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對北朝儒學的影響——王曉衛

2021-01-09 佛教在線

關於北朝儒學,自來學者多因循《北史·儒林傳序》的說法。其言曰:「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北學深蕪,窮其枝葉。」然而《北史》之言過於簡略籠統,北朝儒學名家之經疏,唯熊安生之說見採於《禮記》疏,其餘書皆亡佚。北朝儒學之真面目,遂日益模糊,後世學者之論北朝儒學,遂日顯皮相。清儒皮錫瑞云:「北人俗尚樸純,未染清言之風、浮華之習。」(註:《經學歷史》之六《經學分立時代》。)近人劉師培云:「北儒學崇實際,喜以訓詁章句說經。」(註:《南北經學不同論》。)蒙文通先生云:「是北學者悉康成之術也。」(註:《經學抉原·南學北學第六》。)錢穆先生云:「南渡以還,士大夫淪陷北方者,不得不隱忍與諸胡合作,而彼輩學術途轍,亦多守舊,絕無南渡衣冠清玄之習。」(註:《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79~280頁。)上列諸家,皆有清以來國學大師,其見解深深影響學人,不止一二代焉。但揆之史實,這些權威之論,皆不全面。筆者潛研北朝史數年,竊以為北朝儒學,實受當時盛極之佛教較大影響,其面貌與漢儒之學實已不同,所謂俗尚樸純、亦多守舊云云,已非北朝儒學之主潮。呂思勉先生在論及北朝儒林中人時曾指出:「釋老之震撼一世,儒家非極專固者,皆不容故步自封矣。」(註:《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0頁。)已揭著當時之大勢所趨。牟潤孫先生《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一文,對上述問題已有所論述。(註:載《注史齋叢稿》,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39~302頁。)由於牟先生之大作非專門討論北朝儒學與佛教之關係者,筆者不揣譾陋,撰成本文,狗尾續貂,冀申述呂、牟二先生之說,其間若有學術界難以認同之言,則為筆者識見如此而已,自與呂、牟二先生無關。

北朝為佛教極盛之時期,帝王朝臣罕有如崔浩不心儀佛法者。拓跋燾禁毀佛法前,曾「歸宗佛法,敬重沙門」(註:《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宇文邕廢毀佛教前,亦循例事佛,建造功德。佛教之影響無所不至,北朝儒林人士與佛教之因緣,亦不為淺。

論及北朝儒林人士與佛教之因緣,有兩個問題須先行交待。其一:北魏高祖、世宗等甚重佛學。「沙門道登,雅有義業,為高祖眷賞,恆待講論。」(註:《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釋曇度備貫眾典,精通《成實論》,獨步當時。「魏主元宏聞風餐挹,遣使徵請。即達平城,大開講席。宏致敬下筵,親管理味。於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續,學徒自遠而至,千有餘人。」(註:《高僧傳》卷八《曇度傳》。)北魏世宗則「尤長釋氏之義,每至講論,連夜忘疲」(註:《魏書》卷八《世宗紀》。)。此期間內,亦為儒學受到重視之時,涼土儒士、南朝儒臣亦多來奔。儒林人士受帝王好尚之影響而與佛教再生因緣,乃勢在必行。其二:北魏貴族達官多崇佛教,勢必影響一般儒臣。自北魏前期起,貴族達官即有援沙門為門師之風氣,如拓跋晃以玄高為師,尚書韓萬德以慧崇為門師。名臣崔光「崇信佛法,禮拜誦讀,老而逾甚」,「每為沙門朝貴請講《維摩》、《十地經》,聽者常數百人」(註:《魏書》卷六七《崔光傳》。)。這些貴族達官,與當時名儒多有周旋,那些名儒焉有不受浸染之理。僅此兩端,已可想見北朝儒林人士生活之氛圍。

北朝儒林人士與佛教之因緣,史籍所載,可謂夥矣!

高允,為北魏最著名的儒臣之一,撰《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等,魏收稱道他「依仁遊藝,執義守哲」(註:《魏書》卷四八《高允傳》。)。而高允一生,竟與佛教結下不解之因緣。《魏書》本傳稱高允「年十餘,奉祖父喪還本郡,推財與二弟,而為沙門,名法淨,未久而罷」。高允之弟,小名檀越,梵語檀越,華言施主,蓋高允闔家皆奉佛法。高允顯達後,曾為八角寺沙門惠始撰傳,「頌其德跡」(註:《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本傳又說他:「雅信佛道,時設齋講,好生惡殺。」
不僅高允與佛教有如上因緣,北朝傳經授業的大儒,亦多如此。劉獻之,《魏書》本傳云:「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決於獻之。」又云:「時中山張吾貴與獻之齊名,四海皆曰儒宗。」張吾貴所受佛教之影響,後文將有所述。劉獻之則曾「注《涅磐經》,未就而卒」。孫惠蔚,「周流儒肆,有名於冀方」。惠蔚「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惠』,號惠蔚法師焉」(註:《魏書》卷八四《儒林·孫惠蔚傳》。)。徐遵明,北魏後期大儒,當時儒生傳《周易》、《尚書》及《三禮》,幾乎皆出遵明之門。遵明雖為一代大儒,卻曾與弟子李鉉同受菩薩戒法於僧範,其事載《續高僧傳》,牟潤孫先生認為:「遵明早與僧遊,晚始受戒,事本可能。」(註:《注史齋叢稿》第291頁。)除李鉉外,傳遵明之業而能卓有建樹者,當推盧景裕與李業興。《魏書·儒林傳》本傳載景裕與佛教之因緣尤詳,今節錄於下:

好釋氏,通其大義。天竺胡沙門道xī@①每論諸經論,輒託景裕為之序。景裕之敗也,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於世,號曰《高王觀世音》。傳中故事雖涉荒謬,但有兩點頗堪注意:其一,道xī@①每託景裕為其撰序,說明景裕佛學造詣非一般儒士可及,而景裕在儒林及佛教界皆有高名,託其為序,自可抬高道xī@①聲價。其二,所謂《高王觀世音》,突然出現於景裕脫獄之後,大有景裕偽造之可能(註:關於《高王觀世音》之名義,相傳以為由高歡而得。俞樾《春在堂隨筆》十已指出其非。俞氏謂:「佛家稱謂,凡尊之,則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須彌山則曰須彌王,皆是也。王而再加以尊稱,則曰高王。《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有《一切法高王經》一捲雲,《與諸法最上王經》本同。然則一切法即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高王觀世音經》,言此觀世音經,於諸經中為最上也,非由高歡得名也。」說甚是。)。《洛陽伽藍記》所載慧凝還活故事,與此相類,皆可見當時風氣。李業興受遵明之學,同時博涉百家,對於中亞學說,頗多接觸,並大力傳播中亞傳來之七曜歷術(註:參見拙稿《北朝自然科學中的中亞因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其與佛教之因緣,當亦不淺。李同軌,中稱其「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醫術」。北魏末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法,敕同軌論難,音韻閒朗,往復可觀」。後出使梁朝,蕭衍「集名僧於其愛敬、同泰二寺,講《涅磐大品經》,引同軌預席。衍兼遣其朝臣並共觀聽。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註:《魏書》卷八四《儒林·李同軌傳》。)。是同軌之佛學造詣,似尚在景裕之上。以上並為北魏碩儒,皆為儒釋兼修者也。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李四龍:以北朝解經重評「南義北禪」
    不過,湯先生也認為,北朝義學在孝文帝(467-499)遷洛以後興盛,至東魏、北齊的鄴城堪稱「學海」[2];並稱「就北朝論之,則關西佛法,更為樸質。自關以東,則義學較盛」[3]。從「佛教解經學」的角度出發,北朝晚期洛陽、鄴城的佛教義學,體現了當時中國僧人和印度佛學的深度交流,而「南義北禪」的提法是在唐宋僧人評述前朝佛教時逐漸浮現的方便說法。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葛洪出身官僚貴族,參與過鎮壓西晉末年的農民起義,學過儒學和方術,著《抱樸子》。
  •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都是站在西方思想的角度對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思想進行比較性研究,但問題在於,西方思想雖然對近現代中國影響巨大,遠非其他外來思想可比,然而,作為對中國思想的理解和詮釋而言,卻未必是最恰當的,因為中、西思想之間的相似度實在太小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傳統思想及其研究也開始復興。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 梁啓超:《梁啓超論儒家哲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頁。]其實《大學》不僅僅是「條理次第」,更是儒學的綱領規模,後人稱儒學為修齊治平之學,就反映了這一點。但問題是,用《大學》來概括儒學是否全面?是否反映了儒學的完整面貌?這就涉及到對儒學的理解。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梁 濤 【摘要】儒學包含了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個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稱為孔孟之道,後者則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為孔荀之制。
  • 新儒學是東亞文明的重要紐帶
    其中,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使東亞文化在多樣性的發展中獲得了新的統一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新儒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儒學喪失了獨尊的地位,佛教和道教興盛。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日益深入民間,並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道教在隋唐時期形成了系統化的宗教哲學體系,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與扶植。
  • 儒學蓮花一朵:周敦頤的宇宙論和境界論 威麒拉杆箱經典書香
    其學為道學之源,為儒學在宋代的中興或者說新儒學思維誕生有開創之功。南宋著名學者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說:「名節自范文正公,議論文章自歐陽子,道學自周子。」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當代新儒學」。最後,指出「後新儒學」薪盡火傳地往前邁進。  一九九七年我繼續擴大了九四年的「論綱」,進一步寫成了《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臺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③,這篇文章旨在對四九年以後於臺灣發榮滋長的「臺灣當代新儒學」展開批判與前瞻。
  • 北朝摩崖刻經的中國書法史地位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釋家的「緣起論」都包含了一定的生態思想。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北朝摩崖刻經書法遠在北朝就踐行了我們當代所創導的先進的書法觀念——和諧生態書法觀。儘管這種踐行是自覺或不自覺的。但是,北朝摩崖刻經書法,尤其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經所體現的和諧生態書法觀念卻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 唐朝儒學復興運動領導人柳宗元,辯證儒家思想,被歐陽修評為韓門罪人
    中國式佛教「禪宗」則是道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產物。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封建王朝價值體系。南北朝時以後思想融合讓儒家思想價值體系受到兩派思想影響,逐漸脫離孔孟之道。這種跡象在唐朝初年越發明顯。
  • 佛學知識:什麼是漢傳佛教?
    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伴隨中國勢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將成立
    藥王山造像題記碑刻的搜集整理濫觴於清末,受乾嘉學派與金石學勃興的影響,當地文人志士將境內所存碑石造像統一整理歸置於此,之後多次增補,逐漸形成現存規模,在陝西僅次於西安碑林,196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主要有北朝造像碑百餘通,隋至明摩崖佛造像四十五尊,宋至民國歷代碑石近二百通,明清石牌坊十三座,大型摩崖題刻兩處。
  • 柳河東:論河汾道統與河東儒學
    中國儒學年鑑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會長、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柳河東先生出席會議,提交論文《論河汾道統與河東儒學》,並作了學術發言。現將其論文綱要與發言要點摘錄如下: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中華母親河黃河之東濱,山西母親河汾河從中穿越而過的一方美麗肥沃厚土,古稱「河東」。狹義「河東」,指山西南部一帶,今山西省運城、臨汾兩市。
  • 楊維中:從詮釋學方法看儒、道對佛教心性思想的影響
    隋唐佛教諸宗在創立自己的心性思想時,面對的最大既定「詮釋視域」就是儒家的人本主義和道家「道體論」、玄學本體論,而將二者的內在意蘊統一於佛學的性空之理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之上,就成為中國化佛教諸宗以所謂「真常心」為特徵的心性本體論。隋唐諸宗大師正是在「前理解」和「效果歷史」內在化的背景下,達到了充分的「視域融合」,因而才建構出與儒學、道家、玄學不同的心性思想體系。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逐漸造成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間的差異。雖然,自西元十二世紀回教入侵印度後,佛教在印度幾乎已不存在,難以比較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不同,但小乘國家仍保有較原始的佛教風貌,到小乘國家的寺廟中去生活數月,便不難發現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間實際上的差別。中國佛教已深度的中國化,受中土哲理、習俗、宗教、科儀的影響甚深,已和印度佛教的原貌相去甚遠。
  • 北朝瓷器藝術
    ▌【北朝】鞏義窯青釉碗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襲了南方青瓷技術。但因原料產地不同,瓷胎與釉料含鐵量不同,並受工藝配方、燒成技術等因素影響,北朝不同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現出細微的差別。寨裡窯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窯胎色淺灰,釉色青綠。鞏義窯因胎體原料的含鐵量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潤純淨,也稱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著積釉和開片現象。積釉部位往往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帶有強烈的玻璃質感。2.黑釉
  • 工作坊|明代儒學的視域與方法
    2019年12月7-8日,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宋明理學史新編》」(17ZDA013)資助、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和上海儒學院主辦、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協辦的「明代儒學的視域與方法——宋明理學工作坊第一期」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行。
  • 論南北朝的東宮侍讀者的重要性
    南北朝的侍讀制度是重要的發展過程,為以後唐代等朝代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南北朝時期中南朝與北朝的侍讀其實又是有所不同的。上述說到侍讀後來成為一種職位形式,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同太師、太傅、太保相比,侍講或者侍讀不但地位較低,也並非官職。雖說其地位沒有太子保傅高,但是侍講、侍讀者又是極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