費大力氣,就把木材刨得非常光滑。這種工具就稱為刨子。
  • 木匠課堂:木工入門課之各種各樣劃線工具初體驗!
    無論你是資深老木匠還是一名新入坑的木友,都知道木匠行業有一句俗語「三分劃線七分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劃線對於一名木工是多麼的重要。想做好一件木工活,一定先學會劃線,線劃的不好,後面做的再好,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家具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家具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 「木匠爺爺」李石水的榫卯人生
    最近,福建龍巖長汀一位70歲的老木匠使用榫卯工藝製作「中國版變形金剛」的視頻,引得許多網友誇讚,這位木匠爺爺到底有多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這個榫卯技藝手工打造的「變形金剛」名叫「偃甲人」,是北京一家遊戲公司向木匠爺爺訂製的木製人偶。
  • 【圖文】中國傳統木工工具,你見過幾個?
    木工工具在古代,一個人,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就能自稱為木工。木工的出現及木工工具的不斷改進,對中國家具及建築的輝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絕品,往復不休,真正構建出了中國輝煌的木建築世界。木工是古典家具製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序,涉及到開料、選料、開榫做卯以及組裝等,無不體現著技工師傅的技術。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木工工具種類逐步增加,功能也不斷完善,如開榫機,精確度越來越高。像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現在是很難看到了……鋸子
  • 古時木匠的學徒歷程!
    四、傳統木匠學徒的基本工跟著師傅學木工手藝,學的就是:「刮、砍、鑿、剌」四項基本功,而學習這些基本功就必要學會使用各種功能的木工工具這些工具一般都有較鋒利的刃口,木工在學習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各種工具的正確使用姿勢和方法,例如鋸割、刨削、斧劈時,都要注意身體的位置和手、腳的姿勢正確。以下是身為一名傳統木匠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操作:1、「鑿」的操作方法鑿子是木工打眼的主要工具。使用時把需要鑿眼的幾根木方並排放齊,需要鑿眼的下面用木方墊平,可以放到堅實的地上,也可以放到案子或條凳上。
  • 彭木匠的藝術人生
    這是木匠彭學坤的家。彭學坤今年60歲,一家六口人,看著兩個孫孫在屋前屋後撒歡,老彭一臉皺紋舒展開來,那些皺紋似乎從沒經過墨斗畫線,深深淺淺的,散布著,寫滿歲月的印記。這個老木匠談起學手藝的時光,神情一點也不淡定。他說16歲初中一畢業,就被父親押著學手藝,儘管心裡有十二個不願意,也拗不過彭老木匠的高壓手段,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不學藝不給飯吃。
  • 木匠家的書生
    王廣元,我的本家堂哥,在「廣」字輩中排行老大,出道最早,成就最高,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三晉大地的文化名人,官至長治市文聯副主席,
  • 老行當——木匠|最大的木工行當是造屋、做農具的長木匠
    就嘉興而言,有專業鋸板分解木料的解匠(嘉興話「解」讀若ga),有修造木船的船匠,有雕木鏤花的雕花匠,還有打造棺材的方木匠,箍桶的圓木匠,精做桌椅箱櫃的小木匠(也叫細木匠),最大的木工行當是造屋、做農具的長木匠。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習俗的變革,推動了木工行當的變化。
  • 90後杭州女孩,不顧父母反對,大學畢業當木匠,手藝不輸老師傅
    在中國古代,一個人,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就可以憑藉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手藝,打造出精美的木製品:家具擺件、雕梁畫棟、亭臺樓宇,而且皆出匠心。眾所周知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因為木工使用很多的手工工具都是他發明的,如魯班尺、墨斗、刨子、鑽子等等。
  • 廣西63歲木匠爺爺王德文在外國又火了!
    從前,外國網紅視頻流傳進中國的多,中國向外國輸出得少;而現在恰好都倒過來了。先是有拍攝中國傳統美食視頻的李子柒在外網爆紅,現在又多了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阿木爺爺」!阿木爺爺原名王德文,是山東聊城人,現在居住於廣西梧州。阿木爺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9歲時便失去了父親,四個孩子全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
  • 當木匠開始腦洞大開···然後就超神了~
    交通便捷,交通工具各色各樣有的呢?就開開寶馬,兜兜法拉第還有的呢?就開開共享汽車,騎騎共享單車要麼呢?就是公交、地鐵啥的~可是館長不一樣是走路too young too simple然而這位大叔的日常出行工具確是這樣的····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他心無旁騖地守護著木匠的老手藝,並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兒子,共同無言地訴說老木匠、新師傅在木工技藝裡的情懷堅守。他的名字叫劉祥德。老祥叔接著回憶道,「到了1981年,為了維持生計、養家餬口,我開始學做木工,成為人們口中的木匠,畫畫愛好為我做木工裝修增色不少。」墨斗、推刨、鑿子、小錘、刻刀,在這些簡易工具的輔助下,年輕時的老祥叔開始了木架房的裝修。修柱子、刨木板、鬥榫卯,板壁、頂板、窗欞,一堆堆木材變成了一間間木架房。
  • 「老年版李子柒」:什麼網紅不網紅的,我就是個木匠
    心細,肯用功,村裡的木匠覺得他「是塊當木匠的材料」。不忙的時候,大家把做好的家具拉去集市上賣,王德文的攤子前,總有不少客人。就這樣,到16歲的時候,他已經基本掌握了木匠活的所有技能;再到19歲,他已經可以獨立出工了,然後一年一年地做了下去。▲阿木爺爺。
  • 63歲中國爺爺成油管網紅?英語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就能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傳統工藝木製品。其YouTube頻道播放量已經突破 2 億,被網友稱為「當代魯班」。Traditional Handicraft 傳統手工藝2. Traditional Cultural 傳統文化3. carpenter: 木匠4. Clay Figure : 泥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