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2021-02-19 歷史研習社

中國宗教歷史上有幾個大問題頗讓人揪心,來自異域的佛教為何能徵服中國?道教為什麼比不過佛教?宋代以後佛教為何走向衰落?政府如何控制宗教財產?中國古代的宗教「入世之深」,往往是現代人很難理解的。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關注一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本土的道教為什麼鬥不過外來的佛教?

作者:程樂松、楊炎之

來源:澎湃私家歷史,文字有刪節

首先,關於明帝夢西方金人、派人去西去求法的問題,學界已經有大量研究來反駁這樣的敘述。佛教進入漢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西域的商路以及沿著商路展開的人員與觀念交流,佛教最初就是由西域的胡人傳播的。在曹魏魚豢所撰的《魏略·西戎傳》中載有大月氏王派伊存來漢地授經之事,那個時候就比漢明帝要早;此外,在《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楚王劉英在明帝求法前祭祀浮屠的記載。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劉英喜好神鬼方術,西域來的胡人恰好可以給他提供炫惑之術,浮屠也因此成了他的祭祀對象,季羨林先生用音韻學的方法考證出浮屠即為佛陀。因此,「永明求法」仍是約定俗成的歷史敘述。

學術研究中,歷史現實和歷史敘述往往是分離的,歷史現實要比歷史敘述要複雜得多。學術研究往往將一個歷史事實簡化之後再敘述出來,讓它呈現出獨特的線索感與趨勢感,考慮歷史問題的時候,需要首先對歷史敘述的性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張衡在《西京賦》中「展季桑門」並用,將柳下惠和沙門並提,詮釋不近女色之意,說明在張衡那個年代已經知曉沙門不近女色的戒律,這一點在張雪松的《中華佛教史》第一卷中特地指出來了(《中華佛教史》由季羨林、湯一介二先生主編),極具啟發性——佛教觀念的進入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和多元,並不是依賴某一個歷史事件達成的。

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道教的基本信仰觀念的緣起是什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二,以我們看到的道教基本觀念所形成的文本(text)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三,利用這些觀念去進行有組織的宗教和信仰活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學界一般將張陵創立的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作為最早的道教信仰組織。為什麼把五鬥米道視為道教的一個起源?基本原因是它的組織性和接近於一個政教合一的特性。述及道教的信仰觀念,比方說不死的觀念,不死之藥的觀念,養生求仙的觀念,它們出現的都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乃至更古老的歷史傳統。道教最早的信仰觀念文本是《太平經》(《太平清領書》)裡的,其中聚合了大量既有的信仰觀念)。

從歷史史料和具體信仰形式上看,五鬥米道、張角的太平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我們依照關於張陵的歷史記載,張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這個區域的確和太平道的活動範圍比較接近。陳寅恪先生和柳存仁先生的研究中都已討論過這個問題。

不妨說,道教並不是在特定的歷史時間點上出現的,道教的緣起及其發展起點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道教本身的定義方式。

我更加傾向於認為,道教的信仰發展及觀念積累是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道教信徒和信仰實踐者對於道教信仰的獨立性及排他性認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清晰,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種自發的信仰實踐,而不是有意圖的創教衝動。

對於耶穌基督來說,他有一種很強的創教衝動麼?或者說他有一種很強烈的創造新的信仰傳統的意圖麼?他不是沒有,而是說真正這個傳統被建立起來的時候是在耶穌基督之後的使徒和羅馬時期。

同樣的,王重陽有很強的創教衝動嗎?未必,但經過丘處機等全真七子,加上加上尹志平、李志常、張志敬等後世高道的努力,全真道才被建立起來。不妨說,在創教者之後具有信仰熱情的第二代、第三代信仰實踐者才是信仰傳統的真正創立者,也是最富創造力的信仰力量。

換言之,信仰傳統的確立和創教是兩回事,同樣的,創教和信仰觀念的緣起也是兩回事。

故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歷史記載其實是相衝突的,柳存仁先生有篇很著名的文章《張天師是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就在討論歷史資料中的張天師到底是誰。現在的歷史史料和文獻記載中,唯一能夠確證的僅是張魯傳記中的陳述,他的祖父是張陵、父親是張衡,退一步說,這樣的描述是不是張魯自己說的都無法考訂了。當然,從信仰意義上看,《漢張天師世家》中已說的非常清楚,且十分細密。我想把這些問題做一個統合的說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歷史發展的語境中首先確認何謂道教。

提及佛道爭論,先要把兩個東西分開:首先是佛道之爭與夷夏之爭的區別;其次是將佛理和佛教分開。

湯用彤先生說:「佛說其有二端,一者為教,二者為理。」湯先生嘗試說明,佛教的「理」與中國的「理」是契合的,比方說魂靈不滅,慈善好施,善惡有報等,這些與中國的傳統理念有契合之處;與此相對,「教」是另外一個概念,比方說它具有組織性和排他性。以此為基礎,才能考慮佛道爭論的問題。

「佛道之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學界討論的已經十分豐富了。我認為,可否換一個視角,討論佛教融入中國時採取的策略。作為胡人的本土宗教,佛教是通過西域商人到長安、洛陽等地展示和傳授給我們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們受到了他們信仰的影響。

試想,第一批中國人是如何理解佛教信仰的呢?佛教首先被認為是道術的一種。魏晉時期,人們視佛陀為「大聖」,認為其有祛鬼除魔的法力,換句話說,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其實是法力,而不是佛理或複雜的思想體系。

對於佛道之爭的「爭」,可以考慮,「爭」的含義是什麼?要麼在爭辯一種道理,要麼爭執一種身份,要麼爭奪一種資源。從爭辯道理的層面上,佛道之爭並不存在,對道教來說,所有在本土和生活世界中出現的觀念,都可以毫無障礙地融入道教之中;在身份和生活方式認同意義上的差異則很簡單:如果你信仰佛教,那麼你對佛教基本生活要求有一個基本認同;第三個層次的爭奪才是最真實的,也就是對信仰資源的爭奪。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個信仰需求和現實的生活問題,是選擇和尚還是道士?這個問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術之爭或者效驗之爭,它不再是我們說的道理之爭。

從正史資料和佛教的藏經文獻中,佛道之爭往往是皇帝組織的辯論或佛道之間關於信仰歷史和基礎觀念的辯論,道士似乎一直處於下風,這其實是佛道互涉的特殊形態。如果看六朝時的志怪小說,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佛道之爭往往是信仰資源的競爭。

與此相對,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環境中看,佛教進入中國面對的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則呈現為夷夏之爭,這顯然不是佛道之爭。我們常常提及的佛道之爭似乎是學理之爭,其中還摻雜了政教關係,不妨說,對於佛道之爭,我們仍存在一些簡化的誤區。

本文作者程樂松著

可以試想這樣一個過程:西域的胡人來到中國,定居並不斷與中國人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把自身的信仰觀念逐漸描述和傳遞對方。對於最初的信徒而言,根本問題是信仰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的張力。我們是華夏之邦,為什麼信仰一個夷狄之神,如何解釋信仰一個外來宗教的合理性?這樣就不得不面對信仰的合理性及其與本土文化之間的關聯詮釋的問題。

從顧歡的《夷夏論》,及以後的《二道論》《笑道論》等存世文獻看,佛道爭論十分激烈。事實上,文本之外的信仰實踐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視角在日常生活中,一個道士也可能信佛,一個佛教徒也可能信道

比如曇鸞,他從小體弱多病,到陶弘景那裡去要跟著他學長生不死之術。他的目標是有足夠長的生命去鑽研精深的佛理。可見,對於他來說並沒有非此即彼的差異——或者說,術可以有通用但可以信不同的「道」,即廣納百術而自認一道。

佛道互涉和論辯有三個層面:其一是論理,觀念和信仰上的爭拗;第二個是文化認同上的爭執,也就是夷夏問題;第三個也就是對信仰資源的爭奪。夷夏問題不能等同於佛道爭論,夷夏問題的本質仍是文化認同,顧歡的《夷夏論》並不是僅僅批評佛教的理,而是在批評佛教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生活方式給人們所帶來的衝擊。他鄙視非中原、非華夏的宗教。

佛道之爭中,似乎道教是比較被動的,不僅造出一個傳說,強調佛陀是老子變的,而且還大量「抄襲」佛經的內容。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呢?是否可以從以下兩個線索出發:第一是佛教為外來宗教,佛教主張的日常生活和中國人所主張的傳統生活和傳統倫理是有衝突的;第二,需要理解何謂道教的本土性,或者道教對本土性的理解是什麼,以及它為什麼要說佛教是它的一部分。

柏夷先生的《蠶與菩提樹:靈寶派取代佛教的嘗試以及我們定位靈寶道教的嘗試》中指出《靈寶經》是道教主動想要將佛教融入自身的一種嘗試,可謂一針見血、洞見燭照。對道教而言,它並不想消滅佛教,而是想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則需要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又必須面對文化上的張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我們僅僅認為佛教和道教是廟堂之上的一種爭論,抑或文本和觀念之間的借鑑,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文化衝突和對信仰本土性的認識。

本文有刪節,責任編輯:熊豐


審核:喵大大  編排:@划船不用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道教總是比不上佛教?中國原生教不能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宗教,以前打大宗教可是道教。當初東漢末年,規模巨大的黃巾軍起義,不就是靠道教起家的。為什麼後來道教就衰落了,幹不過外來的宗教——佛教呢?活了的就大肆吹噓,道教怎樣怎樣,死了的就死了,難不成還爬起來說這玩意不行?要知道得了病好了的人比得了病死的人多得多,除非是大規模的瘟疫什麼的。所以,道教慢慢的就成了民間信仰。這是道教的起源,但有數據顯示中國可是有好幾億佛教徒,而道教徒就幾十萬。從佛教傳入中國,歷來中國的道士都幹不過和尚。為什麼就幹不過佛教呢?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為什麼《大悲咒》會這麼流行呢?最主要還是與《千手經》裡所宣揚的此咒的功效。如經中提及,誦持此咒可得十五種善生:「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葛洪出身官僚貴族,參與過鎮壓西晉末年的農民起義,學過儒學和方術,著《抱樸子》。
  • 中國不是宗教國家,佛教、道教,卻為什麼可以在古代,存活上千年
    今天跟大家講的話題,我想很多朋友,每當去燒香拜佛的時候都想過,佛教、道教,為什麼可以在古代中國存活上千年,甚至至今其宗教象徵物廟宇、道觀,還能遍布全國,逢年過節香火還都不錯。若我們中國像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自古就奉行「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上訴情況還算是理所當然。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四大天王是道教的還是佛教的?
    許多人想不通:道教只有四大元帥,沒有四大天王,為何四大天王會鎮守在南天門外呢?難不成佛道諸神也有「交換生」?不閒扯!七葉君今天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到底四大天王歸屬哪一家?一、道教中的四大天王首先,咱們先來翻翻四大天王的檔案。
  • 道教和佛教為一家之說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思想做法上與中國人格格不入,遭到的排斥力量很大,要想在中國「發揚光大」,它的難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經過了很久撮合,於是極力向道教靠攏。佛教不但把儒家的忠孝節義等思想拌和進去,甚至把道家的養生醫術、圖讖運命、陰陽五行、拳藝功法等都加以吸收。在理論上把「空宗」和「玄學」中類似的觀點,儘量發揮。
  • 一圖丨中國佛教道教大數據
    至此,自2014年4月國宗局公布首批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以來,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基本信息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後還將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更新。公布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對於全面掌握我國佛教道教的基本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謂「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公眾對宗教活動場所最為關心的場所名稱、地址、負責人姓名、教派四項內容。
  • 佛教的「寺」與道教的「廟」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創,並且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而道教則是完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佛教與道教作為古代的兩大教派,它們之間相互借鑑和融合,深深地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
  • 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發展起來?
    佛教帶來了「業報」和「輪迴」等觀念。今生所受的苦,不過是以前所造的「業」在自己身上的報應而已。壓迫自己的那個張大財主無惡不作,為什麼還過著錦衣玉食的逍遙生活呢?那是受到了前世的福報。不過放心,張大財主後世將進入輪迴,下一世將受盡萬般痛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至於自己這一世受盡了無盡苦難,只要向善念佛,下輩子就能投生到好人家。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自此而下,一直到西元八世紀密宗的形成,這種襲取中土文化及道家道教哲理思想的情形,一直不斷。逐漸造成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間的差異。雖然,自西元十二世紀回教入侵印度後,佛教在印度幾乎已不存在,難以比較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不同,但小乘國家仍保有較原始的佛教風貌,到小乘國家的寺廟中去生活數月,便不難發現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間實際上的差別。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為何佛教的菩薩羅漢都喜歡以蓮花為座,道教的神仙都以蒲團為坐?
    在中國神話當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慣常又奇怪的現象,那便是道教神仙與佛教羅漢菩薩在日常行止修煉時有很大區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者盤坐的物品不同,道教神仙打坐修行一般都是坐在蒲團上,或者直接就地打坐;而佛教羅漢菩薩則都是坐在蓮花座之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神道教、佛教、基督教
    日本是一個多宗教國家,而且還能融各種性質不同的宗教文化混合併存於一體
  • 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
  • 《西遊記》中的4大未解之謎,佛教和道教竟是如此競爭和共存的
    其實,菩提祖師就是如來本人,他是在挖道教的牆角。西方佛教因講究仁善慈悲,長久以來暴力的「鬥戰勝佛」的位置一直沒有合適人選,於是如來把眼光放到了人才濟濟的中土華夏。如來化身為菩提祖師,居住在「靈臺方寸山」(靈山別稱),首先選中了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教給他72變,慫恿他大鬧天庭,期望二郎神能夠西天取經。
  • 正本溯源|媽祖(媽祖信仰)是屬於道教神祇還是佛教?
    雖然《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摻進佛教之觀世音,說天妃的母親夢見觀音送予優缽花,又說天妃「五歲能誦《觀音經》」,似乎與佛教的觀音,關係密切。 但此觀世音,以明人《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看來,又稱之為慈航道人,是被道教收編的佛教神祇,已和佛教的觀世音有別;明中葉以後小說中所見的觀世音,都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屬神,是道教化的神祇。
  • 神話裡的土地公公是什麼神仙 是道教還是佛教的?
    看過西遊記的人或許都會疑惑,土地公公究竟是道教還是佛教人,作為出鏡率最高又最敬業的小神,不免會讓人有點好奇土地公是什麼神仙?一、土地公是什麼神每當寒暑假的時侯,隨意走在街道上,就能聽到西遊記裡耳熟能詳的配樂。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復播率最高的一部電視劇,不少人都會刷上幾遍。有問題找度娘,猴子有問題,自然是找土地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