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盛傳的一種宗教,在中國各地都興建了許多的寺廟禪院。在山東濟寧市的汶水縣就建有有著「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之稱的寶相寺。在這裡發現了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釋迦摩尼佛牙舍利。
寶相寺建於北魏,唐代時名為為昭空寺,到了宋朝,宋真宗封禪泰山時駐紮在汶上,御賜昭空寺改名為寶相寺。歷經千年香火不衰,成為古代帝王將相、名流墨客觀光禮佛的聖地,成為齊魯大地的名寺寶剎。
太子靈蹤塔建於宋朝熙寧六年至政和二年,是由京師賜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雲太親自監造、仿照京師開寶寺靈感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寶塔整體雄偉壯觀,巍峨挺拔,結構堅固,底層是宋代比較流行的蓮花座造型,塔身全部用青磚砌成。
在1994年修葺寶相寺八角十三層太子靈蹤塔時,在塔宮內發現了隱世八百多年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聖物,珍貴無比。特別是佛祖釋迦摩尼佛牙顯世,轟動全國,震驚世界。太子靈蹤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佛塔底層東、西、南各一佛龕,內有佛像,北面有一圓拱門,為拜塔引路甬道,有螺旋式臺階達於塔頂。佛塔高41.5米,古樸典雅,造型優美而雄偉。
整個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縮,尤其是第三層飛簷下飾蓮花寶座,更體現了太子靈蹤塔在佛塔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塔頂上置三股鋼叉,覆以黃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稱「黃金塔」。這座佛塔充分體現了宋代漢族的建築風格,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隋唐以後,佛教舍利的殮葬形式變為中國帝王陵特有的地宮和金棺銀槨制度。寶相寺發現的金棺銀槨就是北宋皇室的精品之作。由金棺、銀槨、須彌座組成,金棺為銀質,貼金箔。棺蓋為五稜體,套兩道金箍,前檔有鏨花火雲冠。金棺安置在銀須彌座上,座圍透雕欄杆,通體鏨吉祥纏枝紋,束腰有鏤空如意雲鬥圖案。座頭兩側懸有「太平通寶」鎏金幣二枚,是宋太宗時皇家特製的供養錢。金棺整器集錘鍱、貼焊、鉚合、鏤雕、鏨刻等繁縟手法於一體,玲瓏剔透,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工藝考古價值。棺槨分前後兩室,以木匣分隔,前盛佛牙,後儲舍利,用絲織物包裹著。
佛牙是釋迦牟尼佛荼毗後的牙齒舍利,在《大般涅架經後分》有記載:「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壞。」唐朝義淨翻譯的古書中對於舍利有所說明,書中說: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犍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寶相寺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於公元790年從犍陀羅王城獲得。
佛牙長約五釐米,直徑約二釐米,色黃白,璞玉澤,質如臘,形微曲,具三隻牙根,與玄奘記載的「迦溼彌羅佛牙」相吻合。牙體有墨書「東府」二字,是北宋名相王安石收藏的佐證。佛家對舍利非常崇敬,以能獲得供養舍利而感到自豪。
寶相寺景區的宋跪式蓮花座鐵胎泥塑捧真身菩薩,是鐵胎泥塑,原施彩釉。菩薩髮髻高束,軀體微躬,著五彩天衣、腰束軟帶,雙腕戴著飾品釧,雙手於胸前張開平伸,呈恭捧狀,雙膝跪於較高的蓮臺上。這座菩薩雕像衣冠齊楚,形象逼真,威儀禮敬如律如法。菩薩呈雙膝跪姿的雕塑在全世界是唯一的發現,是為了供養真身佛牙舍利而特別製作的。
寶相寺位於山東省汶上縣城西北隅、東臨三孔、西接梁山、北枕泰山、南依微山湖。這裡是釋迦摩尼的佛牙舍利發現地,但是存在這裡的是複製因,據說真品存在中國人民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