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2020-12-22 騰訊網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梁 濤

【摘要】儒學包含了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個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稱為孔孟之道,後者則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為孔荀之制。《大學》主要是對前一方面內容的概括和反映,雖然抓住了儒學的核心思想,但只是儒學的一個方面,並不全面。《大學》在宋代受到重視,並非是因為其回應了「性與天道」的信仰問題,而是因為北宋滅亡後,統治者將失敗的責任推給王安石變法,不再允許談論制度變革,而試圖通過道德完善實現社會改造,出現了內在化轉向,《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經朱熹的詮釋而成為儒學的核心經典。今天討論儒學,首先應超越狹義的道統論,統合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發展出更為完備的儒家思想體系,筆者由此提出新道統與新四書的構想。

【關鍵詞】 《大學》 孔孟之道 孔荀之制 內在轉向 新四書

《大學》地位的提升和《四書》思想體系的出現,是傳統社會後期思想界的重大事件,並對以後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大學》為代表的《四書》體系,雖然在應對佛老的挑戰、完成儒學的復興、重新確立儒學在傳統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一開始就是建立在狹隘的道統說之上,僅以孔、曾、思、孟為儒學正統,並以繼承這一儒家道統為己任,而將荀子及漢唐儒學排除在外,其所弘揚的主要是孔孟之道,而忽略乃至否定了孔荀之制,使本來豐富的儒學傳統變得狹窄,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重道德、輕事功,重內聖輕、外王的弱點,不僅沒有促成儒學的全面、健康發展,反而造成儒學內部更大的對立,使儒學出現內在轉向。本來在孔子那裡,「為政以德」與「為國以禮」,「為仁由己」與「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由道德而政治與由政治而道德,是同時並存,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雖然孟荀各執一端,一定程度上造成二者的分裂,但漢唐儒者總體上仍是將二者等量齊觀,並試圖使之相統一,「孟荀齊號」是當時學術界的共識和常態。唐代韓愈提出了狹義的道統說,二程等理學家表示相應和認可,但在整個北宋時期也只是一家之言,宋初的孫復、石介均持一種廣義的道統說,其特點是將孟荀以及漢唐時期的揚雄、王通、韓愈,均列入道統之中。所以如果跳出狹義的道統說,換一種整全的眼光,就會發現宋代儒學的發展實際經歷了由齊頭並進到理學獨尊的過程,北宋思想界既有主要發展了孔荀之制的李覯及王安石新學,也有著力弘揚了孔孟之道的以周敦頤、二程、張載為代表的理學,二者的思想進路及具體觀點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完整儒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應在交流中相互借鑑,補充、完善,乃至融合發展出新的學派。但由於狹隘的道統意識,這種互補、融合的局面不僅沒有出現,反而引發激烈的黨爭,終於隨著北宋的滅亡,王安石新學被否定,失去官學地位,李覯也影響式微,朱熹理學由於適應了當時的政治需要,雖然也一度遭受挫折,但還是得到官方的肯定和認可,《大學》也在這一過程中確立起儒家核心經典的地位。

關於新學、理學的分歧和對立,學術界已有不少討論,從儒學自身的發展來看,實際涉及到治國理念尤其是對道德與政治關係的不同理解。儒學從孔子始,主張並追求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不論是「為政以德」還是「為國以禮」,都不是將道德與政治打為兩截,而是以道德引領政治,以政治促進道德。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德與政治就沒有差別,道德的核心是德性,是對他人的關愛和同情,並由此生發出責任和義務;政治的本質是正義,是以制度化的建構實現利益、好處的公平分配。在儒家的語境中,道德主要表現為仁,包括成己、愛人、仁政等;政治更多體現為禮,包括禮樂刑政等。在儒家看來,一方面道德應引領政治,沒有仁則沒有禮,「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道德也可以成就政治,如仁政,但主要是以道德的手段實現政治治理,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孫丑上》);另一方面政治可以促進道德,禮可以成就仁,「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但主要靠禮義的約束,靠外在的教化。仁與禮有所不同,但又不可截然分開,同樣道德與政治也是分而不分的,既有分別但又不可對立、分開。由於仁與禮、道德與政治的這種複雜關係,孔子之後儒學內部發生分化,出現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條路線,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後者由政治而道德,孟子主要走的是前一條路線,荀子側重後一條道路。從這一點看,理學與新學的對立,實際仍是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差別的延續。李覯、王安石主張制度變革,更多關注的是財富的生產和利益的分配問題。在義利觀上,主要繼承的是荀子的「義利兩有」(《荀子·大略》),主張義利統一,反對重義輕利。作為王安石的先導,[ 李覯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提出「均田」「平土」等主張,對王安石變法做了準備,他的弟子鄧潤甫也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助手。胡適說:「他(註:指李覯)是江西學派的一個極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導,是兩宋哲學的一個開山大師。」 (《記李覯的學說——一個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胡適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頁)]李覯提出「生民之道食為大」,[ (宋)李覯:《平土書》,《李覯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91頁。]「衣食之急,生民之大患也,仁君善吏所宜孳孳也」,[ 同上,《安民策第十》,《李覯集》,第189頁。]所以「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 同上,《富國策第一》,《李覯集》,第 138頁。]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是經濟基礎,是物質財富,反對把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簡單對立起來。「人非利不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同上,《原文》,《李覯集》,第342頁。]那麼如何做到義與利的統一,進而治理天下國家呢?「無他,一於禮而已。……夫禮之初,順人之性、欲而為之節文者也。」[ 同上,《禮論第一》,《李覯集》,第5~6頁。]禮既順應又節制人的性和欲,節制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滿足是建立在節制的基礎之上。而要做到以禮治國,就需要統治者與民同利,「與眾同利則利良民,不與眾同利則利兇人」。[ 同上,《慶曆民言·釋禁》,《李覯集》,第251頁。]執政者與民同利就會出現良民,不與民同利則會產生惡人。王安石也認為,「蓋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臨川先生文集》,第745頁。]這裡的「義」是指財富分配中應遵循的道義、正義,具體體現為禮。聖人製作禮樂,就是要滿足人們養生的需要。「衣食所以養人之形氣,禮樂所以養人之性也。……吾於禮樂,見聖人所貴其生者至矣。」[ 同上,《禮樂論》,《臨川先生文集》,第703頁。]儒家的核心概念仁義,其實都可以從養生來理解。「世俗之言曰,『養生非君子之事』,是未知先王建禮樂之意也。養生以為仁,保氣以為義。」[ (宋)王安石:《禮樂論》,《臨川先生文集》,第703頁。]二程、朱熹注重道德完善,故把正人心尤其是正君心放在首要位置。在義利觀上,強調先義後利,主要發揮的是《大學》和《孟子》的思想。《大學》云:「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朱註:「深明以利為利之害……其丁寧之意切矣。」[ (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第13頁。]《孟子·梁惠王上》曰:「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朱註:「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裡之繆。」[ 同上,《四書集注·孟子集注》,第182頁。]不難看出,李覯、王安石主要延續的是主外派-荀子的路線,走的是由政治而道德的進路,故重視人的感性生命,從個體之性推出普遍之性,也就是可以共享、共存的性,並以此作為建構禮樂制度的根據。一方面從利中推求義,另一方面又以義節制利,持一種義利統一觀。其義雖然是普遍的,但不脫離人的感性生命,是形而下的存在。二程、朱熹主要繼承了主內派-孟子尤其是《大學》的思想,並做了理論發揮,走的是由道德而政治的路線,故強調以修身為本,主張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到治國、平天下。在義利觀上,主張義優先於利,尤其強調行為動機要出自義。「凡事不可先有個利心,才說著利,必害於義。聖人做處,只向義邊做。然義未嘗不利,但不可先說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4冊,第1218頁。]二者雖有不同,但如前面所言,只是儒家內部兩條不同的路線,並非截然對立的,道德完善與制度變革也不存在本末、高低的差別,而是可以互補的。李覯、王安石新學雖然對儒家仁學重視不夠,對道德主體、心性修養有所忽略,但其主張道德價值觀不能脫離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對民眾的物質利益、情感欲望表現出更多的關注與肯定,仍屬於儒學內部的健康力量。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北宋的滅亡,南宋統治者出於政治的需要,把「國事失圖」的責任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及其新法,認為「惟是直書安石之罪,則神宗成功盛德,煥然明白」。[ (宋)李心傳編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4冊,第1487頁。]這本是歷史上不斷上演的吾皇聖明、奸臣誤國的鬧劇,是統治者維護個人利益的一貫伎倆,卻影響了南宋的思想界,即使朱熹也概莫能外,他把與新學認識上的分歧上升為政治上的大是大非,把北宋亡國的責任推給王安石,不僅不公允,也影響了後人對儒學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前有二程對荀子「大本已壞」的評價,後有朱熹對王安石「大本不正」的否定,儒學內部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兩大傳統中孔荀之制的傳統被中斷,無法得到延續和發展。肖永明教授說:「王安石早在北宋中期,就突破了孔孟以來綿延千年的傳統偏見,強調義與利的統一,的確不愧是具有特見著識的傑出思想家。如果理學學者能夠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對待新學,汲取其中這些有價值的見解,在注重精神鍛造、道德建設的同時,也對制度建設及物質財富的生產、管理予以同樣的重視,使二者不偏廢,使新學與理學相互取益、相須為用,則無疑北宋以後儒學會朝著更為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歷史不容假設,卻能給人以思考與啟示。」[ 肖永明:《北宋新學與理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頁。] 歷史雖然無法假設,但可以借鑑。日本著名學者丸山真男指出,日本社會向近代形態的轉變中,荻生徂徠等古學派學者發揮積極的作用,他們解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連續性思維,將朱子學的道德性轉化為政治性,並從中區分出了個人道德與國家政治的不同分野。「在朱子學中,治國、平天下被化約為德行,而德行又進一步被化約為窮理。由於這種『合理主義』的解體,政治逐漸就從個人道德中獨立了出來,到了徂徠學,儒學已完全被政治化。然而,規範在向政治之物升華的同時,另一方面就走向人的精神解放,並打開了自由發展之路。」[ (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15頁。]日本古學派對《大學》修齊治平模式的解構,可以從另一位學者伊藤仁齋評論朱熹向孝宗進言正心、誠意之事中得到鮮明的反映。

愚謂其說固善。然在學者則可,無所以告於人君也。如學者固不可以不以此(註:指正心、誠意)自修。在人君,則當以與民同好惡為本,其徒知正心、誠意而不能與民同好惡,於治道何益?[ (日)伊藤仁齋:《童子問》,見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第5冊,育成會1901年版,第111頁。]

在仁齋看來,治國的關鍵不在正心、誠意的道德動機,而在於國君能夠「與民同好惡」,使其獲得具體福利的實際效果,這與朱熹一味強調正人心,視君主之心為政治的根本正好相反,而與李覯、王安石的主張更為接近。至於其將道德與政治做適當的區分,認為前者的核心是個人的自修,而後者的根本是與民同利,根據丸山真男的分析,實乃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轉向。程朱理學與日本古學對《大學》的不同詮釋、理解及產生的後果,值得我們反省和思考。

綜上所論,《大學》在儒學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歷史上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以《大學》來概括、理解儒學則是不全面的。程朱對《大學》的過分強調,從理學立場對《大學》所做的詮釋,在突出孔孟之道的同時,卻掩蓋乃至否定了孔荀之制,甚至在儒學內部造成不必要的對立和衝突,損害、影響了儒學的健康發展。所以今天討論儒學,首先要超越狹義的道統論,不能僅僅以《大學》理解儒學,而應將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相貫通,將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相結合,構建起完整的儒學思想體系。基於這種考慮,筆者提出了「新道統」「新四書」,試圖借鑑宋儒以經典詮釋建構思想體系的方法,完成當代儒學的重建。儒家道統的核心,無疑是仁義,但韓愈將其理解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韓愈:《原道》,《韓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頁。]則不夠全面。儒家的仁義,具體理解起來既指仁義,也指義仁,實際包含了由仁而義和由義而仁,前者是孟子的「居仁由義」(《孟子·離婁上》),由內在的仁心表現出對他人的責任、義務;後者是荀子的「處仁以義」(《荀子·大略》),也就是以義來成就仁,以正義、公正的制度來實現仁;前者是孔孟之道,後者是孔荀之制。以這種廣義的仁義去重新審視傳統才是儒家的真道統,是我們倡導的新道統。這種新道統顯然無法以傳統的四書來代表,其精神也無法簡單以《大學》的修齊治平來概括,故需要有新的經典體系,以作為儒學重建的理論依據。這一經典體系,在我看來,應該包括《論語》《禮記》《孟子》《荀子》,可稱為新四書。在新四書中,《大學》被返回《禮記》,需與《禮運》《王制》等篇結合,方可對儒學做出完整的理解和概括。而通過對新四書的理論詮釋,統合孟荀,「合外內之道」(《禮記·中庸》),便成為當代儒學重建的重大理論課題。

(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二-梁濤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富國榮辱的情性知性說-梁濤

相關焦點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梁 濤 【摘要】儒學包含了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個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稱為孔孟之道,後者則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為孔荀之制。
  • 梁濤:儒家道統是仁禮之學
    談到儒家復興的問題,梁濤提出,儒學創新與經學發展密不可分,新思想的創造源自對於經典的詮釋。他還解釋了何為儒家道統,強調應通過發展仁學、改造禮學、統合孟荀的方式,構建儒家的新道統。最近幾年出土的文件,可以讓我們把早期儒學的發展脈絡看得更清楚一點。朱子所認為的「一線單傳」的道統顯然是有問題的,從孔子到曾子、子思、孟子,荀子在其中沒有影響嗎?顯然是不對的。我們藉助出土文件可以看出,這段歷史從孔子到子思再到孟、荀,實際是儒學內部的一種分化過程。子思的思想不僅影響到了孟子,同樣影響到了荀子。思想史上雖然不存在「思荀學派」,但從思想聯繫上來說他們有這樣的關係。那麼這個分化有沒有好處?
  • 柳河東:論河汾道統與河東儒學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教育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科研和文化教育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中國儒學年鑑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會長、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柳河東先生出席會議,提交論文《論河汾道統與河東儒學》,並作了學術發言。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編輯註:本文涉及 *偽*=梁 濤《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版,第74頁。]哲學史家勞思光也說:「就荀子之學未能順孟子之路以擴大重德哲學而言,是為儒學之歧途。而尤應注意者是此一學說之歸宿。荀子倡性惡而言師法,盤旋衝突,終墮入權威主義,遂生法家,大悖儒學之義。」
  • 荀子對「孟子」性善論的批判三-梁濤
    荀子對「孟子」性善論的批判三-梁濤 梁 濤 【摘要】《荀子·性惡》所引三處「孟子曰」,應出自《孟子》外書,反映的是孟子後學「性善修習論」、「性善完成論」的思想,與孟子的「性善擴充論」有一定的差別。
  • 從傳統中開闢心性儒學的當代新路徑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清華大學、安徽大學、華僑大學等國內高校與科研機構的50餘位學者與會,論壇旨在挖掘儒家心性傳統思想資源,探索當代心性儒學的新路徑,推動儒學新形態的闡發和建構。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少紅、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東嶽論叢》主編王波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中國實學會副會長塗可國研究員主持開幕式。
  • 汲取儒學生命活力
    本文轉自【光明網】;作者:王學典(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這一奇蹟的理解,決不能僅僅局限在財力物力的極大提高上,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從近200年以來西方壓迫中重新崛起的一個大國的全面發展和全新探索。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說,中華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鍛造一種符合中國國情、最終能夠實現長治久安的國家制度;在社會生活方面,我們要弘揚禮儀之邦等優良傳統,打造一種高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 【兩孟風物與傳統文化】孟廟孟府中的歷史人物----通過述聖子思子贊碑了解子思
    碑文中提到了「師曾傳孟」,意思是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子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孔伋(公元前483年 - 公元前402年),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子。 具體來講,子思之前,孔子吸收、總結堯、舜、禹三代的禮樂文化並加以創造、發展而形成的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學思想,匯聚到子思這裡,得到較為全面的繼承。
  •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富國榮辱的情性知性說-梁濤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支持計劃「新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10XNJ028)前期成果。]又據《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註:沉迷不能自制)焉。遁焉,性惡得不傷?」《呂氏春秋》雖成書較晚,但書中內容多取自諸家成說,故實際年代要更早。荀子的「害性」與其一致,反映的應是當時人們對於性的一種理解。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
  • 論佛教對北朝儒學的影響——王曉衛
    關於北朝儒學,自來學者多因循《北史·儒林傳序》的說法。其言曰:「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北學深蕪,窮其枝葉。」然而《北史》之言過於簡略籠統,北朝儒學名家之經疏,唯熊安生之說見採於《禮記》疏,其餘書皆亡佚。北朝儒學之真面目,遂日益模糊,後世學者之論北朝儒學,遂日顯皮相。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等多所滬上高校的學者齊聚一堂,就儒學的哲學化、儒學的經學化、現代學科分工背景下的儒學等儒學界熱點話題展開討論。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將分上、下兩部分發表於澎湃新聞,此為上篇。「一儒多表——儒家哲學的多維形態」研討會現場。朱承(上海大學哲學系):何謂「一儒多表」?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2019年10月12日,第七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舉辦,來自全國50餘家儒學社團負責人及近40所高校社科機構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郭齊勇:懷念劉述先先生——兼論劉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這次會議促成了兩岸三地及海外不少同行學者的相識相知。當時牟宗三先生與劉述先先生都到會了。業師蕭萐父先生此前在杭州宋明理學討論會及在美國召開的國際中國哲學會上已與劉先生相識,蕭先生把我介紹給劉先生。 1994年12月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作為哲學系講座教授的劉先生是此次會議的主持者。
  • 【今日頭條】第五屆全國儒學會議暨儒學精神當代價值學術會綜述(組圖)
    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秘書長、浙江省儒學會執行會長吳光主持學術大會。三位著名儒家學者分別作了緊扣形勢、思想深刻的主旨報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蘇州大學教授侯敏發表《現代新儒家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文美學主題的遙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張舜清發表《略論儒家正義論的思想特質——兼及與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比較》。
  • 《荀子·性惡》篇「偽」的多重含義及特殊表達一-梁濤
    《荀子·性惡》篇「偽」的多重含義及特殊表達---兼論荀子「人性平等說」與「聖凡差異說」的矛盾之一梁 濤「偽」是荀子特有的哲學概念,也是理解荀子思想的重點和難點,以往學者對於荀子思想的誤解和爭議,往往就在這個「偽」字。
  • 【新書】陳來、高海波主編《劉宗周與明清儒學》出版
    本書集中了三十餘位劉宗周與明清儒學研究專家的論文,內容涵蓋中晚明的陽明學、劉宗周思想、蕺山學派思想、明清思想等多個專題。其中,既有思想義理的分析,又有經典文獻搜集整理,也有整體的學派研究及縱貫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了目前劉宗周研究的最新成果。
  •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地提出「性惡論」?
    在儒家學派創立以及發展的歷史中,曾經有三位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聖人」。他們分別分是,開創了儒家學派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公樹宸」即「亞聖」孟子;以儒家思想集大者和捍衛儒家思想的鬥士荀子。荀子雖然身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並且作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很多儒學觀點和思想,與孔子和孟子的儒學主張卻又很大出入。他作為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由於已經具備了初級的唯物主義思想,所以他在看待萬事萬物的時候,都會先從客觀角度去考慮問題。他雖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但是卻並未盲目的吹捧儒家學說。
  • 嶽麓書院講壇第284期:淺談朱子之論小學對於理解《大學》的意義
    究竟該如何理解「大學之道」,「小學」和《大學》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聯?7月1日(周六)晚上7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裡,嶽麓書院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郭曉東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精彩開講「淺談朱子之論小學對於理解《大學》的意義」。   對朱子而言,小學並不僅僅意味著童蒙養正之功,同時也是我們理解朱子對《大學》詮釋的重要環節。