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2021-01-10 歷史終點站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葛洪出身官僚貴族,參與過鎮壓西晉末年的農民起義,學過儒學和方術,著《抱樸子》。葛洪是道教重要人物,但其思想很龐雜。他主張「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以神仙養生為內,以儒術應世為外,「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

在內篇裡,他認為天地萬物是由「元」(即玄)或「道」產生的,有仙骨的人得到「元一」或「真一」,即和「元」或「道」合而為一,就能成仙。達到神仙的手段是方術,所以他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在外篇裡,他說明君臣上下,尊卑等威、設官分職,是天理自然,不能更易得。「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廢,則天亦可改,父亦可易也。"嚮往神仙生活的葛洪,並沒有忘記「君臣之大,次於天地」。他反對鮑敬言的「無君論」,主張臣下應和人君結為一體,統治人民。他不滿當時統治階級中清談浮摩的風氣,認為「網漏防潰,風頹教沮」,對統治階級是危險的。為了強化封建統治,他要求適應「喪亂既平」的現實,刪定《三禮》,同時主張嚴刑峻法,「以殺止殺」,甚至把刑罰看成「國之神器」。

道教推行金丹、黃白之術,鼓吹服食金丹可以長生,燒煉黃白可以致富,這自然投合了封建統治者的貪婪欲望。南北朝時期,道教制訂了一些教義和戒律,又參取佛經,編著了不少經典,逐漸成為一種正宗的宗教。劉宋時,陸修靜受到文帝、明帝的尊禮,「朝野注意,通俗歸心,道教之興,於斯為盛也」。他編撰了《三洞經書目錄》,其中列有經書、藥石、符圖等一千二百八十卷。他的再傳弟子陶弘景在齊、梁時更享有盛名。

陶弘景和梁武帝有很深的關,梁代齊時,「弘景援引圖讖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他著有《真誥》等書,是道教的重要著作。在北朝,北魏道士寇謙之改造天師道,取消所謂「三張偽法」,增加「禮度」和「服食閉煉」等具有貴族宗教色彩的內容,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他編造了許多道教經典,制定了一些禮拜儀式,同時主張道教兼修儒學。這時,道教的改造過程大體完成,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之一。

漢末,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蒼梧人牟融著《理惑論》,是現存最早的中國佛教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廣為流傳,西行求經的人很多,如朱士行、竺法護、法顯等,或至西域,或往印度。大量佛經被翻譯出來,據後來統計,共一千多部,三千四百三十七卷。佛教的許多流派先後傳入或創立,出現了不少有名的僧人。

漢末三國之際,安世高一派重視習禪,支讖、支謙等講究般若學。魏晉時,《般若經》最為流行,譯本亦最多。般若學最初是在玄學的基礎上發展的,因此,佛教和玄學,高僧和名士,也就相互呼應。般若學有所謂「六家七宗,其中主要的是以道安為代表的「本無宗」,以支慜度為代表的「心無宗」和以支遁為代表的「即色宗」。

道安對佛經的整理譯註,戒規的釐定,起過很大作用。他認為天地萬物的「有」是從「無」產生的,「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星之始」,無生有,有在無後,所以稱為「本無」。他把無說成「本」、「真」,有說成「末」、「俗」,要人們把心思放在虛無上,崇本息末,達到等本末、均有無的「真際」,也就是所謂佛的境界。「心無宗」和它相反,認為萬物是有不是無,但要人們「無心於萬物」,所以叫做「心無」。「即色宗」主張「色不自色,不自,雖色而空」,意思是:世界萬物沒有自性,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

這些佛學流派和魏晉玄學各流派的基本傾向是一致的。同時,有的高僧也兼通玄學。如東晉時的慧遠長於殷若,同時「博綜六經,尤善莊老」。 他宣揚迷信的生死報應之說,而重視淨土輪迴,要人們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極樂世界」。所謂往生佛國的迷信思想,此後甚為流行。

踵「六家七宗」之後,鳩摩羅什在後秦時把印度著名經師龍樹的中觀哲學介紹到中國來,推動了般若學的進一步發展。羅什在長安譯經三百餘卷,他的弟子僧肇、道生、僧叡、道融等都是名僧。僧肇對般若三論有深刻研究。三論指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僧肇據此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等作品。

他以為本體超於「有」「無」,又不超乎現象之外。他討論了事物的變化、生滅、運動等問題,力圖通過揭示這些對立範疇的矛盾,最後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性。竺道生對涅繁、般若都有深入研究,他所探討的多半是純粹屬於宗教修持方面的問題一佛性問題、法身問題、果報問題等等。他認為可以頓悟成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無淨士」,「善不受報」,淨士和果報的說法只是勸人為善的一種方便,這些論點在當時佛學界是非常大膽和新穎的。

在南北朝,北朝的佛學重視禪法、淨士、戒律,南方的佛學則有《成實論》、《俱舍論》的流行和般若三論的復興。但這兩種不同的傾向之間並無絕對的界限,北方的禪師雖以習禪為主,也往往以某一種經論作為依據,南方的佛學僧徒也有重視禪觀的。南北佛學的交流,新的經典的翻譯,又促進了隋唐之際一些新的佛學流派的形成。

佛教虛構出一個虛幻的世界,同現實世界對立起來;又臆造出人死後的靈魂生活,同人間的生活對立起來;要勞動人民放棄一切反抗鬥爭,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苦難,而把希望寄託於所謂「來世」。這正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者自身也可以從這種教義得到安慰生前享盡富貴榮華,只要信佛,有了功德,來世還可繼續享受。因此,他們極力提倡佛教,到處興建佛寺,鑄雕佛像,憎尼多到驚人的程度。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三萬餘所,僧尼二百萬人。梁武帝三次捨身佛寺,藉此倡導佛教。佛教成了南北朝王公貴族們的共同信仰,成了他們奴役人民的重要工具。

玄學、道教,佛教三者不斷互相影響,又互相排斥爭鬥,這種關係在佛道間表現得尤其明顯。佛教在興起時,本與黃老道術相提並論。道教在形成過程中,更在許多方面吸收了佛學的觀念和形式。道教在得到一定發展之後,便積極與佛教爭奪地位。西晉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經》,劉宋時隱士顧歡作《夷夏論》,都從民族區別的角度攻擊佛教,引起長時期的激烈爭論。北魏太武帝與司徒崔浩崇信寇謙之,於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廢禁佛教,佛教一度遭到沉重打擊。梁武帝則於天監三年(公元504年)舍道信佛,不久又下詔廢道觀,勒令道士反俗。到北周時,武帝下令並廢二教,僧道還俗的達二百餘萬人。此後,以儒學為主,儒、佛、道三位一體,相互滲透,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思想發展的基本趨勢。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政治服務的,道教通過今生的修為達到追求的目標,而佛教則是通過教化度人求得來世美好的人生。

作者獨家原創,禁止搬運洗稿等行為

相關焦點

  • 佛道真的可以雙修嗎?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述及道教的信仰觀念,比方說不死的觀念,不死之藥的觀念,養生求仙的觀念,它們出現的都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乃至更古老的歷史傳統。道教最早的信仰觀念文本是《太平經》(《太平清領書》)裡的,其中聚合了大量既有的信仰觀念)。從歷史史料和具體信仰形式上看,五鬥米道、張角的太平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我們依照關於張陵的歷史記載,張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這個區域的確和太平道的活動範圍比較接近。
  • 在西遊記裡,所有人都嚮往道教修仙,為何卻不願意前往佛教修行?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是講述神仙故事的小說,在它的世界裡面神仙分為兩派,一派是道教的神仙,一派是佛教的神仙,道教的神仙以玉皇大帝為首,以天庭作為組織機構,佛教的神仙以如來佛祖為首,以西天靈山作為組織構架,從結構上似乎兩邊都旗鼓相當,那可都是並駕齊驅的存在。
  • 道教和佛教為一家之說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思想做法上與中國人格格不入,遭到的排斥力量很大,要想在中國「發揚光大」,它的難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經過了很久撮合,於是極力向道教靠攏。佛教不但把儒家的忠孝節義等思想拌和進去,甚至把道家的養生醫術、圖讖運命、陰陽五行、拳藝功法等都加以吸收。在理論上把「空宗」和「玄學」中類似的觀點,儘量發揮。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筆者五年內所寫的這三書,及多篇論文,都是由道教影響於密教經典科儀處,來著手論述。《道教星鬥符印與佛教密宗》是將密教典籍中受中土道教星鬥崇拜及符印影響之佛經,逐一臚列探討。《道教與密宗》,是從壇場科儀及術法等,來論述密教受道教影響的情形。《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則是將《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八冊至二十一冊密教部所收,受到道教影響之經典,逐一摘出論述。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為何古代皇帝大多都信奉道教,而民間百姓大多信奉佛教?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人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古代似乎很多皇帝都信奉道教,而平民全都信奉佛教,這其中原因何在?圖片:平民信佛劇照一、需求問題其實,之所以老百姓選擇信仰佛教,皇帝信仰道教,主要原因就在於各自的需求不同,既然需求不同,當然選擇也就不同。
  • 佛教的「寺」與道教的「廟」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創,並且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而道教則是完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佛教與道教作為古代的兩大教派,它們之間相互借鑑和融合,深深地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為何佛教的菩薩羅漢都喜歡以蓮花為座,道教的神仙都以蒲團為坐?
    在中國神話當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慣常又奇怪的現象,那便是道教神仙與佛教羅漢菩薩在日常行止修煉時有很大區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者盤坐的物品不同,道教神仙打坐修行一般都是坐在蒲團上,或者直接就地打坐;而佛教羅漢菩薩則都是坐在蓮花座之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一圖丨中國佛教道教大數據
    至此,自2014年4月國宗局公布首批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以來,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基本信息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後還將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更新。公布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對於全面掌握我國佛教道教的基本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謂「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公眾對宗教活動場所最為關心的場所名稱、地址、負責人姓名、教派四項內容。
  • 為什麼道教總是比不上佛教?中國原生教不能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宗教,以前打大宗教可是道教。當初東漢末年,規模巨大的黃巾軍起義,不就是靠道教起家的。為什麼後來道教就衰落了,幹不過外來的宗教——佛教呢?道教原本就只是民間一些神棍開始瘋瘋癲癲的瞎鼓搗的,千萬別把道教和老子的那個道混為一談,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只能說道教不要臉的把老子拉來貼在自己臉上。當時的道教其實就是沒有科學知識的「大夫」,古代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被剝削的很慘的,基本上一輩子的勞作,就剛好夠一家人吃穿。要是碰到戰亂年代,命都保不住的。家裡誰得了小病還好,要是得了大病,那可就是晴天霹靂。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聽講的天龍八部們都被感動了,全部皈依佛門,這當然只是佛教的一種鬥爭手段罷了,把對方的經理全部變成了保安。中國神話與其他神話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神話不以故事見長,而是以地理見長,古代的《山海經》《博物志》等書記載的大多不是故事片段,而是地理風物,久而久之,那些神話故事就稀少了,而像《山海經》,魯迅說它是古之巫書,裡面記載的故事還比不上《淮南子》《呂氏春秋》來得豐富,雖然《淮南子》《呂氏春秋》引用故事的本意只是為了說道理,並不是為了記載神話,無意之中為後世保留了很多資料。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西遊記》中的4大未解之謎,佛教和道教竟是如此競爭和共存的
    長期以來,《西遊記》中數不清的未解之謎都是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下面,讓我們試圖解釋《西遊記》中的4大未解之謎,看看古代佛教和道教是如何在競爭中和諧共存的。菩提祖師西遊記中的神秘高手,是孫悟空的第1個師傅,傳給他72變和筋鬥雲。菩提祖師是誰一直眾說紛紜,以西方教接引道人或準提道人之說最多。其實,菩提祖師就是如來本人,他是在挖道教的牆角。西方佛教因講究仁善慈悲,長久以來暴力的「鬥戰勝佛」的位置一直沒有合適人選,於是如來把眼光放到了人才濟濟的中土華夏。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宋故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行業碑》載有知禮自焚不成,以修三年大悲懺:「(知禮)嘗制《指要》、《妙宗》二鈔、《大悲懺儀別行疏記》暨《光明二記》之類,後悉流傳。嘗偕十僧修妙懺三年,且約以懺罷,共焚其軀,庶以激怠惰而起精進。翰林學士楊公億、駙馬都尉李遵勗嘗薦師服號者,其心尤所愛重。知有自焚意,致書勸止,弗從。又致書天竺慈雲式師,俾自杭至明面沮其義,亦不聽。群守直史舘李公(夷庾)密戒鄰社常察之,毋容遁以焚。
  • 四大天王是道教的還是佛教的?
    許多人想不通:道教只有四大元帥,沒有四大天王,為何四大天王會鎮守在南天門外呢?難不成佛道諸神也有「交換生」?不閒扯!七葉君今天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到底四大天王歸屬哪一家?一、道教中的四大天王首先,咱們先來翻翻四大天王的檔案。
  •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神道教、佛教、基督教
    日本是一個多宗教國家,而且還能融各種性質不同的宗教文化混合併存於一體,彼此安然相處,互不幹擾。作為信徒,可以信仰一種或同時信仰幾種宗教,不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排斥和對立,宗教在這個國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調和。 神道教、佛教、基督教是日本的三大主要宗教,其次還有天理教、圓應教、易道教等許多小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