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為一家之說的原因

2021-02-08 尋道


佛教最早正式從印度傳到中國,是東漢明帝劉莊的傑作。有一晚,劉莊做了個夢,夢見有一個大人,馳走殿庭,正要問他話,他卻飛走了。醒來尚覺驚悸,早朝時便把夢境講述給群臣聽。博士傅毅奏道:」臣聞西方有神,其名曰佛。  
 

佛教傳入中國,思想做法上與中國人格格不入,遭到的排斥力量很大,要想在中國「發揚光大」,它的難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經過了很久撮合,於是極力向道教靠攏。佛教不但把儒家的忠孝節義等思想拌和進去,甚至把道家的養生醫術、圖讖運命、陰陽五行、拳藝功法等都加以吸收。在理論上把「空宗」和「玄學」中類似的觀點,儘量發揮。將一個印度的佛教,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嶄新的、不太和中國人基本思想牴觸的「中國佛教」。  
 
當時中國社會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議論:認為佛教也不過是一種附屬於道教的東西。它的教義理論,很多都是老子說過的,佛陀釋迦牟尼講的都是老子的理論,應該可以當它是道教裡的一個分支。於是有人給它起了名字,叫做:「浮屠(佛陀)道」,把佛教輕易地包容了進來。這種一相情願的看法,不僅是在道教裡面,一般社會上也大多持這種看法。一種對佛陀個人頗為流行的說法是:「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佛陀)。浮屠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遣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顧盼之。其守一(守一是道教修煉中的一種方法)如此,乃能成道。」(見《後漢書·襄楷傳》)。對佛教一般的流行看法是:「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見《三國志·魏書》)。可見當時對佛教的態度是包容的,並沒有將它嚴肅對待;對佛教的教義,礙於語言,也是一知半解,大而化之。  
 
佛教的「轉世回輪」給了人們無邊際的浪漫和想像力;「布施贖罪」、「誦經超度」給了人們賄賂天神地只的取巧機緣;「念誦阿彌陀佛的佛號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允諾給了人們最簡單方便的高升門路;利用了「浮屠道」的掩護,避開了許多不必要的排外打擊。於是才一帆風順地發展起來,乃至到了晉代,遂造成了喧賓奪主之勢,是所謂佛史裡所謂:「漢魏法微,晉代始盛」的發展過程。就在晉惠帝時期,激出了王浮道士的一部《老子化胡經》來。雖然《化胡經》的內容不過是再次補述傳統中國人對佛教對看法,但由此證明:那時佛教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勢力已經大到不再「忍受」那種對「佛教不敬」的「誣謗」言論了。  
 
不過這個「老子化胡論」的真正來源,很令人置疑。如果老子出關以後,騎著一條青牛,居然翻過喜馬拉雅山,到了印度。恐怕以他諾大年紀,單人匹牛,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再者所謂「化胡」,由他本人親自去印度,用印度語言開班講課,就更匪夷所思了。因此所謂「化胡」的意思,就是老子轉化成了胡人的釋迦牟尼,說白了,也就是老子的靈魂投胎轉世。據說:釋迦牟尼出生的當時,就馬上會說話,會走路。他從母腹出來,走了八步路,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此了不起的人物誕生,必須有一個了不起地靈魂來投胎才行,一些差一點層次的鬼魂,馬馬虎虎怎麼能轉世成為這麼了不起的活偉人?這輪迴轉世的說法,是世界人類四大發源地中,唯印度才有的「特產」。中國的儒家原本很排斥這種飄渺無稽的「怪力亂神」鬼話,道家也不熱衷,老子《道德經》中絕對沒有轉世之說。印度的佛教「三世因果論」是其基本理論,沒有投胎轉世的理論,也根本就沒可能有佛教。到現在,西藏佛教的「轉世」還是鐵定的制度。  
 

而老子轉世成了釋迦牟尼,這種神話只有印度人才能說得出口。從此得知,「老子化胡論」是佛教人士在中國的傑作。中國人,特別是道教人士,胡裡胡塗吞下了這個包著糖衣的毒藥,中了人家偷梁換柱之計。還自以為得意,把「化胡論」拿來當作與佛教鬥爭的主要武器,難怪「(王)浮屢曲」,既然說不過人家,失敗的命運就絕對註定了。  
 
佛教在晉代興盛了起來,到了南北朝則盛到極點。例如南方梁朝的武帝蕭衍,三次捨身在佛寺,然後要大臣們出資把他從佛寺中贖出來。這樣為佛教籌募資金的辦法,真是令人絕倒。也可以由此說明,佛教的勢力何其浩大,政治、經濟、宗教結成一體。蕭衍不是傻瓜,而這樣迷信佛教,當然是有他的目的和交換的代價的:第一,他要借重佛教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和統治權力;第二,在那個朝代像走馬燈似的時代裡,希望佛祖能大顯威靈,保佑他福利平安,國祚綿長。殊不知佛祖是要世人擺脫罪惡苦難的紅塵世界,他自己以身作則把過眼煙雲的王朝榮華富貴、聲色狗馬,拋棄如同敝履。他曾警告說:「拜佛無益,反有禍害。」就是說,要靠拜佛去祈求福利平安、榮華富貴、聲色狗馬,根本是南轅北轍。佛要你捨棄,你偏要佛幫你竊取!你這個拜佛就拜倒在自己的迷惑、愚昧和罪惡中去了。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蕭衍式媚佛的結果,是國家反亂,自己餓死臺城。這是時局的一面,即媚佛——對佛教妥協。    
 
在當時的北方,恰巧相反。由於佛教勢盛,給政府的壓力太大,使得政府忍無可忍。於是政府就採取不只一次的反彈和反抗的姿態。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周武帝、魏武帝和唐武宗),北朝獨佔其二,可見佛教當時的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而佛教勢力的繼續擴張,並不因當時政府和帝王的態度,媚佛或是滅佛,而受到根本的影響,反而逐步強盛。  
 
到了唐代,政府不能不制訂政策:三教並尊,以道為大。李唐得國時與老子認了宗親,政權建立後,把道士納入宗正寺管轄,算是皇室中的一分子,並詔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朝廷雖然特別偏袒道教,但對佛教、儒教並不敢疏忽,所以三教並尊。而佛教勢力大到,不止一次地在盛唐時期要求召開「御前會議」,挑戰道教,要和道教辯論,拚出個青紅皂白。太宗時的御前辯論大會,有個法淋和尚,口才給便,嘴似懸河。處處都是他的理,道教辯不過他。唐太宗卻捏他一個錯,打了他的屁股,還把他流配遠方。到了唐高宗,再開御前會議,佛、道再進行激辯,道教又辯不過。於是皇帝有這樣的指令:「搜天下《化胡經》焚棄,不在道經之列。」這時的佛教為什麼非要把《化胡經》禁絕呢?第一,他們的羽毛豐滿,要獨立門戶,沒有再利用老子的必要;第二,他們還很在乎「化胡」之說,成了個意識形態的問題,錙珠必較,絕不輕輕放過。從此可見佛教人士比道教人士尖銳,激進多了。不過朝廷詔令歸詔令,執行歸執行。上面雖有禁令,下面根本充耳不聞。到了中宗時代,佛教再度告御狀,要求徹底執行。於是朝廷再度明令禁止,把《老子化胡經》列為國家永禁之書。政府的理由是:「這本書不是老子自己的著作,而老子的《道德經》把該講多都講了,沒有了《化胡經》這本書,也沒有什麼虧損。倒不如把它禁了,省去許多麻煩。」實際上,《化胡經》還在繼續流傳。不僅如此,《化胡經》一面是被詔令禁止,可另一面,由當初的一卷,逐漸繁衍增加為十卷,反而成為一部巨著。不僅內容強化,而且成為道士的必修經典。除了《化胡經》本身增修了內容,同時還有一些有關的新書出現,如《老子開天經》《出塞紀》《玄妙篇》等等,廣傳天下。真是越打越強,越禁越多。這把佛教人士弄得非常惱火。  
 
以後戰亂相繼,兵荒馬亂,好容易到了宋代。宋代的氣候並不太利於佛教,尤其是宋真宗趙恆,非常崇信道教,對編輯《道藏》下了很大功夫。這部《道藏》裡不僅有《老子化胡經》,還加了「老子化波斯摩尼教」的故事。以後的神宗趙頊、徽宗趙佶都崇信道教。以再後又是戰亂相繼。大家都顧不過來爭什麼化胡的問題。  
 
元代開始時,中國道教的《全真派》很得勢,因為道士邱處機很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代的尊敬。後來在北京特別為邱道士建造了一所修養的大宅子,就是現在北京的《白雲觀》。全真道盛時,憑他一個教派單獨的力量,就編輯了一部《道藏》,不僅內涵《老子化胡經》,還增加繪製了《老子八十一化胡圖》。這時佛教氣憤到了極點,居然提出口號,激烈到要「斬頭相謝!」,要與道教以死相拚。時逢元廷後代子孫轉而媚佛,在憲宗時,朝廷已經被佛教密宗所把持。繼而喇嘛教大興,喇嘛的勢力大到在街道上,大庭廣眾之下,強姦男人(他們專好男色),而地方官不敢過問。(見《元史》)元世祖忽必烈十八年,詔告天下:道家諸經,可留《道德》二篇,其餘文字、版本及畫圖,一概焚毀,隱者罪之。全真道在元初所編輯的《道藏》——《大元玄都寶藏》,計有七千八百多卷,幾乎被焚禁殆盡。



道文化交流的朋友請加微信18810844856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好友










相關焦點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葛洪出身官僚貴族,參與過鎮壓西晉末年的農民起義,學過儒學和方術,著《抱樸子》。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佛教的《涅盤經·遺教品一》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的說法。三世因果,正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般,起心動念也因前世之因,也會招致後世之報。簡單地說,佛教所說的因果是站在個人(或者一個眾生)的角度。《地藏經》也有「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道教的基本信仰觀念的緣起是什麼,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二,以我們看到的道教基本觀念所形成的文本(text)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三,利用這些觀念去進行有組織的宗教和信仰活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學界一般將張陵創立的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作為最早的道教信仰組織。為什麼把五鬥米道視為道教的一個起源?基本原因是它的組織性和接近於一個政教合一的特性。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四大天王到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為何法力一樣?主要是這個原因
    去過寺廟的人都會拜一拜四大天王,不少人則基本是見到菩薩就拜,秉著心誠則靈,希望菩薩能夠保佑自己,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四大天王的來歷,而佛教裡的四大天王與道教四大天王的法力是一樣的,那四大天王到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主要是這個原因。
  • 《西遊記》中的4大未解之謎,佛教和道教竟是如此競爭和共存的
    長期以來,《西遊記》中數不清的未解之謎都是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下面,讓我們試圖解釋《西遊記》中的4大未解之謎,看看古代佛教和道教是如何在競爭中和諧共存的。吳承恩《西遊記》未解之謎四:菩提祖師到底是誰?菩提祖師西遊記中的神秘高手,是孫悟空的第1個師傅,傳給他72變和筋鬥雲。菩提祖師是誰一直眾說紛紜,以西方教接引道人或準提道人之說最多。
  • 四大天王是道教的還是佛教的?
    許多人想不通:道教只有四大元帥,沒有四大天王,為何四大天王會鎮守在南天門外呢?難不成佛道諸神也有「交換生」?不閒扯!七葉君今天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到底四大天王歸屬哪一家?一、道教中的四大天王首先,咱們先來翻翻四大天王的檔案。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河流域輝煌的城市文明曾經遭到了洪水的破壞,毀滅的原因至今還是個難解之謎。考古學專家們推測,很可能是因為這裡的地下火山活動頻繁,許多泥漿和沙子從地下湧出來,將河道堵塞死了,因此導致水位上漲,結果摩亨佐·達羅城淹沒了。摩享佐·達羅城共有五次以上的淤泥積累,所以城市難逃被毀滅的命運。
  • 佛教的「寺」與道教的「廟」
    清嘉慶二十二年間,渡海來臺「五府千歲」決定遷廟,並選擇在槺榔山萬善爺當初坐化的靈地上建廟,萬善爺於是跟「五王」抗議說;「這塊土地是他生前所有,而且埋有銅針為證」。五王回應說:「他們早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爭執不下的情況下,雙方於是請出了「土地公」來公證,「會勘」結果是,「銅針」就插在「銅錢」錢孔中,整個事件僵持不下最後演變出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爭地大戰」。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密教為佛教最後期宗派,受道教影響甚深。早年的學者,大都不認為中土文化影響佛教,更不相信道教也影響了中土佛教,甚至影響了印度佛教的發展;但近年來學者大都已開始注意到道教和佛教的關係,也逐漸察覺到道教不僅對中土密教有影響,甚至對印度密教的形成和發展有影響。
  • 為何佛教的菩薩羅漢都喜歡以蓮花為座,道教的神仙都以蒲團為坐?
    在中國神話當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慣常又奇怪的現象,那便是道教神仙與佛教羅漢菩薩在日常行止修煉時有很大區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者盤坐的物品不同,道教神仙打坐修行一般都是坐在蒲團上,或者直接就地打坐;而佛教羅漢菩薩則都是坐在蓮花座之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道教也有「輪迴」之說嗎?「五道輪迴」分別指的是哪些?
    有很多神明被佛道共同尊奉,如華光大帝,佛教稱之為華光佛、華光天王佛 ,在民間俗稱五公菩薩;道教稱之為靈官馬元帥、馬天君,是道教的雷部和火部的神靈,也是道教的護法四聖之一。佛教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與道教的慈航道人,都是寶相莊嚴,慈悲的女相;佛教消災的保護神摩利支天與道教的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形象也非常相似。道教與佛教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修行方式的不同。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出現了許多道教大師,他們以佛教戒律為範本,汲取儒家的名教綱常觀念制定出了「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有影響的戒律。葛洪強調修仙「道教的戒律源流」,認為冥冥之中存在著專掌人間善惡賞罰的司過之神,修道者若不遵守戒律,就會受到懲罰而不得長生。
  • 哪吒如何由佛教神演變為道教神?蘊藏作者隱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學
    導語:哪吒如何由佛教護法神演變為道教神?其形象改變,蘊藏作者多少隱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學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陣哪吒熱,那麼你知道哪吒的最初身份嗎?其形象是如何演變的呢?哪吒的最初形象是佛經中護法神,他與毗沙門天王的關係說法不一,但多數文獻資料表明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毗沙門天王是佛教中鎮守北方的護法神。
  • 一圖丨中國佛教道教大數據
    至此,自2014年4月國宗局公布首批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以來,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基本信息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後還將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更新。公布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對於全面掌握我國佛教道教的基本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謂「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公眾對宗教活動場所最為關心的場所名稱、地址、負責人姓名、教派四項內容。
  • 為什麼道教總是比不上佛教?中國原生教不能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宗教,以前打大宗教可是道教。當初東漢末年,規模巨大的黃巾軍起義,不就是靠道教起家的。為什麼後來道教就衰落了,幹不過外來的宗教——佛教呢?道教原本就只是民間一些神棍開始瘋瘋癲癲的瞎鼓搗的,千萬別把道教和老子的那個道混為一談,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只能說道教不要臉的把老子拉來貼在自己臉上。當時的道教其實就是沒有科學知識的「大夫」,古代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被剝削的很慘的,基本上一輩子的勞作,就剛好夠一家人吃穿。要是碰到戰亂年代,命都保不住的。家裡誰得了小病還好,要是得了大病,那可就是晴天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